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繪畫發展的幾個階段

2022-01-07 自由一點美術教育

 18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在教育中要「把孩子看成孩子」,「在他們心靈還沒有具備種種能力以前,不應當讓他們運用他們的心靈,因為它還處在蒙昧的狀態時,你給它一個火炬,它也是看不見的。」我們在輔導孩子繪畫中,必須按照兒童繪畫的發展階段進行。如果指導不得法,違背了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用兒童暫時無法理解的知識和難以掌握的技能生硬灌注,強制訓練,接受不了便橫加斥責,那樣會造成兒童對繪畫產生厭惡和反感,阻礙他興趣愛好的發展與提高。

   
1.亂畫期(1歲)

    
    亂畫期是幼兒塗鴉階段,所以也叫塗鴉期。周歲嬰兒用他們能接觸到的工具(如鉛筆、蠟筆、竹杆、樹枝等),不管在什麼地方,都會笨拙地胡亂塗畫。在塗抹活動中,他們感到新奇好玩,樂於嘗試,開始還沒有想畫什麼的想法,只是孩子好動的本能。他們看到塗抹的效果會引起興趣。經過反覆塗畫,促進了手、眼、腦機能的發展,不斷增加線、形、色的感知積累。一開始塗得亂麻一團,線條沒有分別,毫無秩序,進而能反覆同一動作,有一定方向,說明視覺上有所控制了。這種控制能力會發展到更複雜的動作——繪出了圓形,雖然很不象樣子,但已是一大進步。成人可能對幼兒畫的形狀難以理解,但從那些線條的動態中感受到幼兒心裡的喜悅和驚奇。

    
2.命名期(2、3歲)

    
    這時期,孩子一邊畫,一邊呀呀說著什麼。但他畫的是什麼,人們根本看不出。他說這是「蘋果」、那是「媽媽」等等,是孩子自己對塗畫的註解,自己很欣賞。把自己的動作和想像結合起來,促進了思維的發展。他還不能抓住物體的整個形狀的特徵,只是把自己看到的一部分象徵性地去命名。人們如不細心觀察、詢問,就很難理解。當孩子一說這是什麼時,大人們也許會捧腹大笑。這就加深了對兒童心理活動的了解。這個階段的兒童不是想什麼畫什麼,而是畫什麼想什麼。

    
3.羅列期(3、4歲)

    
    在塗鴉階段,兒童只要能把畫的東西和想的東西逐漸聯繫起來,畫得稍微有些形狀,就感到很大滿足。把表示腦袋的圓圈和表示手腳的長線拼湊起來,就感到這是一個活人,大圈套小圈就是一個貓,這只能說是一個一個物的羅列,相互沒有聯繫。這裡畫個太陽,旁邊畫個貓,又可能畫個車,或畫個小蟲子。因為這時的思維能力還處在不能把事物組織起來的狀態,應該根據孩子興趣,引導他注意把畫的事物聯繫起來。這有助於孩子想像力的發揮。例如:孩子畫個小鴨,可以問他小鴨和誰玩呀?在哪玩呢?在水裡遊泳呀。水裡有什麼呢?水裡有小魚,有荷花。天上有什麼呀?有雲、有蜻蜓……。這樣依據孩子的有限經驗,啟發他聯想,就會使畫面越來越豐富。孩子一個時期反覆畫一樣東西,從不像到有點像,這是認識的深化過程。

    
4.圖式期(4、5歲)

    
    隨著兒童知識、經驗的增長,手運動機能的發展和形象積累的增加,他們開始表現自己所想的內容。從開始單純的物的表現發展到事情的表現,他們主觀地體會和觀察自己周圍的世界。他們常用形態符號來表示同一事物。其中誇張了主要部分,忽視或乾脆省去了不重要部分。表現動作時,就主觀地移動要做動作的那個部分。如為了把刀舉過頭,就主觀地伸展移動胳膊。

    

