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喻品第三
P3合勸修轉
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覺,就是七覺支,就是:(一)擇法覺支;擇,選擇、揀擇,就是揀擇這好法去做。(二)精進覺支;要去精進。(三)喜覺支。(四)除覺支。(五)舍覺支。(六)定覺支。(七)念覺支。七覺支,又叫七菩提分。
道,是八正道,就是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
禪:是四禪,就是初禪和二禪、三禪、四禪。
初禪有三天,二禪有三天,三禪有三天,四禪有九天,這是四禪十八天。在這四禪的天人,都是修禪定;在我們人間的人修禪定,也可以達到這種境界。
證得初禪的境界──這是一種境界,不是說就是初禪天的天人。
我們人間修禪定的人,到初禪的境界上,往那兒一坐的時候,就入這種初禪天的定,這叫離生喜樂地。離開煩惱了,生出一種快樂,這是超過人間一切的快樂。
為什麼他不生煩惱?
因為他得到這種快樂,得到禪悅為食了。
得到初禪的境界,一天到晚都覺得非常的自在、非常的舒服,身體那種感覺簡直從來沒有那麼好的;就是人間男女的性行為,都沒有這種的感覺快樂。
因為有這種的快樂,所以他覺得其他的一切都是平常,這叫離生喜樂地。
在中國的藥書說:「天根月窟鹹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這就是說的坐禪得到初禪這種境界,這時候,人身體有三十六個大的部份,都非常快樂。
「春」就形容這種快樂的意思。這是在醫學上來講,但是在醫學上沒有人明白,只這麼念一念;在醫書上有這種的說法,可是真正懂得的人很少。
這離生喜樂地,你往那兒一坐,就有這種境界;不坐的時候,也有這種境界。行、住、坐、臥,都在這種快樂之中;越修,這種境界就越增加。
再坐的時間久了,人的脈搏也停止了;在這時候,坐兩鐘頭就像幾秒鐘似的,或者坐一天也像五分鐘那麼短時間。好像虛雲老和尚在終南山入定坐了十八天,也都是得這種境界。這種境界,只要你有誠心,打坐就可以得到的,並不困難,尤其青年人很快會得到這種境界。
你要是不打坐、不修行,那當然是沒有了;你若用功修行,自己就會領略得到這種境界。
這是初禪的境界,並不是說天人是這樣子,而是我們修道人以這凡夫的身,若修行了,就可以得到這種境界。這種境界並不出奇,不是很不得了,這很平常,這是修行入門的初步,所以不是說得到這種境界就很高了。若想得到真正的好處,證得聖果,還要加功猛進,不是在這個地方就站住了!
二禪是定生喜樂地。
你在有這種快樂的時間,你也不要貪著,不要說這是最好了!你貪著,那就在這個地方停止了!那沒有用的。
要修定,不要搖動你的心,你心常常在定中,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住、坐、臥,都和入定是一樣的。
心不往外跑、不向外攀緣;所謂「心如止水」,像水停止了似的那麼澄清、玲瓏剔透的境界。那麼在這時候,你要是打坐修行,不單脈停止了,這呼吸氣也都停止,你坐多長的時間也覺得很短;可是在這個時候,你還有念。
在離生喜樂地的時候,定力不足;在定生喜樂地,定力有一點基礎了,呼吸氣也可以停止了,但是你的念還沒有停止。
有的時候正在坐著,「啊!我坐了多久了?」這一打妄想,出了定了!你不打這個妄想,坐那兒多久也不知道時間,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你一生了這一念:我還有什麼事情沒有辦?啊!等一等要去銀行,看一看有多少錢在銀行裡存著?我等一等要去買菜,今天吃什麼呢?這都是。一打這個妄想,就出定了,這念還沒停止呢!
等到三禪,叫離喜妙樂地。
初禪是「喜」,二禪是「定」;但是「定」還沒有離這個「喜」,還有禪悅的這種境界。可是到三禪,這「喜」也離開了;你也不要貪著這種法礙,所謂「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都離開了。
這時候,又得著從來沒有得到的那種微妙不可思議的快樂;這個快樂,這是天上的快樂,不是人間的快樂了。
這種快樂,那可是得未曾有,從來都沒有試過的;所以你若想嘗一嘗這個味道,就去用功參禪打坐。
到四禪,是舍念清淨地。
在三禪的境界,念住了,不打妄想了,可是還沒有舍。到四禪,把這個「念」簡直地就放到一邊去,舍了,那就是沒有了;自己沒有念了,無生無念了。
在這個境界,是把客塵的煩惱完全都澄清了;可是沒有證果,這只是修道所得的一種輕安的境界。
定:四無色定,就是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在這四種定的天,稱為無色界天;這四天的天人,只有一個識而沒有形色,所以這個「定」也叫無色定。在這種定的地方,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因為它無色,所以又叫四空處。
禪定,就有四禪、八定;這四禪加上四無色定合起來又稱為八定。
禪定之後,就要解脫:解脫有八種,就是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這叫八解脫,又稱為八背舍。
背舍什麼呢?
