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平樂》看古人是怎樣系腰帶的

2020-12-15 澎湃新聞

從《清平樂》看古人是怎樣系腰帶的

2020-05-14 20: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看過《清平樂》的小夥伴應該都注意到了,電視劇對服裝的還原度很高,其中特別是宋仁宗和大臣的腰帶系法更是吸人眼球。

腰帶可以讓衣服穿得更加得體,既有配飾的作用又有實用的價值。知名甲骨文學者許進雄在《古事雜談》一書中,專門寫撰寫文章研究古人是怎樣系腰帶的。

定價:59.80元,2020年1月出版,ISBN:9787514374797

帶鉤是東周時代常見的衣飾用品。它的基本造型是由鉤首、鉤體和鉤鈕三部分組成,用以束緊衣服或懸掛日常用品及裝飾物。鉤首是個鉤,鉤住衣帶一端的環以束緊衣服。由於鉤首的形體小,不是展示美觀的主要部位,所以大都因勢鑄成簡單的動物頭形,有時則素白無飾。鉤鈕是鉤體後的突出圓鈕,用於把帶鉤固定在革帶或絲帶上,因為它被隱藏於帶內,不顯露於外,故不必有任何的裝飾。鉤體是帶鉤的主要部分,顯示於外,是裝飾炫美的所在,故帶鉤的各式各樣變化都在這一部分。有些鉤沒有鉤體部分,大半隻用以懸掛日常小用具。

從帶鉤在墓葬中被發現的情況,可以確定它有兩個用途:一是用以束緊衣服,一是懸掛劍、弩、刀、削、錢囊、鏡、印章、佩飾等物。帶鉤是日常也是軍事的裝備。它的尺寸頗為懸殊,沒有鉤體的小至2 釐米以下,長的達46 釐米,不過一般長10 釐米上下。鉤體具有弧度,以適合腹部的彎度,故用以束衣的功用至為明顯。

幾乎所有固體的材料都可以製作帶鉤,但因它是身上很顯眼的東西,可以達到誇示財富與地位的目的,所以有錢的人往往以最昂貴的金、銀、玉、玻璃等材料來製作,家境不富裕的則大多採用鐵、石、骨、木、陶等材料,目前存世最多的帶鉤是青銅鑄品。

鉤體的造型,基本形狀有寬板、窄帶、一端膨大及不規矩的仿生形狀等幾大類。每一種都於形體的變化外,加上幾何線條、各種動物、人物等平面、浮雕或立雕的紋飾,還有加上鎦金、嵌鑲金、銀、綠松石、水晶、玻璃、玉等不同顏色的珍物,花樣繁多。

從成千出土的帶鉤來看,可知中國最早使用帶鉤的時間是春秋中期,戰國時最盛,漢以後就衰微了。文獻《史記·齊世家》有:「而使管仲別將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帶鉤。」小白即後來的齊桓公,時代屬春秋早期,說明春秋時期帶鉤已被應用於戎服。

使用帶鉤以前,中國人以布帛的帶子束緊衣服,並在其上懸掛日常用具。高貴者的帶子也有繁縟的刺繡裝飾,炫耀的目的與帶鉤並無不同。那為什麼到春秋時代才突然興起服佩帶鉤的風尚呢?

有些人以為帶鉤是因使用革帶而發展起來的服飾。皮革是遊牧騎馬民族比較熟悉的材料,加上帶鉤又有犀比、犀毗、胥紕、私紕頭等顯然是外來譯音的名稱,因此以為它是騎馬民族引進的服飾。但是幾十年來的考古工作發現,帶鉤的傳播是從三晉與關中的中原地區逐漸向四周擴散的,而同時的遊牧地區反而少發現這一類的服飾,可知它應是中國自己發明的東西。而且,在西周初期就已有以革帶系芾的衣制,其時並沒有使用帶鉤,可知帶鉤不會單純起於革帶的使用。

帶鉤與帶扣都是革帶上的零件,都用以束衣。帶扣很早就被用為馬匹的束帶,因此推測它被轉用為腰帶而發展成帶鉤,但是用帶扣束衣要晚於帶鉤,而且從早期帶鉤的形制看,似乎也不是如此發展的。春秋期的鉤以小型的居多,不少是沒有鉤體甚至沒有鈕的,顯然其作用是懸掛物品而非束衣。古時的帶鉤雖可在腰際插大件的工具,但如像刀、削一類有角稜的小件東西,就不便插於腰際而宜懸吊於衣帶。很可能用以懸掛小件就是鉤的最初用途,後來才轉用以束衣的。

