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區開始擼威士忌的朋友們,對於高地和斯佩塞,你們是否也有很多問號。
這兩個蘇格蘭威士忌最核心的兩個區域,雖然一直備受威士忌愛好者們的關注,但你中有我,一地雙生的位置關係,卻讓這兩個產區從誕生之初就一直處在微妙的競爭中。
但明明從地理位置上來講就是從屬關係,怎麼斯佩塞就能獨立出去自立門戶?或是買到的酒款瓶子上明明就寫著高地產區,但官網上卻赫然寫著斯佩塞。
比如麥卡倫,以12年舉例,一般發行的版本,酒標上非常顯眼的寫著 highland single malt (高地單一麥芽)。
而不管是在品牌官網,或是已經非常權威的外網媒體The Whisky Exchange,你都可以看到,在描述酒款信息時,則是註明了Speyside(斯佩塞)的。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達爾維尼身上,瓶子寫著高地,官網寫著斯佩塞。
擬人化一點兒說,身份證和戶口本上寫的籍貫不一樣,斯佩塞高地傻傻分不清楚,身份成謎。
要搞清楚這個,咱們得先說說兩個產區的歷史。
一開始其實是沒有斯佩塞的這個產區的,蒼茫的蘇格蘭高地邊界斷層以西和以北的山地都被稱呼為高地區,在15至20世紀之間,由於與低地區語言和文化差異的關係,被劃分而出,是蘇格蘭面積最大的威士忌生產地。
之前在和大家介紹蘇格蘭威士忌產區時也說過,因為避稅,釀酒者們才來到嚴肅高冷的高地,因為面積遼闊,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風格差異比較大,因此似乎無法籠統地說高地產區的威士忌風格是什麼樣的。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高地產區的年輕威士忌要比低地產區的年輕威士忌更加奔放。
而當時為了避稅偷偷跑去高地山溝溝的釀酒者們,有一部分特別注重居住環境的,則選擇了山清水秀的斯佩河流域。
這個蘇格蘭威士忌重鎮,甚至算不上一個行政區,從地理位置來看,斯佩塞只是蘇格蘭高地區的一小部分,蘇格蘭流速最快的斯佩河流經這裡,為沿岸的釀酒廠提供了非常優質的釀酒用水,對酒質產生了獨特的影響。
而水中微生物不斷製造的養分也造就了河岸流域的肥沃土壤,使種植的大麥可以一直保持極高的品質;山谷中的綠植和草炭、涼爽的氣候,也時時刻刻影響著斯佩塞威士忌的風格,因此才得以獨立成為一個產區。
但這也只是關於斯佩塞傳播最廣的一種說法,最近還看到一條消息說愛丁堡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水源其實並不會對威士忌的風味產生太大影響,相較而言,除了釀造方式,地形和天氣對威士忌風味的影響會更大些。
而說起斯佩塞為何會在蘇格蘭威士忌產區中佔據如此重要的位置,則跟蘇格蘭鐵路開通有著重要的關係。
19世紀後半葉,蘇格蘭鐵路的開通,橡木桶的運輸變得更加方便,成品威士忌也能夠非常便利的運到各個地方,很多酒廠甚至開通了專門運輸威士忌的火車專線,一次可以運輸16000加侖的威士忌。這也使得更多人嘗到斯佩塞威士忌的美妙風味,後來調和威士忌成為流行,斯佩塞威士忌也因其酒體柔順芬芳,易於調和,酒桶方便運輸,慢慢變成了調和威士忌最大出產地,真正做到了名聲大噪。
那麼,是不是斯佩塞產區難道是看該酒廠離斯佩河的遠近嗎?
也並非如此,比如Benromach本諾曼克就自稱斯佩塞產區,但其實離斯佩河西北部有40公裡之遠,而距離斯佩河更近的Glendronach格蘭多納,則講明了自己是高地威士忌。
當然,這些也只是眾多說法其中的一種,但毫無疑問,斯佩塞成為了整個蘇格蘭最舉足輕重的一個產區,大批釀酒廠嗅到了這裡的商業價值,一時間趨之若鶩,紛紛來到這裡開場,最鼎盛時聚集了蘇格蘭超過一半的釀酒廠(約60家)。
然而,根據2006年出臺的《Moray (Electoral Arrangements) Order 2006(競選法令)》和《Highland (Electoral Arrangements) Order 2006(高地競選法令)》,當地威士忌被明確劃分出了政治地圖,不管是對斯佩塞還是高地都有著明確的「監護區定義」,2006年後的新酒廠如果再想要明確產區,就要取決於酒廠選址了。
要是單論酒廠數量的話,斯佩賽無疑是贏家,它有約51個酒廠,而高地只有36個。
並且斯佩賽還有三個蘇格蘭單一麥芽威士忌最高銷量品牌:格蘭菲迪、格蘭威特、麥卡倫。
另外,斯佩賽還保持著威士忌最高價交易記錄。2014年的一場拍賣會上,一瓶6升的麥卡倫「M」系列賣出了40萬英鎊的價格。
同時,在蘇格蘭單一麥芽威士忌產量上,斯佩塞也佔據主導地位,佔了近三分之二,是鄰居高地的3倍。
的確,斯佩塞在商業和營銷上無疑是取得了巨大成功的,但真的論及風格口感,卻也是難分高低(畢竟口感風味都是見仁見智,極其個人化的事兒)。
很多威士忌相關的文章裡會提到這兩個區域有各自的風格特點,但這實際上是不科學也不嚴謹的,主要原因是這兩個區域出產的威士忌品種都非常多樣化,無法簡單粗暴的歸類。
所以,我自己喝酒時也不會太糾結於這些產區的名稱,雖然可以將它們用作品鑑時某種共同特徵的經驗法則,但是這些法則一定也是有例外的。
所以對於那些忙不迭去蹭斯佩塞熱度的,會比較好理解。反倒是對於如麥卡倫和達爾維尼這些明明被歸於斯佩塞產區的酒,但酒標上卻寫著高地的品牌,有點實在摸不著頭腦。
我自己有幾點不同方向的猜測——
商業層面的猜測:畢竟斯佩塞的牛逼酒廠多如牛毛,競爭也會隨之變得非常激烈,在酒標上寫高地,競爭比較少,也會比較容易脫穎而出;
功利一點的猜測:兩頭都想佔,既要斯佩塞的人氣也要高地的口碑,籠絡兩個產區的粉絲;
人性一點的猜測:延續了斯佩塞還未被獨立出去前的傳統說法,懶得改酒標了。
都是純屬瞎猜啊,大家別當真,知道真正原因的大神也可以去留言板上教育我一下。謝謝您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蘇格蘭威士忌品牌這麼多,風格如此多樣化,又怎麼會是幾個產區就能歸類的了呢?媒體推薦和營銷雖然有他的借鑑意義,但真的想要了解適合自己的威士忌,說到底還是要多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