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的故事·慈心三昧」

2022-01-14 彌勒佛心咒

--

能以安樂無倦的方式,得以速證廣大佛法?一位行者又如何能於生死中,不受眾苦之逼迫,而於佛法處,速得圓滿....

正文-

彌勒︵Maitreya︶,梵語梅怛麗,菩薩之姓也,中文譯曰慈氏。彌勒菩薩的名字叫阿逸多,譯成中文叫「無能勝」。所以彌勒菩薩的姓、名連起來,譯成中文,就叫做「慈無能勝」。此乃表示彌勒菩薩的慈心,非常殊勝,沒有一位菩薩能勝過他。

彌勒菩薩,多生累劫以來,不論為國王身、大臣身、或為比丘身等,皆常號彌勒︵慈氏︶,甚至到他成佛時,佛號亦為彌勒,是有其因緣的:

在過去無量劫時,於此閻浮提,適值弗沙佛出世。當時,有一大國王,名曇摩留支,中文譯曰法愛王,統領八萬四千小國、六萬山川、八十億所聚落。在其管轄的諸小國中,有一小國王,名叫波塞奇。弗沙佛,就是在此國中化導有情。波塞奇王和他的大臣、百姓等,皆是信佛虔誠的居士,對佛及眾僧的供養,非常的盡心盡力。

波塞奇王,晨晚必向佛問安、請法,是以輪到他去晉獻法愛王時,都沒空前往。如此一段時日下來,法愛王久無波塞奇之音信,心生疑怪,便派使者,前往責問:

「波塞奇王!我們的大王說:近來都沒有您的消息,也不見您的貢品,實在有失為人臣子的義務,您是不是有二心,想謀叛大王呀?」

波塞奇王,知道自己理虧,但又不知如何回答,便將使者安頓好,再遣婇女,以上好菜餚款待。自己急至弗沙佛前,向佛陀請示,應難之法。

弗沙佛慈音和雅地對波塞奇說:「王!不用憂慮,你只要對使者老實地說:今有佛出世,在我國內,吾等臣子,朝夕給事、供養,是以無暇晉見大王,但請大王諒解。」

波塞奇回到王宮後,便如是這般地將話轉述給使者聽。

使者回國,便一五一十地回稟。法愛王聽了使者的報告,不由得雷霆大發,諸臣亦在旁扇火,皆言波塞奇傲慢無禮、目中無人,應該派兵前往討伐,將其一舉殲滅。

盛怒下的法愛王,即與諸臣,率兵前往攻打。

波塞奇王,由哨兵那兒,飛鴿得到消息,心中非常恐懼,又去向佛陀請示。

「王!無憂!但去晉見大王,照上次的話,再說一遍即可。」佛說。

波塞奇與侍臣等,趕到邊境,對大王禮問後,垂手站在一旁。

法愛王,冷冷地看了波塞奇一眼,隨即不 高興的責問他:

「你是不是有什麼靠山!為什麼這麼怠慢,不再朝覲了?」

「大王!請息怒!這個世界上,要逢佛出世,是很難的,要一睹佛面更難。現今有佛號弗沙,正在敝國內,化導群生,開迷啟悟。我等認為機會難得,朝夕供養佛及僧眾,聽佛說法,得莫大法喜,是以未去大王那兒請安。」波塞奇恭恭敬敬地說。

「你沒空來看我,也就罷了,為何連晉貢的禮品也沒空獻來?」大王嘲諷地問道。

「大王!佛陀座下有諸大比丘聲聞弟子,戒德清淨,是世間的大福田,是以我的臣民,皆競相舍己所有,用以供佛及僧眾,所以沒有多餘的財寶,可以拿去給大王當貢禮,尚請大王原諒!」波塞奇老實地回答。

法愛王聽了波塞奇的話,對佛陀不禁生起了強烈的好奇心。心想:佛陀究竟是何方神聖?可以讓此國人民,如此發心供養?便對波塞奇說:

「好吧!待我見了佛以後,再定你的 罪!」

法愛王,在群臣簇擁之下,浩浩蕩蕩地向佛所前進。這時,法愛王遠遠地就看到比丘、眾人圍繞著佛坐,如眾星拱月般,個個寂靜沉默,端坐入定。其中有一比丘,入慈三昧定,放出金色的光明,如大火般的明亮。