帶鉤之出現於春秋時代,該有時間上的因素。以帶鉤束衣的好處是帶上和卸下方便,不像寬帶要捆繞摺疊,頗為費時。雖然紳土們講究雍和從容的氣度,不嫌費時,但這種帶子不便攜帶量重的東西;所以萬一攜帶某種不常用而量重的東西時,便需要有種特別用途的腰帶,而帶鉤很可能就是這樣發展出來的。

《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兗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紘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遊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明示身上穿有絲帶與鞶帶。河北平山戰國初期中山王墓出土的佩劍男子持燈燈座,男子的寬幅腰帶上也系有帶鉤,這也啟示我們使用帶鉤的契機。

春秋時攜帶量重而不常用的新事物最可能的是劍。劍是由短兵刃發展起來的,初為乘戰車者的護身武器,它開始發展於商代晚期,以刺殺心臟部位為目標。早先只有二三十釐米長,隨著冶金技術的發達,春秋時騎兵對劍的應用日盛,對劍的使用越來越迫切,所以劍的長度越鑄越長,經常達到50 釐米,劍重量自然也跟著增加。同時,春秋以來諸國交鋒頻繁,卿士多參與軍事,本為格鬥武器的劍,漸變為裝飾的用具,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它可能懸掛於有帶鉤的革帶上,平時閒置於家中,一旦有需要佩掛時,才臨時加到絲帶上,因此才成帶上有鞶帶鉤的現象。

早期的帶鉤可能只是帶劍的用具,還不被視為裝飾的器具,故早期的帶鉤都短小且製作粗陋。因為它易服易卸,春秋晚期普遍用以束衣,為了顯示威儀的目的,才開始製作精美而大型的帶鉤。

束衣的帶子本來都以紡織品做成,後來大半是基於上述軍事上的用途,男子的帶子才改以革制帶鉤,婦女則仍保持絲製,故東漢《說文解字》對「帶」字的解釋是:「紳也。男子鞶帶,婦人帶絲。」

大概源自騎馬民族的帶扣在束衣的功能上更為穩牢,加上人們又不時興帶劍,不必時卸時帶,故西晉以後帶鉤就逐漸被帶扣取代了。

《古事雜談》內容簡介

本書是2016年度「中國好書」獲獎作者、世界知名甲骨文學者許進雄先生探尋古人生活的趣味之作。作者求索幾千年前的漁獵農耕、起居飲食、衣裳住宿、天文地理、戰爭祭祀等,用71篇短文,以及189個古文物圖版,論證、解析幾千年以來的歷史文化演進脈絡。並從科學的角度發問,旁敲側擊古文字背後所隱藏的上古時代遺蹟,進而推演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先民思維與記憶。

