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氣溫不斷下降,而消費者卻反映,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蔥姜等調味品的「身價」卻在火熱上漲,讓不少市民直呼「高攀不起」。那麼,海口市場上蔥姜蒜的價格如何呢?來看記者的走訪調查。
海口居民 李女士:蔥太貴了,5塊多錢一斤,今年的蒜還行,姜比每年都貴,哪裡都那樣,特別是蔥,天天炒菜的必需品,以前便宜的時候就一捆一捆的買,現在就是三棵兩棵的買。
李女士告訴記者,近段時間以來,她發現無論是大蔥還是小蔥,價格都翻了倍,不僅如此,生薑的價格也高居不下,這些烹飪必需品的價格上漲,令她每次買菜都很是頭疼。而記者走訪了幾家農貿市場發現,目前,市場上蔥姜蒜的價格均不低於5元一斤。
海口海玻農貿市場 攤販:大蒜每斤五塊,我進貨就要三塊九一斤了,要貨了還要剝皮出來,也掙不了多少錢的。
海口金貿文華農貿市場 攤販:每斤蒜頭賣八塊,姜每斤賣十二、十三塊,姜比往年是比較貴,今年比較貴一點,貴了三四塊這樣子。
海口金貿文華農貿市場 商戶:姜上個月十多塊錢一斤,現在才十塊錢一斤,這個蒜的話還可以,才七塊錢一斤。
市場攤販告訴記者,幾個月前,生薑價格最高賣到了每斤15塊左右,近期價格開始有所下降,價格回落到每斤10塊左右,但是這個價格和往年相比,仍處於價格高位。另外,與生薑相比,大蒜價格今年波動不大。然而,記者走訪發現,市場上大蔥、小蔥的價格卻高漲不下。海口海玻農貿市場 攤販:小蔥每斤五、六塊(記者:比以前貴了多少?)去年每斤三、四塊,有時候最少兩塊五都賣過。
海口金貿文華農貿市場 攤販:大蔥每天都漲價,一天一個價,前兩天都是四塊四, 四塊三要貨,今天要五塊一要貨,今天要六塊七要貨,拿的價格高了我們不好賣啊。
海口金貿文華農貿市場 攤販:這段時間大蔥漲得很厲害,小蔥都漲了,原來三塊錢,現在六塊、六塊五(記者:大蔥呢?)大蔥現在要都是五塊多的,五塊五一斤要貨(記者:漲了多少啊?)大蔥漲了兩塊多。此外,記者還走訪了各大零售超市,在國貿大潤發超市,記者看到,200g的大蒜售價8.8元,150g的生薑售價7.8元,而大蔥的售價更是每斤6.98元。
據中國農業信息網數據,11月份,大蔥、生薑批發價格分別為每公斤4.56元、14.08元,較6月份分別上漲了70.8%、45.9%,同比分別上漲99.1%、71.5%。
貨源供應少致價格上漲
專家:儘快培育市場價格機制
除了蒜以外,蔥蒜的價格相比往年,整體上漲了不少,那麼,這「蔥忙漲價」「姜你一軍」情況出現的背後,又是哪些因素導致的?咱們繼續來關注。
採訪中,不少攤販表示,由於批發價格一天一變,零售商們也只能是跟著漲價。對此,記者也對我省的大型批發市場進行了走訪。在鳳翔蔬菜批發市場和椰海糧油交易市場,不少商戶告訴記者,他們從各個產地收購的蔥姜蒜,價格都漲了不少。
海南鳳翔蔬菜批發市場 商戶:我們這個蔥最高是三塊五,但是香蔥都有三塊八了,平常都是兩塊批發價,現在漲了差不多一塊多了。
椰海糧油交易市場 商戶:姜從雲南進的(記者:現在銷量怎麼樣,賣的好嗎?)一般吧,老薑的話去年的,賣到九塊多,八塊多,來這裡賣到九塊多,十塊錢。記者了解到,當前,不少批發商收購的姜基本上都是去年的老薑,由於去年全國各地生薑產地經歷了乾旱、雨澇等影響,導致生薑產量整體偏少,而今年剛收穫的新姜需要儲存到春節和來年才能出售,所以,眼下的生薑市場正處於青黃不接的時候,因此價格就提了上來,而短期內老薑的價格也將維持高位。
椰海糧油交易市場 商戶:前段時間是山東的老薑,人家存庫的話(價格上漲)今年的新姜上市,三四塊錢,庫存起來,到年的時候肯定也會漲。此外,受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生薑出口量增加,進一步推動了國內生薑價格上漲。和生薑一樣,大蔥的價格漲幅也不小。據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11月11日,主產區山東章丘長白大蔥毛蔥的價格為每斤1.3元左右,同比增長160%。而另一個大蔥主產區,河南新野的鐵桿大蔥毛蔥價格每斤在1.45元左右,較8月下旬相比增長0.8元,上漲123.08%。
中國蔬菜流通協會 常務副會長 陳明均:主要原因就是這兩年大蔥的種植效益比較差,影響老百姓的種植積極性,山東遼寧河北河南等這些北方的主產區域普遍減少了種植面積,第二個原因就是今年的北方地區,像山東這些主產區雨水比較大,出現了一些水澇的現象,影響了大蔥的單產。據了解,大蔥是按茬口供應的,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大蔥,主要是山東、河南、河北等產區的產品,後面要上市消費的就是江蘇、浙江等地的大蔥了。但由於江蘇、浙江這些產區的大蔥種植面積也是減少的,因此,專家預測,春節前大蔥的供應屬於偏緊狀態,其價格仍保持高位運行。對此,有關專家認為,應儘快培育市場價格機制,避免小宗農產品價格過度波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研究員 李國祥:蔥姜蒜價格長期以來,主要是靠市場自發調節,它的一個突出特徵就是劇烈波動,我們未來要借鑑像我們的花卉市場, 像國外的拍賣市場的價格形成,一定要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一方面,讓價格能夠反映供求關係變化,另一方面,又不能因供求變化帶來價格放大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