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三昧

2022-01-14 光能祝福

慈心三昧又稱慈三昧,白光明慈三昧,大慈三昧,慈心觀。是大乘菩薩修慈悲行的根本。這是行者憐念眾生,關懷眾生的境界。是彌勒菩薩的重要修法。

此方法去除妄念雜慮,遠離瞋恚怨憎的念頭想法。專心觀想一切眾生普遍蒙受喜樂。

《賢愚經》雲:「那時候,大眾圍繞著如來,各自皆悉端坐入於定中。其中有一位比丘入於慈心三昧,放射出金色的光明,其光明光亮如同大火聚一般。

曇摩留支在遙遠的地方,便見到世尊光明顯赫,明曜過於太陽的光明。大眾圍繞,如星星中月。為佛作禮,如法問訊。見到這位比丘光明特別明顯。即向世尊說:「這一位比丘入於何等定境,光明照曜如是?」

佛陀告訴大王說:「這位比丘入於慈心等定。」

大王聽後,倍增欽敬仰佩,便說:「這慈心定的光明,巍巍如是,我將會常常修習此慈心三昧。」

發完此願,志心欣慕慈心定。因此,其心意甚為柔濡,更不會有傷害的心念產生。

當時的大王曇摩留支,即是彌勒菩薩。因為在這一世發起慈心。自此以後,常字號為彌勒(慈氏)。

《禪法要解》講:「什麼是慈心三昧?即是觀想一切眾生都是承受喜樂之相的方法…遍滿十方皆見受樂之相。」

經中又說:「如何讓眾生得致喜樂?」答曰:「初始學習慈心,祈願令得喜樂。深入慈心三昧之後,則能悉見眾生無不受樂之相。就如同鑽煫岀火,初始燃完細軟乾草,火勢逐漸轉大,溼木山林也能同時生起俱燃。慈心亦如是。」

安住於慈心當中,遠離瞋恚怨憎的念頭,廣大遍令眾生受樂。所以,慈心三昧被視為大乘菩薩慈行的基礎。

慈心三昧的第一步驟就是對自己要有慈心,把自己安於最高的喜悅快樂經驗中。如果無法馬上讓自己喜樂,就試著想一生中最快樂的經驗,給自己一個最美妙的微笑。讓自己覺得全身舒暢無比。

除了自己喜樂,再想像自己最喜歡的人也很快樂。把自己最高的喜樂能量帶繪他。想像他是如此的喜悅快樂。然後將這種快樂的力量交織在一起,不斷相互映射。喜樂提升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高峰。

