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徵稿選登74」「田書記」的進村趕考路

2020-12-21 中國組織人事報

在村民眼裡,他是整日奔波在為民路上的「費鞋書記」;在村幹部眼裡,他是敢幹會幹的「實幹書記」;在鎮幹部眼裡,他是有想法有思路的「點子書記」......他就是陝西省華陰市鳳城村第一書記田戰省。

田戰省給村民傳授修剪花椒苗的方法。

2017年4月,田戰省被華陰市水務局選派到鳳城村擔任第一書記。3年來,他一直走在「進村趕考」的路上,而鳳城村悄然發生的變化正是這場「考試」最生動的答卷。

敢幹會幹的「實幹書記」

「他一個城裡娃娃能弄懂咱們村的事不?」「看著滿臉的書生氣,能不能吃得了苦?」「遇到事能做得了主不?」......初到鳳城村,田戰省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來自村幹部和群眾的疑慮。

從上任的第一天開始,他就開始逐戶摸排,白天入戶走訪,同村兩委班子、駐村工作隊一起與村民說生產、算收入;晚上學習鑽研脫貧攻堅政策、外地先進典型事例,通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先後走訪了全村247戶,整理出53條意見建議,掌握了一手扶貧資料,對鳳城村的自然條件、產業結構、村情民情等了如指掌,對村上班子組成、個性特點熟記於心,漸漸打開了工作局面。

在摸排走訪中發現,村裡的通村道路坑坑窪窪、高低不平,一遇雨雪天氣,容易陷入癱瘓狀態,嚴重影響了鳳城村發展;村南河道內垃圾堆積如山,一到夏季蠅蟲滿天,河道附近的群眾深受其害,田戰省下定決心要改變這一現狀。

「要致富先修路」,田戰省與村「兩委」幹部、駐村工作隊商議,決定採取「國家政策扶持+黨員幹部捐助」的模式籌資。經過多次與相關部門溝通,先後籌集交通補助資金36萬餘元,硬化了1100米通村路,3000多米生產路,解決了村民出行的難題。

與施工隊一起修路。

路修好了,垃圾還沒清理。田戰省想到了自己的「娘家」水務局,在提出申請之後,水務局黨委派來局總工和技術人員帶著工程隊,經過7天連續施工,總共清理垃圾及秸稈130餘車,1000多米長的河道環境煥然一新,人居環境有了保障。

經過幾年的整治,鳳城村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泥濘狹窄的村中小路變得寬敞整潔,鄰裡之間親善友睦、和諧共處。「一起把村子建好」也成了鳳城村鄉親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出謀劃策的「點子書記」

鳳城村是個經濟薄弱村,位於華陰市東部臺塬,位置偏僻。因受城市化浪潮的衝擊,村裡年輕人紛紛放下農具,離鄉外出打工,原本人丁興旺的鳳城村,成了名副其實的「空殼村」。

「要想解決現狀,就要從調整產業結構和發展集體經濟入手。」田戰省和村兩委成員、駐村工作隊經過充分調研摸底,提出了發展花椒和柿子醋產業,帶領群眾致富增收。

他和村支委挨家挨戶動員大家利用荒坡地種植花椒。起先大部分村民心有顧慮,田戰省就邀請農業專家定期向村民講解花椒種植技術,聘請技術員長期指導。同時爭取臺塬水土保持項目,免費給群眾栽植花椒樹500餘畝。

田戰省帶領黨員幹部幫貧困群眾給花椒上藥。

花椒發展起來了,田戰省又打起了柿子的主意。村子附近有許多柿子樹,往年因為賣不出去,大量的柿子就爛在地裡,咱就變廢為寶,利用柿子來釀醋。

他們聘請楊凌農科專家擔任技術指導,籌集資金近300多萬元,帶領村上的黨員幹部擼起袖子齊上陣,日夜奮戰在工地上,經過半年努力,2018年8月,鳳原香柿子醋廠正式投入運營。

醋廠運營以來堅持「企業+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從柿子種植到釀造,實現產銷一體化,通過入股分紅+工資性收入相結合,讓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實現捆綁入股掙「利金」、企業打工掙「薪金」、自主發展掙「現金」。2019年底,生產柿子醋120餘噸,產值50多萬元,全村10戶貧困戶戶均年增收3300元。同年9月,鳳原香柿子醋廠QS認證檢測全部達標通過,並在第二十六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榮獲「后稷特別獎」。

