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人生哲學二

2020-12-07 新銳文友

莊子的人生哲學這一欄目,也自然循莊子之風,只做分享,而非取悅,這一欄目不求排版的精美,無論文字的工整,只求內容的充實。說是分享,其實只是學習筆記而已,如若冒犯,只當卮言即可。

——三石

中國古代就有一種隱士傳統,從先秦一直到晉代,我們都知道有很多隱居於山林的隱士,我們認為他們有超脫的智慧,但這並不是莊子所讚賞的,莊子所讚賞的方外一定不是逃到四方之外某個無人知曉的山林之中生活,莊子的方內和方外實際上是一個世界。

世界是一個世界,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這個不可更改的物質世界中,但我們過著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心靈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或者說當世界進入到不同的心靈中就會展現出不一樣的狀態。

同樣的生活,同樣的遭遇,但當不同人面對它的時候,因他的心靈境界不同,就會做出不同的處理方式,而這些處理方式,正是我們快樂與痛苦的真正來源。這也是莊子所說的方內與方外的世界。

1.

>>>方內<<<

顏回見仲尼,請行。

······

」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願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

「其年壯,其行獨」,可見其獨特,冷酷視角,亦可見此君主之暴虐。「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這正是一個儒家青年的熱血狀態,大濟蒼生顯然是他的人生理想,他希望自己這個渺小的生命能夠拯救更多的黎民百姓,能夠扛起更多的重擔,這正是一個儒家青年的典型形象。

PS:儒家思想真的是「治國去之,亂國就之」嗎?答案是否定的,那可能只是俗儒的理解,真正的聖人告訴我們的恰恰不是這樣——是說一個國家將亂的時候我們要離開它,一個國家已然大亂的時候,我們就不能再去那了。正所謂「亂邦不入,危邦不居「,所以當孔子週遊六國發現自己的仁政無法實施時,他選擇了更可奈何之事,他選擇退而與弟子修詩書禮易樂春秋。

所以顏回想是不是自己只要運用更好的政治言說手段的時候,就能對當前的衛國政治狀態有所拯救呢?當然孔子嘲笑了他,此之為何呢?莊子為我們講述了另外一個故事。

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兩也。

可見葉公子高已然積極入仕,但是卻舉步維艱,進進退兩難,恐怕他連顏回當時的選擇都沒有了。這是葉公子高的狀態,也是莊子對顏回未來的思考。

我們常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為何呢?莊子在這裡就想告訴我們這種如意與不如意恰恰來源於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如果我們一直持顏回那樣一種方內的看法,那人生一定是充滿阻焊和坎坷的,因為方內之人看待世界有一個共同的視角——有用性。而這種有用性在莊子與惠子的對話中尤為突出。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途, 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

我們希望一棵樹長得直,是因為長得直好用。一頭牛在農耕時代如此珍貴是因為它可以幫助人類去耕地。當然其他事物也是一樣,我們對萬事萬物的是非對錯其實無非就是對它有用無用的一個判斷,然而這樣的判斷常常會反過來加於我們自己——所謂人才,即將人做材。而人恰恰是不能做材的,人恰恰是不能作為工具去使用的。當我們追求自己有一種特殊的技能的時候,尤其是用以謀生的時候,這樣的有用性往往是與工具無異了。這即是方內之人對有用的追求。

2.

>>>方外<<<

宋有荊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斬之;三圍四圍,求高明之麗者斬之;七圍八圍,貴人富商之家求樿傍者斬之。故未終其天年,而中道之夭於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顙者與豚之亢鼻者,與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此皆巫祝以知矣,所以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為大祥也。

所以我們發現無論這棵樹長得多大,從三四圍到七八圍,都難逃一死,而這恰恰是因為它有用啊,它可以成為棍鞭,可以成為家具,可以成為棺槨,恰恰因為它有用,所以它不能延其天年,不能完好的成長下去。它的有用性恰恰是戕害了它的生命,使它必須夭折於斧斤之下,此材之患也!

而這對於動物,對於人來說不也是這樣嗎?正如作為犧牲的牛必然是毫無缺陷的牛,恰恰是有缺陷的牛可以在野外育殖,終其天年。當我們超脫了那種狹隘的有用和無用的區分時,一些人能夠在那樣的規約,那樣的戰亂中能夠完好的保全自己的生命,這難道不是幸事嗎?

