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4 20: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看過《清平樂》的小夥伴應該都注意到了,電視劇對服裝的還原度很高,其中特別是宋仁宗和大臣的腰帶系法更是吸人眼球。
腰帶可以讓衣服穿得更加得體,既有配飾的作用又有實用的價值。知名甲骨文學者許進雄在《古事雜談》一書中,專門寫撰寫文章研究古人是怎樣系腰帶的。
定價:59.80元,2020年1月出版,ISBN:9787514374797
帶鉤是東周時代常見的衣飾用品。它的基本造型是由鉤首、鉤體和鉤鈕三部分組成,用以束緊衣服或懸掛日常用品及裝飾物。鉤首是個鉤,鉤住衣帶一端的環以束緊衣服。由於鉤首的形體小,不是展示美觀的主要部位,所以大都因勢鑄成簡單的動物頭形,有時則素白無飾。鉤鈕是鉤體後的突出圓鈕,用於把帶鉤固定在革帶或絲帶上,因為它被隱藏於帶內,不顯露於外,故不必有任何的裝飾。鉤體是帶鉤的主要部分,顯示於外,是裝飾炫美的所在,故帶鉤的各式各樣變化都在這一部分。有些鉤沒有鉤體部分,大半隻用以懸掛日常小用具。
從帶鉤在墓葬中被發現的情況,可以確定它有兩個用途:一是用以束緊衣服,一是懸掛劍、弩、刀、削、錢囊、鏡、印章、佩飾等物。帶鉤是日常也是軍事的裝備。它的尺寸頗為懸殊,沒有鉤體的小至2 釐米以下,長的達46 釐米,不過一般長10 釐米上下。鉤體具有弧度,以適合腹部的彎度,故用以束衣的功用至為明顯。
幾乎所有固體的材料都可以製作帶鉤,但因它是身上很顯眼的東西,可以達到誇示財富與地位的目的,所以有錢的人往往以最昂貴的金、銀、玉、玻璃等材料來製作,家境不富裕的則大多採用鐵、石、骨、木、陶等材料,目前存世最多的帶鉤是青銅鑄品。
鉤體的造型,基本形狀有寬板、窄帶、一端膨大及不規矩的仿生形狀等幾大類。每一種都於形體的變化外,加上幾何線條、各種動物、人物等平面、浮雕或立雕的紋飾,還有加上鎦金、嵌鑲金、銀、綠松石、水晶、玻璃、玉等不同顏色的珍物,花樣繁多。
從成千出土的帶鉤來看,可知中國最早使用帶鉤的時間是春秋中期,戰國時最盛,漢以後就衰微了。文獻《史記·齊世家》有:「而使管仲別將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帶鉤。」小白即後來的齊桓公,時代屬春秋早期,說明春秋時期帶鉤已被應用於戎服。
使用帶鉤以前,中國人以布帛的帶子束緊衣服,並在其上懸掛日常用具。高貴者的帶子也有繁縟的刺繡裝飾,炫耀的目的與帶鉤並無不同。那為什麼到春秋時代才突然興起服佩帶鉤的風尚呢?
有些人以為帶鉤是因使用革帶而發展起來的服飾。皮革是遊牧騎馬民族比較熟悉的材料,加上帶鉤又有犀比、犀毗、胥紕、私紕頭等顯然是外來譯音的名稱,因此以為它是騎馬民族引進的服飾。但是幾十年來的考古工作發現,帶鉤的傳播是從三晉與關中的中原地區逐漸向四周擴散的,而同時的遊牧地區反而少發現這一類的服飾,可知它應是中國自己發明的東西。而且,在西周初期就已有以革帶系芾的衣制,其時並沒有使用帶鉤,可知帶鉤不會單純起於革帶的使用。
帶鉤與帶扣都是革帶上的零件,都用以束衣。帶扣很早就被用為馬匹的束帶,因此推測它被轉用為腰帶而發展成帶鉤,但是用帶扣束衣要晚於帶鉤,而且從早期帶鉤的形制看,似乎也不是如此發展的。春秋期的鉤以小型的居多,不少是沒有鉤體甚至沒有鈕的,顯然其作用是懸掛物品而非束衣。古時的帶鉤雖可在腰際插大件的工具,但如像刀、削一類有角稜的小件東西,就不便插於腰際而宜懸吊於衣帶。很可能用以懸掛小件就是鉤的最初用途,後來才轉用以束衣的。
帶鉤之出現於春秋時代,該有時間上的因素。以帶鉤束衣的好處是帶上和卸下方便,不像寬帶要捆繞摺疊,頗為費時。雖然紳土們講究雍和從容的氣度,不嫌費時,但這種帶子不便攜帶量重的東西;所以萬一攜帶某種不常用而量重的東西時,便需要有種特別用途的腰帶,而帶鉤很可能就是這樣發展出來的。
《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兗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紘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遊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明示身上穿有絲帶與鞶帶。河北平山戰國初期中山王墓出土的佩劍男子持燈燈座,男子的寬幅腰帶上也系有帶鉤,這也啟示我們使用帶鉤的契機。
春秋時攜帶量重而不常用的新事物最可能的是劍。劍是由短兵刃發展起來的,初為乘戰車者的護身武器,它開始發展於商代晚期,以刺殺心臟部位為目標。早先只有二三十釐米長,隨著冶金技術的發達,春秋時騎兵對劍的應用日盛,對劍的使用越來越迫切,所以劍的長度越鑄越長,經常達到50 釐米,劍重量自然也跟著增加。同時,春秋以來諸國交鋒頻繁,卿士多參與軍事,本為格鬥武器的劍,漸變為裝飾的用具,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它可能懸掛於有帶鉤的革帶上,平時閒置於家中,一旦有需要佩掛時,才臨時加到絲帶上,因此才成帶上有鞶帶鉤的現象。
早期的帶鉤可能只是帶劍的用具,還不被視為裝飾的器具,故早期的帶鉤都短小且製作粗陋。因為它易服易卸,春秋晚期普遍用以束衣,為了顯示威儀的目的,才開始製作精美而大型的帶鉤。
束衣的帶子本來都以紡織品做成,後來大半是基於上述軍事上的用途,男子的帶子才改以革制帶鉤,婦女則仍保持絲製,故東漢《說文解字》對「帶」字的解釋是:「紳也。男子鞶帶,婦人帶絲。」
大概源自騎馬民族的帶扣在束衣的功能上更為穩牢,加上人們又不時興帶劍,不必時卸時帶,故西晉以後帶鉤就逐漸被帶扣取代了。
《古事雜談》內容簡介本書是2016年度「中國好書」獲獎作者、世界知名甲骨文學者許進雄先生探尋古人生活的趣味之作。作者求索幾千年前的漁獵農耕、起居飲食、衣裳住宿、天文地理、戰爭祭祀等,用71篇短文,以及189個古文物圖版,論證、解析幾千年以來的歷史文化演進脈絡。並從科學的角度發問,旁敲側擊古文字背後所隱藏的上古時代遺蹟,進而推演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先民思維與記憶。
關鍵詞 >> 清平樂,宋仁宗,古事雜談,甲骨文,許進雄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