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憂愁:莊子,明知人生無可奈何,仍然要安享生命!

2020-12-14 剎那抖擻

最近,四川十四歲少年留下絕筆信後跳河自殺了。看到這個新聞,真的讓人扼腕嘆息!一個花季少年,未來充滿無限光明的一條鮮活的生命,還沒來得及開花結果,就以這樣悲催的方式提前謝幕了!

孩子,我想對你說:是的,父母離婚很難過,但你無法左右;和父親溝通不好,也許你也沒有辦法;與繼母不和,你照樣無可奈何;你說你感到沒有力氣,你無可奈何,你看透世態炎涼!是的,你說得都對,只是你真不該為這一切感到悲哀甚至拋棄生命!就算沒有這些,等你長大後一樣會明白,很多的事情,我們無能為力,我們無可奈何!難道這樣我們就不能安心找到生命的港灣嗎?

莊子在內篇《德充符》中描寫的殘疾人,在世人看來,個個都是命運悲慘,苟活於世。但實際上,雖然他們都對自己的命運無可奈何,但他們忘掉這些無法改變的東西,甘願做一個「無用」之人,在安享生命中反而活出了光輝的自己!

這正是莊子所說:形有所忘,德有所長!

莊子在人間世中寫到:

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相關焦點

  • 人生迷茫時,不妨讀一讀《莊子》
    故事中的梓慶製作之前,先清理了心中的雜念,既不期待賞賜,也不懼怕懲罰。他忘掉名利,保持內心清淨,所以做出了這樣鬼斧神工的樂器。很多人做不成事,阻礙他們的可能不是智力,不是修養學問,而是心態。雜念太多,讓他們無法全身心投入。當遇到困境時,不少人惶惶然做困獸之鬥,找不到方向,內心焦慮不安。
  • 莊子的一段至理名言,通俗易懂,卻蘊含人生的大道理
    因為經歷過苦難,才會更加珍惜幸福的來之不易;因為習慣了憂愁和悲痛,偶爾遇到快樂的事情,竟然感到是一種奢侈!其實人活一世,本該放下那些令人心碎的事情,快快樂樂地過後好每一天。早晨起來沐浴明媚的陽光,呼吸新鮮的空氣;傍晚時分,欣賞璀璨的晚霞,聆聽花開的聲音。
  • 聽之有理但很難實現:莊子淡然而灑脫的人生態度
    在莊子看來,人之生死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非人力所能及,就像黑夜與白天的相互交替。我們偶然的生,順應自然的死,這就是遵循「道」。既然生與死不在人為而是順應「道」,那我們的人生不也應當順其自然地順應「道」嗎?
  • 莊子的人生哲學二
    莊子的人生哲學這一欄目,也自然循莊子之風,只做分享,而非取悅,這一欄目不求排版的精美,無論文字的工整,只求內容的充實。說是分享,其實只是學習筆記而已,如若冒犯,只當卮言即可。「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這正是一個儒家青年的熱血狀態,大濟蒼生顯然是他的人生理想,他希望自己這個渺小的生命能夠拯救更多的黎民百姓,能夠扛起更多的重擔,這正是一個儒家青年的典型形象。PS:儒家思想真的是「治國去之,亂國就之」嗎?
  • 莊子 | 減法人生
    與之相伴隨,我們的欲望也越來越多,我們總是奉行著加法和乘法,不斷地追求更多的物質、更大的利益和權力,不斷地索取…… 其實,人生有一種哲學叫減法:從物質到精神,人生的每個維度都可以刪繁就簡。生命,本該浪費在值得的人和事上。
  • 《莊子》7個成語,人生7大智慧
    01白駒過隙「白駒過隙」這個成語,出自《莊子·知北遊》。意思是:人生在天地之間,就像透過縫隙看到白馬飛馳而過,不過一瞬間罷了。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人要珍惜時間,珍惜生命。而莊子提示我們:一生恍如一瞬,拿短暫的生命換各樣的東西,值得麼?生而為人,總要花些時間在無用的事情上,總要留點時間側耳聽風、抬頭看雲。所謂「珍惜時間」,未必是「利用時間」,毋寧是「享用時間」。你給時間以自由,時間才給你以意義。
  • 【禪說莊子·達生】善於使用自己的生命
    ——《莊子·達生》                《達生》也是《莊子》三十三篇裡比較重要的一篇。什麼叫達生?首先破一下題。這個「達」指通達,通達什麼呢?通達我們的生命,通達我們的生活,通達我們的生存之道。生,包括了很多東西,包括生命、精神、生活、工作、生存,等等。
  • 漫談莊子:物我合一,形神共舞;《莊子》名言十句,看透世事
    一個獨特的莊子主要源於有一個真實不一樣的莊子,出生於戰國時期宋國蒙邑,作為宋國公室的後代,因崇尚「道法自然」,追求物我合一的絕對自由,曾拒絕了楚王「許以為相」的邀。雖然莊子有直步青雲的機會,但莊子卻依舊拒而遠之,依然故我。即使擔任過漆園吏,可生活境遇仍然處在清貧和寂寥之中。擯棄功名利祿,不為生活所迫。就是魏王接見也是粗布弊履以見王侯,淡泊的胸襟在捉襟見肘的生活中愈發敬佩。
  • 莊子話養生:「達生」才是最終目的
    養身必須先有物質上的準備,物質上的準備有餘而身體卻沒能保養的人是有的;生命的存在必須先不離開身體,身體沒有離開而生命卻已死亡的人是有的。生命的來臨不能拒絕,生命的逝去不能阻止。悲哀啊!世人以為保養身體就足以保存生命;但保養身體真的不足以保存生命,那麼世人所做的又怎麼值得去做呢!」這是莊子此篇一開始所講的話。
  • 莊子:原來,人生就是3+7!
    他用「鯤可以化身為鵬」的故事,告訴我們生命是不會局限在一個框架裡的。而不管是道理還是我們的人生,也一樣不應該局限在一個框架裡。三分是道理,七分是自己的靈活應用。要收穫一個逍遙的人生,也需要把人生三七分。
  • 《莊子》很經典的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
    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年,所以更要懂得珍惜和珍重,放棄無意義的執著,忘掉無謂的煩惱,珍惜該珍惜的,如蘇軾一般以豁達的態度過快樂的生活。二、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莊子秋水》大意:對於井底之蛙不可以和它講海,因為它被狹小的生活環境所局限。對於夏日之蟲不可以和它講冰,因為四時不同,它無法體驗。
