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選萃」洪天平:遠去的木屐聲

2020-12-13 英都鄉訊

作者:洪天平

現在的孩子,大多不知道木屐為何物,即使是上了年紀的人,對於木屐也已經陌生了。

木屐是木板拖鞋。如今偶爾在影視上見過,多是表現達官貴人的私邸之物或為展示異國風情罷了,全然沒有從前的鄉野味道和平民情結。

我童年時就穿過木屐。那時候幾乎每家每戶都有木屐,大中小號碼齊全。如果哪家小孩有一雙塑膠拖鞋,穿出來走走,大家都羨慕死了,而且捨不得穿,只留待走親戚或過年時顯擺一番。

圖片來源於網絡

莊稼人家,下地打赤腳在家穿木屐,也有一年四季都打赤腳的,只在晚間洗完腳後墊著木屐就到裡屋的床上。有人說,一雙木屐是蹉跎歲月裡無奈的人們企盼新生的兩片墊腳木,我看一點不假。

顧名思義,木屐是木頭做的。一塊普通的木板,把它削成鞋底模樣,前端釘上帶子,就能穿了。鞋帶一般用廢舊車胎做成或是拿棕絲編就,簡單而實用。木屐的特點是熱天不怕捂、雨天不怕水,而且男女通用經濟實惠。

那時候的路可不像現在這麼平坦,晴天坑坑窪窪,雨天一地泥濘,最好的路當屬用大小不勻的溪石鋪成的。農居、鄉野、莊稼地,溝渠、石欄、籬笆牆,鄉人們就是腳拖木屐生活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說來有趣,閉塞的年代什麼都好玩,每當有消息說哪天晚上放電影,半大不小的孩子最是樂開了花。他們奔走相告,像過年似的甜蜜。無論多遠,哪怕有好幾裡路也不在話下。來回的路上,他們唱著童謠伴著腳下「噠噠」的木屐聲,在夜幕下歡快小跑。

現在,我還能記得當時穿木屐的要領:鞋帶要釘得鬆緊適度,五個腳趾併力向下緊摳,腳板向前兼向上用力。冬天裡沒有鞋襪,我只能穿木屐挑水搬柴做家務。而且更絕的是,那時候我和夥伴們都能穿著木屐在凹凸不平的石卵小道上奔跑自如,甚至可以跳躍溝坎。歲月磨就和生活所迫的事,現在想來實在不可理喻。

往事鉤沉,也不知到底磨薄磨穿了多少雙木屐,在我的腦海深處,那終歸是一段永恆的記憶。木屐敲地時「噠噠」的聲響清脆悅耳,優美的節奏猶如現在的人們在舞池裡跳踢踏舞,叫人不忍忘懷。

只可惜,現代的文明生活,卻非要割捨一些傳統的「鄉巴文明」,使之變成古老的傳說。即使艱苦歲月裡烙下的印跡,也應該是歷史的傳承,我只能說,再見了,那漸漸遠去的木屐聲——

