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特別多,所以不廢腦子,慢慢賞色。
我好像從來沒說過,其實我曾經是一名娛樂記者。
讀書時找實習,本來想隨大流跑時政,當時正好兩會,沒有實習名額,問我是否願意去娛樂部,手舞足蹈答應。冥冥中命運之手把我放到了我本該去的那個位置。畢業後也在一家報紙跑娛樂,電影、電視劇偶爾的演出、文化活動都歸我。那段時間真的挺開心的,工作內容就是看這些,全是自己喜歡的。
所以對手邊這本《候場》是發自本能的喜歡。裡面有太多當年陪我度過漫長時光的英劇演員。
仔細翻過後,卻發現這樣一本縱跨二十幾年,拍遍倫敦劇場上場前三十分鐘的攝影集,重新有了幾個維度。
一是演員在劇場的某個瞬間。曾經在後臺採訪楊麗萍,一個小記者對一個大明星,我的心理並沒有特別對等,雖然所有的學習都告訴我,採訪對象與記者之間是平等的,但很多時候,無論在氣勢還是資歷,總會出現不平衡。楊麗萍,有太多資料可查詢,似乎所有想問的她都已經說過。
那次採訪基本都不能算聊天,就是有一搭沒一搭地問她話,觀察她在後臺如何調教她的演員。然後寫出一篇側寫。在看到那樣的她之後,再來看舞臺上的「孔雀」,發現的確還蠻不一樣。或許就是大家說的星光。其實那些特別了不起的演員,在臺下依然非常抓人眼球。
這也是看《候場》的樂趣之一,有時候發現這個人完全不認識,就是莫名覺得抓人,搜索一下名字恍然大悟。皮相背後的靈魂或許總是有那麼一點用。
第二個是時光。人們總是禁不住尋找熟悉的面孔,湯姆·哈迪、小本、大魔王,他們的作品充斥了我的人生。有時想想多奇妙啊,這樣一群陌生人,演繹的悲觀離合,深深印刻在我的腦海,最終影響我們的人生。這是別人的時光,卻又屬於自己,是一種很美妙的痴纏。做娛樂記者會讓這種感覺更加強烈,年底盤點完全以電影來論,人生與他們卡在一起。雖然他們是如此遙遠,與你的生活差距如此大。
所以我總會想起,某個午後,炒一個菜,吃著飯,看老友記的時光,犯罪心理、演播時刻、皇家律師、新聞編輯室等等。如果說白樂天元微之這些人的共同回憶是看大慈恩寺的牡丹花、上樂遊原,那麼今天的我們,可能就是共同煲劇吧。
最後是人生。大家常說戲夢人生,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我們對他們的角色如數家珍。伏下身子,開始搜索每一個人的人生,才重新發現那些角色背後的人。與角色對照,會有奇妙的錯位感。
同樣演藝圈這樣光鮮的世界,候場這樣輝煌踴躍之時,在我們觀者心裡卻有著三六九等。這種等級是「星光」。有些人在網絡世界沒有什麼痕跡。但是在那一刻他們又是平等的。或者說在這本書裡,他們彼此對等,缺一不可。
再換個角度,我的搜索標準是電影、電視劇,我的眼界,而這本書所拍攝的地點是劇場後臺。他們在的是另外一個平行的廣闊領域。在我這裡,湯姆·哈迪是大明星。但是在熱愛舞臺劇的人心裡,可能並非如此。同樣,演員背後那些更多默默無聞的人呢?甚至在文學史中鼎鼎大名的編劇,在此刻似乎又都讓位給了明星。
所以名利是什麼呢?