背舍煩惱,得到一種解脫。
怎麼叫內有色想觀外色?
內有色想,你內裡邊有這種色慾的念。因為人都是凡夫,所以在最初修道的時候,就沒能免去這種色法;在你想斷,但是裡邊還有這種的種子──有這種的心,有這種的意,有這種的念。
觀外色,觀外色怎麼觀呢?
本來應該用「九想觀」或「不淨觀」來觀外邊的色。你若知道它是不淨了,就不會著住到這種的色上;也就是你若放下了,不會著住到色上,就得到解脫,就自在了!這叫第一種的解脫。你若放不下,著住到這上邊,就沒有得到解脫,就不自在。
怎麼才能放得下?
若能把它看破了,也就放得下了;看不破,就放不下,就得不到自在,所以要先修「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這種觀。用功的人,用得時間久了,不知不覺中就把色慾的心念都沒有了。
沒有了,是不是就可以了?你還要觀外色。
你看怎麼樣美麗的一個女人,將來也一定會老,一定要死的;她老了、死了,身體就會變壞的。身體死了,作青瘀想,死人身變成青色的,瘀了;然後就有血出,作血塗想。九想觀還有膿爛想,有膿之後就生蟲了;這蟲就會吃這個肉,然後就變成骨頭了;骨頭壞了,然後又變成土了。這四大分離,各有所還;風大就還給風,地大就還給地,水大就還給水,火大就還給火了。各有所還,那麼都空了!要這樣觀。觀一個人,是這樣;觀十個人,也是這樣子;觀百千萬億人,都是這樣子。
你明白這一種不潔淨的觀想,無論男人觀女人是這樣觀法,女人觀男人也是這樣觀法。能以作這樣觀念,你就不生貪愛,就沒有一種愛欲心,這就是得到解脫。
得到解脫了,然後就得到淨解脫身作證。你因為把這種的色相打破了,看得破、放下了,得到淨解脫身。
那時候,你是一個淨解脫身來作證;具足住,也就是一個解脫的意思,住於這種清淨的本體上,然後你再空也解脫,識也解脫,有也解脫,想也解脫,最後得到滅受想身,修滅受想定。
這時候,把你的識也都將滅了;但是還沒有滅,到八萬四千劫的時候,它還會生。所以雖然有這四空處的境界,得到滅受想定,生死也沒有了呢!
這八個,叫八解脫。四禪加四空處,再加上滅受想定,這是九次第定。
又有三昧等:三昧,是三三昧──三種的三昧,就是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
這三種的三昧,你若成就了,這就成空無相願。
若詳細講起來,是需要很多時間的,現在就提一提它這個名字。等,就等於以上所講的這些個道理。
而自娛樂:修這種的功夫,而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所以就非常地快樂。
便得無量安隱快樂:遊戲在禪定之中,得到無量的安穩、無量的快樂。這就是說,你若得到真空的涅槃,就永離一切的災患,所以叫無量安穩的快樂。
前面所說的「禪定、解脫」,不是叫你坐在那兒,什麼也不想就可以得到解脫。什麼也不想了,這不變成一個木頭人嗎?這沒有用的。可是你又不真能像個木頭人;你若真能像個木頭人,那個用處大;你若不能像這個木頭人,那根本就不是一個木頭人。
怎麼說不能像木頭人呢?
木頭人不打妄想,根本就沒有一個想。你現在說你像木頭人,「你像木頭人」這是不是一個想?根本談不到是一個木頭人!那麼你不是一個木頭人,你有什麼用處?你自己想一想。那沒有用處,就連個木頭人還不如!
那個木頭人雖然沒有用處,但它至少不是一個世界消耗者;你這個「不是木頭人的人」,卻做世間一個消耗者。
消耗什麼呢?
會吃飯!有吃飯、穿衣服、睡覺的用處;其餘還有什麼用處?你說,你對世界有什麼貢獻?對哪一個人有什麼利益?沒有的。你對人既然沒有益處,和那木頭人是沒有分別的。
人所以和木頭人不同的地方,就是要對人有益處。對世界有貢獻,利益所有的人,叫所有的人都得到我的好處,那是有用處。你能做,但你有沒有做到這種的事?有沒有這種的功能呢?沒有,那和木頭人沒有分別,沒有什麼用!但是你不是木頭人,所以也沒有用。
你人真要是能像個木頭人,那還有大用,那可以。你能以不打妄想,那你的性光、智慧就充遍法界了。為什麼你不能智慧充遍法界?就因為你沒有像木頭人那麼老實。聽見沒有?我們不是木頭人!
恭錄自《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