為民奔波的「費鞋書記」

「當貧困戶呂氈氈把那一雙親手縫製的布鞋遞到我手中,更加堅定了我要紮根基層、服務群眾的決心。」田戰省的民情日記中詳細記錄了他駐村以來的點點滴滴和一幕幕感人的瞬間。

田戰省的民情日記本。

駐村3年,田戰省把鳳城村當成自己家,把村裡人當成自己的親人。能幫助貧困戶擺脫貧困是他最大的期望,四雙穿爛的膠鞋更展現出他用雙腳丈量的為民情懷。

這一點,79歲貧困戶呂氈氈感觸最深。

已近耄耋之年的呂氈氈還有一個51歲的兒子呂拉石。呂拉石患有嚴重精神疾病,日子靠政府救濟,三間土木結構的老房子年久失修,塌了兩間,成了危房,她和兒子就住在裡面。

面對這樣的問題,田戰省幫助貧困戶申請了危房改造,緊接著他又聯繫工隊、拆舊房、蓋新房、添置家具,沙石磚料、工費不夠他自己墊付了5000餘元,在田戰省和村幹部以及駐村工作隊的全力幫扶下,50平米的新房在2017年8月完工,臥室、廚房窗明几淨,電視、灶具、窗簾、沙發裝扮出一個溫馨的家。

「有了田書記,我和兒子吃得更好了、住得更暖了。」現如今,呂氈氈一家住上了新房,因為產業分紅和各類補助,年收入也已達到了1.5萬餘元。(作者單位:陝西省華陰市委組織部)

