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績不好?說教、報班都沒用,關鍵在於「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2020-12-22 婉秋聊育兒

經常聽到有的家長說:

我家這孩子挺聰明,就是不正兒八經地學習;孩子做作業太慢了,總是磨磨蹭蹭做到半夜;多盯著點成績就會提升,一不盯就下降......

孩子智商沒問題,課堂上也能聽懂老師的講課,但就是不想在學習上多費一點功夫:寫作業磨蹭,學習效率低……家長以為多監督、多催促,讓孩子多報幾個輔導班,孩子的學習成績就能夠提升,事實上,很多家長這樣做過之後,卻感覺收效甚微。

於是家長非常難過:你說孩子又不笨,卻因為懶惰喪失了提高學習成績的機會,以至於考不進好的大學,由此限制了未來的人生高度,多可惜呀!

實際上,孩子身上所呈現出的這些表面現象,歸根結底是因為孩子缺乏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也就是孩子內在驅動力的不足導致他「懶」地學習。

什麼是內驅力?內驅力就生命本身的驅動力,就是能調動一個人的全部力量不斷學習和探索的動力。

有些比較注重教育的家長已經意識到:孩子不喜歡學習是因為內在動力的不足,也就是缺乏內驅力,所以想辦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但這件事著實太難了!到底如何做才能夠激發出孩子內在的驅動力,讓孩子自覺自愿地學習呢?

梅拾瓔老師針對這個問題專門出版了一本書《喚醒孩子的內驅力》。她養育了兩個優秀的孩子:女兒在2017年進入北大;兒子剛升入重點高中。梅老師自己就是北大的碩士,有了孩子之後,她將很多精力放在養育兩個孩子身上,為了培養孩子,她閱讀了大量的科學教育理論,吸收內化成為自己的智慧,並將這些智慧融入到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而孩子們卓越的學習成績、完善的人格證明了梅老師的教育是成功的。

在這本書中,梅老師用優美的文筆、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將教育的智慧和藝術融入到生動的事例當中,讀來不但令人在教育理念上有幡然醒悟的感覺,還能夠學習到具體的方法:怎樣的家長才是一個能夠真正幫助到孩子的家長,我們需要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找到精神的內核、讓自身的內驅力醒來並持續燃燒?

「循著愛的直覺,了解孩子,懂得孩子,用引導、身教和親切的聊天他們找到學習的目標和動力,探究孩子的成長規律,把教育藝術潛移默化在與孩子的朝夕相處理中,當目標和趣味出現的時候,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就會漸漸甦醒,然後我們只需要智慧地推動這股力量萌芽、成長、奔湧。「

如何才能激發孩子的內驅力,推動孩子自覺自愿地學習?

1、喚醒孩子的內驅力首先要有和諧的親子關係

因為親密和諧的親子關係是孩子聽從父母的前提。

如果孩子跟父母之間劍拔弩張,他肯定不會認可父母的觀點和行為,不會友好與父母進行溝通,這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連接是一個斷開的狀態,會無法幫助到孩子。

和諧的親子關係需要父母學會愛孩子,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去愛他,他才會感受到我們的愛,與我們建立起良好的連接,也就是和諧的親子關係。

和諧的親子關係需要我們能夠「看見」孩子。這個「看見」不是指看見孩子這個人,而是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真正的心理,看見孩子點滴的進步,看見孩子內在的需求。

2、真正影響孩子的——父母是怎樣一個人

教育家託馬斯阿諾德說:「父母的言行就是無聲的老師,自覺或不自覺的榜樣,強有力地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幼小的孩子向世界學習的重要方式就是「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在無意識中對孩子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梅老師用她自己家來證明家長對孩子影響的重要性。

錢爸爸與別人合作開了一家公司,創業過程遇到許多大大小小的困難,但他從不抱怨,而是埋頭苦幹,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辦法總比問題多。梅老師在幾年前辭職回家做全職媽媽。對她來說,辭去職場的工作不僅是為了照顧好孩子和家庭,而是有更多的時間來成就自己的愛好,在傾心陪伴孩子中追尋著自己的詩和遠方。

家長們對待工作和生活努力、積極的態度給孩子的是一個活生生的榜樣,也是一項無聲的激勵。

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女兒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學霸。他的家庭教育課中有一節的題目就是《先,後學霸》。他認為,效果最好的家庭教育是身教,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請閉上嘴,邁開腿,用自己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他從未對女兒說過:你要努力。他只對自己說:鄭淵潔,你要努力!