在這一刻,八卦又算不了什麼。那種逼迫你面對人生的攝影反倒重新浮上了表面。或許這也是候場之意。
不過對我來說,更堪回味的可能是對照這些書中劇名搜羅劇本。我比著找了契訶夫的《海鷗》,文詞的韻律感超越了一幅幅圖片。還想囉嗦一句英國人的溫情,他儘量將家族、母女、父子、夫妻呈現在同一頁面。我這個八卦人想的卻是,舞臺、人生怎樣過都好,在線下,某一剎那總會重逢。有喜相逢,也有前妻前夫這種陳情舊事。
《陽光姐妹淘》裡有一幕,女主角走回到十幾歲的自己身邊,她伸手樓主她的肩膀,安慰那個當時悲傷到不能自已的自己。
在那個時刻,其實真的有穿越或者異度空間這回事吧。
好了,下面是我最想說的那些演員的故事,希望你喜歡聽。
小本和蘿馬拉·嘉瑞,兩人合作過《演播時刻》,當時這部劇與《新聞編輯室》大概同時的,講bbc早年的故事,帶著點兒偵探的色彩,女主當時很喜歡007的偵探小說。很奇怪,小本不喜歡女生,但是他們兩個在劇中很有戲感。女主後來還演過《絳紅雪白的花瓣》,維多利亞時代一個妓女的一生,原著小說中文版今年出的。
瑪克辛·皮克,超級熱愛她的《皇家律師》,基本被我歸到罪案題材。每個國家的犯罪題材的劇還是有非常大不同的。美劇裡除了《真探》,最習慣的還是犯罪心理那種一集一個案子。韓劇熱愛《信號》,總是特別戳人心。日劇legalhigh又完全不一樣的節奏,大搜查、boss什麼的,還有喜感在。英劇在這裡面最不一樣,《白教堂血案》我最喜歡,估計暗黑、cult的緣故。另外《皇家律師》的英文名字是silk,又名絲袍。但是若用度娘搜索,嗯,你會發現是女性向的啥片……
艾米麗·沃森,最近看到她在《波特小姐》中,演一個女配角,太奪目,比女主都好,手欠搜了下名字,發現竟然是她。最喜歡她在《她比煙花還寂寞》中,那首曲子有段時間常常聽。很多細節已經記不清,電影整個的感覺仍然能隨時喚醒。左上角得大衛·田納特屬於《神秘博士》軍團,第十任,兩人拍過一部冷門劇叫《政客之夫》。
基裡安·墨菲,完全沒認出他來。在我印象中,他應該是《盜夢空間》裡的少爺,浴血黑幫中的黑幫老大,還有風吹麥浪裡拿槍的樣子,但無論怎樣,他的眼睛應該神經質中帶著憂鬱,《候場》中這張照片反倒將其五官消解掉。這或許也是舞臺劇與電影特別不同的一點。習慣將其與湯姆·哈迪擺在一塊兒,主要兩人總與諾蘭混,一塊兒演《盜夢空間》、蝙蝠俠、敦刻爾克,或許有諾蘭在,說不定會一直繼續演下去呢。但是必須吐槽一下,湯老師你這越來越糙了啊,看看《浴血黑幫》中,我不說,誰能認出墨菲旁邊是你啊。
人人都愛科林·費斯,不過我對達西先生與伊莉莎白的愛情一直沒有特別深的觸動,反倒是《理智與情感》更得我心。《候場》中驚喜地發現了伊莉莎白的扮演者詹妮弗·艾莉,據說兩人曾假戲真做過。有意思的是詹妮弗·艾莉的母親羅斯瑪麗·哈裡斯也出現在本書中。這就有點兒像在書中發現李晨、李小璐、李小璐母親張偉欣,當然這樣比方也不太好。畢竟1995版達西先生和伊莉莎白地位不可撼動,而且科林·費斯這位老牌英倫演員的也非李晨可比的。
這種對比,大家大概明了。就是這書中埋藏的人物關係——梗,需要深處其中。
最近一直看《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美式脫口秀演員成長史,說實話有些笑話聽不懂。還不如《布萊克書店》更能抓住笑點,當然這些又不如黃子華順耳。其中涉及的背景差異太大了。