    這階段的兒童還沒有形成正確的空間概念,還不能正確地掌握上下、前後、左右和空間,對比例的估計能力更晚。讓孩子在紙上表現一定深度的畫是有困難的,因此畫面上就會出現一種沒有遠近、沒有前後、沒有大小的任意排列的平面圖,而且他們把一切東西都放在一條表示地平線的基礎上,他們畫畫怕遮掩、重疊,就是從不同角度看到的東西也統統排列在畫面上。屋裡的陳設在室外根本看不見,也要透過牆壁畫出來,並認為不這樣反而是錯誤的。這種求全、求實的表現法,正是兒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這些都說明孩子畫的還不是他看見的東西,是他想當然的東西。這時讓他畫寫生畫,他看一眼對象就憑自己的印象去畫了。因為兒童觀察事物的方法和成人不同,他們還缺乏理性地分析和比較能力,只能憑感覺印象畫畫,對印象深的部分他容易誇大。這正是兒童畫的「黃金時期」。孩子的天真氣應注意保護,讓它充分表現出來。

    
5.想像期(6~9歲)

    
    隨著孩子生活面的擴大,認識和理解力比幼兒時有所發展,畫畫中能逐步掌握物的基本形狀,畫面也比以前豐富。這時,他們注意表現出對象的特徵、動態和生活環境,能根據自己的感受畫出熟悉的人物和生活,由於常常以想像代替觀察,孩子畫畫的內容廣泛多了,海闊天空,任意幻想。他們望見星星和月亮象盞燈,就想到月亮上去讀書;看見星星愛眨眼,就想和星星打電話。我們成年人雖然見識多,但受寫實的局限,反而使想像力受到了抑制。當然,這一階段孩子的畫,大多還是平面造型。由於認識能力的局限。他們還不理解,也不能表達出空間和透視現象,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聯繫和比例關係。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畫會向寫實發展,會關心透視和比例,而畫面的兒童情趣就越來越少了。

    
   這一時期,有些家長往往急於求成,讓孩子追求成人化的東西,單純臨摹畫家的筆法和現成的畫面,以孩子臨摹得像為標準,這樣做的效果並不好。當然臨摹是學習繪畫技法的一種方法,讓孩子單純臨摹可能很快見效,鍛鍊了眼看和手畫的協調機能,但都沒有動腦子。因為他照抄的是現成畫面,那是畫家經過觀察、概括、提煉等藝術加工後產生的形象,是人家的創造,不是孩子自己的東西。就像抄書和寫作文是不同的兩回事,抄書不能代替作文,作文需要自己的觀察和思考。畫畫也是一樣,單純臨摹只會妨礙他的記憶和想像的發揮,也就影響了他創造力的發展。什麼時候著重學習繪畫技法合適呢?約到9歲以後。

   
6.寫實期(9~12歲)

   
    孩子進入了少年,心理上逐漸失去了兒童的天真 。他們對過去畫的東西已經不滿足了,他們看著也覺得不順眼了,要求畫得更「像」了。不只形狀、顏色上要求真實,而且初步有了立體、空間的感覺(視知覺有了一定深度)。他們逐步追求怎樣在平面上,通過合理的空間透視關係,去描寫接近於視覺真實的形象。這些還不是他們力所能及的,要學會分析的方法去認識周圍世界,學會概括表現對象的基本特徵,大致要到11歲以後。


    這時期了解一些繪畫知識,初步學習一些繪畫技法,會鞏固孩子對繪畫的興趣。繪畫基本功練習(寫生、素描)比較直觀,由淺入深一步一步地進行,容易見效果。他們能看到成績,就願意把精力轉移到單純基本功練習——畫寫生中去了。而他們那既缺乏天真稚氣又不成熟的創作畫,不大討人喜歡,所以往往不被承認,他們的積極性也就容易受到挫傷,創作的欲望便逐漸淡漠了。這是10歲以後感到創作難的心理變化。

