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踩著木屐踏入歷史

2020-12-13 中國青年網

  圖1.慈湖出土的古代木屐(選自葉麗婭編著《中國歷代鞋飾》)

  圖2.秦漢時代的木屐(選自葉麗婭編著《中國歷代鞋飾》)

  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介子推一直隨行。有一次重耳飢餓難當,是介子推割股熬湯救了他的命。重耳當上國君後,介子推不接受俸祿帶著母親到山中隱居。重耳多次尋找,甚至命令軍隊搜山也沒有找到,於是想了一個餿主意,放火燒山,想逼出介子推。然而,介子推抱樹而死。

  重耳心裡非常難過。《莊子·異苑》中說: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懷割股之功,俯視其屐曰:「悲乎!足下。」晉文公用手撫摸著樹木,不停悲嘆,後來就把這段木頭伐下做成了木屐,穿在腳上。腳下的噠噠聲似乎像介子推還在身邊,所以他經常低頭看著木屐說:足下,你可真讓我悲傷啊。

  於是,漢代東方朔認為「足下」一詞就是從這裡起源的。當然,晉文公雖然穿木屐,但不能因此就說他是木屐的發明者。1986年10月,在浙江寧波慈湖遺址出土的眾多文物中,發現了距今5500年的木屐(圖1),比晉文公所在的時代還早將近3000年,並且這雙木屐是目前所見的最早區分了左右的鞋。

  晉文公懷念介子推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他的舉動容易讓現代人費解。既然是懷念已故功臣,還滿心歉意,為什麼還把介子推踩在腳下呢?其實,按照古代天人合一的觀念以及《易經》的思想,鞋屬陰性。首先,鞋與冠相對,冠在頭頂與天相應,鞋在腳下與地相接;其次,冠為單數,在《周易》中屬陽,而鞋為雙數,雙數屬陰。這兩條加在一起,鞋就帶上了濃重的陰氣,所以古代會把鞋與通靈之事掛鈎,丟鞋會被認為很不吉利。所以晉文公把這段木頭做成木屐,可以理解為想跟介子推的靈魂更為接近。

  當然,木屐在古代非常普及,不只晉文公穿著,聖人孔子同樣也穿過木屐。

  在《太平御覽》當中,引用了《論語隱義注》當中的一段話:「孔子至蔡,解於客舍。入夜有取孔子一隻屐去。」孔子周遊列國到了蔡國投宿旅店,早晨起來發現丟了一隻木屐。這件事看起來很小,不過丟了一隻鞋而已,但是發生在孔子身上就可能有特殊意義,值得研究一下背後的東西。

  孔子為什麼會穿木屐?沒有人給出過確切理由,但結合孔子這個特殊的人進行分析,會發現他選穿木屐的確有些道理。第一,孔子個子太高體重太大,穿一雙足夠耐磨的木屐是比較經濟的選擇;第二,孔子喜歡《詩經》和音樂,在行走之時就著木屐的節拍,心中也許會吟誦詩句或者響起音樂;第三,孔子也可能想通過穿木屐使行動降速,顯得更加溫文爾雅,更能顯示出儒雅風度。

  按照古代的生活習慣,這隻木屐應該是放在門外被偷走的。孔子的木屐與眾不同,他的身高在兩米左右,木屐一尺四長,普通人根本穿不了,偷一隻這樣的鞋回去,可謂疑點重重。

  第一種可能:孔子在蔡國的時候並不得意。那時孔子名氣雖然很大,但是陳蔡兩國的大夫們卻很排斥,他們認為國君如果接受孔子的思想就會傷害自身利益。因此,他們作出了警告,只偷一隻鞋,讓孔子知道有人對他不滿,該收斂了。第二種可能:孔子當時已經聞名天下,可能有人意識到他的東西將來具有巨大的收藏價值——也許這種猜測有些天真,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如果僅看孔子周遊列國的經歷,第一種可能很大;但如果看孔子身後的故事,第二種可能性也有。在孔子去世大約700年之後,據《晉書·五行志》記載,晉朝的武庫失火,儘管組織了有力搶救,嚴密把守,但歷代王朝所收藏的「異寶」,如王莽的頭顱、孔子穿過的屐、漢高祖斬白蛇劍……還是被「一時蕩盡」,都不見了,弄不清是被火燒掉了,還是被人趁亂偷走了。

