1889年,在河南省安陽小屯村一帶,發現了距今已3000多年的一種刻在獸骨上的文字符號。清朝光緒時期,一位名叫王懿榮的,細心研究了龍骨上的文字,判斷其是殷商時期的文字,且多數是殷商晚期王室佔卜時的記錄,於是將其命名為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現在發現最早的古代文字,且它的體系也很完整。甲骨文主要指殷商甲骨文,也被稱為「殷契」、「殷城文字」,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它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基本上都是商王室用來進行佔卜或記事的文字,如裡面佔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人們會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兇。甲骨文文字系統裡有大量指示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
它在結體上儘管大小不一,變化錯綜複雜,但是明顯對稱,文字布局也很穩定。因此,一些後世學者認為:中國的書法是從甲骨文開始的,因為甲骨文已具備書法三個要素:用筆、結字、章法。且其筆法已有粗細、輕重、疾徐的變化,下筆輕而疾,行筆粗而重,收筆快而捷,具有一定的節奏感。其為中國書法藝術奠定了基調和韻律。
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餘年,它既是研究我國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統的資料,又是研究甲骨文書法重要的財富。
2017年11月2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通過甲骨文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