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傅雷家書》,我是不會知道傅聰這個人的,畢竟對於鋼琴來說,筆者是一個門外漢。
在傅雷給兒子傅聰的家書中,筆者一直好奇,那個傅聰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那個一心追求事業的人,到底有怎樣的經歷,才會如此優秀?
金庸曾經這樣評價《傅雷家書》:「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
除了在傅雷給傅聰的家書中,這個人有一絲鮮活外,其餘時間,這個人也只是人名而已。
可是在2020年的年末,這個名字再一次回到了大眾的視野當中,這一次他是來和這個世界道別的。
2020年,我們經歷過太多的告別,也經歷過太多的悲傷,12月28日,在過幾天新年的鐘聲就將敲響,而這一天卻讓傅聰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此。
在英國的蕭瑟寒風之中,傅聰走完了這一生,也告別了他的終身「情人」——鋼琴。
一個把鋼琴當做詩歌來演繹的人,一個對音樂有著執著追求的人,終於還是在新冠肆虐的時期倒下了,這一年他86歲。各大媒體相繼報導了傅聰去世的消息,著名鋼琴家李雲迪也轉發了這個消息。
一、把鋼琴彈成詩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美好的東西,花朵、朝霞、夕陽、鳥鳴、蟲唱等等。
如果把這些美好的事物都描繪成畫,編成音樂,書寫成詩歌,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傅聰喜愛鋼琴,就像一個執迷於童話的孩子,他把靈魂與愛都裝進了那小小的音符之中。
從愛上音樂,愛上鋼琴那一刻起,他的靈魂就與它們融為一體了,每天11個小時間,傅聰都在與它們「共舞」,讓它們從指尖流淌出最美好的東西。
那是山澗的流水,那是山河的眷念,也是情人的私語。
因為有了鋼琴的陪伴,傅聰的情感世界顯得有些孤獨,能把鋼琴與音樂變成詩歌的男人,內心一定是極其浪漫與敏感的。
他一生經歷過三段婚姻,第一段是美國小提琴演奏家梅紐因之女——彌拉;一位是韓國摩洛哥大使的女兒;另外一位就是來自廈門鼓浪嶼的女鋼琴家——卓一龍。
對於傅聰來說,這一生是一個矛盾異常的組合,幸運與不幸像一對孿生姐妹,纏繞著他的生活。
20歲的傅聰意氣風發,憑藉著超強的天賦贏得了去波蘭深造音樂的機會。
要知道他是一個連音樂學院的大門都未曾進去過的人,他的演奏技巧,以及靈性都是憑藉努力換來的。
可是誰的青春不燃燒,此時的傅聰正處在熱戀之中,大家都知道,戀愛雖然美好,卻在某些時刻會讓人迷失方向,得知傅聰的情況,父親傅雷立刻給他寫了一封信,他如此告誡兒子:「熱情是一朵美麗的火花,美則美矣,奈何不能持久。」「世界上很少如火如荼的情人能成為美滿的、白頭偕老的夫婦的。」
就在這之後,命運的旋律急轉直下,傅聰被劃為了「右派」。
小人物在歷史洪流之中,總是被夾裹向前,社會的變革,讓那些塵埃中的草芥最能感受切膚之痛。
後來,傅聰與家中的聯繫中斷,僑居英國,以琴為生。
也許一開始傅聰對於鋼琴只是出於喜愛,到後來卻因為世事無常,成為了謀生的手段,再到後來,鋼琴與傅聰就融為了一體,這裡面有他的人生,他的幽怨,以及他的情感。
好的音樂中一定是有靈魂的,飽滿清脆的聲音與靈魂互相交融,構成了一個奇特的感覺,有深刻的滄桑,也有靈動的人生。
二、《傅雷家書》中的藝術家
傅聰是誰?他首先是傅雷的兒子,其次才是著名鋼琴演奏家。
傅雷是著名的翻譯家、藝術理論家,也正因為受到了父親的藝術影響,傅聰才在音樂藝術方面有突出的天分。
在傅聰三四歲時,就拜了李斯特再傳弟子梅帕器為師,從那時起,他就努力的練就技巧,從不懈怠。
1953年,在羅馬尼亞舉行的第4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傅聰作為唯一取得參賽資格的中國選手,獲得了鋼琴比賽三等獎,嶄露頭角。
1954年,傅聰赴波蘭留學,並很快在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上斬獲獎項,逐漸有了「鋼琴詩人」的美名。
兒子雖然有了很大的成就,可傅雷卻一直在敲打著他,父母之愛子,總會為他深謀遠慮。
為了讓兒子在異國他鄉守住本心,在傅聰旅居海外的12年之中,傅雷夫婦從來沒有放棄過對他的教誨。
在這期間他們鴻雁來往,寫了上百封家書,甚至將其中的精要內容摘錄成冊。後來,這些家信被整理成書出版,即是飲譽世界的《傅雷家書》。
傅聰曾坦言,一生難忘父親早年的教誨,譬如那句擲地有聲的「先做人,其次做藝術家,再次做音樂家,最後做鋼琴家。」
後來,傅聰將全部的心力投注於鋼琴藝術,他的足跡遍布全球五大洲,對蕭邦、莫扎特、舒伯特、德彪西等的詮釋都能在古典樂壇受到推重,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
三、對於傅聰的爭議
2020年,傅聰再一次走進大家的視野,是因為病逝。
在網絡上對於傅聰這個人,還是存在一些爭議的,儘管兩派的聲音不同,但是無可否認的是,他作為傅雷家書中的主角,他確實為人們所記住了。
時光的鏡頭切換到1952年,時年18歲的傅聰意氣風發,在這一年他初綻「小荷之尖」。
1955年,傅聰被邀請前往波蘭參加第五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並獲得了第三名和「瑪祖卡」獎,成為首位在國際性鋼琴比賽中獲獎的中國鋼琴家。
比賽結束後,傅聰並未回國,而是留在波蘭留學,直到1958年底提前畢業。
後來國內發生了一些變化,傅雷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而傅聰也再也沒有回國,直到父親去世,傅聰也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回來。
為何會如此,這裡也不便於深究,可是從這之後,傅聰的心中就產生了一些不同的情感,他無法釋懷,也說了很多過激的語言,他還違背了父親的願望,加入了別國國籍。
因為這些前塵往事,在網絡之上,對他的爭議也非常大,也有人質疑他並沒有那麼高的成就,只是被吹捧出來的。
無論事實怎樣?斯人已逝,恩怨已了,那些前塵往事,也許有一天就逐漸被人們所遺忘了,在歷史與歲月面前,誰能與之抗衡呢?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必刪除,逆風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