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慶國團隊「數字PET」進展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2020-12-13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日報

北京時間1月11日,由兩院院士評選的2019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我國自主研發臨床全數字PET/CT裝備獲準進入市場」光榮入選,該成果由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謝慶國帶領團隊完成。

謝慶國團隊研發成功的臨床全數字PET/CT,於2019年5月底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註冊審批,獲得市場準入和對外銷售資質。這意味著國產全數字PET打破國際技術壟斷,中國高端醫療儀器開發取得重大突破。PET是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的簡稱,是當今尖端的分子醫學影像技術,在惡性腫瘤、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早期診斷、療效評估、病理研究等方面,具有極大應用價值。

謝慶國團隊於2004年發明「數字PET」概念,歷經10餘年形成完整技術體系。在此基礎上研發的臨床全數字PET/CT裝備,使用了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數字PET技術,以「全數字」和「精確採樣」為本質特點,從源頭上顛覆了傳統PET的技術路線,可精準檢測到最小尺寸病灶,大幅提前癌症發現時間。目前,團隊正致力於應用專用新型數字PET研究,包括面向清醒、自由活動動物腦成像的雙動態PET,這將使數字PET跨入「人無我有」的2.0時代。

數字PET從一個原創概念出發,發展出完整的技術體系,形成系統、變成產品、進入市場,用了足足十九年時間。它罕見地集「高度原創」、「技術成熟」、「自主可控」這三個巨大卻又互有排斥的優勢於一體,或將帶來全產業鏈的創新發展。

近日,完成取證的臨床全數字PET/CT也完成了首筆銷售,裝機湖北省鄂州市中心醫院,並將於年後正式投入臨床使用。未來,團隊將力推數字PET的應用示範,探索數字PET創新系統和殺手鐧應用,讓數字PET實現更多應用、進行更好的技術更新與產品迭代,早日降低普通民眾獲取PET服務的門檻,造福人類健康。

中國科技十大進展是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工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導後,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對宣傳、普及科學技術起到了積極和重要的作用。

此前,謝慶國團隊先後以「PET數位化領域取得技術突破」、「臨床全數字PET在武漢研製成功」為進展,獲得2012年、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提名。

相關焦點

  • 「數字PET」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新聞—科學網
    近日,由兩院院士評選的2019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我國自主研發臨床全數字PET/CT裝備獲準進入市場」入選,該成果由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謝慶國帶領團隊完成
  • 兩院院士評選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  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兩院院士評選2018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新聞
    來源:中國科學報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8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於1月2日在京揭曉。
  • 蘭大丹尼索瓦人研究入選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中國甘肅網1月15日訊據蘭州晨報報導(記者 武永明)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近日在京揭曉。由陳發虎院士、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張東菊副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的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榜上有名。2019年5月2日,該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文章稱,在海拔3280米的青藏高原東北部甘肅省夏河縣白石崖溶洞,發現的一件人類下頜骨化石經鑑定為丹尼索瓦人下頜骨化石。
  • 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嫦娥四號、黑洞首照分別入選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昨天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為:(1)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在「鵲橋」號中繼星的支持下,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巡視器分別開展了就位探測和巡視勘察
  • 201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1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20-01-15 15:23:00來源:央廣網
  • 中國曆年十大科學進展排名:中科大超越清華位列全國第一
    中國十大科學進展是國家層面對當年重大基礎科研成果集中評定和褒獎,主要由兩院院士、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和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參與評定,面向全國所有的科研單位,具有權威的影響力。幾乎所有頂尖高校也將入圍中國十大科學進展作為當年度的科研成果產出的最高目標,也是高校科研實力的直接體現,當然獲獎難度非常大,競爭更是空前激烈,遠超普通的國家三大獎項目。因為試想要在一年中數十萬以上的科技成果中脫穎而出躋身全國前10行列,談何容易?
  •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研究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賀信》指出,汪衛華院士、李明星博士後、柳延輝研究員團隊的研究成果「基於材料基因工程研製出高溫塊體金屬玻璃」入選「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是對科學家們櫛風沐雨、攻克難關的充分肯定,是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科學榮光,也是東莞科技創新的榮耀。
  • 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13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了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8個知識創新類和2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入選,這些成果解答了這些生命科學的難題。  據了解,本年度的獲獎項目中,非院士主導項目所佔比例較往年大,聯合體認為這體現了我國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後備力量強大。
  • 我校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河南大學申懷彬教授、李林松教授、杜祖亮教授等人和中國科技大學張振宇教授的科研成果《兼具高亮度和高效率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成功入選。
  • 兩院院士票選2019十大科技新聞 嫦娥四號居首
    人民網北京1月11日電(趙竹青)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
  • 2019年度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揭曉 青島4項成果上榜
    2019年度十大海洋科技進展揭曉青島4項成果上榜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日前,中國海洋學會聯合中國太平洋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中國航海學會及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評選出了2019年度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
  • 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來源:經濟日報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本年度入選成果既有圍繞國家科技戰略展開的重大科研項目,也有可能在將來服務社會、與百姓密切相關的應用研究。在近期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牽動全球,包括禽流感、伊波拉、天花等在內的疾病都是由僅數十至幾百納米大小的病毒導致的。顯微鏡正是探索研究這些病毒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
  • 高能論壇第2期:從愛因斯坦的好奇心到量子信息科技
    高能論壇第2期:從愛因斯坦的好奇心到量子信息科技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3月20日,「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量子秘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
  • 根雲平臺接入工業設備72萬臺 入選「世界智能製造十大科技進展」
    長沙晚報通訊員黃豔 攝  星辰在線12月3日訊 據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伍玲)報導,記者2日獲悉,在「2020世界智能製造大會」上,備受矚目的「世界智能製造十大科技進展」「中國智能製造十大科技進展」同步揭曉,樹根互聯「根雲平臺」和基於該平臺打造的「工程機械智能燈塔工廠」分別位列其中。
  • 看看院士怎麼說
    看看院士怎麼說 2020-09-11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光學十大進展|超快相機、回音壁聚光、新型光晶片等入選
    由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和中國光學學會主辦的中國雷射雜誌社近日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從110項成果中脫穎而出(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澎湃新聞(www.thepaper)對其中部分成果進行了深度解讀。
  • 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依託我國自主研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並提供了一種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這個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顛覆了人們對恆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有望推動恆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20年科技英雄榜中國報名正在進行
    2010 年,IU 35 的榜單首次開展區域性評選,現有區域性榜單包括亞洲、拉丁美洲的數個國家。2017 年,該權威榜單正式將中國納入區域性評選範圍,我們能在榜單中發現許多在中國科學技術領域正迅速崛起的新興力量。2019 年 12 月,在 EmTech China 全球新興科技峰會上,第三屆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榜單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