我覺得,能夠教育出優秀孩子的父母都有著非凡的智慧,他們深諳做優秀父母的訣竅:教育孩子不是說教,而是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

3、助推:關鍵時刻幫孩子打通學習障礙

我們必須承認,大多數孩子都是普通孩子,而我們的孩子就是其中的一個。確實有一些天資聰穎,且自覺、自願為實現目標而努力的孩子,但那畢竟是極少的一部分。

《顏氏家訓》中說:「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我們這些處於「中庸」的孩子,需要家長的密切關注,在他們順利的時候進行鼓勵;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幫一把,助推一下,他們才有可能克服困難,然後獲得信心,再將這些信心賦予到其他學科,從而獲得心智的快速成長。

梅老師就此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學習就像遊泳,有的孩子,鼓勵他、表揚他,給他做示範,就能煥發他遊泳的積極性,他也能輕而易舉地學會; 而有的孩子,家長不能只站在岸上,還得走下水去,託他一把,他才能學會遊泳。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家庭教育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家長需要用心陪伴孩子,充分了解孩子,並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情對症下藥,才能真正幫助到孩子。

4、允許孩子走彎路

我們作為一個「過來人」,認為自己很清楚孩子該怎麼學習、怎麼做才能得到好的發展,尤其是有些自身比較優秀的父母,因為各方面的能力比較強,恨不得給孩子安排好人生路上的所有走法,以避免讓孩子走彎路,期望讓孩子能夠暢通無阻地到達人生之路的最高成就。

所以,他們特別看不得孩子「浪費」時間去做一些與升學、與獲取知識無關的事情,比如看電影、打遊戲、踢球、找小夥伴們玩等。

梅老師認為,這些所謂的「彎路」實際上是一種內在的積累。「彎路」之後,那種對事物的領會,對人生的領悟,更能促進一個人快速前行。對每一個個體來說,這世界上根本沒有彎路,每一條「彎路」都是不得不走的路程,在別人看來是「彎路」,於他本人來說就是一條必經的路,只有經歷了這條路,才能夠積累起足夠的內在力量,才可能對外在的世界有更準確的判斷。

這讓我想起一個鄰居家的兒子。這個男孩從小就特別聽話、懂事,沒有經歷大多數孩子的叛逆期,高考時以優異的成績升入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贏得了我們這棟樓幾乎所有家長的羨慕。我們似乎看到了孩子的未來:讀研、讀博,進入大型三甲醫院做一個有社會地位、收入高的醫生。

按說,這是一個沒有走彎路的孩子。

可是,五年後,男孩的發展卻出乎大家意料:研究生沒考上,還差點畢不了業,父母讓他回到我們這個小城市找工作,卻又沒考上事業編制,只能先做合同工。這讓要強的媽媽簡直無法接受現實。

為什麼會這樣?男孩的媽媽自己總結大體是這樣:孩子從小就被嚴格管教,男孩喜歡的踢球、手遊等幾乎沒有玩過,基本將所有的精力投入在學習中。上了大學後,大學的管理比較自由,也沒有了媽媽的管束,孩子玩起手遊一發而不可收,根本就管控不了自己,學業自然受到很大的影響。

私以為,我們教育孩子,不是要管控著他們——讓他們走一條我們看起來完全正確的道路,而是讓孩子跟隨自己內在的精神力量去開拓自己的疆土,而我們作為父母,只能做喚醒他的那個人,做那個在背後無條件支持他的人,在關鍵時候幫他一把的人,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擁有自我管理的能力,擁有能夠掌控自己人生方向的力量,而不是升入大學就完成了任務。

鄰居的這個男孩,現在看起來是退步了,但若他從此成長,努力奮進,若干年後,這也許只是他人生當中一段不得不走的「彎路」而已。

培養和激發孩子的內驅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哪怕家長非常用心,也需要三個月到半年以上;而且,這是一個綜合用力的過程,不要指望用一個方法就能讓孩子迷上學習。

教育孩子就是一個不斷想辦法,不斷動腦子的過程,也是為人父母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

《喚醒孩子的內驅力》當中有太多的理念和方法值得家長去學習、去體味、去領會並加以實踐。如果你是一個有一定教育經驗的家長,也許讀兩遍就能領悟到其中的精髓,並運用到自己的教育實踐當中去;如果你從未讀過任何教育類的書籍,也沒有用很多心思在教育孩子身上,也許你領悟不到其中的奧妙,那就多讀幾遍,肯定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巨大收穫。