  孔子的木屐在他身後700年失火的時候再次弄丟,有趣的是穿木屐(圖2)在那時卻成為時尚。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木屐越來越流行,那時的文人雅士,除了嘴裡要說那些玄之又玄的話之外,手上還得拿著像扇子又不是扇子、像拂塵也不是拂塵的麈尾,腳下就得穿著一雙木屐,這是當時的標配。沒有一雙木屐,就跨不進上流社會的門檻。

  東晉時期有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當晉軍取勝的捷報送到時,謝安正在跟客人下棋。他看完捷報便放在座位旁,不動聲色,繼續落子。《晉書》寫道:「既罷,還內,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其矯情鎮物如此。」直到客人告辭以後,謝安才抑制不住心頭的喜悅,手舞足蹈地回房間,過門檻的時候,把屐齒都碰斷了還不知道,可見這個人控制情緒鎮定局面到了多高的境界。不得不說,一雙木屐的確被他穿出了千年的瀟灑。

  木屐的故事到這裡並沒有結束。謝安的侄孫謝靈運後來對木屐又進行了一次創新,李白在詩裡寫「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謝公屐就是謝靈運發明的。

  《宋書·謝靈運傳》記載:「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千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履,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後齒。」謝靈運喜歡探險,翻山越嶺,無論多險的地方都能遊到。為什麼這麼厲害呢?因為他有一種特別的木屐。這種木屐上的前後兩齒可以拆卸,上山時拆掉前齒,下山時則拆掉後齒。也許正是因為能遊覽到別人去不了的地方,所以他在山水詩方面成就很大。

  從這幾位歷史名人的故事不難看出,同為木屐,不同人穿會賦予它不同的靈魂。重耳穿的是懷念,孔子穿的是儒雅,謝玄穿的是瀟灑,謝靈運穿的則是探究。「應憐屐齒印蒼苔」,蒼苔上的屐齒早已化於無形,但歷史上的屐印依然歷歷在目。

  (作者系百家講壇《中國衣裳》系列講座主講人)

