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的油鞋、木屐和拖板鞋

2020-12-13 萍鄉頻道

  劉興

  我父親是民國時期城內有名的皮匠,出師後在南石街武官巷附近開設了「順興齋」油鞋店。他和母親靠著冬天做油鞋、木屐,夏天做拖板鞋的手藝,養活了我們10個兄弟姐妹,在當地屬於人丁最旺的一家。從小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我對製作油鞋、木屐和拖板鞋的生產過程了如指掌,至今難忘。在過去沒有橡膠、塑料製品的年代裡,萍鄉老百姓是如何解決冬天和雨天外出,以及夏季防止燙腳的問題呢?於是便出現了油鞋、木屐和拖板鞋3種鞋具。

  油鞋

  油鞋,又名釘鞋。它起源何年?無可考證。但它在萍鄉最興盛的時候,是在整個民國時期的幾十年裡。

  當年,城裡的油鞋店有北街的「長春齋」、中街的「錦福齋」、南街的「樹興齋」「能勝齋」「順興齋」和「文明齋」。從業人員眾多,是當地幾大產業之一。

  油鞋製作過程複雜,周期長,有十幾道工序。鞋底是數層堅韌的水牛皮用芋蔴繩縫合而成,三伏天時在桐油裡浸泡,經過「三浸三曬」才算合格。鞋面是用柔軟的黃牛皮做成,縫上鞋底後,用木鞋楦楦緊成型,塗上桐油,最後在鞋底上釘上幾十顆鐵釘才算完成。

  過去,天氣奇冷,整個冬天冰天雪地,道路溼滑難行。而油鞋能防水、防滑、保暖,是勞苦大眾冬季外出謀生的唯一雨具,因此需求量很大,帶動了如牛皮、桐油、鐵釘、芋蔴繩等上下遊產業的發展。

  上世紀50年代初,隨著橡膠製品的出現,套鞋、跑鞋大量湧入市場。油鞋無人問津,這個興盛了上百年的產品,終於徹底消亡,退出了歷史舞臺。

  木屐

  中國人穿木屐的歷史大概有4000多年了。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寧波慈湖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現兩件殘存的木屐,均為左腳所穿,屐木扁略呈足形,前寬後窄。與現代的木屐底相同。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木屐叫「謝屐」,是南北朝著名文人謝靈運發明的登山裝備。其特點是屐底有兩個齒屐可以自由裝卸,上下山都很安全。它的出現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追捧,紛紛寫詩吟頌。連「詩仙」李白也寫有「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的詩句,可見知名度之高。

  而萍鄉的木屐卻純粹是雨天外出的雨具。木屐的製作並不複雜。屐底用1公分厚的樟木板裁成各種尺寸,在桐油中浸泡曬乾,再用浸了桐油的水牛皮做成前半截鞋面,用釘子固定在兩邊的木板上,其寬度要比普遍的鞋子大得多,然後在屐底釘上「前一後二」的拇指大小的、長方形鑄釘,便於平衡行走。

  木屐穿起來十分方便,雙腳連襪往木屐裡直接套上就可以了,是城裡人雨天外出必備的雨具。一到雨天,穿木屐行走在石板街上,發出一陣陣「咯咯」的敲擊聲,不絕於耳。

  拖板鞋

  過去,萍鄉的夏天酷熱,走在石板街上十分燙腳,於是拖板鞋便應運而生。

  拖板鞋的製作很簡單,用1公分厚浸了柚油的樟木板裁成各種型號做鞋底,再用柔軟的黃牛皮裁成1寸寬的背帶,釘在鞋前面兩邊便成了。它的價格便宜,人們外出穿著它在石板路上行走不再燙腳,受到老百姓的歡迎。

  但是,成年婦女、商人、讀書人和有錢人除了在家裡洗腳、洗澡穿外,很少在公共場合穿,其中的原因似乎與一句俗語有關。

  城裡將那種生性懶、不務正業的人叫做「吃油炒飯的人」。他們吃飯時連菜也懶得炒,吃炒飯度日,穿布鞋時連鞋後跟也懶得撥,不久便成了沒有後跟的拖鞋。他們在街上晃來晃去,成為大家嘲笑的對象。