關鍵詞 >> 清平樂,宋仁宗,古事雜談,甲骨文,許進雄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古人的腰帶扣:玉勾形器
    良渚文化 玉鉤形器反山型良渚文化 玉鉤形器金星村型帶鉤,從形狀結構上分析,應該是古人系束腰帶的一種連接裝置,相當於我們現在皮帶上的皮帶扣。從對歷年科學發掘的出土器統計來看,在良渚文化以後的龍山文化、殷商、西周各個時期,都沒有發現玉質帶鉤出土,即使著名的殷商婦好大墓,也不見帶鉤造型出現。
  • 清平樂讀音是什麼怎麼讀 清平樂讀le還是yue
    4月7日晚,講述宋仁宗故事的古裝劇《清平樂》在湖南衛視開播。來自宋詞詞牌名的劇名「清平樂」中的「樂」字讀音,引發網友熱議,該劇的領銜主演王凱、江疏影還在微博科普正確讀音應為「yuè」而非「lè」。  到底該讀哪個,依據是什麼?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進行了採訪。
  • 看《清平樂》實時感受:清平樂是一部嗑哪個cp都BE的電視劇
    最近看《清平樂》,很多人估計感受都挺複雜的,明明這部劇有特別多的感情線,但是我們在嗑cp的時候偏偏嗑得提心弔膽,如果要表達一下看《清平樂》的實時感受,我覺得下面的表情包就是看劇的我們內心最實時的感受↓哈哈,真的感覺是最寫實的反應了,看《清平樂
  • 38歲孫藝珍太懂自己,穿駝色大衣配腰帶,完美展現搶鏡身材比例
    但每個人的身材不同,從而適合的版型也不盡相似,平時可以利用腰帶強調小蠻腰的存在感。比如38歲的孫藝珍,在街拍時就選擇了駝色大衣,防止版型太過厚重,運用黑色腰帶,展現完搶鏡的美身材比例。孫藝珍的造型解析1.駝色大衣顏色在秋冬季節格外流行,運用墊肩設計和直筒版型,直接將身材全部隱藏在裡面。如果是秋冬單品,穿上身多多少少有些厚重。
  • 安慶師大華夏文禮漢服社帶你從《清平樂》中看宋制漢服
    對襟、褙子、兩片裙、襴衫……這些聽起來極為難懂的漢服形制,倘若代入大家最近愛看的電視劇裡,會不會更好理解一些?日前,安慶師範大學華夏文禮漢服社的國學班講座就以「從《清平樂》看大宋服飾」為主題,進行了一場宋制漢服的科普直播,吸引了近200名觀眾在線觀看。
  • 古代禮儀,只能稱字不能稱名,為何《清平樂》都是稱名而不稱字?
    不過,如果了解歷史的就會發現,這些古裝電視劇中都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那就是對於名字的稱呼,比如最近上映的《清平樂》,就是一部以宋仁宗趙禎為主線的古裝電視劇,故事以宋朝背景展開,開篇就直接說明了趙禎發現太后並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開始。雖然是感情劇,但是該劇在北宋歷史的還原上,也是下足了功夫。
  • 《清平樂》:一個詞牌的前世今生
    也有學者根據「解舞清平樂,如今向誰說」等詩句,認為《清平樂》同《霓裳羽衣曲》一樣,是唐代教坊樂官創作的舞曲。  關於「清平」二字的含義,有學者認為,溫庭筠《清平樂》詞中有「新歲清平思同輦」之句,詞中「清平」即班固《兩都賦序》中「臣竊見海內清平,朝廷無事」之意。又據《敦煌雜錄》下《願文》中「社稷有應瑞之祥,國境有清平之樂」一句,認為《清平樂》即「清平之樂」,有海內清平之意。
  • 詩詞|清平樂究竟是讀yue還是讀le?
    但是,作為一個耳熟能詳的詞牌名,你知道,清平樂究竟是讀yue還是讀le嗎?別急,且聽我娓娓道來。清平樂(yuè),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為宋詞常用詞牌。
  • 王小盾:《清平樂》的「樂」應該讀「yuè」
    這就意味著,《清平樂》同《眾仙樂》《大定樂》《龍飛樂》《慶雲樂》《繞殿樂》《泛舟樂》《拋球樂》《放鷹樂》《夜半樂》《破陣樂》《還京樂》《天下樂》《同心樂》《奉聖樂》《千秋樂》等曲是同一類曲調,這些曲調名中的「樂」字,應該有同樣的涵義和讀音。 大家知道,「樂」字今有三個書面讀音。從《經典釋文》和《廣韻》看,唐代也是這樣。
  • 《清平樂》,又一部值得一看的古裝電視劇!
    《清平樂》是2020年4月7日在湖南衛視上映的,但是我沒有去看他的首播。我是後面在某個平臺上刷到關於這部劇的一些內容,聽說這部劇的服道化很符合那個朝代的歷史,劇組很是用心,讓我忍不住想去看一下。沒錯,他們都是由侯鴻亮擔任製片人的,所以相信這部《清平樂》也定能讓你喜歡的。而主演王凱以及江疏影相信也不會辜負大家的期望。《清平樂》目前才更新幾集,我昨晚看了一下,場景以及服裝是真的很用心了,色調以及音樂也是極為上心的,唯一有一點缺點是集數太長,這部劇的內容我就不加以贅述,大家可以去看電視劇。
