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說莊子·達生】善於使用自己的生命

2021-02-23 慧韜書院

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則世奚足為哉!雖不足為而不可不為者,其為不免矣!


夫欲免為形者,莫如棄世。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正平則與彼更生,更生則幾矣。事奚足棄而生奚足遺?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散則成始;形精不虧,是謂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莊子·達生》

                

《達生》也是《莊子》三十三篇裡比較重要的一篇。什麼叫達生?首先破一下題。這個「達」指通達,通達什麼呢?通達我們的生命,通達我們的生活,通達我們的生存之道。生,包括了很多東西,包括生命、精神、生活、工作、生存,等等。在我們生命過程中,一切一切都可以包含在「生」裡邊。人從生到死也就是一百年,這一百年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怎樣過好我們的日子?我們怎樣提高自己的修為?這是稍有教養、稍有層次的人都要追求的目標。生命的意義、生存的意義在東方和西方文化裡是有一定差別的。即使在東方,伊斯蘭教也好,印度教也好,佛教也好,儒家和道家學說也好,相互也還是有一定的差別。

我們怎樣看待東西文化、看待儒、道、釋的這個差別呢?我們現在學《莊子》,學的是道家學說,那麼,道家學說對「生」這個概念,我們應該如何理會?

以前我們講《易經》《大學》的時候,多次談到一個「知止」的問題。在《莊子》裡,《齊物論》《大宗師》《養生主》諸篇也談到了「知止」。《齊物論》裡說「知止其所不知,至矣」,這個就是指我們智慧的局限性。《大宗師》也說「以其知之所知,養其知之所不知」,也是同樣的概念。《養生主》裡把這個說得更清楚,「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窮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很困難的。《易經》「艮卦」說:「君子以知不出其位」,就是我們的思維不能超出我們的人生半徑。我們的人生定位點在什麼地方?你超越了這個,那麼你就會犯錯誤,就會走入歧途。

在《達生》裡,莊子進一步談到「知止」,而且頭兩句就破題,就把生命的局限性和作為一個達人在面對生命、面對精神時應該有的態度,一下子給我們擺明了。

「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我們經常說,人有兩個生命,一個是自然生命,生、老、病、死,這個是任何人免不了的;一個是社會生命,富、貴、窮、達,有的人富,有的人貴,有的人窮,有的人賤。生老病死人人平等,當皇帝也離不開「生死」二字,秦皇漢武找神仙,找了一輩子也找不到。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主要在富貴窮達上。一般人很注重這個,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認為「生死」距自己還遙遠得很,覺得與自己沒有關係。看到那些老頭子、老太太,覺得他們是該死了,但我自己還不該死,覺得自己年輕很有本錢。只有當你老了,進了醫院,下了病危通知書了,才知道身體、生命的可貴。年輕人更看重的是社會生命,他們希望飛黃騰達、事業有成,這個就是「生之情」。

人生活的意義是什麼?人生活的目的是什麼?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人生目的,作為君子他有一個人生定位。那麼「達生之情者」,就是要明白這個「生之情者」是什麼?這裡的答案是「不務生之所無以為」。

這個在佛教裡邊是「決定見」啊!儒家學說裡是「知止」、「止於至善」,也離不開這一條。「生之所無以為」,哪些是與我們生命有關的、需要我們去做的?哪些是與我們生命無關的、不需要我們去做的?說老實話,很多人想都沒想過這些問題。我經常說沒有事時,要給自己盤盤點。《論語》裡說「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自己檢查一下自己做的事情,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肚子裡每天來來去去的念頭那麼多,哪些念頭可以想?哪些沒有必要去想?大家想一下這個道理。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荒廢在無所事事、莫名其妙的狀態中太多太多,而用在正事上,用在學習、修養、工作上的時間有多少?很多人都不好意思,無所事事地度過一生,莫名其妙地耗費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

很多「無以為」的事情、用不著去做的事情、畫蛇添足的事情、抱著娃娃找娃娃的事情、頭上安頭的事情,我們卻忙個不停,忙這忙那,忙了一輩子。這就是不知道「不務生之所無以為」啊!