同樣還包括戲劇的。這本書拍攝的是戲劇開場前三十分鐘內的景象,很多演員已經扮好裝,有些人已經沉浸到那個狀態,有些或許在與人聊天,或者接受採訪,而我對他們將要進入的那個世界一無所知。所以只能看著他們聯想電影中的經典樣子,但是這是不同的。而且就算你恰好看過他們演出的那場戲劇,那種此時此地的體驗也無法再現,即使當時有錄影。
至今我最愛的一場話劇仍然是黃渤、袁泉的《活著》,每個人記住的剎那不一樣,我想的是黃渤背著鳳霞邊走邊說話的樣子,他最後把打算送走的女兒又背回去了。還有家珍在舞臺的角落唱貴妃醉酒。那是給袁泉加的戲,卻那麼妥帖。那種與你生命的共鳴,後來黃渤任何角色都很難達到。
以此再回返看書中那些戲劇大咖。他們的表演或許無法藉由電影走入到更多人心中,但他們在彼時彼刻的演出,融進他們更多的體驗,同樣對那些場下的觀眾來說,或許更加深刻、別樣吧。
ps一句,《布萊克書店》中的女主角竟然也在書中。她後來還演了《戲裡戲外》,是《老友記》中的joey生活的延伸。
伊莉莎白·麥戈文,她是唐頓莊園中的媽媽,也是《美國往事》中麵條的女神(成年後),她好像一直那麼美。據說她的祖父是探險家,可能是印第安納瓊斯的原型。和她一樣總是那麼美的,在書中還有很多。
《兩生花》的女主角,伊蓮娜·雅各布,超級驚豔。但是完全沒有認出。
《新聞編輯室》的女主角,麥肯茲,永遠那麼美,時光根本沒在她身上留下痕跡。
海倫·米倫,只能說人生啊,總有演女王的時候。
現在進入八卦時段,朱麗葉特·劉易斯,前男友布拉德·皮特。《天生殺人狂》中的女主角。約翰尼·李米勒,前女友安吉麗娜·朱莉,《基本演繹法》男主角。看這倆人會覺得,朱莉的審美挺固定。皮特前前妻安妮斯頓沒有出現,但是《老友記》中的羅斯在啊,應該是在伸展身體。
加裡奧德曼和他的前妻萊絲利·曼維爾都在書中。後者與丹尼爾·戴·劉易斯演的《魅影縫匠》據說要引進上映。
拉爾夫·費因斯,《英國病人》男主角。他的前妻阿莉克絲·金斯頓,國內影迷親切喊她宋飛,參演過急診室故事、神秘博士。兩個人都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生人,離婚後,拉爾夫·費因斯與弗蘭西斯卡·安妮絲在一起,後者比他大十八歲,兩人1995年開始,2006年分手,弗蘭西斯卡曾在哈姆雷特中飾演費因斯的母親。書中的照片是她1987年出演契訶夫《三姐妹》時的一個背影,還是蠻絕代芳華的。
費因斯《英國病人》中cp,克莉絲汀·斯科特·託馬斯也在本書中,出現高達三次,一次是2003年的《三姐妹》,剩下兩次均為契訶夫的《海鷗》,2007年。
《海鷗》這齣戲也非常神奇,契訶夫說是四幕喜劇,但是作為一個普通讀者,真的很難看到喜。按照扮相,克莉絲汀演的應該是阿爾卡基娜,那個女演員。書中出現了幾個不同版本的《海鷗》,同為2007年版的還有凱瑞·穆裡根,按照扮相,她應該是札列奇娜雅,阿爾卡基娜兒子喜歡的那個地主的女兒,也是劇中的線索人物,她與阿爾卡基娜可以說是一個對照人物。書中還有另一組《海鷗》1985年版,約翰·赫特,他常在各種電影中飾演配角,他長得與伊恩爵士很像,常常混掉。兩人還一起拍了一張照片,以正視聽。看他的打扮,可能是《海鷗》阿爾卡基娜那位作家情人。
現在進入最想八的一位女演員,娜塔莎·理察森,她的扮相應該是和很多年後凱瑞·穆裡根一個角色。她曾經拿過託尼獎,《欲望號街車》中演過布蘭奇,此劇最出名的版本是費雯麗與馬龍白蘭度的電影版。娜塔莎1985年這版《海鷗》中認識了第一任老公羅伯特·福克斯。
我最喜歡她在《天生一對》中的表演,那是林賽羅翰小時候拍的一部兒童片,一對雙胞胎分別養在英國美國,因為夏令營相遇,鬧出很多趣事,後來呼喚最終讓父母複合。娜塔莎在片中演那位美妙的媽媽,超級美。