接著,想像自己的親人,認識的朋友都很快樂。逐漸擴展,甚至不認識的陌生人都很快樂。

再來,想像與自己有仇怨的人都很快樂。這種快樂像同心圓一樣,一直擴散出去。過去所有的恩恩怨怨全部一筆勾消,全體一同快樂。

接著,我們想像把這種快樂漸漸擴大到,所居城市。繼續擴大到一個國家。繼續擴大到整個地球。最後,甚至擴大到整個宇宙法界的所有眾生。

集體光能祝福的方式也是如此。長久以往,會產生不可思議的效果。

人際關係會越來越好。惡緣會漸漸減少。喜歡我們的人會漸漸增多。

我們會一天比一天快樂。更具有智慧,更具有力量,更慈悲。

​​

相關焦點

  • 慈心三昧簡修法
    自己漸漸融入彌勒佛慈心三昧的金色光明之中。殊勝法喜與光明融合一起,越來越強烈,如同心圓般向十方擴散出去。這種喜悅首先波及一切我所喜愛的眾生,把快樂喜悅的光明能量帶給他們。在慈心三昧加持之下他們也得到殊勝喜悅快樂。這些快樂的力量交織在一起,彼此循環激蕩,就如兩面鏡子相互映射一樣,越來越大,喜悅力量交互增長。
  • 「彌勒菩薩的故事·慈心三昧」
    目睹此祥和光明的景象,法愛王的傲心、瞋火,熄了一半。向佛問訊作禮後,便問佛說:「世尊!法愛王聞後,心中倍生欽敬,不由心中默默發願:「入此慈定,竟是如此光明,巍巍殊勝,我亦當修習此慈心三昧。」心中發完如是願後,法愛王瞋恨的心,已煙消雲散,心意變的非常柔和,志慕慈定,再無害心。並且恭敬地請佛及比丘僧,到他的國家,接受他的供養,佛陀默然慈允。那時的法愛王,就是現在的彌勒菩薩啊!
  • 慈心是最好的武器: 慈心三昧的實修方法 辛丑年正月的祈福良方
    在中國和藏地,慈經三昧非常有名,因為這是彌勒菩薩最專注所修習。在《賢愚經》裡面就有講到:有一位尊者,他入於定中,放出金色的光芒,這光芒就如同大火炬一般。然後有一位叫曇摩流支的,他見到以後就去問佛陀,這位比丘光明非常的特別,這是何原因?當時的這位佛陀就講到,因為這一位比丘他正在入於慈心三昧的禪定中,所以光芒非常的閃耀與殊勝。
  • 慈心的力量
    願他們的心都能融入不幸人民的痛苦中,讓這些慈心擁抱他們,包圍他們。讓每一滴血、每一個細胞、每一個原子、身心的每一個元素都注入這些慈念而獲得充實,讓慈心的祥和與平靜浸透他們的整個生命。願受壓迫者、社會地位低下者、受差別待遇者,以及貧困者,都能得到平安與快樂。願他們都能遠離痛楚、苦惱、沮喪、失望、焦慮與恐懼。
  • 三昧耶
    大多數的法本在《懺悔》的章節中都包括了「三昧耶」(samaya)的內容。修持金剛薩埵法的人,需要遵守三個共同的三昧耶:(一)不傷害眾生;(二)幫助眾生;(三)保持清淨顯相(淨觀)。什麼是「三昧耶」?作為金剛乘修行者,我們同時修持三乘——聲聞乘、菩薩乘與金剛乘,因此稍微了解每一乘的「三昧耶」理論,可能會有所幫助。在聲聞乘中,「三昧耶」被理解為有如圍籬,它立基於不傷害眾生的原則,因此我們戒殺,戒妄語,戒偷盜。
  • 止觀與三昧
    止觀與三昧  (一)止觀——欲得四禪八定,必須用某種方法,收攝心禪,並用智慧,觀照實際
  • 怎麼修慈心三昧?
    簡單的是先祝自己好運、幸福、吉祥、快樂,沒有怨仇、沒有鬥爭、遠離煩惱、遠離恐怖;再將這種慈光發給自己的親人,也願自己的親人好運、幸福、吉祥、快樂,沒有怨仇、沒有鬥爭、遠離煩惱、遠離恐怖等,反覆的觀想而生起慈心;然後,把這個心態轉向房間所有的友情,不管是老鼠、蟑螂、螞蟻鬼神等都得到快樂,都得利益;再繼續將慈光次第發向整個城市、整個國家、整個地球
  • 慈心小孩(文字版+音頻)
    《慈心小孩》放鬆引導詞當你對小孩輸送慈愛的時候,也對你自己默默地重複這些詞語就像我希望自己遠離苦惱
  • 【三昧】
    一般的外道也有許多三摩地,也就是種種定的說法,但那不是佛法所說的三摩地;在佛法中所說的三摩地或是三昧,大致上可以分成:一、世間三昧,二、出世間三昧,三、世出世間三昧,這三個層面來作說明。  第一、世間三昧:一般是指四禪八定的修證,是佛弟子所修,但也通於外道修。
  • 站樁與般舟三昧
    我的師兄吳廷昌是佛門弟子,北大宗教研究所的研究員,跟著樓宇烈教授做學問,很有佛學造詣,也很有修行功夫,特別是他做的《近現代佛教口述歷史》這個研究課題,非常的有意義,我見過他的採訪資料,影像錄音,對話記錄,還有很多高僧大德的籤名和手印,現在看來已是極其的珍貴了。據吳師兄自己講,因為做課題研究的關係,他曾經嘗試體驗過行般舟,好像走了一天一夜,所以,他比我更有切身的體會。
  • 懺悔三昧