一個人要善於安排自己的工作,善於安排自己的思維。西方也在提倡經濟思維,我們怎樣使我們的思維像一個性能優秀的電腦一樣的,能啟動這麼一種工作程序,遙遙領先其它電腦?你能做得到這個,那麼你的能量就會得到極大的提升,另外你的生命,你的精神也會得到極好的保養。這個應作為我們人生最簡單、最基本的修為啊!但是,很多人對這個道理聞所未聞,從早到晚無所事事,虛耗了自己的生命,虛耗了自己的精神。

我多次說過,如果我們的心能夠作主,身能夠作主,精神能夠自主駕馭自己的念頭,能夠自主駕馭自己的精神活動,那拿個諾貝爾獎如同囊中探物,搞一個科研、做一項研究就會事半功倍。為什麼我們不能一以貫之地去做出成績?就是我們的生活習慣經常受到莫名其妙的幹擾,走入歧途。精神走入歧途,行為走入歧途,就沒法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精神負責。我們怎樣走一個最簡潔的道路,達到我們的目的,而不被其它的雜事所幹擾?我也反覆說《易經》是「易」,要簡易,如果搞複雜了、麻煩了,就叫「難經」了。我們要在生活之中達到簡易、簡潔,使自己能夠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達到自己人生的目的。這一條非常重要。這個就能使我們養成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習慣,一定要把不相干的事情、不該去幹的事情舍掉。俗話說「捨得寶來寶換寶」嘛!不良的生活習慣、不良的思維習慣、不必要的人事關係、不必要的事情,我們要懂得知止。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分一個輕重緩急,重的事情要做,急的事情要做,特別是又重又急的事情要先做。重而不急,你急個什麼?放在後邊;急而不重,也可以往後放一放;又不重又不急的事情,你就可以乾脆不料理它,放一邊就是了。所以,一定要善於使用自己的精神,善於使用自己的生命。

掃描或長按下方二維碼,進入慧韜書院公益微店:

