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經典歌曲《喀秋莎》誕生地探究

2021-01-11 人民網

《喀秋莎》是一首著名的蘇聯歌曲。它的詞作者是蘇聯著名詩人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曲作者為蘇聯著名作曲家馬特維·勃蘭切爾。歌曲描繪春回大地之時,一名叫喀秋莎的年輕姑娘站在鮮花盛開的河岸邊放聲歌唱,思念在邊疆保衛祖國的愛人。在那個硝煙瀰漫的戰爭年代,一批又一批蘇聯愛國青年伴隨著這首旋律優美、充滿激情的戰爭愛情歌曲走向了前線。在蘇聯最危難的時候,《喀秋莎》給了蘇聯前線戰士熱情和勇氣,激發了他們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情懷,給了他們戰勝法西斯德國的巨大動力。

《喀秋莎》雖然成名於蘇聯偉大的衛國戰爭時期,但它創作於1938年,也就是衛國戰爭爆發兩年前。關於《喀秋莎》的誕生地和創作依據,詞作者伊薩科夫斯基沒有詳細說明。早在蘇聯時期,關於《喀秋莎》歌詞的創作背景就流傳著多個版本。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有兩種:一是誕生於蘇聯西部的「烏格拉河說」,一是誕生於亞洲東部的「圖們江說」。

「烏格拉河說」

「烏格拉河說」認為《喀秋莎》是以伊薩科夫斯基家鄉和蘇聯西部邊境軍事形勢為創作背景。

伊薩科夫斯基的家鄉位於俄羅斯斯摩稜斯克州烏格拉河畔的一座小村莊。據伊薩科夫斯基和他的朋友雷日科夫的回憶:1938年初,伊薩科夫斯基回故鄉採風,一氣呵成完成了四句歌詞:「正當蘋果花和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這四句歌詞伊薩科夫斯基非常喜歡,它們就是後來《喀秋莎》歌詞的第一部分。但伊薩科夫斯基寫到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唱歌時,就寫不下去了,不知道該讓喀秋莎繼續幹什麼。到了春天時分,大約四、五月份的樣子,伊薩科夫斯基在《真理報》編輯部第一次見到了作曲家勃蘭切爾。交談中,勃蘭切爾問他有沒有可以譜曲的詩,伊薩科夫斯基就想起了未完稿的《喀秋莎》。勃蘭切爾獨具慧眼,看出來了這首詩是作歌的「好坯料」。過後,伊薩科夫斯基沒多在意,此事後來也就淡忘了。到了夏天,勃蘭切爾告訴伊薩科夫斯基,《喀秋莎》已作完曲,非常好聽。同時,勃蘭切爾透露了一個消息,莫斯科在秋天要舉辦一場音樂會,《喀秋莎》已列入音樂會的節目單,他希望伊薩科夫斯基儘快把剩下的歌詞寫完。八月,伊薩科夫斯基寫完了全部歌詞。11月27日,著名歌唱家瓦連京娜·巴季謝娃在莫斯科首唱《喀秋莎》,悅耳動聽的歌聲打動了首都聽眾的心,獲得了巨大成功。

「烏格拉河說」認為,由於《喀秋莎》第一部分歌詞於1938年初完成,此時「圖們江說」涉及到的「張鼓峰事件」還沒有發生。因此,歌詞描繪的應該是伊薩科夫斯基的家鄉斯摩稜斯克:其中的「河」指伊薩科夫斯基家鄉的烏格拉河;「花」是指烏格拉河兩岸的蘋果花和梨花;「喀秋莎」在俄羅斯是一個常見的名字,在伊薩科夫斯基創作的詩歌中,曾經作為愛稱出現過多次,這裡是一種女性美的象徵。

《喀秋莎》後面幾部分歌詞,主要描述了喀秋莎與戀人之間的思念之情,其背景是蘇聯西部邊境地區的軍事形勢。

1938年,蘇聯的西部邊境地區局勢日趨緊張。3月,希特勒違背《凡爾賽條約》吞併奧地利,並把矛頭轉向捷克斯洛伐克,企圖以支持「民族自決」為名,佔領捷克斯洛伐克西部日耳曼人集中居住的蘇臺德地區。納粹德國不斷向東侵蝕,迫使蘇聯開始向西部邊境地區增兵。面對納粹德國的擴張野心,英法等國則採取綏靖政策,企圖犧牲捷克斯洛伐克國家利益,而將德國侵略矛盾引向東方的蘇聯。9月,英法德意在德國慕尼黑舉行會議,決定將蘇臺德割讓給德國。慕尼黑會議的結果,使得蘇聯更加堅決地加強西部邊境的兵力部署,以時刻準備著一場大戰的到來。