  • 莊周夢蝶背後的逍遙人格:每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如果說老子的道法自然、辯證法與無為的思想,著眼於在亂世中拯救人心,重新建立一個樸素清心的小國寡民社會的話,那麼莊子只專注生命如何自由逍遙。莊子對政治完全沒有興趣,他的著眼點在於如何在一個兵荒馬亂生命朝不保夕的時代,先保住生命後追求靈魂自由。要自由,先保住生命再說。莊子先追求避世繼而遊世。
  • 夜讀丨《莊子》7個成語,感悟人生7個智慧
    在這裡,向大家分享《莊子》7個成語,感悟人生7個智慧。白駒過隙「白駒過隙」這個成語出自《莊子·知北遊》。人生在天地之間,就像透過縫隙看到白馬飛馳而過,不過一瞬間罷了。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人要珍惜時間,珍惜生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 《莊子》經典的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
    小編推薦莊子的四句話,帶你品讀其中的智慧。一、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大意:人生存於天地之間,如同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一眨眼就過去了。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年,所以更要懂得珍惜和珍重,放棄無意義的執著,忘掉無謂的煩惱,珍惜該珍惜的,如蘇軾一般以豁達的態度過快樂的生活。二、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
  • 莊子:人生「逍遙」有四重境界
    逍遙,是莊子的人生觀。人逍遙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瀟灑,它是一種心靈上的悟性,是讓心靈進入到一種自由和快樂的狀態中去,拋開那些所謂的煩惱,讓自己感到輕鬆、自然。逍遙人生的生命風格,首先是對人身心勞苦的一種解脫、一種處世風格上的撥正,從人生的本來意義上說,就是使人暫且忘了浮華的虛名,回到本真的澄澈。那麼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心逍遙於萬物之上呢? 莊子曾經在《逍遙遊》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故九萬裡,則風斯在下矣。」在空中自由遨遊,在風中翱翔,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方可逍遙暢遊。
  •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的這首詞太美了
    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兩句歷來為人稱道。填一曲新詞品嘗一杯美酒,時令氣候亭臺池榭依舊,西下的夕陽幾時才能迴轉?無可奈何中百花再殘落,似曾相識的春燕又歸來,獨自在花香小徑裡徘徊。
  • 人生要學會選擇,在必要時要懂得放棄
    當機會來臨時,只有那些樹立遠大人生目標的人,夠成熟的人才懂得該放棄時要放棄。生活不是單純的取與舍,不要斤斤計較失去的,有時候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可貴。幸運的人只記得一生中的滿足之處, 不幸的人只記得相反的內容。
  • 蘇東坡的達觀,白居易的樂天,黃庭堅的淡泊,誰與莊子最知己?
    老子的思想側重於治國,莊子的思想則是治心的良藥。在中國文化史上,特別是唐宋以來「貶謫文化」史上的那些遷客騷人,大多從莊子處找到了自我安慰的良藥——凡是選擇了莊子的齊物逍遙人生哲學的人,大多堅強樂觀,曠達地面對世俗風波和多災多難的人生,縱然人在荒蠻異鄉,也能把他鄉活成故鄉,從而優遊自在,活出生命的精彩。
  • 莊子哲學中的7點人生感悟,現代人太缺乏了
    因此莊子的哲學流傳到今天,依然受到很多人的歡迎和喜歡,這跟莊子的真性情不無關係。  莊子說,物物而不物於物,什麼意思呢?就是教導我們為人做事要立足於現實但同時又超越現實,給今生一個好交代,一個好心態。  今天看來,好心態確實很重要,它雖然不能決定人的一生,但卻可以影響我們的一生。  莊子認為心態是無形的,好比行雲流水。
  • 莊子經典寓言故事10則,用智慧滋養人生
    也由於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豐富的人生哲學思考,引發後世眾多文人騷客的共鳴,成為了他們經常吟詠的題目,而最著名的莫過於李商隱《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快樂,而你也不是魚,那你肯定不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從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在哪裡知道魚的快樂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還問我?」這個故事變成了後來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個故事是說,我們要學會變通,隨機應變。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一切,不要過於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