  於是,有人認為穿拖板鞋在外面行走有失身份,也許這就是導致拖板鞋在公共場合難得一見的原因。

相關焦點

  • 木屐鞋 本季脫穎而出
    如果你對今夏最流行的鞋款印象還停留在羅馬鞋,
  • 沭河風情•家鄉的木屐鞋
    沭河風情·家鄉的木屐鞋我們蘇北沭陽一帶,過去冬天人們喜愛穿高木屐鞋。穿上高木屐鞋,離地有2寸之高,免受了寒氣侵襲,遇上雨雪天又不溼鞋,且保暖性能好,因此,高木屐鞋深受男女老幼的青睞。經過多次試驗,於是高木屐鞋就誕生了。家鄉一帶,每每農活忙清,莊上的木匠們便又忙碌起來,又拉又鋸,三姑六舅八大姨找上門,無不是來請做高木屐鞋。
  • 還記得你曾經穿過的那雙木屐鞋嗎?
    說起木屐,生活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一定不會陌生,在那個木屐盛行的年代,穿著木屐穿梭在大街小巷是一種時尚
  • 馬未都|木屐
    木製拖鞋俗名木趿拉板,隨鞋形製成約寸厚一塊木板;前部釘上一根厚厚的寸許寬是厚帆布或膠皮帶帶,穿上極不跟腳,趿拉趿拉地動靜很大。加之幼時腳小,走起步來如腳鐐一樣受限。 澡堂子裡的趿拉板木趿拉板的好處是不怕水不打滑,那時還沒有塑料拖鞋呢,澡堂子就靠它營生。
  • 一雨三日泥,百錢買木屐——論中國古代傳統木屐的發展
    早在隋唐之前,古代中國勞動百姓就發明了木屐,也可以喚作屐。在漢朝時期,木屐常與服飾搭配,作為一種常見套裝服飾,它構成漢服足衣的一部分,是最傳統最古老的足衣。當木屐鞋隨著朝貢和商人僧侶等傳播至海外,木屐開始風靡、流行於日本的民間社會。
  • 木屐怎樣畫?不同款式木屐各種角度的畫法
    教程非常簡單,趕忙來看看叭:和服和套裝裡,會有很多「鞋子」(這裡說的是木屐和草履)的出現。由於木屐和草履也有各種各樣的種類,所以要好好地了解外形才不會出錯。因此這次,就來總結一下木屐和草履的種類吧!【屐物(女性篇1)】從浴衣去看平時穿的木屐吧。
  • 廣西一男子被迫咬鞋、菸頭扔口中、木屐鞋不斷抽打臉!不從就挨打!
    花臂男木屐鞋抽打跪地男,手腳並用!帶火菸蒂直接塞跪地男口中…… 摘要 今晚,一花臂男子用木屐鞋抽打跪地男子4分多鐘的視頻在廣西玉林容縣人的微群傳瘋了!人人喊揪出肇事者,太可恨了!鞋打臉打到出血,用腳踢!沒滅的菸蒂直接脅迫扔跪地男子口中!一幕幕令人揪心的畫面!網友介紹,視頻中口音像是廣西玉林容縣的口音!
  • 木屐是中國人發明的!
    三、矮(ǎi)子(zǐ)穿(chuān)木(mù)套(tào)—自(zì)稱(chēnɡ)自(zì)高(ɡāo)釋義:木套:木屐,舊時的一種高腳雨鞋,用木板做底,下面釘上鐵釘,上面是牛皮鞋面,樣子和拖鞋相似。稱,稱許、稱讚。比喻有的人愛自我表現,自己吹噓自己了不起。
  • 木屐(散文)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芙蓉人穿的夏令鞋,不外乎兩種,一種是草鞋,供出門趕路或勞動時穿,一種是木屐(音jī),供在家休息或幹輕便活時穿用。木屐就是木板拖鞋,當地人習慣叫它「木屐板」。木屐顯然比草鞋珍貴,但就是草鞋,許多人也因為家裡窮,出門時都捨不得穿,竟光著腳板走路。
  • 他們踩著木屐踏入歷史
    1986年10月,在浙江寧波慈湖遺址出土的眾多文物中,發現了距今5500年的木屐(圖1),比晉文公所在的時代還早將近3000年,並且這雙木屐是目前所見的最早區分了左右的鞋。  晉文公懷念介子推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他的舉動容易讓現代人費解。既然是懷念已故功臣,還滿心歉意,為什麼還把介子推踩在腳下呢?其實,按照古代天人合一的觀念以及《易經》的思想,鞋屬陰性。
  • 歐陽娜娜穿的「木屐鞋」火了,正面看很普通,當露出側面:跪求連結
    歐陽娜娜穿的「木屐鞋」火了,正面看很普通,當露出側面:跪求連結!照片中的歐陽娜娜穿著一身特別洋氣的服裝,搭配了一雙五顏六色的木屐鞋,由於她的大拇指和其他腳趾是分開的,因此被網友稱作「木屐鞋」。
  • 萍鄉煙燻肉,是萍鄉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萍鄉煙燻肉屬贛菜系萍鄉菜一支,為江西萍鄉市特產,主料煙燻肉取自萍鄉市當地土特產煙燻豬肉,因其具有「肉香四溢、撲鼻不止」的特點而入選「十大贛菜」之一。燻臘肉是萍鄉地區一種特有的飲食風俗。入冬後,選用上好五花肉用鹽醃製十天左右,爾後將肉懸掛在離火盆高一米處,用木柴、鋸末、穀殼等燻烤。
