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成吉思汗鎮繁榮村,綠色養殖產業「敲開了」村民們的脫貧致富路,這條路正是源於駐村第一書記辛芃伯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思路。
2016年4月,辛芃伯被組織任命為繁榮村駐村第一書記後,他就在這裡扎了根。
繁榮村位於成吉思汗鎮區北,全村共有貧困人口321戶807人,是鎮上貧困戶最多的村子。
辛芃伯上任後,每天穿梭在田間地頭,到村民家裡走訪調查,了解全村的經濟發展狀況及群眾的願望。
在面對村裡基礎條件差、貧困戶多的現狀,他深感自己肩上的擔子重和責任大,暗下決心一定要帶領大家一起脫貧致富。
5年來,他為村民辦實事、解難題。每當談到辛芃伯,村民都是連聲稱讚,並親切的稱他為「村管家」。
5年來,他因村施策、因戶施方以及依託優勢產業發展綠色經濟,如今繁榮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依託綠色養殖產業謀發展
初到繁榮村,辛芃伯針對村裡集體經濟體量小,人均土地少的情況制定了「一村多品」的辦法。
在辛芃伯的帶動下,鼓勵全村大力推廣芍藥種植,他同時也聯繫好回收企業,帶動120戶黨員及貧困戶種植了百畝芍藥田,現每畝芍藥收入達2萬元,是傳統大田的5至10倍以上,打破繁榮村傳統農業種植單一的局面。
為了能讓繁榮村村民能夠通過特色養殖來脫貧,辛芃伯還帶領村兩委到多地考察,最終篩選出哈日嘎海黑豬和林蛙兩個特色產業。
2018年,他引導8戶貧困戶養殖了90頭哈日嘎海黑豬,平均每頭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利潤是養殖普通白豬的3至5倍。
2019年10月,辛芃伯引進人才並為繁榮村「量身定製」了全人工圈養林蛙產業,還成立了扎蘭屯市蓬勃林蛙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據辛芃伯介紹,目前,繁榮村林蛙養殖基地一期已建設完畢,總投資75萬元,共佔地10畝,建有7個大棚,共養殖林蛙100萬隻,畝收益達50萬元、預計總收益達500萬元。
林蛙養殖基地預計全部投入使用,共佔地48畝,33個大棚,養殖林蛙400萬隻,總收益將達2000萬元以上。
同時,他還為村裡協調資金重點培育的新天利果蔬種植合作社,將「三到村三到戶」項目以資產收益分紅的形式注入180萬元項目資金,建設了108個大棚,用於種植油桃、西瓜、葡萄等水果和蔬菜供遊人採摘,產值達到200萬元。
2016至2018年,直接帶動40餘戶村民和貧困戶承包大棚或在合作社打工實現增收, 貧困戶共計分紅35萬。
2019年底,繁榮村實現了全村脫貧,村民的生活有了改善,村經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舍小家為大家」
辛芃伯總說,「只有心裡裝著老百姓,才能真正了解他們所需、所盼,老百姓才會把我們當親人」。
村民馬某的女兒、外孫女在2年內相繼遭遇車禍,高額的醫療費用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負債近50萬元。
60多歲的馬某夫婦無奈之下,只能四處打工還債,居無定所。
辛芃伯得知他家情況後,主動幫他們申請落實了異地搬遷,解決了住房問題,還幫老兩口申請、辦理了低保,並自掏腰包幫助馬某家買了3頭仔豬發展生產。
如今,馬某家的外債快還完了,生活也恢復了往日的歡笑。
在談起家人時,辛芃伯心裡無比愧疚。在駐村的900多天裡,他與妻子、5歲的女兒都是聚少離多。
村裡的孩子們都親切的稱辛芃伯為「辛爸爸」,而自己的女兒卻只能在電話裡、視頻裡與他見面,並不時的問他什麼時候可以回家。
但他覺得「舍小家為大家」可以為脫貧攻堅事業貢獻自己更多力量,也很值得。
記者手記
記者採訪時了解到,5年來,正是源於辛芃伯深入村民的生活中,,因村施策、因戶施方,依託優勢產業發展綠色經濟,讓村民的生活日新月異,繁榮村的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表示,在2020年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將會繼續以飽滿的熱情帶領這方百姓鞏固脫貧致富的成果,謀劃好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打好堅實基礎,共同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辛芃伯身上的精神,正是我們所述的蒙古馬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弘揚。
(文章來源:內蒙古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