《喀秋莎》歌詞中有「啊!這歌聲姑娘的歌聲,跟著光明的太陽飛去吧」一句。站在地球上來看,太陽的運動的方向應該是自東向西的,跟著太陽的方向應該是向著蘇聯的西部邊境地區。因此,喀秋莎的戀人應是戍守蘇聯西部邊境的蘇聯紅軍戰士。

「圖們江說」

「圖們江說」得到很多中國人的支持,認為這首歌誕生的背景為1938年的「張鼓峰事件」。1938年7月末8月初,蘇軍與日軍在圖們江下遊張鼓峰地區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史稱「張鼓峰事件」。

「張鼓峰事件」中有一位姑娘名叫葉卡婕琳娜·阿列克謝耶娃。在俄語中,葉卡婕琳娜的小名即為喀秋莎。喀秋莎出生於1911年,從小喜愛音樂,從12歲起就擔任家鄉劇院的手風琴演奏者。喀秋莎長大後,嫁給了從軍事院校畢業後分配至哈桑地區波西耶特邊防隊的亞歷山大·阿列克謝耶夫,並隨軍前往了丈夫的駐地。喀秋莎在波西耶特開始學習醫療知識。1938年夏天,張鼓峰事件發生後,喀秋莎自告奮勇前往軍醫院工作。在那裡,她對戰士進行急救、包紮傷口、代寫信件、照料重傷員。而她的丈夫阿列克謝耶夫就在哈桑湖前線進行戰鬥。1938年秋,喀秋莎和她的丈夫被蘇聯最高蘇維埃授予勳章。

「張鼓峰事件」在蘇聯全境引起了極大震動,喀秋莎的事跡在蘇聯各大報紙都有刊登。因此,在「張鼓峰事件」中表現突出的喀秋莎,也極有可能就成為伊薩科夫斯基所創作歌詞的原型。

「圖們江說」認為,雖然第一半部分歌詞創作於「張鼓峰事件」之前,但不能就說這部分歌詞描繪的就是伊薩科夫斯基家鄉。伊薩科夫斯基在回憶錄中曾談到,他最終向作曲家交出了七份不同的《喀秋莎》樣稿。因此,現在傳世的《喀秋莎》第一部分歌詞,未必跟伊薩科夫斯基年初創作的第一部分歌詞完全一致。即不能排除伊薩科夫斯基在最後交稿時,對第一部分歌詞進行了修改。特別是《喀秋莎》漢語版歌詞「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一句,在俄語原版歌詞中是「正當蘋果花和梨花盛開的時候」,即不光提到了梨樹,也提到了蘋果樹。這與伊薩科夫斯基的家鄉植物不太符合。

伊薩科夫斯基的家鄉斯摩稜斯克並不盛產蘋果和梨,蘋果樹和梨樹雖有分布但不成規模,大多散落在私家院落或別墅周圍。更為重要的是,梨花和蘋果花花期並不一致。在中緯度地區,梨花比蘋果花要早一個月開花;在高緯度地區,儘管兩種花的花期十分接近,但梨樹還是略早於蘋果樹開花。同時,在伊薩科夫斯基家鄉斯摩稜斯克,蘋果樹和梨樹要到五月份才開花,伊薩科夫斯基年初回家鄉時,兩種樹木還沒有到開花的季節。

圖們江地區則相反,不僅有蘋果樹和梨樹,還盛產一種獨特的水果——「蘋果梨」。蘋果梨是1921年朝鮮族人崔範鬥,從朝鮮引入六條梨樹的接穗,與吉林延邊地區的北方耐寒山梨砧木嫁接而成的。起初,人們叫它「大梨」「大黃梨」,後因該梨果的果形呈扁圓形,陽面著紅色暈,外觀頗似蘋果,故稱「蘋果梨」。俄語中沒有與「蘋果梨」相對應的詞彙,只有類似蘋果梨的砂梨詞彙。「圖們江說」猜想,蘇聯國內談到「蘋果梨」時,也許最初有人用「蘋果」和「梨」兩個詞的組合來表達。久而久之,很多人將「蘋果梨」誤認為蘋果和梨。