  • 《清平樂》開播網友熱議「樂」字讀音,有人讀錯了十多年!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4月7日晚,講述宋仁宗故事的古裝劇《清平樂》在湖南衛視開播。來自宋詞詞牌名的劇名「清平樂」中的「樂」字讀音,引發網友熱議,該劇的領銜主演王凱、江疏影還在微博科普正確讀音應為「yuè」而非「lè」。
  • 清平樂的樂怎麼讀為什麼 詞牌名中的「樂」都讀「yuè」嗎?
    4月7日晚,講述宋仁宗故事的古裝劇《清平樂》在湖南衛視開播。來自宋詞詞牌名的劇名「清平樂」中的「樂」字讀音,引發網友熱議,該劇的領銜主演王凱、江疏影還在微博科普正確讀音應為「yuè」而非「lè」。  到底該讀哪個,依據是什麼?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進行了採訪。
  • 《清平樂》,那些從「古畫裡」走出來的「大宋衣冠」(中)
    同時,我也會和電視劇《清平樂》做一個對比。馬遠《西園雅集圖》文藝風,妥妥的看完北宋文藝男青年,接下來繼續,我們看下一款,帝王朝服。注意看粱冠上的博山和附蟬,粱冠頂部,以及粱冠下方的如意雲周圍,都是一顆一顆的珍珠裝飾,很奢華。
  • 江疏影:看《清平樂》感受古今不同的美
    原標題:江疏影 看《清平樂》感受古今不同的美   改編自小說《孤城閉》的電視劇《清平樂》播出以來,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目光。該劇在塑造宋仁宗趙禎(王凱 飾演)一生勤勉仁厚,致力於開拓一個四海平寧之世的同時,也著力描繪了他與妻子曹丹姝(江疏影 飾演)由貌合神離到彼此交付的傾心之路。
  • 清平樂電視劇哪裡可以看?清平樂電視劇全集在線觀看小說劇情介紹
    7日,由侯鴻亮製片,張開宙執導,朱朱編劇,王凱、江疏影主演,曹曦文特別出演的古代傳奇劇《清平樂》在湖南衛視播出。《清平樂》改編自米蘭lady的小說《孤城閉》,以北宋為背景,在風起雲湧的朝堂之事與剪不斷理還亂的兒女情長之間,還原了一個複雜而真實的宋仁宗。劇中,曹曦文飾演的賈玉蘭,是一位公正不失端莊的後宮教坊教習。
  • 看了電視劇《清平樂》後,我真的想為網劇《鶴唳華亭》說句話了
    導語:看了電視劇《清平樂》後,我真的想為網劇《鶴唳華亭》說句話了大家都常說一句話——不要帶有色眼鏡看人。今天,小編也套用一句話,不要帶任何濾鏡去看一部劇,因為你極大概率三觀要更新了。坦誠地說,小編一開始看到由王凱江疏影主演的古裝劇《清平樂》開播時的感受是:正午製作,品質應該有保障,畢竟之前《歡樂頌》《琅琊榜》等一系列精品劇的成功絕非偶然,值得一看。然而,當小編真的開啟這部劇時,我其實是沉默的,疑問也有很多。
  • 看,這就是古人的皮帶扣
    帶鉤嶺南尋根大洋網訊 現代人用皮帶,有皮帶扣;古代人也用腰帶,也有扣,名曰帶鉤。帶鉤,顧名思義,就是我國古代用來束腰或佩掛物品的掛鈎。它曾經是古人尤其是男性貴族、文人與士兵的日常用品,非常流行;而且歷史也很早,目前已知最早的玉帶鉤出土於4000多年前的良渚遺址。由於其使用於服裝外飾,所以和今天皮帶扣上那大大的Logo一樣,也逐漸演變出一些禮儀和身份區別的意味。《淮南子》有云:「滿堂之坐,視鉤而異。」一語道出了其在古代社會中身份標識的作用。
  • 王小盾:關於《清平樂》讀音問題的答疑
    《我看<清平樂>的讀音》(澎湃新聞·私家歷史將標題改為《王小盾:<清平樂>的「樂」應該讀「yuè」》)首刊於《古典文學知識》今年第4期。5月18日,亦曾由鳳凰出版社公眾號(2020年第33期)發布。許多朋友看到公眾號稿後,提出了評價和疑問。今應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之約,補寫答疑,以作回饋。
  • 被考古學家拍出的《清平樂》
    清平樂(yue)下清平樂(le),是太平盛世的歌頌之詞。這個名字也已經奠定了「清平樂」這部劇的核心表達——主題意義大於藝術價值。 我們先看一組人物關係海報,這組海報色調、構圖、光影、情緒,無不精美。
  • 《清平樂》火了,可清平樂一詞所謂何意呢?
    隨著《清平樂》的熱播,不知道各位追劇達人會不會在想清平樂一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只是經常在很多詩人的詩詞中看到,甚至都沒有來得及去深究這一詞的含義。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後來有為詞牌名,比如我們經常在古詩詞裡讀到的,如夢令、水調歌頭、浪淘沙、天淨沙、卜算子、念奴嬌等等,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的樂譜的意思。《清平樂》的格律: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