    
    以上是根據兒童心理變化說明兒童繪畫的幾個發展階段。年歲只是一個大概界線,有的孩子很可能處在提前狀態,有的也可能在這方面顯露得慢一些。這在一定程度上和孩子所處的環境有關,「人是環境之子」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孩子出生後主要是處在家庭環境中,家庭環境每時每刻都在影響、刺激著孩子的感官。他所接觸的環境,影響著孩子的智能發展。環境的刺激越豐富,兒童自由活動體驗也越豐富,他的感應能力愈強。當然這一切又都不是人為地短時間強制教育的結果,必須依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點點滴滴,耳濡目染,完全是一個潛移默化地薰陶過程。

    
    兒童繪畫發展階段是一個參考「數據」,不應機械地硬套在孩子身上。5、6歲孩子畫石膏寫生是不實際的;反之,孩子具有了一定寫實繪畫能力,再讓他畫稚趣的形象也是困難的,那就讓他繼續向前走吧。

    
    我們珍視兒童畫的特點,讓孩子以純真的感情去表現他們的生活,任何用尺子衡量兒童畫,超越兒童自然發展階段的作法都是不妥當的。但是,我們也要隨著兒童心理發展不斷培養他們各個感官的功能。在輔導方法、內容、程度上,都應適應這個階段兒童的智力發展狀況,並不斷豐富和發展兒童的認識水平。孩子會一天天長大,兒童繪畫特點會逐漸消失,慢慢向成人繪畫過渡發展。