相關焦點

  • 如何讓孩子把「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激發孩子內驅力是關鍵
    何為內驅力?內驅力簡單來說就是內部驅動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在學習期間,這種動機會使孩子努力地追求優秀的學習成績和較高的排列名次。「認知內驅力」是直接的學習動機,「自我提高內驅力」是間接但更持久的學習動機。在教育孩子時,培養孩子樹立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是激發孩子「自我提高內驅力」的有效措施。
  • 優秀孩子都有學習「內驅力」,喚醒「內驅力」,聰明媽媽這樣做!
    很多家長會覺得自己家的孩子「天生」就不喜歡學習,但是有一種能力,是每一個孩子都有的,這種能力就是「自雞」。「自雞」的意思就是自己給自己打雞血,這個詞換一種說法,就叫做學習內驅力,這種內驅力就是孩子發自內心想要去學習的動力。
  • 教育的最高境界: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管用
    獎勵和懲罰也是一種驅動力,但它們屬於外部驅動力,相比較內驅力來說,外驅力有以下幾個問題: 不具有延續性。 獎勵和懲罰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有它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行動,可是,一旦沒有,孩子會立刻停止行動。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很管用
    獎勵和懲罰其實也是一種驅動力,不過它們屬於外部驅動力,相比較內驅力來說,外驅力有以下幾個問題: 不具有延續性,獎勵和懲罰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有它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行動,可是,一旦沒有,孩子會立刻停止行動。
  • 在應試的籠子裡,怎麼保護孩子的內驅力
    到底如何做,才能又不破壞孩子的內驅力,又能讓孩子向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來源:網絡如果一個孩子從一出生起,接觸到的環境裡沒有任何語言,成年人既不發起互動也不進行回應,那麼這個孩子永遠也學不會說話。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成年人不停給孩子灌輸知識,而不考慮孩子自己的學習興趣、學習方式和學習能力,那麼效率將會是非常低的,會造成很大的浪費。成年人的引導確實是有意義的,但需要把握一些重要的原則。如果重要原則把握得好,成年人的指導對孩子的學習會大有裨益;如果沒把握好,則不僅會造成浪費,還會擠壓孩子學習的內驅力。
  • 5歲男孩識字3000:3個方法激活識字內驅力,你的孩子也能行
    為什麼有的孩子識字量驚人,有的孩子記了這個忘了那個?其實,識字量驚人的孩子也不是什麼「高智商」、「神童」,只是他們的父母把握住了孩子的識字內驅力,讓孩子對文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麼越學越多也是自然的事情。
  • 與約定的考試成績差0.5分,答應孩子的籃球鞋該不該買?
    一個朋友的孩子正在上初中,他家孩子成績不好,但喜歡籃球打籃球,朋友和孩子約定,如果考試成績達到某一分數,則可以給孩子買一雙新的籃球鞋。但最後成績比約定的獎勵的成績差了0.5分,朋友不知道這鞋子該不該買?一個假設。我們先來看一個假設。
  • 成績不好,80%是因為專注力不夠!4個辦法提高孩子專注力
    孩子上學之後,家長除了擔心孩子的身體還要擔心孩子的成績,最近就有朋友跟我抱怨說:孩子要是永遠就那麼小多好,不用考慮考孩子的成績,升學。 其實,這樣的問題應該是每個家長都想過的,不想考慮孩子的成績問題。但是孩子的成績不理想確實是個很讓人頭疼的事情。
  • 別拿孩子不夠努力說教,成功的父母,不會這樣教育孩子
    這句話一出便引來了各界人士的解讀,認為她女兒即便再普通,也一定比普通家庭加倍努力的孩子要優秀,因為她所享受是清華附屬學校的教育資源,是很多普通家庭再怎麼努力都夠不著的。章麗的孩子在農村讀小學,成績一直都是班級裡的佼佼者,章麗本人也是非常注重孩子教育的人。看到孩子學習好,便想著自己即便再辛苦也要好好供養孩子。
  • 為什麼孩子不喜歡被別人說教?
    今天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因為晚上有事可能回家比較晚,於是就讓孩子的姑姑去給孩子做晚飯,結果孩子的姑姑看到孩子的行為做法覺得不好,於是就開始說教孩子,於是孩子被說教的崩潰大哭,給我打電話,讓姑姑以後再也不要來了。
  • 作業幫新匠師丨李英傑:喚醒孩子的語文學習力,用愛好驅動成績
