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悟到四禪以後,還要進行哪些修行,才能得到最終的解脫

2020-12-14 以智見佛

如是我聞。當時,佛陀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講法。有一天,佛陀對眾弟子說:舍利弗已證得佛法的大智慧。

舍利弗經過半個月,連續不斷地觀察自己念頭的變化。他覺察念頭在自己內心的生起、停留和消失。舍利弗對所有念頭不跟隨,不執著而得到解脫。

舍利弗通過對自己受想行識的變化,一一進行確認,實證到了沒有念頭的狀態。內心沒有任何念頭的狀態已經出現,有眾多念頭的狀態已經開始去除。

舍利弗對所有念頭不親近、不攀緣,讓自心解脫而安住。每當證得一個境界時,他深知還有更好的解脫境界,就更加努力修行並確認它們。

通過對連續不斷的念頭的覺察,舍利弗依序得到以下實修證悟:

一、證得初禪境界。舍利弗脫離自己內心的愛欲、惡念和所有不善的雜念,通過有尋有伺的禪修,由脫離各種念頭得到解脫的喜樂,具足了初禪的境界。

初禪境界的特點是:有尋、有伺、有喜、有樂和短暫的心一境性。

二、證得二禪境界。舍利弗停止了尋伺,內心開始出現無尋無伺的清淨定境,以及由定產生解脫喜樂的二禪境界。

二禪境界的特點是:內心出現較長時間的清淨和解脫的喜樂。

相關焦點

  • 四禪天的境界丨八種解脫(宣化上人)
    在這四禪的天人,都是修禪定;在我們人間的人修禪定,也可以達到這種境界。證得初禪的境界──這是一種境界,不是說就是初禪天的天人。我們人間修禪定的人,到初禪的境界上,往那兒一坐的時候,就入這種初禪天的定,這叫離生喜樂地。離開煩惱了,生出一種快樂,這是超過人間一切的快樂。為什麼他不生煩惱?因為他得到這種快樂,得到禪悅為食了。
  • 在證悟正等正覺以後 還要努力進行安住在正等正覺中的修行
    在了解了這兩個章節以後,在明白了要實現正等正覺,我們就要不斷地降伏自心的禪修以後,我們今天就來了解如何安住自心。在金剛經中,須菩提長老的問題是,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首先給他解答了云何如何降伏其心。接著,佛陀就為須菩提長老,解答應云何住?這就是要實現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該如何來安住自己的心。
  • 解脫的原理就是要證悟緣起
    認為自己身上的六界,是從生下來到現在,都沒有什麼變化。昨天的六界,也是現在的六界,這叫做「常想」。  「堅牢想」,與常想差不多。堅牢的意思,就是不會有任何變化。認為六界不會有任何變化,就叫做「堅牢想」。  「不壞想」,認為六界不會毀掉,死了以後還會投生,生命永遠不會止息,這叫做「不壞想」。
  • 修行人先滅三縛結,進而證得涅槃
    根據經典說,一個人要解脫生死,要證悟到滅,先要放下戒禁取見、我見和疑這三種煩惱,此即是證悟初果。我們眾生的無量無邊的業在推動我們一直在生死輪迴,當一個人完成初果,他的煩惱心的推動力就只剩下七生的生死,七生以後,他就不來生死了。
  • 佛教:出離、菩提、空性,這些要點不可不知,悟透受用一生!
    燒香、拜佛、念經、磕頭等都是重要的,但是所做的這些善根,如果與我們的貪慾、愚昧沒有衝突的話,與我們的解脫就沒有關係了。如何與流轉或痛苦的根源發生衝突呢?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就發生衝突了,有了證悟空性的智慧,就逐漸到了衝突的高潮和結尾。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也沒有證悟空性的智慧,即便做了很多很多的善根,和解脫也沒有關係。
  • 您修的是哪種禪(二)
    味是修行人,是法味滋養心產生的定力,而亂就是凡夫,心神散亂,像一個無頭蒼蠅,任由業力牽著走,身不由自。而大乘菩薩就能做「不味不亂」,即不能貪著禪境裡的喜樂狀態,而心還不能亂!等於說您特別感興趣的一件事,您每天都愛做,突然把「愛」取掉了,但您依然還要照樣做下去!這就是大乘禪!大乘禪是中道實義的境界,是大乘菩薩修的禪!
  • 真相的修行才能超脫苦難 假象的修行就會磨難重重
    如果有仙緣的人不去修行仙緣,也不會順利;如果有佛緣的人不去修佛,也不會順利;如果有佛緣和仙緣的人,那就要以佛為主與仙緣共修,才能順利。這就是修行的緣分和慧根,才能讓你得到真正的修行效果,這就是一個真相和因果慧根與緣分的修行。我說的都是真話,這也是我修行的體會和多年來的悟道,來給予我今天的經驗和事物的告白與修行的真相。
  • 老和尚開示,四念處觀之三禪的覺受還是不清淨的
    以四念處而言,如果修別相念,因各別修、個別起觀,便執著觀身不淨就只是觀身不淨;觀法無我就只是觀法無我……法與法當中無法融通,成了法執,這就是「有礙」:如果能進一步修總相念,一法具足一切法,法法融通,就稱為「無礙」。所以修別相念,雖然也能開發智慧、增長定力、啟發神通,但與總相念所成就的智慧、定力、乃至解脫自在相比,還是有程度上的差別。