相關焦點

  • 【「第一書記」徵稿選登110】鄭仁亮:「住」進群眾心中的「正能量」
    【「第一書記」徵稿選登110】鄭仁亮:「住」進群眾心中的「正能量」 2020-07-27 16: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第一書記」徵稿選登176】馬智淵:大灘村的「鐵腿馬書記」
    【「第一書記」徵稿選登176】馬智淵:大灘村的「鐵腿馬書記」 2020-09-10 16: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第一書記」徵稿選登71】「小查書記」扶貧二三事
    2018年,江蘇省「點穴式」扶貧片區盱眙縣黃花塘鎮新鋪村來了位年輕的女同志,鄉親們喊她「小查書記」。這位鎮黨委下派的第一書記,名叫查豔,別看她年紀輕、身板小,到任沒多久就在村裡打出了名號,大家紛紛說:「小查書記真能幹!」
  • 【「第一書記」徵稿選登㊵】趙雅萍:追求別樣的「詩和遠方」
    這是青海省婦聯派駐西寧市湟中縣上新莊鎮堯灣村第一書記趙雅萍感悟最深的話。走進堯灣村,到處能感受到一個字——「變」。昔日的垃圾死角,如今是避暑涼亭;曾經的汙濁河道,現在河水清澈。變身成為周邊村民羨慕的美麗鄉村,這一切都離不開第一書記趙雅萍。趙雅萍日常走訪貧困戶。
  • 「「第一書記」徵稿選登137」陳宏科:民情卡上寫初心
    「喂,陳書記,你把咱村上的文化廣場修好了,大家閒餘時間有地方活動了,我建議在廣場上建個閱報欄,讓群眾可以隨時了解國家大事。」村民張三定在電話裡說道。「喂,陳書記,我們這一塊20多戶電視信號不好了,你看能不能協調一下廣電局,讓來給咱拾掇拾掇。」村民王萬全給他打電話說道。
  • 「「第一書記」徵稿選登64」錢澍雨:真心真情暖群眾
    2018年4月,安徽省滁州市清流監獄第三監區副監區長錢澍雨被選派到明光市明西街道馬崗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一開始,眼前這個年輕、帥氣又溫文爾雅的第一書記能否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老百姓心裡還是有很大的疑惑。如今,2年時間過去了,錢澍雨用自己的苦幹實幹精神向馬崗村老百姓交上了滿意的答卷,順利幫助馬崗村56戶貧困戶實現脫貧,如今馬崗村群眾拉家常時,談起錢澍雨無不豎起大拇指。
  • 「「第一書記」徵稿選登55」楊挺:「老山咔」裡的戰貧「四重奏」
    楊挺,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新溝村第一書記,在海拔1000米的「老山咔」裡,用青春和汗水奮戰貧窮。外面進不來,裡面也出不去。到村以後,楊挺帶領著12名村幹部和黨員連日連夜繪製新溝地圖,標註進村路、產業路和新村聚集地,組織群眾平路基、鋪毛路,為後續建設打下基礎。同時,向上級爭取項目資金171.7萬元,配套省級財政幸福美麗新村建設項目88萬元,修建村道4.99公裡,產業道路2.5公裡,打通了新溝發展的最後一公裡。
  • 脫貧攻堅群英譜丨冷水江禾青鎮苗田村第一書記肖志彬:情滿扶貧路
    市總工會駐禾青鎮苗田村第一書記肖志彬先後擔任過上青村、木山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長等職,紮根基層6年來,他用「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決心和勇氣,帶領貧困群眾打開致富門、澆築小康路。2016年3月,肖志彬和幫扶工作隊一道入駐苗田村,為了摸清貧困對象底子,他帶領隊員進村入戶走訪調查,跑遍了村裡的17個村民小組,對全村原有的86戶貧困戶按程序進行了清理和票決,共清理不符合條件的貧困戶57戶173人,票決保留了27戶69人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從白淨「俊書記」變成了黝黑「菌」書記|劍河縣岑...
    我叫艾立燎,是一名「90」後駐村第一書記,2015年7月參加工作,碩士研究生學歷,是貴州省科技廳辦公室二級主任科員。2018年3月,我向組織主動請纓,來到劍河縣南岑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組長。
  • 「我的扶貧故事」丨黎平縣敖市鎮八開村第一書記陸文良
    我叫陸文良,男,1979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貴州黔東南州生態環境局黎平分局黨組成員、汙染減排辦公室主任、駐敖市鎮八開村同步小康第一書記。因原單位駐村第一書記王海任,長期堅持駐村幫扶,2019年7月因勞累成疾,最終病倒在一線扶貧工作崗位上,不能繼續履職駐村工作,必須新派一名第一書記頂崗履職。看望留守老人2019年是黎平縣脫貧摘帽之年,基礎設施需要按時完成,保障措施必須落實到位,各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
  • 「駐村第一書記」王馬成:青春在扶貧一線綻放
    就是這樣一個還帶些稚氣的年輕人,自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以來,牢記使命,勇於擔當,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摸爬滾打、揮灑汗水,以務實重幹的作風和良好的業績贏得了幹部群眾的認可與好評。他就是唐河縣審計局派駐源潭鎮李灣村的第一書記王馬成。
  • 「蒲扇」書記回村「探親」
    根據四川省脫貧攻堅領導辦公室的通知,內江市東興區開展駐村幫扶「大回訪」工作。東興區椑木鎮金子村原駐村第一書記聞瀚,就是「回訪」隊伍中其中一員,因為在駐村期間,長期手拿一把蒲扇,於是被村民親切稱為「蒲扇」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紅巖駐村記憶丨正安縣桴焉鎮紅巖村第一書記李慶
    任期三年的駐村工作經歷,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受益匪淺,也為今後能更紮實有效開展工作奠定了基礎。2018年3月,通過組織選派,我擔任正安縣桴焉鎮紅巖村駐村第一書記。開展工作之初,在前任第一書記馬學倫同志的幫帶下,跑遍了全村的貧困戶。
  • 「關注」從「外鄉人」變成「村裡人」 準格爾旗這個「女書記」你...
    今年6月份,賀娟被委派到迎澤街道巴漢圖村任第一書記,挑起了巴漢圖村脫貧致富的擔子,賀娟從「外鄉人」變成「村裡人」的故事便由此展開。第一書記不是一頂「烏紗帽」而是「責任帽」。從被選派之日起,賀娟心中就籤下這份「責任狀」。駐村第一天,賀娟走村串戶,拜訪致富能手,與退休老黨員商討對策,很快就掌握了全村的村情民意,建立了幫扶資料手冊。賀娟愛琢磨,哪些政策可以依靠?
  • 太陽石村「第一書記」的意見箱
    太陽石村「第一書記」的意見箱2016-08-18 23:40:55 來源:四川在線 編輯:劉波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郝勇)「2組的潘玉全說他家豬圈房子的瓦掉了好幾塊,現在房頂開了天窗,讓我們幫忙蓋下瓦……」8月14日8時30分,嶽池縣喬家鎮太陽石村村主任餘映沛拿著剛從「第一書記」意見箱裡取出的一張紙條,念給該村
  • 新泰市汶南鎮曹家莊村「第一書記」李強:「電」亮強村富民路
    630人,村「兩委」成員5人,黨員21名。2019年5月以來,來自泰安市審計局的「第一書記」李強切實履行「一抓四促」職責,為村民辦好事、辦實事,讓村級班子和全村群眾都豎起了大拇指。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當故鄉|從江縣谷坪鄉五一村第一書記晏高飛
    我叫晏高飛,去年8月28日增派到從江縣谷坪鄉山崗村任網格員,同年12月調整到谷坪鄉五一村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兼任五一村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網格員。入戶檢查指導農戶環境衛生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兼任村級脫貧攻堅指揮所長,我深知抓好黨建促脫貧這一制勝法寶。
  • 「好人故事「匯」」李紹山:用生命堅守初心的駐村書記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畢節市赫章縣白果街道月亮洞村駐村第一書記李紹山的故事。2020年5月15日清晨,赫章縣白果街道月亮洞村委會的高音喇叭突然失去聲音,駐村幹部車陽松也沒有聽到「車哥,快來吃早餐」的呼喚聲。月亮洞村群山靜默,萬物寂靜……時間定格在上午9點47分。
  • 駐村第一書記辛芃伯:綠色養殖「敲開」村民致富路
    在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成吉思汗鎮繁榮村,綠色養殖產業「敲開了」村民們的脫貧致富路,這條路正是源於駐村第一書記辛芃伯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思路。2016年4月,辛芃伯被組織任命為繁榮村駐村第一書記後,他就在這裡扎了根。
  • 【扶貧故事】陝西富縣寺仙鎮李家窪村第一書記任建龍:「娃娃書記...
    在李家窪村的田間地頭、村民家的院前炕邊,總能看見任建龍忙碌的身影。擔任陝西富縣寺仙鎮李家窪村第一書記以來,當兵出身的他帶著村民發展產業、修建水渠、改造旱廁、擴建文化廣場、建立村網格化,讓這個貧困的小山村發生了顯著變化,讓村民臉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