娜塔莎的第二任丈夫是連姆·尼森,《辛德勒名單》中的男主角,兩人1993年排演尤金·奧尼爾的《安娜·克裡斯蒂》時相識。可惜的是2009年,娜塔莎滑雪中遭遇意外事故,腦部受傷,醫治無效已經去世。
娜塔莎出身英國著名的戲劇家族——雷德格雷夫家族。《候場》非常有心地將娜塔莎與她的妹妹朱莉·理察森並排放在一起,翻過去則是娜塔莎的外婆以及媽媽。和他們隔著相望還有娜塔莎的表妹以及舅舅。若將這個家族的女性擺在一起,會發現他們長相如此相似,又各自有不同的美。他們的媽媽瓦妮莎·雷德格雷夫年輕時投身於各種社會運動,娜塔莎三歲時父母離婚。她的父親是英國「新浪潮」導演託尼·理察森。兩人當年的離婚案曾名噪一時,瓦妮莎將丈夫和與丈夫有私情的法國女演員讓娜·莫羅一同列為被告。
值得一說的還有娜塔莎第一任丈夫羅伯特·福克斯,這也是英國的演藝世家。他的兄弟、侄子侄女都出現在此書中。愛德華·福克斯、艾米利雅·福克斯(《鋼琴家》中的女主)、勞倫斯·福克斯。
書中這樣錯綜複雜關係的還有挺多。詹姆斯·賈格爾,有一個著名的姓氏,他爹的確是滾石主唱米克·賈格爾,他的母親傑瑞·夏爾,也在此書中。美國超級名模,和米克·賈格爾分手後,現在與報業大亨默多克在一起。
馬丁·辛有一個超級不省心的孩子查理·辛,《好漢兩個半》的男主,頗有喜劇天賦。朱迪·丹齊和丈夫麥可·威廉士在一個跨頁,我讓朋友拼成一張照片,她的老公藏在鏡子中,如果仔細看,麥可梳妝檯上還有他妻子的照片。託比·史蒂芬斯與媽媽瑪吉·史密斯在一個跨頁,後者是《唐頓莊園》中的老夫人。西內德·庫薩克和索查、凱薩琳這些都叫庫薩克的人在一個跨頁。她是傑瑞米·艾恩斯的妻子,傑瑞米則是拿過很多奧斯卡的男人。
還有一身疲憊的「貞德」安·瑪莉·杜芙,前夫是詹姆斯·麥卡沃伊,《贖罪》裡那位超帥的男人、年輕的x教授,人稱「一美」,兩人去年結束的九年婚姻。
瓊妮·威利是書中意外之喜,她竟然拍過《亂世佳人》續集書《斯嘉麗》。高中時痴迷《飄》,後面的同人小說一樣買來看。費雯麗和奧利弗自然不可能出現在書中,但是奧利弗的影響無處不在,他的朋友、朋友的後輩,還有他對戲劇的貢獻。嗯,還有一點,他第三任妻子瓊·普萊懷特也在書中出現了。永遠不要小瞧書中的任何一位爺爺奶奶,他們身上的故事絕非那些簡單搜尋引擎可以搞定。
搜索這些演員,還有一個感受,很多戲劇演員都曾出演過哈利波特系列,當然這主要因為這是一部英國電影、人物角色眾多,英倫演員多有出演戲劇經驗。但是另一方面,還說明一個問題,哈利波特風靡全世界,這些有演技的演員太重要。這種傳統感很有意思。若再扒拉一下,會發現莎士比亞、簡·奧斯汀、神秘博士、魔戒基本籠絡了絕大多數老中青戲劇演員。
如今我們總在說演員的誕生,演技是什麼。說到底是一種不可言說的氣場。中國的戲劇、電影、電視劇可以輸出的是什麼?古典的《紅樓夢》正的、反的、邪的,應該怎麼拍呢?
另外一個收穫就是,好多配角以及自己的無知。很多音樂劇大拿、戲劇大牛。不過因為目前他們沒有參與我的「人生」,暫且放過。回頭慢慢八。另外就是大家都太熟悉的也不放了,什麼卷福啊,加裡·奧德曼啊,哈利波特啊,蒂姆·羅斯啊,抖森啊,蜘蛛俠啊,太多太多,都在哪。最後給大家看看,《敦刻爾克》中那位海軍軍官年輕時候的樣子,真是帥到老啊。
古文觀不止
老態詩
趙孟頫
老態年來日日添,黑花飛眼雪生髯。
扶衰每藉過頭杖,食肉先尋剔齒籤。
右臂拘攣巾不裹,中腸慘悽淚常淹。
移床獨就南窗坐,畏冷思親愛日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