  • 佛法修行到了極點是什麼樣子?
    現在學佛修行的人很多,那麼修行到了頂點、到了極處,究竟是什麼樣子呢?《華嚴經》上講,修行到了極點後,會具備以下三種德能:一,大悲到極處。學佛常念的四弘誓願第一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但當時他還在因地,雖然發了這個大願,但還沒有能力去度眾生。
  • 動中禪 | 龜山禪悅
    我們在靜態之中來修習、多修習訓練動中禪,是為在工作之中、日常生活之中能夠純熟地、自然而然地正知當下,修行——禪是無處不在,工作不妨礙修行、居家不妨礙修行。一旦獲得了正確的方法,會運用解脫的方法,居家也可以證得阿羅漢、阿羅漢尼。雖然居家沒有受比丘、比丘尼戒,因為他(她)是居士。
  • 諸相非相,如是解脫
    」老佛爺這句話妙的很,可以說是總攝一切佛法修證,修行的機要便在其中。譬如筆者之前整理過一小部分關於止觀的概述與實踐,之所以用《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來講,當時說過,因為這一會是老佛爺三轉法輪,開示究竟了義一乘道,這一品即說如何實證真如,如何真實解脫。不過後面整理起來比較麻煩,筆者又很懶,所以暫時擱置下來,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先自己找來看。
  • 如果貪戀執著初禪境界,就不會達到二禪,這是有原因的
    出家修行了,就不能貪愛世間的名利財色,假使還貪愛俗人所愛,就墮落了!然而離開了世間的欲愛、色愛,對佛法又產生法愛,還是一種愛著。譬如誦經時,看到佛經的文字很優美,當中又有文學、又有禪學,心中感到很愉快,對文字產生了貪戀執著,這也是愛。
  • 從初禪到四禪所經歷的各種狀態,體會「魔障」到底是什麼
    繼續靜坐,這個境界經常現前,感到法喜、禪悅,產生了法執。雖然不貪外面的財、色、名、食、睡,卻貪著這個快樂的禪定境界。由於心愈來愈細,馬上察覺了,不再貪著這種粗的快樂。不貪,就是離。離開了歡喜、離開了禪悅,慢慢地得到更深的禪定,由定產生了更微細、更微妙的快樂,就證到二禪──定生喜樂地。
  • 佛教:只有「見道」以後,你才能明白真正的修行是什麼?
    對苦集滅道四諦的道理,特別對空性道理能夠現量證知了,就是法性現量現前了,現量證得了,那這個時候就開悟了,叫見道。見道以後才明白真正的修行,從因果上,從戒定慧上,斷惡修善,就趣入修道。在修道當中把我們無始以來養成根深蒂固的煩惱習氣一分一分地去斷除,叫斬草除根——連根子都拔除掉了。
  • 未到地定不是證初果的必要條件
    有人把這種現象歸因於缺乏定力,認為這樣的人「以無定力支持其所悟內涵而不能忍」,便主張「證初果需要定力,可以沒有初禪,但必須有未到地定」。這樣的說法並沒有經教依據,是錯誤的主張。什麼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有很多種。比如初禪到二禪之間,叫二禪未到地定。二禪到三禪之間,叫三禪未到地定。
  • 在當今,還有證得「阿羅漢果」的人嗎?
    其修行證悟的階次,通常分為四級,稱為「四果位」,依次為:(一)須陀洹果:即初果,意譯為「預流果」等。修行至此,欲界的煩惱都斷盡了,不再回到欲界來受生,而上生色界或無色界,在那邊入涅槃,所以叫做不還果。證得此果位,即便是在家的佛弟子,也會絕男女之欲。(四)阿羅漢果:即四果,意譯為「應供」、「殺賊」等。
  • 《金剛經》:如何獲得真正的解脫?悟透這兩點,讓你從容應對生活
    金剛經的第3段,翻譯成白話文是這樣的:一切有生命的存在,卵生的胎生等等,我們都要讓他們達到一種超脫的境界,使他們得到徹底地解脫。但是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眾生得到解脫, 如果你心中有了自我,人,眾生以及時間的樣子,那麼就永遠無法解脫,那麼我們該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呢?這裡有兩個修行法門。
  • 禪與身心靈健康(一)
    「痛苦源自於你的內心」,法師的開示樸實、純粹、一針見血,令在物質欲望面前身心俱疲的人們驚醒,轉而去尋求心靈的寧靜。  禪是什麼?禪是自然,禪是不執著,禪是接受一切,禪是放下一切,禪是積極樂觀的心態,禪是超越,禪的本質就是般若,就是清淨、無漏、圓滿的大智慧!禪的體悟在哪裡?
  • 從貪嗔痴的對治得到的清淨心,在修行四禪八定,才能得正定
    在欲界裡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散亂,希望在欲界不是如此的散亂又要修定,平常來說,我們的智慧也在散亂心當中,比方聽聞佛法、見聞佛法這些,一直都是在散亂心當中,這樣就需要法隨法行,定慧結合到一起,才能得到清淨心,開啟我們的慧眼,看到真理現象的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