相關焦點

  • 兒童繪畫發展階段
    羅恩菲德把兒童美術的發展分為六個階段:塗鴉階段(2~4歲):兒童自我表現的第一階段;樣式化前階段(4~7歲):兒童作首次的表現嘗試;樣式化階段(7~9歲):有形體概念的形式;黨群年齡(9~11):理智萌芽的階段;推理階段(11~13):擬寫實的階段;青春危機期(13~17):兒童美術發展的決定性時期。
  • 兒童繪畫能力的發展階段與特點
    兒童繪畫能力是有發展階段的。塗鴉期。年齡範圍1.5到3歲,此階段兒童從不能控制畫筆和所畫出的線條,到能手眼配合進行初步的控制,並·對所畫出的畫產生視覺上的興趣,產生形象上的聯想。兒童塗鴉期的繪畫看起來一般沒有具體的意義,是由一些點線構成。
  • 美塗塗國際兒童美術:兒童繪畫發展階段
    羅恩菲德把兒童美術的發展分為六個階段:塗鴉階段(2~4歲):兒童自我表現的第一階段;樣式化前階段(4~7歲):兒童作首次的表現嘗試;樣式化階段(7~9歲):有形體概念的形式;黨群年齡(9~11):理智萌芽的階段;推理階段(11~13):擬寫實的階段;青春危機期(13~17):兒童美術發展的決定性時期
  • 兒童繪畫發展的六個階段【美術教育】
    羅恩菲德把兒童美術的發展分為六個階段:塗鴉階段(2~4歲):兒童自我表現的第一階段;樣式化前階段(4~7歲):兒童作首次的表現嘗試;樣式化階段(7~9歲):有形體概念的形式;黨群年齡(9~11):理智萌芽的階段;推理階段(11~13):擬寫實的階段;青春危機期(13~17):兒童美術發展的決定性時期。
  • 了解兒童繪畫的發展,走進兒童的繪畫世界
    ●      根據幼兒美術發展的這三個階段,給我指明了方向讓我在對孩子進行美術教育活動的時候,要首先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每個年齡階段孩子畫畫發展的特點,對幼兒進行引導。其次、組織好美術活動,提升幼兒的美術能力。      在幼兒的美術創作活動中,要多引導孩子感知、欣賞生活與藝術中的各種美。
  • 不同階段兒童的美術繪畫特點
    塗鴉階段(3-4歲)出現閉合圖形。在動手畫畫之前,已經懂得提前計劃好要表現的主題,想好了塗鴉行為要傳達的信息。象徵期(符號期、羅列期……)(4-5歲 )口頭語言能力得到發展,開始探索語言、概念、形象的關係,印象促使繪畫產生。圖式前期(符號期、想像期……)(5-6歲)畫畫是最喜歡選擇的遊戲方式之一。
  • 孩子閱讀能力發展的幾個關鍵階段
    閱讀是個體最基本的學習技能,兒童閱讀是大腦內部的一種複雜的編碼、編譯、圖解過程,閱讀涉及到個體視知覺、聽知覺、言語與語言、思維、社會化水平、情緒發展、動作發展、動機與興趣等許多方面的能力,上述某一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兒童閱讀的正常發展,造成兒童閱讀障礙。如果我們知道兒童閱讀能力發展的幾個關鍵階段,就能夠對兒童進行學習障礙早期幹預。那究竟是哪幾個關鍵階段呢?
  • 幼兒繪畫能力發展的階段及其特點
    塗鴉是個體最初的一種繪畫活動,但對幼兒來說似乎更像一種快樂的操作性遊戲。在塗鴉遊戲中,幼兒享受著塗鴉動作帶來的快樂和產生的結果——線條和色彩。塗鴉是幼兒繪畫的準備階段,是積極的學習活動。當幼兒從畫大圓、亂線的粗放動作到畫小圓的較細膩的動作時,這意味著幼兒的塗鴉發展即將邁入命名塗鴉的階段。(四)命名塗鴉(3~3.5歲)幼兒在不斷的塗畫過程中,一邊畫一邊喃喃自語,說出要畫的物體的名稱,一邊逐漸將圖形與線條結合起來,偶爾認出某些形狀,發現與自己經驗中的某些事物相似,就給自己畫的塗鴉取個名字,並自言自語地進行解釋和說明。
  • 關於兒童的塗鴉繪畫
    即沒有目的的,以遊戲形式任意畫線的活動時期。這時幼兒手的發育不完善,眼動軌跡雜亂,腦、眼、手不夠協調,動作笨拙,感知能力差,畫出一些無序、不成形的線條。在邊畫,邊說,邊玩中滿足好奇和好動的欲望。兒童塗鴉繪畫是兒童繪畫的最初級階段。父母怎樣看待孩子塗塗畫畫,怎樣幫助孩子,孩子畫畫有哪些好處等問題也都是父母很關心的問題。  畫畫是孩子的需要  從幼兒第一次動筆畫畫起。
  • 長頸鹿簡筆畫:兒童繪畫經歷歷程
    我們在輔導孩子繪畫中,必須按照兒童繪畫的發展階段進行。如果指導不得法,違背了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用兒童暫時無法理解的知識和難以掌握的技能生硬灌注,強制訓練,接受不了便橫加斥責,那樣會造成兒童對繪畫產生厭惡和反感,阻礙他興趣愛好的發展與提高。  1.亂畫期(1歲)  亂畫期是幼兒塗鴉階段,所以也叫塗鴉期。
