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有的家長說:
我家這孩子挺聰明,就是不正兒八經地學習;孩子做作業太慢了,總是磨磨蹭蹭做到半夜;多盯著點成績就會提升,一不盯就下降......
孩子智商沒問題,課堂上也能聽懂老師的講課,但就是不想在學習上多費一點功夫:寫作業磨蹭,學習效率低……家長以為多監督、多催促,讓孩子多報幾個輔導班,孩子的學習成績就能夠提升,事實上,很多家長這樣做過之後,卻感覺收效甚微。
於是家長非常難過:你說孩子又不笨,卻因為懶惰喪失了提高學習成績的機會,以至於考不進好的大學,由此限制了未來的人生高度,多可惜呀!
實際上,孩子身上所呈現出的這些表面現象,歸根結底是因為孩子缺乏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也就是孩子內在驅動力的不足導致他「懶」地學習。
什麼是內驅力?內驅力就生命本身的驅動力,就是能調動一個人的全部力量不斷學習和探索的動力。
有些比較注重教育的家長已經意識到:孩子不喜歡學習是因為內在動力的不足,也就是缺乏內驅力,所以想辦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但這件事著實太難了!到底如何做才能夠激發出孩子內在的驅動力,讓孩子自覺自愿地學習呢?
梅拾瓔老師針對這個問題專門出版了一本書《喚醒孩子的內驅力》。她養育了兩個優秀的孩子:女兒在2017年進入北大;兒子剛升入重點高中。梅老師自己就是北大的碩士,有了孩子之後,她將很多精力放在養育兩個孩子身上,為了培養孩子,她閱讀了大量的科學教育理論,吸收內化成為自己的智慧,並將這些智慧融入到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而孩子們卓越的學習成績、完善的人格證明了梅老師的教育是成功的。
在這本書中,梅老師用優美的文筆、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將教育的智慧和藝術融入到生動的事例當中,讀來不但令人在教育理念上有幡然醒悟的感覺,還能夠學習到具體的方法:怎樣的家長才是一個能夠真正幫助到孩子的家長,我們需要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找到精神的內核、讓自身的內驅力醒來並持續燃燒?
「循著愛的直覺,了解孩子,懂得孩子,用引導、身教和親切的聊天他們找到學習的目標和動力,探究孩子的成長規律,把教育藝術潛移默化在與孩子的朝夕相處理中,當目標和趣味出現的時候,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就會漸漸甦醒,然後我們只需要智慧地推動這股力量萌芽、成長、奔湧。「
如何才能激發孩子的內驅力,推動孩子自覺自愿地學習?
1、喚醒孩子的內驅力首先要有和諧的親子關係
因為親密和諧的親子關係是孩子聽從父母的前提。
如果孩子跟父母之間劍拔弩張,他肯定不會認可父母的觀點和行為,不會友好與父母進行溝通,這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連接是一個斷開的狀態,會無法幫助到孩子。
和諧的親子關係需要父母學會愛孩子,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去愛他,他才會感受到我們的愛,與我們建立起良好的連接,也就是和諧的親子關係。
和諧的親子關係需要我們能夠「看見」孩子。這個「看見」不是指看見孩子這個人,而是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真正的心理,看見孩子點滴的進步,看見孩子內在的需求。
2、真正影響孩子的——父母是怎樣一個人
教育家託馬斯阿諾德說:「父母的言行就是無聲的老師,自覺或不自覺的榜樣,強有力地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幼小的孩子向世界學習的重要方式就是「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在無意識中對孩子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梅老師用她自己家來證明家長對孩子影響的重要性。
錢爸爸與別人合作開了一家公司,創業過程遇到許多大大小小的困難,但他從不抱怨,而是埋頭苦幹,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辦法總比問題多。梅老師在幾年前辭職回家做全職媽媽。對她來說,辭去職場的工作不僅是為了照顧好孩子和家庭,而是有更多的時間來成就自己的愛好,在傾心陪伴孩子中追尋著自己的詩和遠方。
家長們對待工作和生活努力、積極的態度給孩子的是一個活生生的榜樣,也是一項無聲的激勵。
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女兒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學霸。他的家庭教育課中有一節的題目就是《先,後學霸》。他認為,效果最好的家庭教育是身教,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請閉上嘴,邁開腿,用自己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他從未對女兒說過:你要努力。他只對自己說:鄭淵潔,你要努力!