所以到底什麼才是幸運呢?死於自己的才能之上,還是因某些缺陷而保全了生命?這才是莊子對於方內和方外的區分。到此,方內和方外重合到一點上——現實的生活和在此行走的生命。同樣一個世界,當我們用方內的視角看待時,那就是是否有用,是否有才,當我們用方外的視角來看,那就是更為珍貴的東西——生命本身。

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闢高下;中於機闢,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一個如此靈巧的聰慧的動物,恰恰死於為它設置的機關當中。其實想想,我們的生活何不是如此呢?我們常常都是在我們擅長的領域中遭遇最大的挫折,是不是所有的才能都指向禍患呢?當然不是,莊子告訴我們那種把自己生命當作工具來使用的時候往往指向禍患。也就是當我們用理解物的狀態來理解我們自身生命的時候,生命就無時無刻不在受人戕害,這才是「中於機闢,死於罔罟」的重點。

莊子所追求的不是逃離世間,不是遠離人世進入山林之中,而是同樣在這個世間卻選擇一種超脫的視角——一種更為真實的更貼近生命本身的視角,而這個視角往往更不容易迷失,也帶來了莊子所理解的方外的世界。所以方內和方外從來都不是地域上的差別,而是視角的差別——「生命」與「世俗」。

相關焦點

  • 逍遙遊,莊子哲學中的人文意蘊
    如果說儒家哲學是中華人文精神傳統中的「寫實」,那麼莊子哲學一定是人文精神中的「浪漫寫意」。莊子的文字深邃空靈,天馬行空,汪洋恣肆,富於噴薄的想像力和思想張力,其背後的哲學意蘊通透純澈,況味十足。莊子哲學是繼老子道家哲學之後的一次思想的提升和躍進,是從政治哲學向內在心性哲學的一次轉向。莊子哲學的「自由」觀念是一種絕對的精神自由,是掙脫一切前提條件假設的自由,是破除二元對立、非此即彼思維困局的一種精神超越,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逍遙與灑脫。
  • 莊子哲學中的7點人生感悟,現代人太缺乏了,趕緊改
    莊子很多情,這種多情不是兒女私情,而是對世間萬物的感懷之情。因此莊子的哲學流傳到今天,依然受到很多人的歡迎和喜歡,這跟莊子的真性情不無關係。
  • 道家人生最高境界什麼樣?老子想成嬰兒,莊子追求大逍遙
    中國文化是追求人生道德境界的哲學。儒家希望達到堯舜禹那樣的人生境界;道家的老子很天真,他人生最高境界是成為嬰兒;莊子是個追求精神絕對逍遙自由的哲學家,他想成為至人、神人和聖人,因為只有他們才達到了逍遙境界;佛家則是希望能夠成為實現涅槃的佛。
  • 從三篇文章中論莊子的哲學思想
    我個人認為,對於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主要體現在內篇中的三篇,分別是《逍遙遊》、《齊物論》和《大宗師》,只要能夠準確理解這三篇的思想主旨,也就基本了解了莊子的哲學思想。這三篇中《齊物論》主要論述了在莊子哲學思想下看待世間萬物的本質,《大宗師》則闡述了在這種本質之上要依「道」而行的行為方式,而《逍遙遊》則是依「道」而行後最終實現的目標——極致的逍遙自由。
  • 《莊子》7個成語,人生7大智慧
    後人評價《莊子》其書:「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領悟莊子智慧的人,往往為之手舞足蹈,讚嘆不已,而又受用不盡!01白駒過隙「白駒過隙」這個成語,出自《莊子·知北遊》。意思是:人生在天地之間,就像透過縫隙看到白馬飛馳而過,不過一瞬間罷了。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人要珍惜時間,珍惜生命。
  • 莊子 | 減法人生
    與之相伴隨,我們的欲望也越來越多,我們總是奉行著加法和乘法,不斷地追求更多的物質、更大的利益和權力,不斷地索取…… 其實,人生有一種哲學叫減法:從物質到精神,人生的每個維度都可以刪繁就簡。莊子在《逍遙遊》中,用瑰麗奇特的意象闡述了這樣一則理念:名利皆為虛浮之事,人生苦短,不應被名利所左右
  • 大隱莊子:影子中的人生,影子中的隱喻,影子的影子說明了什麼?
    而且莊子也是對影子有著獨到的見解。在《莊子雜篇漁父》中可以看到,莊子也喜歡講影子的故事。但是相對於神話傳說,莊子對影子的認知可能會更加理性一些。在故事中,他沒有誇大影子神秘感和力量感,而是把生活的智慧,哲學的思維通過影子來展現,表達處世的哲學和人生的觀點。
  • 漫談莊子:物我合一,形神共舞;《莊子》名言十句,看透世事
    可莊子卻用「逍遙」二字透徹了人生本真,開闊了心靈,遼遠了視野。由鯤到鵬,化而為鳥,展翅高飛,擊水三千,氣象壯闊,浩瀚無邊的大世界,將人的心境帶到了一個至極。鵬,扶搖而上,飛之高,去之遠。雖乃人之嚮往,但仍為有所待,自然自由也是相對的。野馬奔騰,塵埃滾滾,水淺舟大,更是詮釋了「溟海不深則無以養巨鯤,水積不厚則無以浮大舟,風積不厚則無以展大翼」的道理。
  • 哲學是無用之學?讓我們來看看莊子和亞里斯多德是怎麼說的
    ——【美】威廉·詹姆斯莊子的寓言莊子和惠施或許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技術具有實用性,但哲學沒有。哲學之人常常自我安慰說「哲學雖無用」,但「無用視為大用」。關於無用的觀點甚至可以追溯到莊子。有一次,惠施對莊子說:「你看這棵樹,盤根錯節、碩大無比,沒用!」莊子回答說:「怎麼沒用?你如果把它放在荒野之中,能夠為長途跋涉的旅人提供一塊歇腳的陰涼,你怎麼能說他沒用呢?」
  • 夜讀丨《莊子》7個成語,感悟人生7個智慧
    綠標 收聽朗讀音頻莊子,想像豐富,上窮碧落下黃泉,無所不至。他行為灑脫,言語流暢,逍遙至極,又浪漫至極。後人評價《莊子》其書:「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 道家的人生哲學
