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則世奚足為哉!雖不足為而不可不為者,其為不免矣!
夫欲免為形者,莫如棄世。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正平則與彼更生,更生則幾矣。事奚足棄而生奚足遺?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散則成始;形精不虧,是謂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莊子·達生》
《達生》也是《莊子》三十三篇裡比較重要的一篇。什麼叫達生?首先破一下題。這個「達」指通達,通達什麼呢?通達我們的生命,通達我們的生活,通達我們的生存之道。生,包括了很多東西,包括生命、精神、生活、工作、生存,等等。在我們生命過程中,一切一切都可以包含在「生」裡邊。人從生到死也就是一百年,這一百年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怎樣過好我們的日子?我們怎樣提高自己的修為?這是稍有教養、稍有層次的人都要追求的目標。生命的意義、生存的意義在東方和西方文化裡是有一定差別的。即使在東方,伊斯蘭教也好,印度教也好,佛教也好,儒家和道家學說也好,相互也還是有一定的差別。
我們怎樣看待東西文化、看待儒、道、釋的這個差別呢?我們現在學《莊子》,學的是道家學說,那麼,道家學說對「生」這個概念,我們應該如何理會?
以前我們講《易經》《大學》的時候,多次談到一個「知止」的問題。在《莊子》裡,《齊物論》《大宗師》《養生主》諸篇也談到了「知止」。《齊物論》裡說「知止其所不知,至矣」,這個就是指我們智慧的局限性。《大宗師》也說「以其知之所知,養其知之所不知」,也是同樣的概念。《養生主》裡把這個說得更清楚,「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窮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很困難的。《易經》「艮卦」說:「君子以知不出其位」,就是我們的思維不能超出我們的人生半徑。我們的人生定位點在什麼地方?你超越了這個,那麼你就會犯錯誤,就會走入歧途。
在《達生》裡,莊子進一步談到「知止」,而且頭兩句就破題,就把生命的局限性和作為一個達人在面對生命、面對精神時應該有的態度,一下子給我們擺明了。
「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我們經常說,人有兩個生命,一個是自然生命,生、老、病、死,這個是任何人免不了的;一個是社會生命,富、貴、窮、達,有的人富,有的人貴,有的人窮,有的人賤。生老病死人人平等,當皇帝也離不開「生死」二字,秦皇漢武找神仙,找了一輩子也找不到。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主要在富貴窮達上。一般人很注重這個,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認為「生死」距自己還遙遠得很,覺得與自己沒有關係。看到那些老頭子、老太太,覺得他們是該死了,但我自己還不該死,覺得自己年輕很有本錢。只有當你老了,進了醫院,下了病危通知書了,才知道身體、生命的可貴。年輕人更看重的是社會生命,他們希望飛黃騰達、事業有成,這個就是「生之情」。
人生活的意義是什麼?人生活的目的是什麼?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人生目的,作為君子他有一個人生定位。那麼「達生之情者」,就是要明白這個「生之情者」是什麼?這裡的答案是「不務生之所無以為」。
這個在佛教裡邊是「決定見」啊!儒家學說裡是「知止」、「止於至善」,也離不開這一條。「生之所無以為」,哪些是與我們生命有關的、需要我們去做的?哪些是與我們生命無關的、不需要我們去做的?說老實話,很多人想都沒想過這些問題。我經常說沒有事時,要給自己盤盤點。《論語》裡說「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自己檢查一下自己做的事情,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肚子裡每天來來去去的念頭那麼多,哪些念頭可以想?哪些沒有必要去想?大家想一下這個道理。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荒廢在無所事事、莫名其妙的狀態中太多太多,而用在正事上,用在學習、修養、工作上的時間有多少?很多人都不好意思,無所事事地度過一生,莫名其妙地耗費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
很多「無以為」的事情、用不著去做的事情、畫蛇添足的事情、抱著娃娃找娃娃的事情、頭上安頭的事情,我們卻忙個不停,忙這忙那,忙了一輩子。這就是不知道「不務生之所無以為」啊!
一個人要善於安排自己的工作,善於安排自己的思維。西方也在提倡經濟思維,我們怎樣使我們的思維像一個性能優秀的電腦一樣的,能啟動這麼一種工作程序,遙遙領先其它電腦?你能做得到這個,那麼你的能量就會得到極大的提升,另外你的生命,你的精神也會得到極好的保養。這個應作為我們人生最簡單、最基本的修為啊!但是,很多人對這個道理聞所未聞,從早到晚無所事事,虛耗了自己的生命,虛耗了自己的精神。
我多次說過,如果我們的心能夠作主,身能夠作主,精神能夠自主駕馭自己的念頭,能夠自主駕馭自己的精神活動,那拿個諾貝爾獎如同囊中探物,搞一個科研、做一項研究就會事半功倍。為什麼我們不能一以貫之地去做出成績?就是我們的生活習慣經常受到莫名其妙的幹擾,走入歧途。精神走入歧途,行為走入歧途,就沒法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精神負責。我們怎樣走一個最簡潔的道路,達到我們的目的,而不被其它的雜事所幹擾?我也反覆說《易經》是「易」,要簡易,如果搞複雜了、麻煩了,就叫「難經」了。我們要在生活之中達到簡易、簡潔,使自己能夠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達到自己人生的目的。這一條非常重要。這個就能使我們養成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習慣,一定要把不相干的事情、不該去幹的事情舍掉。俗話說「捨得寶來寶換寶」嘛!不良的生活習慣、不良的思維習慣、不必要的人事關係、不必要的事情,我們要懂得知止。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分一個輕重緩急,重的事情要做,急的事情要做,特別是又重又急的事情要先做。重而不急,你急個什麼?放在後邊;急而不重,也可以往後放一放;又不重又不急的事情,你就可以乾脆不料理它,放一邊就是了。所以,一定要善於使用自己的精神,善於使用自己的生命。
掃描或長按下方二維碼,進入慧韜書院公益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