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
我父親是民國時期城內有名的皮匠,出師後在南石街武官巷附近開設了「順興齋」油鞋店。他和母親靠著冬天做油鞋、木屐,夏天做拖板鞋的手藝,養活了我們10個兄弟姐妹,在當地屬於人丁最旺的一家。從小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我對製作油鞋、木屐和拖板鞋的生產過程了如指掌,至今難忘。在過去沒有橡膠、塑料製品的年代裡,萍鄉老百姓是如何解決冬天和雨天外出,以及夏季防止燙腳的問題呢?於是便出現了油鞋、木屐和拖板鞋3種鞋具。
油鞋
油鞋,又名釘鞋。它起源何年?無可考證。但它在萍鄉最興盛的時候,是在整個民國時期的幾十年裡。
當年,城裡的油鞋店有北街的「長春齋」、中街的「錦福齋」、南街的「樹興齋」「能勝齋」「順興齋」和「文明齋」。從業人員眾多,是當地幾大產業之一。
油鞋製作過程複雜,周期長,有十幾道工序。鞋底是數層堅韌的水牛皮用芋蔴繩縫合而成,三伏天時在桐油裡浸泡,經過「三浸三曬」才算合格。鞋面是用柔軟的黃牛皮做成,縫上鞋底後,用木鞋楦楦緊成型,塗上桐油,最後在鞋底上釘上幾十顆鐵釘才算完成。
過去,天氣奇冷,整個冬天冰天雪地,道路溼滑難行。而油鞋能防水、防滑、保暖,是勞苦大眾冬季外出謀生的唯一雨具,因此需求量很大,帶動了如牛皮、桐油、鐵釘、芋蔴繩等上下遊產業的發展。
上世紀50年代初,隨著橡膠製品的出現,套鞋、跑鞋大量湧入市場。油鞋無人問津,這個興盛了上百年的產品,終於徹底消亡,退出了歷史舞臺。
木屐
中國人穿木屐的歷史大概有4000多年了。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寧波慈湖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現兩件殘存的木屐,均為左腳所穿,屐木扁略呈足形,前寬後窄。與現代的木屐底相同。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木屐叫「謝屐」,是南北朝著名文人謝靈運發明的登山裝備。其特點是屐底有兩個齒屐可以自由裝卸,上下山都很安全。它的出現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追捧,紛紛寫詩吟頌。連「詩仙」李白也寫有「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的詩句,可見知名度之高。
而萍鄉的木屐卻純粹是雨天外出的雨具。木屐的製作並不複雜。屐底用1公分厚的樟木板裁成各種尺寸,在桐油中浸泡曬乾,再用浸了桐油的水牛皮做成前半截鞋面,用釘子固定在兩邊的木板上,其寬度要比普遍的鞋子大得多,然後在屐底釘上「前一後二」的拇指大小的、長方形鑄釘,便於平衡行走。
木屐穿起來十分方便,雙腳連襪往木屐裡直接套上就可以了,是城裡人雨天外出必備的雨具。一到雨天,穿木屐行走在石板街上,發出一陣陣「咯咯」的敲擊聲,不絕於耳。
拖板鞋
過去,萍鄉的夏天酷熱,走在石板街上十分燙腳,於是拖板鞋便應運而生。
拖板鞋的製作很簡單,用1公分厚浸了柚油的樟木板裁成各種型號做鞋底,再用柔軟的黃牛皮裁成1寸寬的背帶,釘在鞋前面兩邊便成了。它的價格便宜,人們外出穿著它在石板路上行走不再燙腳,受到老百姓的歡迎。
但是,成年婦女、商人、讀書人和有錢人除了在家裡洗腳、洗澡穿外,很少在公共場合穿,其中的原因似乎與一句俗語有關。
城裡將那種生性懶、不務正業的人叫做「吃油炒飯的人」。他們吃飯時連菜也懶得炒,吃炒飯度日,穿布鞋時連鞋後跟也懶得撥,不久便成了沒有後跟的拖鞋。他們在街上晃來晃去,成為大家嘲笑的對象。
於是,有人認為穿拖板鞋在外面行走有失身份,也許這就是導致拖板鞋在公共場合難得一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