  • 從麻屨到皮鞋,從木屐到恨天高,中國鞋的歷史
    湖南長沙西漢馬王堆墓出土的青絲履,履面用棕縷編織而成,平紋織法,緯線較粗,履底用麻線編織,平紡,淺絳紫色,履幫為穴字紋組織,鞋的前端昂起二小尖角,別具特色。魏晉南北朝時木屐大為盛行。《宋書·武帝紀》:「其性尤簡易,常著連齒木屐,好出神武門。」《謝靈運傳》:「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後齒。」則木屐的前後齒是活動的。
  • 史上10大造型怪異的鞋子,日本高跟木屐第十,中國金蓮鞋第一
    10、高跟木屐鞋木屐,簡稱屐,是一種兩齒木底鞋,走起來路來吱吱作響,適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木屐由中國人發明,木屐是漢人在隋唐以前,特別是漢朝時期的常見服飾。其名來自中古音「屐屜」,常稱作木屐,使用於室外。後傳入日本,在日本流行至今。18世紀,日本舞妓(學徒藝伎)就已經穿高跟木屐人字拖或者叫高跟木底鞋了。
  • 走路有聲,還記得童年時穿過的木屐嗎
    民間有說法,穿著木屐可以避溼,尤其在洗完澡後穿上它即可就幹,極其適合夏季納涼,因此人們都愛在夏天穿木屐鞋。 我就因為好幾次趟了雨天的渾水,腳丫子被「沙屎蟲」(蚊子的幼蟲孑孓)侵襲了,皮膚破損了,糜爛發臭,於是,再不願意,也得拿出那雙寶貝木屐來穿了。 記憶中,在水鞋普及之前,木屐很多時候被當作是雨鞋,幾乎每家都有。木屐的木底下面腳跟部和腳掌部各釘有三四公分厚的木塊。木底上面釘上蒲條。高跟、高腳掌,這樣在雨天可以穿著它走路不溼腳了。
  • 提到天婦羅和木屐,你想到了哪裡?其實,它們都不是源於日本的!
    天婦羅和木屐,提起這兩樣東西,你的腦海裡的第一反應,大概率是想到了日本。因為日料裡,天婦羅是一種代表性食物;而木屐也是日本人在傳統節日裡,配合和服的穿著。其實,這兩樣東西都不是源於日本的!木屐,源於中國,卻成了日本人的心頭好木屐大多是一種兩齒木底鞋,走起來路來吱吱作響。提到木屐,大多數人的腦海裡一定會出現身著和服、腳踩木屐的日本人形象。人們印象中,木屐也是代表日本,屬於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 中國挖到三國時期的木屐,這讓穿和服木屐的日本人尷尬了。
    村民趕緊把此事上報,得知此事後,專家火速趕到了現場,並進行了保護和挖掘。根據墓中發現的文物以及相關的資料,得知此墓的主人為三國東吳名將朱然。朱然,字義封,漢丹陽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出身於東吳豪族,少年時期與東吳主公孫權為同窗好友,兩人關係相當不錯,估計曾一起把妹。之後,胸懷大志的朱然成為吳國將領,率領吳軍北抗曹魏,西拒蜀漢,一生屢立戰功,官左大司馬、右軍師。
  • 瑪麗蓮夢露穿火的木屐鞋,因迪奧復興再次成為受追捧的流行熱點
    一說到鞋子,可能很多人腦海當中湧現出各種質地的,而今天小編要給大家提到的這一個就是曾經火極一時的木屐鞋。無論是行業領域還是單品,她都有更新迭代的時候,因此當舊的不再新的再來時,也不一定就是全新的東西,很有可能是加以改造的。
  • 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木屐文化 | 日本文化
    記得上學的時候因為喜歡日本文化,就買了浴衣和木屐在宿舍穿來體驗。木屐,簡稱屐,是一種兩齒木底鞋,走起來路來嗒嗒作響,適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為帛製成,則稱為帛屐。牛皮製作則稱作牛皮屐。木製底下是四個鐵釘,耐磨、防滑。
  • [欣賞]木屐
    木屐和拖鞋最大的不同是:木屐觸地有聲而拖鞋落地無聲。同樣是木屐,然而,不同的人穿它,卻有不同的聲響,變化多端,煞是好聽。小時,看母親足著木屐,在廚房燒飯做菜,「得得得」,木屐來,「得得得」,木屐去。一頓熱飯菜便在木屐的「得得」聲中準備好了。當時,心裡有一份模模糊糊的快樂,長大了,才曉得那是一種溫馨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