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三昧簡修法

2022-01-14 能生

皈依

南無彌勒佛 !( 七遍 )

發心:

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皈依。

以我所修諸資糧,為利眾生願成佛。

大圓滿傳承——滿一上師大圓滿法脈教

授要旨

觀修

在兜率天宮,彌勒聖尊入慈心三昧,

放金色光明,如大火聚。一邊觀想,一邊稱頌彌勒聖號。

彌勒佛周身所放金光越來越明亮,逐漸照耀我身,舒暢無比,得大安樂。自己漸漸融入彌勒佛慈心三昧的金色光明之中。殊勝法喜與光明融合一起,越來越強烈,如同心圓般向十方擴散出去。這種喜悅首先波及一切我所喜愛的眾生,把快樂喜悅的光明能量帶給他們。在慈心三昧加持之下他們也得到殊勝喜悅快樂。這些快樂的力量交織在一起,彼此循環激蕩,就如兩面鏡子相互映射一樣,越來越大,喜悅力量交互增長。

接著,觀想自己認識的朋友都很快樂,喜樂的能量繼續擴展,甚至所有的陌生人都得到快樂 ( 如上 )。

當我們心量漸漸擴大以後,觀想與自己有怨仇的人、厭惡憎恨的人都由此而得到大快樂。這種快樂像同心圓越擴展越大,將過去所有的恩恩怨怨一筆勾銷,六道一切眾生都得到快樂。

我們觀想把這種快樂光明擴大到我們所居住的城市,繼續擴大到一個國家,乃至地球,最後擴大到盡虛空、遍法界,法界一切眾生都安住在喜樂光明之中。

出定時,光明消失於虛空中而出定。註:可觀想彌勒佛所放慈心光明,初始如燃細軟乾草,火勢逐漸轉大,樹木山林一時俱燃。

回向: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慈心三昧
    ​慈心三昧又稱慈三昧,白光明慈三昧,大慈三昧,慈心觀。是大乘菩薩修慈悲行的根本。這是行者憐念眾生,關懷眾生的境界。是彌勒菩薩的重要修法。
  • 「彌勒菩薩的故事·慈心三昧」
    法愛王聽了波塞奇的話,對佛陀不禁生起了強烈的好奇心。心想:佛陀究竟是何方神聖?可以讓此國人民,如此發心供養?便對波塞奇說:「好吧!待我見了佛以後,再定你的 罪!」法愛王,在群臣簇擁之下,浩浩蕩蕩地向佛所前進。這時,法愛王遠遠地就看到比丘、眾人圍繞著佛坐,如眾星拱月般,個個寂靜沉默,端坐入定。其中有一比丘,入慈三昧定,放出金色的光明,如大火般的明亮。
  • 慈心是最好的武器: 慈心三昧的實修方法 辛丑年正月的祈福良方
    在中國和藏地,慈經三昧非常有名,因為這是彌勒菩薩最專注所修習。在《賢愚經》裡面就有講到:有一位尊者,他入於定中,放出金色的光芒,這光芒就如同大火炬一般。然後有一位叫曇摩流支的,他見到以後就去問佛陀,這位比丘光明非常的特別,這是何原因?當時的這位佛陀就講到,因為這一位比丘他正在入於慈心三昧的禪定中,所以光芒非常的閃耀與殊勝。
  •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七心總論
    (四)【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罪出三障(三)【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罪出三障(二)【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罪出三障【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罪之緣·禮敬三寶(八)【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罪之緣·禮敬三寶(七)【法譬如水
  • 坐禪三昧經二卷下
    習念是法逮得空處。念無量識處觀空處過。念無量識處功德。習念是法逮得識處。念無所有處觀識處過。念無所有處功德。習念是法便得無所有處。念非有想非無想處。若一切想其患甚多。若病若瘡若無想是愚痴處。是故非有想非無想。是第一安隱善處。觀無所有處過。念非有想非無想功德。習念是法便得非有想非無想處。或有行者。先從初地乃至上地。復於上地習行慈心。先自得樂破嗔恚毒。次及十方無量眾生。是時便得慈心三昧。