「圖們江說」還認為,歌詞中「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鷹」一句,是《喀秋莎》誕生於亞洲東部的一個重要證據。漢語版歌詞中「草原的雄鷹」,在俄語原詞中特指一種大型猛禽——「草原雕」。「草原雕」繁殖於阿勒泰山、蒙古及西伯利亞東南部,主要在亞洲中部,非洲北部及東南歐的草原、草地、荒漠和低山丘陵的荒漠地帶棲息和遷徙。從草原雕的分布區域可以看出,在蘇聯主要分布於西伯利亞地區的東部和南部中亞一帶。蘇聯哈桑地區正處於西伯利亞東部地區,俄羅斯現在濱海邊疆區(哈桑現隸屬於濱海邊疆區)也記載分布有這種動物。1938年,蘇聯發生戰爭或軍事緊張的地區中,只有圖們江地區有這種鳥類棲息。

因此,「圖們江說」認為美麗的喀秋莎、柔曼輕紗籠罩的圖們江、漫山遍野的蘋果梨花、翱翔的草原雕以及遙遠的邊疆戰事等元素,構成了當時圖們江地區獨特的景象。

《喀秋莎》究竟具體誕生在哪裡?這也許是一個沒有答案的歷史問題。伊薩科夫斯基在其回憶錄中的一段話,對於我們理解這首歌的創作背景很有幫助:「儘管當時誰都沒法知道戰爭會在什麼時候爆發,可能在什麼地方爆發,但大家都預感到戰爭已經迫在眉睫。1938年,戰火已經燃燒到西班牙。同年,紅軍被迫在遠東哈桑湖畔同日本軍隊展開殘酷的戰鬥。祖國的西部邊境也不安寧。基於這種種原因,寫祖國的主題,寫保衛祖國免受敵人踐踏的主題,寫保衛祖國邊疆的主題無疑應該首當其衝。就是說,我無論如何也不能在我的詩歌中繞過這樣的主題。」可以看出,伊薩科夫斯基創作《喀秋莎》時,思維自由翱翔跨越時空,既有所依託和指向,但又沒有完全受到具體東西的束縛,即所謂的「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喀秋莎》用它精妙的歌詞和歡快的旋律生動展現了邊防戰士保衛祖國的責任、姑娘對愛情的忠貞,以及人民的愛國情懷。它讓人們感受到了自信、勇敢與希望。在戰爭年代,它鼓舞著人們英勇奮戰保家衛國。而在和平年代,它也時刻提醒人們銘記歷史,保持愛國主義優良傳統。正因為如此,它作為經典傳唱了80餘年。後人圍繞《喀秋莎》誕生地的爭論,與其說是希望得出一個結論,不如說是在向這首偉大的歌曲致敬,並通過《喀秋莎》將愛國主義優良傳統永遠延續傳承。

(責編:韋衍行、袁勃)