    把透支的福報找回來的方法——瞬間具足無量劫善根福德--懺悔三昧真正修「懺悔三昧」,身後天魔都控制不住你們。天魔怎麼樣才能控制住眾生?因為眾生欠他的,他才可以控制,修「懺悔三昧」就等於不欠他們的了,所以天魔不能再控制。大家要認真修《懺悔三昧》,不需要灌頂,只要是照著去念就行了,自然而然會得到好處。懺悔三昧,源於華嚴宗,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的方法。
  • 什麼是「三昧耶」 !
    做為金剛乘修行者,我們同時修持三乘——聲聞乘、菩薩乘與金剛乘,因此稍微了解每一乘的「三昧耶」理論,可能會有所幫助。在聲聞乘中,「三昧耶」被理解為有如圍籬,它立基於不傷害眾生的原則,因此我們戒殺生、戒妄語、戒偷盜。根據這個系統,如果你依循心靈之道前往證悟之巔,「三昧耶」這道圍籬將一直保護著你的道途,確保你永遠不會試圖想要冒險走入歧途。
  • 原創 《般舟三昧》
    陳全林老師禪畫作品-扇面201409-58修般舟三昧,須要在九十日之中常行,不能坐,不能睡,也叫「常行三昧」,是人體的一種極限修法。修到極致,就能見佛、頓悟、見性。近代中國創立「心中心」修持法的大愚法師,是修般舟三昧開悟證道的,並且有了神通,感得普賢菩薩現身為之說法。「心中心」法門的第二代祖師是大居士王鑲陸,第三代祖師是元音老人。近三十年來,經過元音老人的努力,「心中心法門」在海內外有了廣泛的傳播。不過,「心中心」法門不再傳「般舟三昧」,而講「一個咒語、六個手印」的專修法。般舟三昧,不適合居士修持,不具備普世意義。
  • 什麼是三昧耶戒
    三昧耶戒,密宗戒法之一。梵語三昧耶,漢譯為誓言,又稱三摩耶戒、秘密三昧耶戒、佛性智三昧耶戒。以眾生原本有智慧德相為戒法。為真言修行者為止惡修善所持戒法,戒法通顯密諸大戒,即含攝五戒、八戒、具足戒等,而歸於眾生諸佛智慧之戒法。        在佛法行持的道中,密乘是聞思修三慧、戒定慧三學等三乘教法大全,薈集了所有顯密教法的精華。
  • 三昧耶戒釋疑
    故名三昧耶也。具如是等。廣大甚深微妙之義。故名三昧耶也。持明者梵雲陀羅尼。明謂總持一切明門行。乃至盡此三昧耶誓願以來終不漏失。故名入佛三昧耶持明也。又稱三摩耶戒、秘密三昧耶戒、佛性三昧耶戒、三昧耶佛戒,略稱為三戒。乃立於三三平等一致之理,以眾生本有之清淨菩提心為戒體,法界無量之萬德為行相的秘密真言戒。為真言行者為止惡修善所修,戒法通顯密諸戒,即含攝五戒、八戒、具足戒等,而歸於『眾生諸佛平等一如』之一戒。
  • 什麼是「三昧耶曼荼羅」?
    【三昧耶曼荼羅】:佛教密家術語。梵語Samaayamala,samaya-man!d!ala;又作三摩耶曼荼羅、平等曼荼羅、三昧耶智印,乃密教四種曼荼羅之一。即畫諸尊所持之塔婆、寶珠,五鈷、刀、劍、蓮花等形器杖,及印契(手式),為諸尊內德之標幟者。四種曼荼羅是:1、大曼荼羅,以描繪佛、菩薩的形象呈現。以圖所示為例:
  • 佛教中的三昧是什麼意思?念佛三昧又是什麼?
    三昧(佛教解釋)  三昧,佛教用語,指禪定境界。系修行者之心定於一處而不散亂之狀態。三昧是梵語(samadhi)的音譯,也譯作「三摩地」、「三摩提」。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三昧,可意譯為定、等持、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等。
  • 何謂「四種三昧」
    梵語三昧,華言正定,又雲調直定。眾生心行,常不調、不直、不定,入此三昧,能調、能直、能定,故名三昧。一、常坐三昧常坐三昧者,亦名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經以九十日為期,獨居靜室,跏趺正坐,蠲除惡覺,舍諸亂想,不雜思惟,系緣法界,一念法界。(系緣是止,一念是觀,法法融攝,故曰法界。)信一切法皆是佛法。若坐疲極,或疾病所困,或睡蓋所覆,或宿障發動,不能遣卻,當專稱一佛名號,以求加護。
  • 佛學常識:什麼是般舟三昧
    各位有緣,阿彌陀佛,在淨土法門中,有一種特別的修法,大精進、大勇猛、大行持,不是一般人能夠用功的,叫晝夜經行念佛方法,又叫般舟三昧。什麼是般舟三昧,般舟這個詞是梵語,翻譯成漢語叫佛立,佛立就是站立的立,所以般舟三昧又叫佛立三昧,也叫常行三昧。那我們一聽,顧名思義,不難理解,在常行念佛中,見一切諸佛悉立其前。
  • 何為三昧真火?
    文 / 佚名三昧,亦稱「三摩地」,漢語意譯為「正受」、「定」、「等持」、「正定」、「調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