我覺得,能夠教育出優秀孩子的父母都有著非凡的智慧,他們深諳做優秀父母的訣竅:教育孩子不是說教,而是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
3、助推:關鍵時刻幫孩子打通學習障礙
我們必須承認,大多數孩子都是普通孩子,而我們的孩子就是其中的一個。確實有一些天資聰穎,且自覺、自願為實現目標而努力的孩子,但那畢竟是極少的一部分。
《顏氏家訓》中說:「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我們這些處於「中庸」的孩子,需要家長的密切關注,在他們順利的時候進行鼓勵;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幫一把,助推一下,他們才有可能克服困難,然後獲得信心,再將這些信心賦予到其他學科,從而獲得心智的快速成長。
梅老師就此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學習就像遊泳,有的孩子,鼓勵他、表揚他,給他做示範,就能煥發他遊泳的積極性,他也能輕而易舉地學會; 而有的孩子,家長不能只站在岸上,還得走下水去,託他一把,他才能學會遊泳。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家庭教育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家長需要用心陪伴孩子,充分了解孩子,並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情對症下藥,才能真正幫助到孩子。
4、允許孩子走彎路
我們作為一個「過來人」,認為自己很清楚孩子該怎麼學習、怎麼做才能得到好的發展,尤其是有些自身比較優秀的父母,因為各方面的能力比較強,恨不得給孩子安排好人生路上的所有走法,以避免讓孩子走彎路,期望讓孩子能夠暢通無阻地到達人生之路的最高成就。
所以,他們特別看不得孩子「浪費」時間去做一些與升學、與獲取知識無關的事情,比如看電影、打遊戲、踢球、找小夥伴們玩等。
梅老師認為,這些所謂的「彎路」實際上是一種內在的積累。「彎路」之後,那種對事物的領會,對人生的領悟,更能促進一個人快速前行。對每一個個體來說,這世界上根本沒有彎路,每一條「彎路」都是不得不走的路程,在別人看來是「彎路」,於他本人來說就是一條必經的路,只有經歷了這條路,才能夠積累起足夠的內在力量,才可能對外在的世界有更準確的判斷。
這讓我想起一個鄰居家的兒子。這個男孩從小就特別聽話、懂事,沒有經歷大多數孩子的叛逆期,高考時以優異的成績升入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贏得了我們這棟樓幾乎所有家長的羨慕。我們似乎看到了孩子的未來:讀研、讀博,進入大型三甲醫院做一個有社會地位、收入高的醫生。
按說,這是一個沒有走彎路的孩子。
可是,五年後,男孩的發展卻出乎大家意料:研究生沒考上,還差點畢不了業,父母讓他回到我們這個小城市找工作,卻又沒考上事業編制,只能先做合同工。這讓要強的媽媽簡直無法接受現實。
為什麼會這樣?男孩的媽媽自己總結大體是這樣:孩子從小就被嚴格管教,男孩喜歡的踢球、手遊等幾乎沒有玩過,基本將所有的精力投入在學習中。上了大學後,大學的管理比較自由,也沒有了媽媽的管束,孩子玩起手遊一發而不可收,根本就管控不了自己,學業自然受到很大的影響。
私以為,我們教育孩子,不是要管控著他們——讓他們走一條我們看起來完全正確的道路,而是讓孩子跟隨自己內在的精神力量去開拓自己的疆土,而我們作為父母,只能做喚醒他的那個人,做那個在背後無條件支持他的人,在關鍵時候幫他一把的人,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擁有自我管理的能力,擁有能夠掌控自己人生方向的力量,而不是升入大學就完成了任務。
鄰居的這個男孩,現在看起來是退步了,但若他從此成長,努力奮進,若干年後,這也許只是他人生當中一段不得不走的「彎路」而已。
培養和激發孩子的內驅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哪怕家長非常用心,也需要三個月到半年以上;而且,這是一個綜合用力的過程,不要指望用一個方法就能讓孩子迷上學習。
教育孩子就是一個不斷想辦法,不斷動腦子的過程,也是為人父母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
《喚醒孩子的內驅力》當中有太多的理念和方法值得家長去學習、去體味、去領會並加以實踐。如果你是一個有一定教育經驗的家長,也許讀兩遍就能領悟到其中的精髓,並運用到自己的教育實踐當中去;如果你從未讀過任何教育類的書籍,也沒有用很多心思在教育孩子身上,也許你領悟不到其中的奧妙,那就多讀幾遍,肯定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巨大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