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娘,江戶時代的平民偶像
文 | 於晨
《笠森お仙》是鈴木春信的名作,作為江戶幾大浮世繪畫匠之一,他畫中除了傳統的吉原題材,還常以茶室女侍、售貨女郎為主題。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以江戸谷中笠森稲荷門前「鍵屋」的「看板娘」 お仙為模特,畫出了《笠森お仙》,作品出版之後就大受歡迎。一時之間,在江戶城中掀起了一股追捧お仙的熱潮,男女老幼都來到鍵屋想要見一見這位畫中仙,店裡來客絡繹不絕,這是お仙和春信始料未及的。
茶水屋與美人
お仙此後更是被譽為「明和三美人」之一,成為當時江戶城的一大標誌。比起吉原中金作衣衫鈿為妝的紅塵顏色,お仙這般穿著粗布衣裳、穿行在小小水茶屋的庶民美人似乎更加貼近一般大眾的欣賞範疇。與今日標示為「可接觸到」的偶像相似,眾人對這種親切、可接觸的美的追捧更加狂熱。
日本人氣偶像組合AKB48成員橘美緒飾演水茶屋的看板娘。
所謂「鍵屋」便是水茶屋,顧名思義指的是喝茶的店鋪。江戶時代的水茶屋與今日不同,一般開在路旁或寺院之內,為來往行人或是前來參拜的香客們提供歇息、飲水的場所,也被稱為掛茶屋。
根據《江戸真砂六十帖広本》所錄可知,江戶城的水茶屋多集中在上也野山下,兩國廣小路一帶。特別是淺草觀音境內的傳法院附近,更是鱗次櫛比地排列了二十餘家茶屋,絡繹不絕的香客成為這類水茶屋的主要客源,顧客中不乏達官貴人。
相較之下,開在江戶城中的水茶屋,規模就小很多,所吸引的客人也多為庶民階層。因客人大多是社會底層的民眾,水茶屋的價格十分低廉。《守貞漫稿》記載:
店內熱水沏粗茶,時而以白水煮醃漬櫻奉客,客人所付的茶水費,多則一人出一百文,少則四五人合出一百文,因客而定。
平均價格為每人二十四文。
看板娘和店裡的顧客。鈴木春信/繪。
在市民文化蓬勃的江戶城,各種民間娛樂活動多不勝數,到水茶屋消遣是最常見的一種選擇。而城中的水茶屋不像寺廟旁的大店,有源源不斷的客人光顧,低廉的茶水錢更不能獲得利潤,於是,為了招攬生意,便出現了「看板娘」這一角色。
最初的看板娘是由水茶屋店主的女兒或妻子擔任,他們在店裡幫忙奔走招呼客人。一些姿容出色的看板娘受到客人追捧,有人慕名而來,並不為喝茶解渴,只為一睹看板娘的芳容。久而久之,她們在市民中具備了相當的知名度。
二十四文錢,一杯茶水,一個美人。這對於男子來說,是極為划算的消遣。而對於平民的女子們而言,邊喝茶,邊打量看板娘的妝容,能在打扮舉止上偷偷師,也是一件閨間樂事。
お仙其人
笠森お仙出生於平民階層,十二三歲時便在家中的水茶屋幫忙。
春信所繪的笠森お仙,是一位素麵朝天的姑娘,她身著木棉紋和服,容姿端麗且四肢修長。在畫中她或招呼客人,或奉茶忙碌,均是一般市井女子的生活常態。
看板娘在招待客人。鈴木春信/繪。
江戸中期的文人大田南畝なんぽ在《売飴土平伝あめうりどへいでん》中曾這樣描繪お仙:
少頃,天落紫雲,乘雲而來一美女,於茶店。年十六七,青絲如瀑,顏似妙玉,含黛眉,啟朱唇,長簪輕履,膚如凝脂,煙視媚行,顧盼生姿。
但就在人們爭先恐後地奔往水茶屋一睹笠森お仙真容的時候,這位被稱為人間絕色的女子卻在明和七年(1770年)二月突然失去了音訊。鍵屋之中不見芳蹤,只有一位年邁的老人獨自忙碌,有不死心的客人每天來守候,但依然沒再見到お仙。
お仙的種種傳言開始在市井之間流傳,有人說お仙並不是鍵屋店主的女兒,而是仙女或精怪幻化而來;也有人說她本就是根據人們心中念想所畫成的存在。也有人笑言:「那般美人竟變成了禿頭老爹。」(お仙的父親,鍵屋的店主是一位禿頂老人)。
お仙年老後有沒有變成禿頭老太不得而知,但是有知情人士記載,她在二十歲時嫁給了幕府旗本御庭番笠森稻荷地主倉地甚左衛門,兩人感情甚篤,育有九個子女。之後她相夫教子,無波無瀾,就像童話裡慣用的結束語,她「過上了幸福的日子」,平凡的生活便是お仙所期盼的幸福結局。
笠森お仙。鈴木春信/繪。
お仙之後,水茶屋行業依然持續火爆,後期的浮世繪師們也陸續創作了很多民間美人作品,但隨著行業間競爭的加劇,看板娘的身份也不再單純,有些人以這個身份為掩護,做起了風月買賣。
後來,幕府因這一曖昧的風月身份,而下令禁止看板娘從業。盛極一時的水茶屋看板娘逐漸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最終成為活在浮世繪中的一抹風華。
值得一提的是,在お仙遠離鍵屋四個月後,春信也於明和七年六月去世,終年四十五歲。お仙和春信雙雙在明和七年以不同的方式告別浮世,是先有「昔人已乘黃鶴去」的遺憾,還是先有「人面不知何處」的寂寥而使得一畫難求,我們對此已無法明辨。但他們留在歲月中的身影,不但未曾被時光衝淡,反而在你我的探尋中越發清晰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