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禪天的境界丨八種解脫(宣化上人)

2021-02-19 宣化上人正法匯

譬喻品第三

P3合勸修轉

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覺,就是七覺支,就是:(一)擇法覺支;擇,選擇、揀擇,就是揀擇這好法去做。(二)精進覺支;要去精進。(三)喜覺支。(四)除覺支。(五)舍覺支。(六)定覺支。(七)念覺支。七覺支,又叫七菩提分。

道,是八正道,就是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

禪:是四禪,就是初禪和二禪、三禪、四禪。

初禪有三天,二禪有三天,三禪有三天,四禪有九天,這是四禪十八天。在這四禪的天人,都是修禪定;在我們人間的人修禪定,也可以達到這種境界。

證得初禪的境界──這是一種境界,不是說就是初禪天的天人。

我們人間修禪定的人,到初禪的境界上,往那兒一坐的時候,就入這種初禪天的定,這叫離生喜樂地。離開煩惱了,生出一種快樂,這是超過人間一切的快樂。

為什麼他不生煩惱?

因為他得到這種快樂,得到禪悅為食了。

得到初禪的境界,一天到晚都覺得非常的自在、非常的舒服,身體那種感覺簡直從來沒有那麼好的;就是人間男女的性行為,都沒有這種的感覺快樂。

因為有這種的快樂,所以他覺得其他的一切都是平常,這叫離生喜樂地。

在中國的藥書說:「天根月窟鹹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這就是說的坐禪得到初禪這種境界,這時候,人身體有三十六個大的部份,都非常快樂。

「春」就形容這種快樂的意思。這是在醫學上來講,但是在醫學上沒有人明白,只這麼念一念;在醫書上有這種的說法,可是真正懂得的人很少。

這離生喜樂地,你往那兒一坐,就有這種境界;不坐的時候,也有這種境界。行、住、坐、臥,都在這種快樂之中;越修,這種境界就越增加。

再坐的時間久了,人的脈搏也停止了;在這時候,坐兩鐘頭就像幾秒鐘似的,或者坐一天也像五分鐘那麼短時間。好像虛雲老和尚在終南山入定坐了十八天,也都是得這種境界。這種境界,只要你有誠心,打坐就可以得到的,並不困難,尤其青年人很快會得到這種境界。

你要是不打坐、不修行,那當然是沒有了;你若用功修行,自己就會領略得到這種境界。

這是初禪的境界,並不是說天人是這樣子,而是我們修道人以這凡夫的身,若修行了,就可以得到這種境界。這種境界並不出奇,不是很不得了,這很平常,這是修行入門的初步,所以不是說得到這種境界就很高了。若想得到真正的好處,證得聖果,還要加功猛進,不是在這個地方就站住了!

二禪是定生喜樂地。

你在有這種快樂的時間,你也不要貪著,不要說這是最好了!你貪著,那就在這個地方停止了!那沒有用的。

要修定,不要搖動你的心,你心常常在定中,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住、坐、臥,都和入定是一樣的。

心不往外跑、不向外攀緣;所謂「心如止水」,像水停止了似的那麼澄清、玲瓏剔透的境界。那麼在這時候,你要是打坐修行,不單脈停止了,這呼吸氣也都停止,你坐多長的時間也覺得很短;可是在這個時候,你還有念。

在離生喜樂地的時候,定力不足;在定生喜樂地,定力有一點基礎了,呼吸氣也可以停止了,但是你的念還沒有停止。

有的時候正在坐著,「啊!我坐了多久了?」這一打妄想,出了定了!你不打這個妄想,坐那兒多久也不知道時間,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你一生了這一念:我還有什麼事情沒有辦?啊!等一等要去銀行,看一看有多少錢在銀行裡存著?我等一等要去買菜,今天吃什麼呢?這都是。一打這個妄想,就出定了,這念還沒停止呢!

等到三禪,叫離喜妙樂地。

初禪是「喜」,二禪是「定」;但是「定」還沒有離這個「喜」,還有禪悅的這種境界。可是到三禪,這「喜」也離開了;你也不要貪著這種法礙,所謂「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都離開了。

這時候,又得著從來沒有得到的那種微妙不可思議的快樂;這個快樂,這是天上的快樂,不是人間的快樂了。

這種快樂,那可是得未曾有,從來都沒有試過的;所以你若想嘗一嘗這個味道,就去用功參禪打坐。

到四禪,是舍念清淨地。

在三禪的境界,念住了,不打妄想了,可是還沒有舍。到四禪,把這個「念」簡直地就放到一邊去,舍了,那就是沒有了;自己沒有念了,無生無念了。

在這個境界,是把客塵的煩惱完全都澄清了;可是沒有證果,這只是修道所得的一種輕安的境界。

定:四無色定,就是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在這四種定的天,稱為無色界天;這四天的天人,只有一個識而沒有形色,所以這個「定」也叫無色定。在這種定的地方,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因為它無色,所以又叫四空處。

禪定,就有四禪、八定;這四禪加上四無色定合起來又稱為八定。

禪定之後,就要解脫:解脫有八種,就是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這叫八解脫,又稱為八背舍。

背舍什麼呢?