相關焦點

  • 俄羅斯經典歌曲那麼多,為何中國人只認《喀秋莎》?
    俄羅斯經典歌曲那麼多,為何中國人只認《喀秋莎》?「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山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每當《喀秋莎》的旋律再次響起,不只是俄羅斯人,就是大部分中國人都會為之精神一振,不自覺地哼唱起來。
  • 俄羅斯《喀秋莎》是一首怎樣的歌曲?歌詞是什麼?
    俄羅斯《喀秋莎》是一首怎樣的歌曲?歌詞是什麼?時間:2015-05-08 23:18   來源: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俄羅斯《喀秋莎》是一首怎樣的歌曲?歌詞是什麼?- 喀秋莎(俄語:Катюша),作於1938年,由民謠歌手麗基雅·魯斯蘭諾娃首次演唱,馬特維·勃蘭切爾作曲,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作詞,是一首二戰時蘇聯經典歌曲。歌曲誕生地在中國吉林省延邊州琿春縣防川村。2015年5月,因為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在經過莫斯科紅場時大聲高唱《喀秋莎》,此歌在中國的知名度更高了。
  • 喀秋莎是蘇聯民謠,也是蘇軍武器典型代表,更是士兵心中的信仰!
    「當那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1938年,一首由馬特維·波蘭切爾作曲,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作詞,著名歌手基雅·魯斯蘭諾娃演唱的蘇聯民謠《喀秋莎》迅速在蘇聯境內躥紅。
  • 蘇聯紅軍的「風暴女神」,喀秋莎火箭炮的戰爭傳奇
    在以吉斯-6載重型卡車為作戰平臺時,這種自行火炮的時速最高可達90km,如此兇猛的火力、迅捷的速度、驚人的射程再加上最大8000平方米的轟炸範圍,使得「喀秋莎」成為了蘇軍最愛的火箭彈之一。作為一種可以大面積消滅對方地面部隊、摧毀敵方堅固防禦工事的武器,蘇聯紅軍幾乎在每場重大戰役之前都會使用「喀秋莎」先進行一輪「洗地」,再開展其他行動。
  • 「喀秋莎」到底是誰
    【源流考證】要回答《喀秋莎》是首什麼歌,八股是必需的,因為它在正史和課堂上份量不輕。從這個角度說:它是一首蘇聯愛國主義民歌,在「偉大衛國戰爭」中極大地鼓舞了士氣。不過,現在的小學生也未必滿意這個答案吧。這就對了,因為這首歌值得深入賞析。喀秋莎(Katyusha)是俄羅斯一個常見女性愛稱,它有多俄羅斯呢?
  • 你聽過《喀秋莎》嗎?一首愛情歌曲卻能在戰爭中傳唱到現在
    《喀秋莎》是一首二戰時期的蘇聯歌曲,1938年,張鼓峰事件(1938年7月末8月初,日、蘇兩國之間圍繞著張鼓峰、沙草峰這兩個高地進行的一場軍事衝突)發生時,正值琿春地區的夏秋季節,蘇聯詩人伊薩科夫斯基就是從這得到了創作的靈感,寫出了詩歌《喀秋莎》。
  • 偉大的衛國戰爭:你不知道的喀秋莎
    熟悉前蘇聯衛國戰爭的朋友對喀秋莎這個名字肯定不會陌生,」喀秋莎」,在俄語裡是俄羅斯女人常用的名字葉卡捷琳娜的愛稱。這本是個很普通的名字,但由於一首《喀秋莎》歌曲和「喀秋莎」火箭炮,這個名字響遍了全世界,備受人們喜愛。歌曲《喀秋莎》是蘇聯著名作曲家瑪·布朗介爾和詩人伊薩柯夫斯基於938年合作完成的。
  • ...喀秋莎「 但是你知道她的有來嗎?二戰蘇軍」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俄語:Катюша,俄文羅馬化為Katyusha),又譯卡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走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炮,這些多管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但其準確度較低且裝彈時間較長。
  • 20首俄羅斯歌曲,經典懷舊之音!
    歌曲中年輕人真誠激動的心聲、萌生的愛情和黎明前依依惜別之情都和這大自然的美和諧地交融在一起。 02 伏爾加船夫曲 ▼黑鴨子《喀秋莎》 喀秋莎是一首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就流傳於俄國的歌曲,在二次大戰時常被前線男兒當作軍歌唱誦。
  • 俄羅斯紅場閱兵看點:三軍儀仗隊齊唱的《喀秋莎》靈感來自中國
    此前的彩排中,他們邁著整齊的步伐,用俄語高唱《喀秋莎》,驚豔了俄羅斯街頭,被中國網友稱為「中國第一門面擔當」。實際上,這首蘇聯歌曲創作靈感來自中國,背後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喀秋莎》對中俄兩國都是一個經典歌曲,不屬於俄國民謠,靈感發源於中國。」俄羅斯問題專家、中國政法大學歐洲研究中心研究員、《走近普京》作者王曉偉向記者介紹。