    道家思想中有關人生的哲學,含義之深邃,涵蓋面之寬博,確實令人嘆為觀止,無怪乎古今中外的許多哲人為之傾倒,並奉之為立身行事的座右銘。我們把它概括為道家所追求的處世態度、養生之道、自然觀和精神境界等幾個方面,談談我們膚淺的認識。「重生」「貴生」與「養生」,是道家整個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充分體現了道家對生命和現實人生的高度關注,就這方面而言,道教與道家達到了其他宗教、其他古典哲學所難以企及的高度。
  • 莊子《人間世》思想:上等處世哲學,學到一層受用一生
    作者:餘雲開《人間世》是《莊子》一書第4篇文章,是繼《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之後的名篇。很顯然,《人間世》主要就是討論「人如何處世」的學問。莊子在本篇文章通過七則寓言故事闡述了他的處世哲學。一、虛空自己,入世才能周全在第一層境界,莊子用孔子教導顏回如何入世的寓言故事,強調了入世如何保全生命的生活哲學。值得注意,在這裡莊子用孔子和顏回來舉例,可見莊子對孔子還是很尊崇的,或許他認為孔子是真正懂得「道理」的。
  • 道家哲學和基本觀點
    其學說以「道」為最高哲學範疇,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二、道家哲學的基本觀念(一)道家,古代哲學的一種思想流派,以老子﹑莊子為代表,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強調以「道」來統攝自然、社會和人生。道家學說也被稱為「老莊之學」。(二)老子的基本思想1.
  • 莊子經典寓言故事10則,用智慧滋養人生
    《莊子·齊物論》譯文: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在叢中自由自在的飛翔,感到十分快活和舒暢,已經完全忘記自己是莊周了。但是,莊周突然醒來之後,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蝴蝶變成了自己。到底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莊周夢蝶,典出《莊子·齊物論》,它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莊子所提出的一個哲學命題。
  • 莊子的書裡寫的基本都是故事,他的哲學思想乾貨是什麼?
    莊子的哲學思想要展開講的話,真是多少字也講不完。我們就簡要回答一下問題。 作為道家宗師人物,與老子並列,共稱「老莊」,並且成為道教的「南華真人」,《莊子》也稱為道教經典《南華真經》,莊子的哲學思想自然和老子同源。
  • 《莊子》很經典的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
    莊子最經典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每個人都希望活得悠然灑脫,無憂恣意,就像夢迷蝴蝶的莊周一般,超然脫俗於世外。「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萬物紛雜繁多,各自回歸本性,各自回歸本性卻是出自無心,渾然無知保持本真,終身不離開大道。小編推薦莊子的四句話,帶你品讀其中的智慧。
  • 莊子的策略
    在先秦思想中,雖然儒家的影響可謂獨斷後世,但其他諸子的學說思想也直接影響了國人的性格,提到先秦思想,道家就不得不提,提到道家,莊子就不得不提!道家思想是中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當然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其思想也有糟粕的東西,我輩當以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道家哲學將世界的本源首先歸於「道」,「道」並非虛無的客觀唯心主義,其基本內容就是物質性和規律性!
  • 《莊子》經典的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
    小編推薦莊子的四句話,帶你品讀其中的智慧。一、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大意:人生存於天地之間,如同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一眨眼就過去了。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年,所以更要懂得珍惜和珍重,放棄無意義的執著,忘掉無謂的煩惱,珍惜該珍惜的,如蘇軾一般以豁達的態度過快樂的生活。二、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
  • 老子和莊子告訴你:人生其實就是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道家哲學更多是治理心靈的智慧,叫「無為而無不為」「清心寡欲」。無為思想與《易經》相通,《易經》很深奧,也很簡單,其實就是「時」與「位」兩個字。通俗地說,該做的時候就去做,在什麼位子上就做什麼事;就是與時俱進當行則行當止則止。道家本質上清心寡欲的哲學,老子強調儘量減少欲望讓心靈靜下來。
  • 莊子:真正成熟的人,放得下生活的羈絆,懂得做減法人生
    《莊子·逍遙遊》中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鷦鷯在深林裡築巢,林子再大,也不過只能佔其中一枝;偃鼠到黃河裡飲水,黃河再大,也不過只能灌滿自己的肚子。這是莊子的哲學智慧:生活,其實不需要過多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