  李任飛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日本視為傳統國粹的木屐,被中國出土的文物錘了?
    木屐,一種走起來吱吱作響的木底鞋,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鞋類,但離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有點遠,而且現在說起來,大家普遍都會想到穿著和服踩著木屐、走著小又快步伐的日本女性,並覺得木屐是他們的傳統木鞋,這種印象太令人深刻了。這裡不得不說一句,他們的文化輸出做得確實挺不錯的。
  • 中國挖到三國時期的木屐,這讓穿和服木屐的日本人尷尬了。
    據專家考證,朱然墓是長江中下遊地區有關三國時期考古的一項重要發現, 也是已發掘東吳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規模大、時間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為80年代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對於三國時期社會風貌及歷史研究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經過發掘發現,此墓並沒有逃過古代摸金校尉的手掌心,已經被盜墓賊光顧了。儘管如此,在墓中仍發現了140多件陪葬品,絕大部分為漆木器。
  • 木屐(散文)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芙蓉人穿的夏令鞋,不外乎兩種,一種是草鞋,供出門趕路或勞動時穿,一種是木屐(音jī),供在家休息或幹輕便活時穿用。木屐就是木板拖鞋,當地人習慣叫它「木屐板」。木屐顯然比草鞋珍貴,但就是草鞋,許多人也因為家裡窮,出門時都捨不得穿,竟光著腳板走路。
  • 萍鄉的油鞋、木屐和拖板鞋
    他和母親靠著冬天做油鞋、木屐,夏天做拖板鞋的手藝,養活了我們10個兄弟姐妹,在當地屬於人丁最旺的一家。從小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我對製作油鞋、木屐和拖板鞋的生產過程了如指掌,至今難忘。在過去沒有橡膠、塑料製品的年代裡,萍鄉老百姓是如何解決冬天和雨天外出,以及夏季防止燙腳的問題呢?於是便出現了油鞋、木屐和拖板鞋3種鞋具。  油鞋  油鞋,又名釘鞋。它起源何年?無可考證。
  • 一雨三日泥,百錢買木屐——論中國古代傳統木屐的發展
    早在隋唐之前,古代中國勞動百姓就發明了木屐,也可以喚作屐。在漢朝時期,木屐常與服飾搭配,作為一種常見套裝服飾,它構成漢服足衣的一部分,是最傳統最古老的足衣。當木屐鞋隨著朝貢和商人僧侶等傳播至海外,木屐開始風靡、流行於日本的民間社會。
  • 馬未都|木屐
    老照片:日本一家人,腳上全是木屐。我原以為木趿拉板就為澡堂所設。成人後看電影,發現日本人出門也腳踏木趿拉板,他們叫得還典雅——木屐,我們叫趿拉板,一雅一俗,相應成趣。再仔細一看,日本木屐底下有齒,兩道橫向,矮人還顯得高一些。我本以為這鞋齒就是用來增高的,後來才知齒是用來防滑的,上山或走泥濘之道時尤其好使。
  • 沭河風情•家鄉的木屐鞋
    沭河風情·家鄉的木屐鞋一日,沈括發現一個河南來此玩耍混飯吃的小戲班,踩著高蹺淌水走路,頓受啟發,便命木匠們仿製一雙。經過多次試驗,於是高木屐鞋就誕生了。家鄉一帶,每每農活忙清,莊上的木匠們便又忙碌起來,又拉又鋸,三姑六舅八大姨找上門,無不是來請做高木屐鞋。
  • 「詩文選萃」洪天平:遠去的木屐聲
    作者:洪天平現在的孩子,大多不知道木屐為何物,即使是上了年紀的人,對於木屐也已經陌生了。木屐是木板拖鞋。有人說,一雙木屐是蹉跎歲月裡無奈的人們企盼新生的兩片墊腳木,我看一點不假。顧名思義,木屐是木頭做的。一塊普通的木板,把它削成鞋底模樣,前端釘上帶子,就能穿了。鞋帶一般用廢舊車胎做成或是拿棕絲編就,簡單而實用。木屐的特點是熱天不怕捂、雨天不怕水,而且男女通用經濟實惠。
  • 走路有聲,還記得童年時穿過的木屐嗎
    我腳底皮很薄,很怕赤腳出門的,踩著砂石會痛得齜牙咧嘴,為了省著點用,不至於把木屐早早穿壞了,還自己模仿連環畫小人書上的紅軍長徵草鞋的圖片,自己動手用水草製作鞋子呢。我就因為好幾次趟了雨天的渾水,腳丫子被「沙屎蟲」(蚊子的幼蟲孑孓)侵襲了,皮膚破損了,糜爛發臭,於是,再不願意,也得拿出那雙寶貝木屐來穿了。 記憶中,在水鞋普及之前,木屐很多時候被當作是雨鞋,幾乎每家都有。木屐的木底下面腳跟部和腳掌部各釘有三四公分厚的木塊。木底上面釘上蒲條。高跟、高腳掌,這樣在雨天可以穿著它走路不溼腳了。
  • 木屐起源於日本?其實不然,我國三國古墓出土木屐,足以說明問題