「噠噠」……「噠噠」……

相關焦點

  • 「詩文選萃」洪天平:梳子詠
    作者:洪天平梳子,又名梳篦,其有稀密之別,稀為梳,密為篦,古時總稱「櫛」,是人們早晚必需之物。梳子自問世之後,莫論宮廷民間,不分高低貴賤,概不能棄之。
  • 「古風詩文」我做不到狠心,你卻做不到深情……
    「古風詩文」生生世世願尤在,別敘之思,道卻人間無數「古風詩文」我是你們眼裡的怪人,你們只是我眼裡的平凡人「古風詩文」人生很簡單,睡著醒著。
  • 一雨三日泥,百錢買木屐——論中國古代傳統木屐的發展
    早在隋唐之前,古代中國勞動百姓就發明了木屐,也可以喚作屐。在漢朝時期,木屐常與服飾搭配,作為一種常見套裝服飾,它構成漢服足衣的一部分,是最傳統最古老的足衣。當木屐鞋隨著朝貢和商人僧侶等傳播至海外,木屐開始風靡、流行於日本的民間社會。
  • [欣賞]木屐
    木屐和拖鞋最大的不同是:木屐觸地有聲而拖鞋落地無聲。同樣是木屐,然而,不同的人穿它,卻有不同的聲響,變化多端,煞是好聽。小時,看母親足著木屐,在廚房燒飯做菜,「得得得」,木屐來,「得得得」,木屐去。一頓熱飯菜便在木屐的「得得」聲中準備好了。當時,心裡有一份模模糊糊的快樂,長大了,才曉得那是一種溫馨的幸福感。
  • 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木屐文化 | 日本文化
    但是穿上木屐走起路來嗒嗒作響,後來便放置了。其實,看似是拖鞋的木屐是室外活動時穿的。而日本的木屐式樣也多為方形,婦女也常用圓頭木屐,而且,日本自古便將木屐寫作足下,令人深思中日兩國木屐的親緣關係。木屐由漢族人發明,在隋唐以前,特別是漢朝的常見服飾。其名來自中古音「屐屜」,常稱作木屐,使用於室外,因為日本潮溼,腳氣病多,穿著木屐可避溼。
  • 「走讀西街」木屐陳,西街的特殊記憶符號
    木屐陳老宅的手繪圖原來木屐陳老宅的庭院小門從普庵堂出來,往西走約100米,來到攀龍裡1號,這裡便是木屐陳老宅的原址。木屐陳老宅所在位置是原來西街通州大道上一個重要節點,可以說是西街的中心位置。木屐陳,是西街擅長經商的家族之一,至今人們談及西街,「木屐陳以做木屐起家,後慢慢做大,成為西街一個經商大族」的佳話都是繞不開的話題。木屐陳,是西街的一個特殊記憶符號。日前,我們專門邀約木屐陳的後人陳大健來到木屐陳老宅的原址,聽他講述關於木屐陳那些不平凡的過往。
  • 用一雙木屐留住傳統節日的儀式感?日本這家百年木屐老店,和風儀式從未中斷!
    實際上,木屐在我國已經有超過三千年的歷史,自從堯舜禹之後人們就開始服木屐了,漢晉隋唐時期更是一度成為當時時尚潮流。經過本土化改良的木屐在日本被稱為「下駄」(geta)。雖然現在日本人也不會每天穿著木屐上學上班和旅行,但是這個古老的手藝卻仍然伴隨著日本的傳統節日和盛大活動而被一代一代的手藝人繼承保留下來。
  • 覽一 · 詩文 |《長門賦》
    雷殷殷而響起兮,聲象君之車音。飄風回而起閨兮,舉帷幄之襜襜。桂樹交而相紛兮,芳酷烈之誾誾。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猨嘯而長吟。翡翠脅翼而來萃兮,鸞鳳翔而北南。    心憑噫而不舒兮,邪氣壯而攻中。下蘭臺而周覽兮,步從容於深宮。正殿塊以造天兮,鬱並起而穹崇。間徙倚於東廂兮,觀夫靡靡而無窮。擠玉戶以撼金鋪兮,聲噌吰而似鍾音。
  • 日本岡山自由行:走訪超人氣丹寧品牌「BLUE SAKURA」
    在距離岡山20分鐘車程的臨海小鎮「兒島」是日本第一條牛仔褲的誕生地。記者走訪了當地的人氣品牌「BLUE SAKURA」位在兒島的工廠以及倉敷、兒島的店鋪,這裡的牛仔褲均由職人一件一件仔細加工,精緻又講究,可以穿出自我的時尚造型。
  • 金鐘獎/艾文「染老鼠色」為《聲林》帶運
    記者許逸群/臺北報導歌手艾文(IVAN)今與《聲林之王2聲境傳奇》團隊步上金鐘獎星光大道,為呼應鼠年,他染了一頭「老鼠色」,希望能夠帶來好運「鼠你最強」,衣服褲子則以品牌Off white搭配,腳上踩著Valentino運動鞋,戴上Gentlemonster