    雖然很多人可能知道多讀書就能學好語文,但當一個家長真正意識到孩子語文成績有些問題時,已經有點棘手了,因為母語學科發現問題存在滯後性。「家長們發現孩子語文學習問題一般都具體滯後性,其實這些問題早在半年前一定就已經產生了。這部分孩子教起來有難度,首先他對語文學科已經有些厭倦了,自己學不好,而且老找不到方向,成績特別差的學生,可能還有點逆反心理。
  • 姚晨兒子深夜苦讀:那些把學習當玩的孩子,究竟是怎樣練成的?
    「別人家的孩子「不僅學習主動,而且成績往往也不賴; 再看看自己家的,為什麼苦口婆心好說歹說,卻一點都不開竅呢? 有句話很有道理:「一旦孩子自己真正想要學習,把它當成一件自覺為之努力的事去做到極致,那成績自然會出類拔萃。」
  • 一年級孩子成績不好,注意力不集中,4個方法訓練孩子記憶力
    一年級孩子記憶問題有家長問:一年級的孩子笨,成績不好,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不好,應該怎麼辦?很多家長朋友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孩子在一年級時,感覺記不住東西、成績不好,而這個原因就往往在家長朋友所提的問題當中:注意力不集中。這就是孩子為什麼記憶不好的一個根本原因。因為老師在認真講課,孩子卻在看天空有幾朵雲、幾隻鳥,有什麼人從教室門口走過……孩子的注意力不在上課,不在老師這裡,所以孩子沒有聽進去老師所講,也沒有看見老師所寫。
  • 父母管不住自己的嘴,孩子未來難有出息,真的要糾正!
    哲學家盧梭說過:「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父母高高在上地說教、批評、指責,堵住了孩子想要傾訴的嘴巴,也拉開了孩子原本和自己的距離。不要總說孩子「聽話」「不聽話」,除非你想把孩子變成自己的下屬,失去原本的個性和靈氣。
  • 別總拿成績說事!孩子成績不好,對家長來說是種福氣
    說起學習成績,家長都會跟孩子未來發展掛鈎,很多家長普遍認為,孩子成績好,未來可能性就更多,發展會更好,如果成績不佳,將來無所作為,就只能混日子。 不過有些人並不這麼認為,反而覺得孩子成績不好是種福氣。 孩子的成績不代表一切,未來發展還需孩子自身努力!
  • 狀元爸爸揭秘:教育孩子,我只信奉這一道理!
    從小到大,曾經有很多孩子和他的成績不相上下,但是這些年下來,只有他的成績依然穩定。而那些曾經比兒子成績還要好的學生,甚至最終考得都不如他。現在想想,這是為什麼呢。或者說,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學霸呢?每個家長都知道孩子需要學習動力。但是他們大多不明白學習動力來自哪裡,只能靠自己不斷的催促和逼迫,監督與鞭策,不厭其煩的說教,讓他緩慢挪動腳步前行著,看著孩子的腳印,他們欣慰地以為孩子獲得了動力。但其實,那是壓力。
  • 「低層次」的家長,只跟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的家長是這樣做的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發現,有些父母看似不怎麼關心孩子的成績,他們的成績反而很優秀,那些越是被逼、被嘮叨的孩子,他們的成績反而不理想。其實孩子的行為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高層次"的家長從來不是只跟孩子講大道理。
  • 和孩子講道理沒用怎麼辦?聰明父母的套路教育法,讓孩子心服口服
    後來,小姑娘不耐煩了,開始和閨蜜頂嘴,閨蜜被孩子懟的沒辦法繼續說下去。相信許多家長都經歷過這一幕。其實,孩子不懂這些道理,說再多也沒用。最後,只能讓孩子感到厭煩,不想聽媽媽整天和自己說一些根本不明白的話。 與其讓孩子產生厭煩心理,還不如試試下面這幾種方法,比講道理更有用。
  • 直博復旦學霸35門課程滿績的制勝關鍵:喚醒「自我覺醒力」
    成績優異的劉鄭寧不僅掌握4門外語,參加各類比賽20多場,榮獲省級及以上獎勵16項,還是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預選拔的唯一一名本科直博生。而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績,都是因為她身上有一項大多數優秀孩子都具備的特質——自我覺醒力。
  • 初中成績好的女生到了高中就不行了?你越這麼想,孩子成績越不好
    文/妮妮孩子的學習在父母眼裡向來都是一件大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學習好,以後能有大出息。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開始有了新的劃分標準。其實不光家長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就連不少老師也會有這樣的觀點,說初中成績再好的女生到了高中也不行,而男生則不要緊,成績差點也能跟上去。但實際上,每個孩子的智商水平都不一樣,智商這件事根本不能單純的用性別就衡量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