背舍煩惱,得到一種解脫。

怎麼叫內有色想觀外色?

內有色想,你內裡邊有這種色慾的念。因為人都是凡夫,所以在最初修道的時候,就沒能免去這種色法;在你想斷,但是裡邊還有這種的種子──有這種的心,有這種的意,有這種的念。

觀外色,觀外色怎麼觀呢?

本來應該用「九想觀」或「不淨觀」來觀外邊的色。你若知道它是不淨了,就不會著住到這種的色上;也就是你若放下了,不會著住到色上,就得到解脫,就自在了!這叫第一種的解脫。你若放不下,著住到這上邊,就沒有得到解脫,就不自在。

怎麼才能放得下?

若能把它看破了,也就放得下了;看不破,就放不下,就得不到自在,所以要先修「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這種觀。用功的人,用得時間久了,不知不覺中就把色慾的心念都沒有了。

沒有了,是不是就可以了?你還要觀外色。

你看怎麼樣美麗的一個女人,將來也一定會老,一定要死的;她老了、死了,身體就會變壞的。身體死了,作青瘀想,死人身變成青色的,瘀了;然後就有血出,作血塗想。九想觀還有膿爛想,有膿之後就生蟲了;這蟲就會吃這個肉,然後就變成骨頭了;骨頭壞了,然後又變成土了。這四大分離,各有所還;風大就還給風,地大就還給地,水大就還給水,火大就還給火了。各有所還,那麼都空了!要這樣觀。觀一個人,是這樣;觀十個人,也是這樣子;觀百千萬億人,都是這樣子。

你明白這一種不潔淨的觀想,無論男人觀女人是這樣觀法,女人觀男人也是這樣觀法。能以作這樣觀念,你就不生貪愛,就沒有一種愛欲心,這就是得到解脫。

得到解脫了,然後就得到淨解脫身作證。你因為把這種的色相打破了,看得破、放下了,得到淨解脫身。

那時候,你是一個淨解脫身來作證;具足住,也就是一個解脫的意思,住於這種清淨的本體上,然後你再空也解脫,識也解脫,有也解脫,想也解脫,最後得到滅受想身,修滅受想定。

這時候,把你的識也都將滅了;但是還沒有滅,到八萬四千劫的時候,它還會生。所以雖然有這四空處的境界,得到滅受想定,生死也沒有了呢!

這八個,叫八解脫。四禪加四空處,再加上滅受想定,這是九次第定。

又有三昧等:三昧,是三三昧──三種的三昧,就是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

這三種的三昧,你若成就了,這就成空無相願。

若詳細講起來,是需要很多時間的,現在就提一提它這個名字。等,就等於以上所講的這些個道理。


而自娛樂:修這種的功夫,而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所以就非常地快樂。

便得無量安隱快樂:遊戲在禪定之中,得到無量的安穩、無量的快樂。這就是說,你若得到真空的涅槃,就永離一切的災患,所以叫無量安穩的快樂。

前面所說的「禪定、解脫」,不是叫你坐在那兒,什麼也不想就可以得到解脫。什麼也不想了,這不變成一個木頭人嗎?這沒有用的。可是你又不真能像個木頭人;你若真能像個木頭人,那個用處大;你若不能像這個木頭人,那根本就不是一個木頭人。

怎麼說不能像木頭人呢?

木頭人不打妄想,根本就沒有一個想。你現在說你像木頭人,「你像木頭人」這是不是一個想?根本談不到是一個木頭人!那麼你不是一個木頭人,你有什麼用處?你自己想一想。那沒有用處,就連個木頭人還不如!

那個木頭人雖然沒有用處,但它至少不是一個世界消耗者;你這個「不是木頭人的人」,卻做世間一個消耗者。

消耗什麼呢?