相關焦點

  • 莊子講解如何善於調養身心延年益壽
    莊子講解如何善於調養身心延年益壽《莊子諵譁》囈談—養生主之三(善於調養身心)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那麼莊子是用庖丁解牛來暗喻養生的道理,解數千頭牛,就像一個人從出生到成長,所經歷的事何止百千,但是內心卻依然靜定,沒有煩惱,所謂纖塵不染,那麼形貌又豈會衰老!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 莊子《養生主》繼承了老子哪些養生思想
    莊子筆者總結了莊子《養生主》中繼承自老子的五條養生思想。01,老子《道德經》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就是說,對名利地位過於追求,會極大地勞累自己。莊子繼承了老子這一養生思想。《養生主》中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就是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掌握無限的知識,是很疲倦的。所以,對知識的探求應該適可而止。同理,社會上的財富和地位也是無限的,對名利過於地追求,也會損害自己的健康。所以,能夠做到適可而止,才能做好養生,達到長壽。
  • 忘掉憂愁:莊子,明知人生無可奈何,仍然要安享生命!
    一個花季少年,未來充滿無限光明的一條鮮活的生命,還沒來得及開花結果,就以這樣悲催的方式提前謝幕了!孩子,我想對你說:是的,父母離婚很難過,但你無法左右;和父親溝通不好,也許你也沒有辦法;與繼母不和,你照樣無可奈何;你說你感到沒有力氣,你無可奈何,你看透世態炎涼!是的,你說得都對,只是你真不該為這一切感到悲哀甚至拋棄生命!
  • 莊子:無需觀望別人,自己就是風景
    每個人都是遠視眼,別人生命裡的一點螢光,就看成太陽;我們又都是近視眼,從來看不見自己身邊的熒螢光亮。我們習慣於羨慕別人的生活,仰望別人的幸福,似乎別人的就是最好的。莊子學識淵博,遊歷過很多國家,對許多問題都有著深刻的見解。莊子在濮水之畔釣魚,楚威王派使者帶厚禮去請他,邀請他做楚國的相國。莊子聽到後,笑著拒絕了。莊子的朋友惠施在梁國做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莊子此次前來是要取代你國相的位置。」惠子聽到後又驚又怕,連忙派人在城中搜捕莊子。
  • 莊子的人生哲學二
    正所謂「亂邦不入,危邦不居「,所以當孔子週遊六國發現自己的仁政無法實施時,他選擇了更可奈何之事,他選擇退而與弟子修詩書禮易樂春秋。所以顏回想是不是自己只要運用更好的政治言說手段的時候,就能對當前的衛國政治狀態有所拯救呢?當然孔子嘲笑了他,此之為何呢?莊子為我們講述了另外一個故事。
  • 莊子說的一句話,大家都聽過,但是90%都理解錯了
    很多人都知道莊子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於是很多人都把這句話當作勵志名言,認為應該用有限的生命,去追尋無盡的知識。但是莊子的本意真的是這樣嗎?
  • 莊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為我們揭示了道家養生的五大秘訣
    莊子從《養生主》一篇,開始講解道家養生的奧妙。他用一句千古名言作為故事引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意思是: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窮無盡的。道家修行莊子認為,以人類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地知識,本身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越是追求知識,卻發現自己的淺薄無知。這種說法,與歷代科學家的說法一致:知識是一個圈,越學習研究,越發現自己的貧乏。
  • 《莊子》:坐忘、心齋與喪我
    莊子提出了「逍遙無待之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理想人格論。我們在這裡著重討論《莊子》內篇中的《大宗師》《齊物論》《逍遙遊》三篇文章。莊子認為,人們通過修養去體驗大道、接近大道,可以超越人們對於生死的執著和外在功名利祿的系縛。但這不需要人為地去做什麼。他的修養原則是「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依此而可以達到「寥天一」的境界。其生命體驗、審美體驗的方式是直覺主義的「坐忘」。「何謂坐忘?
  • 《莊子》最深意的十句精髓,精闢有哲理,令人深思!
    莊子是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后裔,後因亂遷至宋國蒙,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代表作《莊子》受封為《南華經》,並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1、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選自《莊子·養生主》。
  • 《莊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莊子的智慧!
    今天分享莊子的十句名言,與大家共同感悟和學習聖賢的智慧。一、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人的壽命大多不過幾十年而已,雖然有時會感覺時間漫長,但相對於無限的時空而言,其實是很短暫的,就如白駒過隙一般,剎那間而已。