  • 早期兒童繪畫中的童趣現象探析
    視覺思維上的簡化傾向體現了兒童繪畫對物象表達的選擇性特徵,他們往往會依據自身的經驗水平與表徵符號的存儲狀況做一些取捨,這種簡化傾向也會隨著他們的繪畫表徵能力發展與動作發展水平的提高而表現出逐步複雜的發展趨勢。這個階段的簡化傾向是在視覺獲取階段簡化的基礎上展開的,視覺轉換階段的簡化傾向一般與表徵符號的儲備、提取、匹配等方面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能力的提高,被簡化的審美意象也會逐步複雜化。
  • 兒童塗鴉期的發展特點
    兒童的繪畫反映出兒童的肌肉協調性、認知、情感等方面的發展。通過對兒童繪畫的內容與行為方式的深入觀察,我們就能更好地了解兒童。因此學校美術教育工作者與家長很有必要了解兒童塗鴉行為的發展特點與心理基礎,從而引導兒童在塗鴉過程中獲得繪畫的基本興趣與技能,促進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研究表明,兒童的繪畫發展具有階段性,塗鴉行為是兒童繪畫發展的第一個階段。
  • 兒童塗鴉的發展特點
    兒童的繪畫反映出兒童的肌肉協調性、認知、情感等方面的發展。通過對兒童繪畫的內容與行為方式的深入觀察,我們就能更好地了解兒童。
  • 在兒童繪畫教學中如何評價兒童繪畫
    因此,凡一幅思想健康、想像豐富、構思完美、形象生動、色彩絢麗並具有一定表現力的沒有任何"藝術處理"和"藝術加工"的兒童繪畫就不失為一件上乘的藝術品。誠然,只有在兒童繪畫教學中,正確掌握兒童繪畫審美評價,走出兒童繪畫認識誤區,才能提高兒童繪畫教學水平,使兒童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受益終身。
  • 兒童的繪畫,有幾人能看懂?
    要想教好兒童畫畫,必須懂得一些兒童繪畫的心理知識,這樣才能適應孩子的年齡、身體、心理特點。因此,必須了解一些兒童繪畫心理方面的知識,才能正確地輔導孩子。一般來說,1-3歲的孩子,小手的肌肉和骨骼還很不發達,因此,只能在紙上隨便的亂畫,這是兒童繪畫走出的第一步。一般稱之為錯畫、亂筆畫或塗鴉。
  • 1-7歲幼兒繪畫能力發展階段及其特點
    塗鴉是個體最初的一種繪畫活動,但對幼兒來說似乎更像一種快樂的操作性遊戲。在塗鴉遊戲中,幼兒享受著塗鴉動作帶來的快樂和產生的結果——線條和色彩。塗鴉是幼兒繪畫的準備階段,是積極的學習活動。一般認為,幼兒塗鴉表現為以下四種水平:這個階段是塗鴉的第一個階段,也是幼兒拿起畫筆的初始階段,有人也把這個時期稱為「雜亂線」。
  • 彩色鉛筆畫:兒童繪畫
    兒童在繪畫時,不斷地將現實、主觀意向和繪畫活動幾個方面進行協調。而繪畫本身也是一個協調的過程,我們可以通過兒童的繪畫表現來直接地觀察到其心靈的軌跡。兒童繪畫具有率直性、求全性、符號性、動態性、稚拙性、誇張性、開放性、自由性等特點。
  • 擬人化繪畫手法有助於兒童表達情感,兒童畫水粉創意《夏日旅行》
    兒童喜歡繪畫擬人化繪畫表現的原因1,兒童心理認知能力的發展階段,泛靈性。1872年,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詳細闡述了了靈魂觀的產生和發展,開創了「萬物有靈論"的學說。後來,皮亞傑在研究兒童思維的發展過程時,也發現在兒童成長過程的某個階段也存在泛靈性的特徵,研究還發現在兒童3~6歲的時候,這一現象比較明顯。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喜歡把任何的無生命事物看成和人一樣的有生命事物,比如和玩具做遊戲,對著玩具說話;比如踩到小草後,會認為踩疼了小草,會和小草道歉等。
  • 0-3歲兒童語言發展階段
    半數兒童能背誦詩中押韻的字。 2歲-2歲半進一步掌握代詞,可以表達「我的、你的、」,但「你、他」有時表達不準確,能用自己的名字指自己。能連貫說出3-5個短語,有些可以說8-9個字的句子。能說出自己和家人的名字。
  • 兒童繪畫顏色選擇背後的心理因素
    在繪畫過程中,通過色彩可以反映了解兒童的心理活動,及時開始開導,及時的關注孩子的內心情緒,對關注孩子生理、心理健康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色彩傾向 據調查研究,學前兒童繪畫選擇的色彩都比較單一,有很多兒童繪畫時會很偏愛某一種顏色,當這種顏色有點過於壓抑時,就需要老師和家長及時關注兒童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