目睹此祥和光明的景象,法愛王的傲心、瞋火,熄了一半。向佛問訊作禮後,便問佛說:「世尊!我進來的時候,看到有位比丘,周身放大光明,倍於他人,不知此比丘,入何等定,光耀如是?」

「此比丘,入慈等定,是以光耀如是。」佛說。

法愛王聞後,心中倍生欽敬,不由心中默默發願:

「入此慈定,竟是如此光明,巍巍殊勝,我亦當修習此慈心三昧。」

心中發完如是願後,法愛王瞋恨的心,已煙消雲散,心意變的非常柔和,志慕慈定,再無害心。並且恭敬地請佛及比丘僧,到他的國家,接受他的供養,佛陀默然慈允。

那時的法愛王,就是現在的彌勒菩薩啊!彌勒發此慈心始於那時,從此以後,多生累劫以來,即常修此慈定,以自調伏,念念中常修六波羅蜜,念念中離分別、離我、離我所,常在廣大的慈心三昧中,觀照一切的眾生,慈光普照,解憂除惱。

彌勒菩薩,由於累劫以來,勤於修持慈心三昧,故今世於釋迦牟尼佛座下出家後,亦曾向文佛問過:

「世尊!菩薩行者,當如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中,不費什麼工夫,即能以安樂無倦的方式,得以速證廣大佛法?一位行者又如何能於生死中,不受眾苦之逼迫,而於佛法處,速得圓滿?」

佛說:「善哉!彌勒!汝具慈心,能代眾生問這麼好的問題,我即教汝等如何修慈心三昧:

若有菩薩,為求菩提,而修諸行,願常安樂者,應修慈心,以自調伏;於念念中,常修六波羅蜜,如此便能速得諸忍地、速得圓滿無上正覺;盡未來際,常住安樂,並能除滅一切眾生無始之業障。

凡修學慈心之行者,若有眾生,來其處所,行違逆、迫害之事,行者當以智慧深自觀察:往昔我於彼人處,作重業障,令其受苦;是以今日業果成熟,來至我所,惱我、亂我、障我菩提。如果我於此人處,不生歡喜心,那麼於其他一切的眾生處,又如何能行饒益之事呢?

無始以來,眾生在生死輪迴中,多以恩怨、愛憎交織,而累世牽扯纏繞,無有出期。今日若於此眾生,不生憐憫,那麼於其他眾生處,亦當如此。是故菩薩行者,當於一切眾生處,普行饒益;因此當修慈心,念念行慈。

菩薩行者,復應思惟:瞋恚因緣,能令眾生墮於地獄中;心中若懷怨結,後世必墮毒蛇中;若墮毒蛇中,彼人必感快意。故菩薩行者,當舍離所有瞋恚怨結。

行者若多瞋恚怨結,十方諸佛,悉皆知之,必生嘆息: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瞋恚怨結?如此愚痴之人,以瞋恨故,於自身之煩惱,尚不能解脫,又如何救一切的眾生呢?

多瞋的眾生,生生世世,所受之身,惡毒充滿;故菩薩行者,應修習慈愍之心,永離於瞋恚怨結,視一切眾生平等、平等,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修慈之人,常以慈勝解,而自莊嚴攝持。復應思惟:我今給與眾生安樂,亦如夢幻泡影。譬如幻師,所做之幻事;我亦如是,給與眾生種種安樂。再者,幻化之物,無有自性;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本來無有我、無有我所。又如於沙漠中,妄生海市蜃樓之幻想,而勤苦奔逐;我心行慈,亦復如是;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自性。又如於夢中,見種種物,夢心分別,以為真實,及至夢醒,方知是為虛幻。

是故修慈者,當除身見、邊見、眾生見、我見、我所及我想,乃至離種種分別;若能如是者,名為修廣大之慈,宿世以來,所有罪障,悉皆消滅,不久當證無上菩提。

彌勒!汝累劫來,以修慈著稱,是故名為慈者。」

彌勒菩薩,聞佛教示,謹遵佛旨,信受奉行,故常叫做彌勒︵慈氏︶。

【大正卷四:賢愚經卷十二。

大正卷十:華嚴經修慈分】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往期回顧:

何為彌勒?彌勒佛心咒的功德

「彌勒佛」的形象,在中國是怎麼誕生的,它到底是誰的化身

彌勒佛與釋迦牟尼佛,誰的修行時間更長?答案出乎你想像

相關焦點

  • 慈心是最好的武器: 慈心三昧的實修方法 辛丑年正月的祈福良方
    ;沒有精神的痛苦,也沒有身體的痛苦,永永遠遠快樂;願上至最高的天眾,下至最痛苦的地獄道的生命,在這三界當中所有的生命,不論是居住在陸地上還是居住在水中的所有的生命,願他們永遠沒有任何的痛苦,永遠沒有任何的眾生對他們抱有敵意;願他們沒有身體的痛苦,精神的痛苦,一切的衣食住行全部如意,
  • 慈心三昧
    ​慈心三昧又稱慈三昧,白光明慈三昧,大慈三昧,慈心觀。是大乘菩薩修慈悲行的根本。這是行者憐念眾生,關懷眾生的境界。是彌勒菩薩的重要修法。
  • 慈心三昧簡修法
    自己漸漸融入彌勒佛慈心三昧的金色光明之中。殊勝法喜與光明融合一起,越來越強烈,如同心圓般向十方擴散出去。這種喜悅首先波及一切我所喜愛的眾生,把快樂喜悅的光明能量帶給他們。在慈心三昧加持之下他們也得到殊勝喜悅快樂。這些快樂的力量交織在一起,彼此循環激蕩,就如兩面鏡子相互映射一樣,越來越大,喜悅力量交互增長。
  • 【78當代佛學研究】彌勒菩薩及其兜率淨土
    彌勒菩薩的樂觀豁達,深植在中國老百姓心中,婦孺皆知。彌勒是中國的譯音,具足應曰:「彌怛利耶」,華文譯為「慈氏」,因其多生累劫修行「慈心三昧」故。慈氏為姓,阿逸多為名。阿逸多是梵語,華言「無能勝」,《悲華經》云:「彌勒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是則慈隆即世,悲臻後劫,至極之慈,一切權小皆無能勝,故以名焉。」
  • 三昧水懺的故事
    三昧水懺的起源,是唐朝的悟達國師,遇迦諾迦尊者,教他以三昧水洗滌人面瘡而消除累世冤業的懺法。
  • 坐禪三昧經二卷下
    復於上地習行慈心。先自得樂破嗔恚毒。次及十方無量眾生。是時便得慈心三昧。悲心憐愍眾生之苦。能破眾惱。廣及無量眾生。是時便得悲心三昧。能破不悅。令無量眾生皆得喜悅。是時便得喜心三昧。能破苦樂。直觀十方無量眾生。是時便得護心三昧。二禪亦復如是。三禪四禪除喜。次學五通。身能飛行變化自在。行者一心欲定精進定一心定慧定。一心觀身常作輕想欲成飛行。若大若小(以欲定過為大以欲定滅為小)。此二俱患精進翹勤。
  • 三昧水懺的緣起故事
    三昧水懺的緣起在唐懿宗皇帝時期有位悟達國師。
  • 慈心的力量
    願他們的心都能融入不幸人民的痛苦中,讓這些慈心擁抱他們,包圍他們。讓每一滴血、每一個細胞、每一個原子、身心的每一個元素都注入這些慈念而獲得充實,讓慈心的祥和與平靜浸透他們的整個生命。願受壓迫者、社會地位低下者、受差別待遇者,以及貧困者,都能得到平安與快樂。願他們都能遠離痛楚、苦惱、沮喪、失望、焦慮與恐懼。
  • 《南山律在家備覽-入寺法式》(十二)讚嘆就頓超九劫,先於彌勒菩薩成佛,在這個世間示現成佛.
    這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當時在因地裡邊百劫修相好的時候,在第九十一劫的時候,他遇到迪薩佛,當時迪薩佛在洞裡邊入法光三昧。當時釋迦牟尼佛——因地裡邊的本師,見到佛入三昧的這個莊嚴相,就是讚嘆,當時就讚嘆吶,讚嘆了七天七夜。
  • 三昧耶