    說到木屐,大家腦海中的第一反應一定是日本的傳統服飾。其實不然。木屐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莊子·藝苑》中說:「介子推燒樹,晉文公伐作木屐。」也可以看出,木屐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文獻典籍中的記載更為常見。
  • 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木屐文化 | 日本文化
    但是穿上木屐走起路來嗒嗒作響,後來便放置了。其實,看似是拖鞋的木屐是室外活動時穿的。而日本的木屐式樣也多為方形,婦女也常用圓頭木屐,而且,日本自古便將木屐寫作足下,令人深思中日兩國木屐的親緣關係。木屐由漢族人發明,在隋唐以前,特別是漢朝的常見服飾。其名來自中古音「屐屜」,常稱作木屐,使用於室外,因為日本潮溼,腳氣病多,穿著木屐可避溼。
  • [欣賞]木屐
    木屐和拖鞋最大的不同是:木屐觸地有聲而拖鞋落地無聲。同樣是木屐,然而,不同的人穿它,卻有不同的聲響,變化多端,煞是好聽。小時,看母親足著木屐,在廚房燒飯做菜,「得得得」,木屐來,「得得得」,木屐去。一頓熱飯菜便在木屐的「得得」聲中準備好了。當時,心裡有一份模模糊糊的快樂,長大了,才曉得那是一種溫馨的幸福感。
  • 美麗的木屐:並非源於日本,在中國早就有了
    在很多日本的影視劇和動畫片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腳著木屐的畫面,尤其是女性,穿上木屐後,邁著細碎的小步,顯得舉止嫻靜溫婉,別有一番風情。一些人因此誤以為木屐源於日本,其實,很早以前,在中國早就有木屐了。在《太平御覽》中,講述了孔子的木屐被盜的故事。
  • 「走讀西街」木屐陳,西街的特殊記憶符號
    木屐陳老宅的手繪圖原來木屐陳老宅的庭院小門從普庵堂出來,往西走約100米,來到攀龍裡1號,這裡便是木屐陳老宅的原址。木屐陳老宅所在位置是原來西街通州大道上一個重要節點,可以說是西街的中心位置。它的東面是文丞相祠,前行幾十米就是玉林城;西面是吳屋寨、糖黏林;北面是玉皇堂;南面是玉林歷史建築張宅。木屐陳,是西街擅長經商的家族之一,至今人們談及西街,「木屐陳以做木屐起家,後慢慢做大,成為西街一個經商大族」的佳話都是繞不開的話題。木屐陳,是西街的一個特殊記憶符號。
  • 木屐怎樣畫?不同款式木屐各種角度的畫法
    木屐怎樣畫?怎樣才能畫好動漫人物的木屐?畫好動漫人物的木屐有哪些技巧?想必這些成果都是繪畫初學者們比較傷腦筋的成果,那麼終究怎樣才能畫好動漫人物的木屐呢?明天藝學繪教員就在網絡上收集整理了關於木屐怎樣畫?不同款式木屐各種角度的畫法!
  • 從麻屨到皮鞋,從木屐到恨天高,中國鞋的歷史
    中國鞋的歷史上古時期人們是沒有鞋子穿的,只能赤著腳,腳底長出厚厚的繭子,對外界的感覺也就沒那麼敏感了。後來隨著社會發展,生活經驗的富足,人們漸漸懂得了保護雙腳,開始用植物纖維或者獸皮包裹住雙腳,既可防止磨傷皮膚,又能保暖禦寒,於是,鞋子就誕生了。最初的鞋子,是用草編織而成,或是用獸皮做成。
  • 去日本旅遊後,才知道原來不僅只有日本木屐,還有這些種類
    大家都知道日本傳統的服裝是和服,那傳統鞋子自然就是日本木屐了。之前一直以為木屐是日本獨有的一種鞋子,直到去日本旅遊後,才知道原來不僅只有日本木屐,還有這些種類。當時在日本九州旅遊時,在一個木屐店裡就和店主聊起了木屐文化。
  • 用一雙木屐留住傳統節日的儀式感?日本這家百年木屐老店,和風儀式從未中斷!
    實際上,木屐在我國已經有超過三千年的歷史,自從堯舜禹之後人們就開始服木屐了,漢晉隋唐時期更是一度成為當時時尚潮流。在日本新潟(xì)縣新潟市,這家名為「小林木屐店」正是以此為初心,時光往復,年復一年地為當地提供每年一度的重大節日時所需要用到的木屐。
  • 木屐是中國人發明的!
    三、矮(ǎi)子(zǐ)穿(chuān)木(mù)套(tào)—自(zì)稱(chēnɡ)自(zì)高(ɡāo)釋義:木套:木屐,舊時的一種高腳雨鞋,用木板做底,下面釘上鐵釘,上面是牛皮鞋面,樣子和拖鞋相似。稱,稱許、稱讚。比喻有的人愛自我表現,自己吹噓自己了不起。
  • 木屐鞋 本季脫穎而出
    厚底木屐鞋是今季新鮮出爐的單品,Chanel、Celine、LouisVuitton等一線國際品牌紛紛鍾情於它,在歐美和日本等地已大紅特紅了。在長春的歐亞商都、國商百貨、亞泰富苑購物中心等商場,木屐鞋也已登陸品牌專櫃。今夏的木屐鞋加入了很多潮流元素,例如流蘇、鍥型、鉚釘、魚嘴等。據銷售人員介紹,今夏流行的木屐鞋與日式木屐並無干係,其原型更接近傳統的荷蘭木屐,且以半拖鞋的款式最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