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天平
現在的孩子,大多不知道木屐為何物,即使是上了年紀的人,對於木屐也已經陌生了。
木屐是木板拖鞋。如今偶爾在影視上見過,多是表現達官貴人的私邸之物或為展示異國風情罷了,全然沒有從前的鄉野味道和平民情結。
我童年時就穿過木屐。那時候幾乎每家每戶都有木屐,大中小號碼齊全。如果哪家小孩有一雙塑膠拖鞋,穿出來走走,大家都羨慕死了,而且捨不得穿,只留待走親戚或過年時顯擺一番。
莊稼人家,下地打赤腳在家穿木屐,也有一年四季都打赤腳的,只在晚間洗完腳後墊著木屐就到裡屋的床上。有人說,一雙木屐是蹉跎歲月裡無奈的人們企盼新生的兩片墊腳木,我看一點不假。
顧名思義,木屐是木頭做的。一塊普通的木板,把它削成鞋底模樣,前端釘上帶子,就能穿了。鞋帶一般用廢舊車胎做成或是拿棕絲編就,簡單而實用。木屐的特點是熱天不怕捂、雨天不怕水,而且男女通用經濟實惠。
那時候的路可不像現在這麼平坦,晴天坑坑窪窪,雨天一地泥濘,最好的路當屬用大小不勻的溪石鋪成的。農居、鄉野、莊稼地,溝渠、石欄、籬笆牆,鄉人們就是腳拖木屐生活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說來有趣,閉塞的年代什麼都好玩,每當有消息說哪天晚上放電影,半大不小的孩子最是樂開了花。他們奔走相告,像過年似的甜蜜。無論多遠,哪怕有好幾裡路也不在話下。來回的路上,他們唱著童謠伴著腳下「噠噠」的木屐聲,在夜幕下歡快小跑。
現在,我還能記得當時穿木屐的要領:鞋帶要釘得鬆緊適度,五個腳趾併力向下緊摳,腳板向前兼向上用力。冬天裡沒有鞋襪,我只能穿木屐挑水搬柴做家務。而且更絕的是,那時候我和夥伴們都能穿著木屐在凹凸不平的石卵小道上奔跑自如,甚至可以跳躍溝坎。歲月磨就和生活所迫的事,現在想來實在不可理喻。
往事鉤沉,也不知到底磨薄磨穿了多少雙木屐,在我的腦海深處,那終歸是一段永恆的記憶。木屐敲地時「噠噠」的聲響清脆悅耳,優美的節奏猶如現在的人們在舞池裡跳踢踏舞,叫人不忍忘懷。
只可惜,現代的文明生活,卻非要割捨一些傳統的「鄉巴文明」,使之變成古老的傳說。即使艱苦歲月裡烙下的印跡,也應該是歷史的傳承,我只能說,再見了,那漸漸遠去的木屐聲——
「噠噠」……「噠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