  • 讀《莊子 · 達生篇》
    人之生也,各有素分,形態美醜,生命修短,貧富貴賤,愚智窮通,一豪以上,無非命也。所以達於性命之士,將不貪於分外,專注於自己分內之事。知止其分,物稱其生,生斯足矣,有餘則傷。世人很珍視生命,於是守形,進而重物。資貨衣食,旦夕所需,無可厚非。但物有分限,貪多資貨,馳逐物境,反而離形遺智。愛形太甚,亡失全生之道,故彌養之而彌失之。在莊子看來,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善養生者,從而任之。
  • 莊子:諸子百家很熱鬧,而我只想一聲冷笑!
    各國為了爭霸互相廝殺,有的稱霸了,有的滅亡了;士人們為了自己的理想東奔西走,有的棲棲遑遑,有的無限風光,總之,這個社會都陷入一種無可名狀的狂熱之中,社會在發燒,人心在發燒,這是一個極熱的時代。而莊子就是那個熱浪滔天的時代中,孤獨的、冷眼旁觀的思想家,他習慣於冷笑一聲,然後躲在世界清冷的角落,進行著自己的冷思考,做一個冷靜觀察冷到骨子裡的思想者。
  • 《莊子 · 至樂》
    支離叔和滑介叔在冥伯的山丘上和崑崙的曠野裡遊樂觀賞,那裡曾是黃帝休息的地方。不一會兒,滑介叔的左肘上長出了一個瘤子,他感到十分吃驚並且厭惡這東西。支離叔說:「你討厭這東西嗎?」滑介叔說:「沒有,我怎麼會討厭它!具有生命的形體,不過是藉助外物湊合而成;一切假借他物而生成的東西,就像是灰土微粒一時間的聚合和積累。人的死與生也就猶如白天與黑夜交替運行一樣。
  • 莊子:做好自己,不必解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感恩快樂一起努力遇見更好的自己,】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做好自己,不變應萬變...《莊子·秋水》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燕國人到趙國的首都邯鄲去,他看到邯鄲人步態優美,就自己學了起來。
  • 莊子、二次元和《三體》
    突然想到,莊子構造的那個逍遙的姑射仙境,很可能就是二次元世界。現實是有限的不完美的,然而人們總是會在精神領域追求超越,在古代有詩人、哲人、藝術家們構造的精神世界,今天我們對美好的二次元世界的嚮往,在精神上和古代先賢是一致的,甚至我們的二次元世界比起古人的設定更加鮮明,能夠讓更多的人實現領略到超越世界的美。 最後再談談超越世界的「神性」問題。比如莊子的神人「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
  • 莊子 | 減法人生
    」鷦鷯在深林裡築巢,林子再大,也不過只能佔其中一枝;偃鼠到黃河裡飲水,黃河再大,也不過只能灌滿自己的肚子。在莊子的智慧中,不為物所累,是思想精髓之一。莊子在《逍遙遊》中,用瑰麗奇特的意象闡述了這樣一則理念:名利皆為虛浮之事,人生苦短,不應被名利所左右,回歸本心,才能做回最真實的自己。
  • 莊子:人生「逍遙」有四重境界
    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更需要優遊自適的生活,讓自己的心逍遙於萬物之上。逍遙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瀟灑,它是一種心靈上的悟性,是讓心靈進入到一種自由和快樂的狀態中去,拋開那些所謂的煩惱,讓自己感到輕鬆、自然。逍遙人生的生命風格,首先是對人身心勞苦的一種解脫、一種處世風格上的撥正,從人生的本來意義上說,就是使人暫且忘了浮華的虛名,回到本真的澄澈。那麼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心逍遙於萬物之上呢? 莊子曾經在《逍遙遊》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故九萬裡,則風斯在下矣。」在空中自由遨遊,在風中翱翔,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方可逍遙暢遊。
  • 莊子:真正的快樂,就是「無為」
    莊子在《至樂篇》說道: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即:我認為無為就是真正的快樂,但這又是世俗的人所感到最痛苦和煩惱的。所以說:「最大的快樂就是沒有快樂,最大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
  • 莊子:一個人真正的強大,是從獨來獨往開始的
    對此曾有人笑言:「莊子他老人家晚上睡覺時,會不會後悔遠離仕途離群索居,畢竟第二天還是要揭鍋啊!」孤獨是生命的本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莊子天下》莊子主張以天為宗,以德為本,獨自與天地、精神往來,不傲視萬物。他認為所謂孤獨,是不為物役,超脫了死生、世俗、自我等一切外圍拘束的生命本質。當解開這些身外的羈絆,人的精神就能與宇宙相聯,不再是物的奴隸或欲的工具,生命的痛苦也能得到消弭。
  • 莊子講無用而大用的道理
    莊子姓莊名周,是戰國時代的宋國蒙地人。曾作過蒙地的「漆園吏」。莊子與孟子是同時代的人,但他們沒有見過面,在他們的著作中,也從未提及過對方。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有人推測莊子可能出身於沒落的貴族家庭,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