會吃飯!有吃飯、穿衣服、睡覺的用處;其餘還有什麼用處?你說,你對世界有什麼貢獻?對哪一個人有什麼利益?沒有的。你對人既然沒有益處,和那木頭人是沒有分別的。

人所以和木頭人不同的地方,就是要對人有益處。對世界有貢獻,利益所有的人,叫所有的人都得到我的好處,那是有用處。你能做,但你有沒有做到這種的事?有沒有這種的功能呢?沒有,那和木頭人沒有分別,沒有什麼用!但是你不是木頭人,所以也沒有用。

你人真要是能像個木頭人,那還有大用,那可以。你能以不打妄想,那你的性光、智慧就充遍法界了。為什麼你不能智慧充遍法界?就因為你沒有像木頭人那麼老實。聽見沒有?我們不是木頭人!

恭錄自《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相關焦點

  • 四禪天的境界
    參禪參到忘人無我的境界,便到初禪『離生喜樂地』。在這階段,破了眾生的執著,而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受用。
  • 他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的念佛功夫是最好的丨禪淨雙修(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 開示於  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編注】恭錄自《百日禪選輯(二)》(宣化上人開示)    真正參禪的人,就是真正念佛  ◎ 宣化上人  真正參禪的人,就是真正念佛;真正念佛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禪。
  • 八地以上的菩薩到這個世界來,出生時就有這種境界(宣化上人)
    十地果位穿著衣服生出來這種境界,八地以上的菩薩到世界上來,就是這樣子。◎ 宣化上人 十地的第一地,是「歡喜地」;得到第一地的菩薩,就非常歡喜。所以到八地的菩薩,才有真正的定力,才真正不動。第一地,歡喜地,到這個果位上,一切時、一切處,都歡喜教化眾生。因為歡喜,第二就離垢;所以二地叫「離垢地」。第一歡喜地,還沒有離垢,就是沒有得到清淨;到二地的菩薩,就得到離垢,得到清淨。
  • 高僧大德 ‖ 《人生要義》 禪七開示 - 借假修真(宣化上人)
    ‖ 《人生要義》 禪七開示 - 收回「放心」(宣化上人)高僧大德 ‖ 《人生要義》 禪七開示 - 消滅惡疾之根源(宣化上人)高僧大德 ‖ 《人生要義》 禪七開示 - 堅忍恆心來參禪(宣化上人)高僧大德 ‖ 《人生要義》 禪七開示 - 成就人修道(宣化上人)高僧大德 ‖ 《人生要義》 禪七開示 - 收拾身心(宣化上人
  • 證悟到四禪以後,還要進行哪些修行,才能得到最終的解脫
    舍利弗對所有念頭不跟隨,不執著而得到解脫。舍利弗通過對自己受想行識的變化,一一進行確認,實證到了沒有念頭的狀態。內心沒有任何念頭的狀態已經出現,有眾多念頭的狀態已經開始去除。舍利弗對所有念頭不親近、不攀緣,讓自心解脫而安住。每當證得一個境界時,他深知還有更好的解脫境界,就更加努力修行並確認它們。
  • 八解脫和六神通
    「八解六通心地印」。什麼叫「八解」啊?咱們三界的各種境界,主要分為八種,脫離這八種境界系縛的禪定,就叫八解脫。背離境界、捨棄境界,所以又叫「八背舍」。諸如「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住」,我就不再細細講,大家可以找找。
  • 三災因何起(宣化上人)
    一個大劫之中,分為「成、住、壞、空」四個中劫,每個中劫有二十個小劫。在每個住劫之減劫最後期,便發生三小劫的現象;在每個大劫中之壞劫時,便發生三大災劫。 現在談談三大災劫發生的原因──因為人有貪心,就發生火災;人有瞋心,就發生水災;人有痴心,就發生風災,所以三災是由三毒而生起的。我們人人都具足貪瞋痴三毒之心,這些心一天比一天的擴大,到了一定限度時,就形成大災劫來臨!
  • 無生法忍的境界(宣化上人)
    無生法忍的境界節選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講述當爾之時就想要他們都得到無生法忍這種境界。怎麼叫「無生法忍」?前幾天講過「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在這個地方,把「無生法忍」再略略講一講。「無生法忍」,就沒有生,也沒有法了。沒有什麼生?沒有法生,也沒有法滅。
  • 宏渡法師|八解脫
    人啊。要接觸很多很多的人。你認為長得好看的。長的怎麼樣的女人。那不止一個。不管是哪一個。只要內心生起對任何女子的淫心。你都要把這個女人作為道具。修不淨觀。 內有色想。外觀諸色解脫。修這個解脫。以至於在現實中。你看到了她。也能保持這種觀而不起淫心。這就不錯了。人的愛欲有很多。雖然你內心還有其他的愛欲。你的根沒有斷。但是。從這一點上。你從外相上得到了解脫。
  • 淨慧長老丨八背舍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修禪方法是八背舍。所謂八背舍,就是八種背離染法,舍下定趣上定的方法,所以叫八背舍。從八背舍的每一法都能直接進入禪定。    所謂八種背舍者:內有色相、外觀色,是初背舍;內無色相、外觀色,是二背舍;淨背舍、身作證,是三背舍;四、虛空處背舍;五、識處背舍;六、不用處背舍;七、非有想非無想背舍;八、滅受想背舍。    背舍是什麼意思呢?背即背離淨潔五欲,舍即捨去著心,緣此背舍,就能得到無漏解脫。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