  • 慈悲三昧水懺法會通啟
    《慈悲三昧水懺》共上中下三卷,今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五冊,卷前有《御製水懺序》(末署成於永樂十四年七月初一日)和《慈悲道場水懺序》。其名稱中的「慈」意為予樂,「悲」意為拔苦;「三昧」本是定的意思,「三昧水」則是由迦諾迦尊者的三昧力加持而成的三昧法水,係指佛法的般若智慧甘露水,可以滌清眾生的障;「懺」代表懺悔,指懺悔過去的業。
  •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罪出三障(二)
    本文選自【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上篇瀏覽往期內容,請點擊「藍色字」連結:【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罪之緣·禮敬三寶(八)【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罪之緣·禮敬三寶(七)【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罪之緣·禮敬三寶(六)【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罪之緣
  • 【三昧】
    在四禪八定的修證過程中,意識所緣的定境法塵是沒有語言、文字、音聲、形相、符號等,是無相的;甚至於在二禪等至位以上,前五識已舍,於五塵境界都無覺無觀,只有意識安住於定境中的法塵,所以不著五塵境界相。至於其中定境止觀所觀的影相,是如來藏所生的定境法塵,藉由不斷降伏無始劫以來意根作意攀緣五塵的習氣,使得意識於定境中而作了別觀察,不緣於五塵;以這樣的止觀,來安住於有覺有觀、無覺有觀乃至無覺無觀三三昧境界中來證得四禪八定,但這只是世間三昧,還不是出世間三昧與世出世間三昧,因為雖然對於四禪八定具有審細正確觀察,而能夠了知四禪八定必須捨棄五欲五塵攀緣貪愛才能證得,但因為缺少了「審正觀察」解脫道的斷我見、我執的智慧
  • 法華三昧懺儀及法華三昧禪修營時間表
    入法華三昧。若有現身犯五逆四重失比丘法。欲得清淨。還具沙門律儀。得如上所說種種勝妙功德者。亦當於三七日中。一心精進修法華三昧。所以者何。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行大直道無留難故。如轉輪王髻中明珠不妄與人。若有得者。隨意所須。種種珍寶悉皆具足。法華三昧亦復如是。能與一切眾生佛法珍寶。是故菩薩行者應當不計身命。盡未來際修行此經。況三七日耶。問曰。佛道長遠。三七日修行。當有何益。答。
  • 站樁與般舟三昧
    在這裡,我主要從修行的角度,講講比較而得的一點看法吧,膚淺得很。要比較,自然就得讀讀經典,看看文獻。般舟一語,本是梵語,漢譯佛立,故般舟三昧,也稱佛立三昧,此念佛法門,不坐,不臥,不眠,不休,常行,故又稱常行三昧。
  • 止觀與三昧
    此在《增一阿含經》〈有無品〉、〈漸愧品〉,《雜阿含經》卷三、同經〈因誦第三品〉、《中阿含經》〈林品自觀心經〉第三,以及《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卷三,均有述及止觀的名相與修法。中國天台宗的止觀法門,即是依據印度小乘止觀,予以發揮而成。   (二)三昧——不偏於正,不偏於觀,進入深定,心態正直平等,不動相續,觀智成熟,照境清明,稱為三昧。也就是由定中的智慧,反映於外境時所起的功用。
  • 三昧耶戒釋疑
    又稱三摩耶戒、秘密三昧耶戒、佛性三昧耶戒、三昧耶佛戒,略稱為三戒。乃立於三三平等一致之理,以眾生本有之清淨菩提心為戒體,法界無量之萬德為行相的秘密真言戒。為真言行者為止惡修善所修,戒法通顯密諸戒,即含攝五戒、八戒、具足戒等,而歸於『眾生諸佛平等一如』之一戒。