  • 「詩文選萃」王忠智:坂頭明珠——寫給南安坂頭水庫
    時光一晃而過,夜幕徐徐落下,關閉秀色的窗口,放眼山下燈海如潮,轟鳴的輪機聲,告訴我夜放光明的故事。接受大自然的饋贈,我們必須珍惜大山的施捨。水是萬物生命之源,萬物懂得感恩嗎?坂頭人幾十年如一日,夢中常有驚雷響起。必須用心呵護,如同看護一片純淨月色。
  • 他們踩著木屐踏入歷史
    晉文公用手撫摸著樹木,不停悲嘆,後來就把這段木頭伐下做成了木屐,穿在腳上。腳下的噠噠聲似乎像介子推還在身邊,所以他經常低頭看著木屐說:足下,你可真讓我悲傷啊。  於是,漢代東方朔認為「足下」一詞就是從這裡起源的。當然,晉文公雖然穿木屐,但不能因此就說他是木屐的發明者。
  • 「詩城悅讀」遠去的大澡堂
    所有的窗戶都是封閉的,屋子裡充斥著聊天聲、孩子們的笑聲,偶爾還有挎著籃子的小販,滿臉的笑容,兜售著有2分錢一包的五香花生米,還有價格便宜的「大鐵橋」「腰鼓」牌香菸,也可以論支賣的。昏暗的更衣室騰騰的熱氣中夾雜著劣質煙的氣味。掀開更衣室北牆的一道布簾,裡面就是大澡堂子。
  • 走路有聲,還記得童年時穿過的木屐嗎
    我就因為好幾次趟了雨天的渾水,腳丫子被「沙屎蟲」(蚊子的幼蟲孑孓)侵襲了,皮膚破損了,糜爛發臭,於是,再不願意,也得拿出那雙寶貝木屐來穿了。 記憶中,在水鞋普及之前,木屐很多時候被當作是雨鞋,幾乎每家都有。木屐的木底下面腳跟部和腳掌部各釘有三四公分厚的木塊。木底上面釘上蒲條。高跟、高腳掌,這樣在雨天可以穿著它走路不溼腳了。
  • 萍鄉的油鞋、木屐和拖板鞋
    他和母親靠著冬天做油鞋、木屐,夏天做拖板鞋的手藝,養活了我們10個兄弟姐妹,在當地屬於人丁最旺的一家。從小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我對製作油鞋、木屐和拖板鞋的生產過程了如指掌,至今難忘。在過去沒有橡膠、塑料製品的年代裡,萍鄉老百姓是如何解決冬天和雨天外出,以及夏季防止燙腳的問題呢?於是便出現了油鞋、木屐和拖板鞋3種鞋具。  油鞋  油鞋,又名釘鞋。它起源何年?無可考證。
  • 3步區分「和服」和「浴衣」
    又到1年夏日祭,每年的7~9月,日本全國各地都會舉辦大大小小的花火大會男男女女身著浴衣,腳踏木屐
  • 木屐(散文)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芙蓉人穿的夏令鞋,不外乎兩種,一種是草鞋,供出門趕路或勞動時穿,一種是木屐(音jī),供在家休息或幹輕便活時穿用。木屐就是木板拖鞋,當地人習慣叫它「木屐板」。木屐顯然比草鞋珍貴,但就是草鞋,許多人也因為家裡窮,出門時都捨不得穿,竟光著腳板走路。
  • 木屐怎樣畫?不同款式木屐各種角度的畫法
    木屐怎樣畫?怎樣才能畫好動漫人物的木屐?畫好動漫人物的木屐有哪些技巧?想必這些成果都是繪畫初學者們比較傷腦筋的成果,那麼終究怎樣才能畫好動漫人物的木屐呢?明天藝學繪教員就在網絡上收集整理了關於木屐怎樣畫?不同款式木屐各種角度的畫法!
  • 馬未都|木屐
    老照片:日本一家人,腳上全是木屐。我原以為木趿拉板就為澡堂所設。成人後看電影,發現日本人出門也腳踏木趿拉板,他們叫得還典雅——木屐,我們叫趿拉板,一雅一俗,相應成趣。再仔細一看,日本木屐底下有齒,兩道橫向,矮人還顯得高一些。我本以為這鞋齒就是用來增高的,後來才知齒是用來防滑的,上山或走泥濘之道時尤其好使。
  • 百想/童星在「無人電影院」唱出疫情希望之聲 曹政奭、孫藝真在臺...
    記者蕭採薇/綜合報導南韓影視界盛事「第56屆百想藝術大賞」5日舉行,本屆入圍陣容強大,加上去年回歸的頒獎者,現場星光熠熠。不過可惜的是,由於碰上新冠肺炎疫情,今年頒獎典禮僅以不開放現場觀眾的直播方式舉行,演員間也隔著一大段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