    大多數的法本在《懺悔》的章節中都包括了「三昧耶」(samaya)的內容。修持金剛薩埵法的人,需要遵守三個共同的三昧耶:(一)不傷害眾生;(二)幫助眾生;(三)保持清淨顯相(淨觀)。什麼是「三昧耶」?作為金剛乘修行者,我們同時修持三乘——聲聞乘、菩薩乘與金剛乘,因此稍微了解每一乘的「三昧耶」理論,可能會有所幫助。在聲聞乘中,「三昧耶」被理解為有如圍籬,它立基於不傷害眾生的原則,因此我們戒殺,戒妄語,戒偷盜。
  • 止觀與三昧
    止觀與三昧  (一)止觀——欲得四禪八定,必須用某種方法,收攝心禪,並用智慧,觀照實際
  • 怎麼修慈心三昧?
    簡單的是先祝自己好運、幸福、吉祥、快樂,沒有怨仇、沒有鬥爭、遠離煩惱、遠離恐怖;再將這種慈光發給自己的親人,也願自己的親人好運、幸福、吉祥、快樂,沒有怨仇、沒有鬥爭、遠離煩惱、遠離恐怖等,反覆的觀想而生起慈心;然後,把這個心態轉向房間所有的友情,不管是老鼠、蟑螂、螞蟻鬼神等都得到快樂,都得利益;再繼續將慈光次第發向整個城市、整個國家、整個地球
  • 慈心小孩(文字版+音頻)
    《慈心小孩》放鬆引導詞當你對小孩輸送慈愛的時候,也對你自己默默地重複這些詞語就像我希望自己遠離苦惱
  • 愛在延續——宇澤慈心推出《讓孩子平安回家》科普讀本
    愛在延續——宇澤慈心推出《讓孩子平安回家》科普讀本 2020-08-28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昧】
    一般的外道也有許多三摩地,也就是種種定的說法,但那不是佛法所說的三摩地;在佛法中所說的三摩地或是三昧,大致上可以分成:一、世間三昧,二、出世間三昧,三、世出世間三昧,這三個層面來作說明。  第一、世間三昧:一般是指四禪八定的修證,是佛弟子所修,但也通於外道修。
  • 佛教中的三昧是什麼意思?念佛三昧又是什麼?
    三昧(佛教解釋)  三昧,佛教用語,指禪定境界。系修行者之心定於一處而不散亂之狀態。三昧是梵語(samadhi)的音譯,也譯作「三摩地」、「三摩提」。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三昧,可意譯為定、等持、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等。
  • 訪中華慈善總會「宇澤慈心項目」發起人安國俊博士
    接下來,「宇澤慈心項目」將在貧困山區開展平安教育工程,把關愛兒童與脫貧攻堅緊緊結合起來,為貧困地區的孩子們營造一個健康安全快樂的成長環境。每一個孩子都帶有使命慈善公益報:說起「宇澤慈心項目」,就不得不提到小宇澤。這是一個憂傷的故事,也是一個動人的故事,正是小宇澤的離去催生了「宇澤慈心項目」。
  • 站樁與般舟三昧
    我的師兄吳廷昌是佛門弟子,北大宗教研究所的研究員,跟著樓宇烈教授做學問,很有佛學造詣,也很有修行功夫,特別是他做的《近現代佛教口述歷史》這個研究課題,非常的有意義,我見過他的採訪資料,影像錄音,對話記錄,還有很多高僧大德的籤名和手印,現在看來已是極其的珍貴了。據吳師兄自己講,因為做課題研究的關係,他曾經嘗試體驗過行般舟,好像走了一天一夜,所以,他比我更有切身的體會。
  • 懺悔三昧
    把透支的福報找回來的方法——瞬間具足無量劫善根福德--懺悔三昧真正修「懺悔三昧」,身後天魔都控制不住你們。天魔怎麼樣才能控制住眾生?因為眾生欠他的,他才可以控制,修「懺悔三昧」就等於不欠他們的了,所以天魔不能再控制。大家要認真修《懺悔三昧》,不需要灌頂,只要是照著去念就行了,自然而然會得到好處。懺悔三昧,源於華嚴宗,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