  • 什麼是三昧耶戒
    實際上,密法之所以稱為「密」 ,是因為必須嚴持三昧耶(誓言)戒,才能如法修學。        三昧耶戒,密宗戒法之一。梵語三昧耶,漢譯為誓言,又稱三摩耶戒、秘密三昧耶戒、佛性智三昧耶戒。以眾生原本有智慧德相為戒法。為真言修行者為止惡修善所持戒法,戒法通顯密諸大戒,即含攝五戒、八戒、具足戒等,而歸於眾生諸佛智慧之戒法。
  • 諸宗部——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上  陳南嶽思大禪師撰  如萬行中說。從初發心至成佛道。一身一心一智慧。
  • 三昧耶
    大多數的法本在《懺悔》的章節中都包括了「三昧耶」(samaya)的內容。修持金剛薩埵法的人,需要遵守三個共同的三昧耶:(一)不傷害眾生;(二)幫助眾生;(三)保持清淨顯相(淨觀)。什麼是「三昧耶」?作為金剛乘修行者,我們同時修持三乘——聲聞乘、菩薩乘與金剛乘,因此稍微了解每一乘的「三昧耶」理論,可能會有所幫助。在聲聞乘中,「三昧耶」被理解為有如圍籬,它立基於不傷害眾生的原則,因此我們戒殺,戒妄語,戒偷盜。
  • 什麼是「三昧耶曼荼羅」?
    胎藏界種子字大曼荼羅(法曼荼羅)4、羯磨曼荼羅:描繪佛、菩薩威儀(動作)、表示各種佛事業(例如法會的情況等)的曼荼羅,以及佛、菩薩的鑄像、畫像、塑像等,合稱四種曼荼羅,是比較複雜的壇城。常用作諸如息災、布施……等功用曼荼羅大多是固定在布上、紙上、壁上或天花板上,但有些修法用的曼荼羅(例如沙曼荼羅等)是在修法之前由上師帶領其弟子,持誦特殊的咒語依儀軌製作完成,修法完畢之後再依儀軌規定將此曼荼羅分解,表示恭請諸尊與送諸尊回歸法界。
  • 什麼是「三昧耶」 !
    做為金剛乘修行者,我們同時修持三乘——聲聞乘、菩薩乘與金剛乘,因此稍微了解每一乘的「三昧耶」理論,可能會有所幫助。在聲聞乘中,「三昧耶」被理解為有如圍籬,它立基於不傷害眾生的原則,因此我們戒殺生、戒妄語、戒偷盜。根據這個系統,如果你依循心靈之道前往證悟之巔,「三昧耶」這道圍籬將一直保護著你的道途,確保你永遠不會試圖想要冒險走入歧途。
  • 懺悔三昧
    把透支的福報找回來的方法——瞬間具足無量劫善根福德--懺悔三昧真正修「懺悔三昧」,身後天魔都控制不住你們。天魔怎麼樣才能控制住眾生?因為眾生欠他的,他才可以控制,修「懺悔三昧」就等於不欠他們的了,所以天魔不能再控制。大家要認真修《懺悔三昧》,不需要灌頂,只要是照著去念就行了,自然而然會得到好處。懺悔三昧,源於華嚴宗,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的方法。
  • ​「三昧」是個總括的概念,細分: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
    正受所觀之法,故曰受。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之依處,故曰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曰息慮凝心。智度論五曰:『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諸行和合,皆名為三昧。』『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
  • 怎麼修慈心三昧?
    先調整好身體,身體要中正放鬆,適中,脊椎要直,想像頭頂上頂個碗,具體坐法和修定一樣。放鬆的越徹底就越易得定。坐時不要捻念珠,手的擺放以舒服為度。先這樣調整好身體,對將來修行會有很大好處。四無量心要分慈、悲、喜、舍四個方面修,四種心可得到不同深度的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