  • 宣化上人《大乘百法明門論淺釋》(四)
    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為法。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分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別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一遍行五者。
  • 人眼睛不好是什麼原因?念這四句偈能治眼睛的病(宣化上人)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無垢清淨光 慧日破諸闇 能伏災風火 普明照世間】這四句偈頌真是妙不可言。人的眼睛如果有毛病,可以常常念這四句偈頌,眼睛的病就可以好了。可是眼睛的病雖然好了,你還要自己生出智慧,才能徹底治好;如果沒有智慧,是暫時好了,將來還會發作的。在《觀音靈異記》上,就有講這四句偈可以醫治眼睛的病。究竟它怎麼會醫治眼睛的病呢?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是觀世音菩薩的威神力加被。
  • (宣化上人)
    化城喻品第七◎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佛都知道;現在你種的什麼因、將來結什麼果,佛也知道;等你未來受什麼果,佛都知道。(三)佛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諸禪,就包括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再加「四空處」──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再加「滅受想定」,這是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因為它很多,所以叫諸禪。
  • 宣化上人:我出家之後,專修這個法門
    ◎宣化上人 開示於  一九八三年五月一日  修行的秘訣,就是要少吃。為什麼?因為少吃少生慾念,少欲就能知足;知足就能常樂,常樂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生菩提,生菩提就得解脫;得解脫就能任運自在、生死自在、智慧自在,總之,一切皆自在。這是修行人所必經的途徑,共勉之!
  • 從《紅樓夢》看水月鏡花,你知道禪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嗎?
    禪有多種表現形式,如禪悅、禪悟、禪境等等。 它們通常在關於禪的對話、詩歌、繪畫、禪樂中表現出來。而禪境,更是禪的最高表現形式,它通常因禪僧對大自然的親近來體現。
  • 六祖大師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禪定」(宣化上人)
    真正的禪定◎ 宣化上人我們現在都是坐禪了!你要是盡看人的是非,來分別人的善惡,找人的過錯,這就是沒能不動。你要自性不動,就是不要在人的是非、善惡、過患上用功夫。各位「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你們歡喜做迷人呢?是歡喜做智慧人?
  • 【禪】——心靈環保的最高境界
    但是因為一般人難以體會,所以我一向提倡在生活中,練習運用禪修的觀念及禪修的方法,使我們的心念,儘可能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誘惑、刺激而產生困擾。      禪是清淨的智慧,禪是無染的心,禪是「無相」、「無住」、「無念」的精神境界;這是《六祖壇經》的根本思想,也是心靈環保的精髓。
  • 假使執著初禪的喜悅境界,就始終沒有辦法進一步證到二禪
    一般人都知道「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修行無論是念佛也好、聽經也好,乃至參加法會也好,達到了一個極點,就會感覺很歡喜,甚至於感動流淚,好像看到自己的親人一樣,這就是與法相應而產生的一種歡喜。「喜覺支」,「喜」就是歡喜、喜悅。不但是「喜」,還要「覺」;如果不覺,喜反而會帶來副作用。
  • 如果貪戀執著初禪境界,就不會達到二禪,這是有原因的
    譬如修四禪八定,是用六行觀:喜於解脫,厭棄生死就是一種取捨;假使貪著目前的禪定境界,就成了法愛,沒辦法向上提升。修淨土法門也是一種取捨,認為我們這個世界屬於欲界,是粗的,希望舍掉這個世界,生到極樂淨土;如果因此執著淨土法門,也是一種法愛。因為眾生的根性有異,所以如來應機施設種種方便法門。
  • 丨陰騭巨大秘密(宣化上人)
    ◎ 宣化上人古人有幾句話說得很有用:聰明乃是陰騭助   陰騭引入聰明路不行陰騭使聰明   聰明反被聰明誤【編注】恭錄自《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宣化上人講述)無心行善才是陰騭◎ >宣化上人聰明人不被境界所轉,而能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