  • 20首俄羅斯歌曲,經典懷舊
    歌曲中年輕人真誠激動的心聲、萌生的愛情和黎明前依依惜別之情都和這大自然的美和諧地交融在一起。 02 伏爾加船夫曲 ▼黑鴨子《喀秋莎》 喀秋莎是一首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就流傳於俄國的歌曲,在二次大戰時常被前線男兒當作軍歌唱誦。
  • 世界火箭炮的鼻祖—少女「喀秋莎」
    這個困惑一直沒有得到解答,直到莫斯科會戰期間,德軍首次繳獲了一種架在卡車上的火箭發射器後,世人才首次了解到蘇聯有一種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說起喀秋莎,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俄羅斯的一首歌曲《喀秋莎》,不過同樣舉世有名的是叫做喀秋莎的火箭炮。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
  • 二戰時蘇聯的大範圍殺傷性武器,喀秋莎火箭炮讓人膽寒
    現在有這樣一種言論一直在流傳,說火箭炮是窮人的原子彈,這句話其實也不無道理,火箭炮這款武器在曾經原子彈這類核武器還沒出現的時候,它在戰場上的作用確實能夠相當於一顆小型原子彈,而今天,兵哥就要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蘇聯的一款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
  • 《喀秋莎》是誰創作的,名字是什麼意思,為何現在的版本眾多?
    《喀秋莎》常常被人們誤認為是一首俄羅斯傳統民謠,其實它是一首作曲家譜寫的政治宣傳歌曲。可是這些歌的意義在歷史的煙塵之中早已「偏離」了他原始的面目,生長出另一個全新的自我。對於中國人來說,這首歌變成了一個濃得化不開的時代情結:對於白樺林、手風琴那個純真的年代一去不復返的追憶。
  • 蘇聯的「喀秋莎」到底是什麼裝備?能令美軍德軍聞之色變?
    前蘇聯的「喀秋莎」到底是什麼武器?能令美軍膽寒,讓德軍聞之色變?喀秋莎是前蘇聯在1939年定型成功生產的一種多軌自行火箭炮,但喀秋莎並不是它的正式名稱,當時這款新式武器在蘇聯是屬於機密,大多數蘇軍也不知道這款武器的名稱。
  • 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讓德軍多次吃癟,希特勒一招化解雙方差距
    說起二戰戰場上的武器裝備,在實施大面積攻擊方面有著卓越優勢的,就是蘇聯研製的「喀秋莎」火箭炮,雖然二戰期間,德國的裝備力量非常雄厚,很多國家無法匹敵,但是蘇聯卻一直都致力於研製火炮,因而在火炮研究方面遠超德國。
  • 中國三軍儀仗隊紅場再唱喀秋莎,致敬老大哥
    彩排結束後,我軍隊員還在紅場演唱了「喀秋莎」等,在俄羅斯膾炙人口的著名歌曲。目前俄羅斯新冠肺炎確診人數位居世界第三、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走低、北約軍演不斷,因此今年的紅場閱兵的意義與過往相比顯得更加意義非凡。部分俄羅斯媒體甚至認為這次紅場閱兵的意義,堪比1941年的實彈閱兵。
  • 中國軍人俄羅斯紅場高唱《喀秋莎》,將參加俄勝利日閱兵
    有網友拍到中國三軍儀仗隊在紅場彩排時,他們現場高唱蘇聯歌曲《喀秋莎》。其整齊的步伐和嘹亮的歌聲,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有網友表示:中國軍人氣質槓槓的。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前蘇聯將5月9日定為「衛國戰爭」勝利日。並從那時起每年舉行紀念活動,其中閱兵是勝利日最主要的活動之一。
  • 美女的名字,惡魔的威力,喀秋莎到底有多強?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喀秋莎是一個俄羅斯比較常見的女孩名字,而著名的俄語歌曲《喀秋莎》也正是因為這個名字的普遍性而成為了即將上戰場的蘇聯紅軍官兵們對妻子女友的思念,但真正讓喀秋莎這個名字響徹世界的還是蘇聯研製的火箭炮
  • 喀秋莎火箭炮成為二戰德軍的噩夢,原因並不難理解
    喀秋莎火箭炮為何會成為二戰德軍的噩夢呢?我們先看看喀秋莎火箭炮的誕生背景。 蘇聯對火箭炮的研究早在1920年代就開啟了。隨著蘇聯對固體火箭燃料以及發動機日漸成熟和火箭彈的研製成功,為火箭炮的誕生打下有利基礎,在1938年,蘇聯開始嘗試研製使用車輛搭載的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