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了解,江戶時代平民食物貝類,是如何成為日本婚宴菜色?

2020-12-21 解讀歷史迷霧

摘要:三分鐘了解,江戶時代平民食物貝類,是如何成為日本婚宴菜色?

江戶前意指江戶的前方,換言之,在江戶灣捕獲的魚貝類都可稱作產於江戶前的海味。特別是江戶灣盛產的鱸魚、鰕虎魚、鰻魚、比目魚、蝦姑、斑節蝦、牛尾魚、石狗公等等,海味資源極為豐富,也為烹飪提供了極為方便的食材資源。

成書於1838年的《東都歲時記》中對於江戶前也有相關描述,在4月到5月之間,「清早從芝浦、高輪、品川衝、佃島衝、深川洲崎、中川衝划船前往遙遠的海上。卯時(早上5點到7點)一過,浪潮開始退去,到午後一時,海底變為陸地。下船彎腰撿蛤蠣、看比目魚埋藏沙中,捉起擱淺小魚來度一場盛宴」。

早晨揚起帆船出海,等到正午時分退潮後再下船踏上海濱,捕撈蛤蠣、比目魚和小魚來擺宴享用,最後踏上歸途,這就是《東都歲時記》中記載的場景。這樣的行程就像是參加單日巴士旅行一般,可說是楊帆1日遊。

隨著時代的變動,不論是什麼季節的產物,到了現代都已經能夠輕易購得。然而好好地品味四季風情,沒有過度的加工、盡情享受1年之中營養價值最高也最美味的當季食材原味——這才是江戶料理的醍醐味,也是品嘗食物最正確的方法。

不過江戶人對於貝類的喜愛,同樣不遜於對魚類的喜愛。貝類產品大部分是江戶平民喜愛之物,價格便宜味道鮮美的貝類,一直是江戶仔餐桌上的美味之一。

不過將蛤蠣的地位提高,則是德川幕府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這位德川中興之主,生活極為簡樸,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份而奢侈享受。而將蛤蠣這種平民食物發展成婚禮宴席菜色,就是他的決定。

江戶後期的隨筆集《松屋筆記》寫道,在此之前出現在婚禮餐桌上的清湯並未有特殊限制,直到第8代將軍德川吉宗開始,蛤蠣清湯才成為約定成俗的菜色。這是出於將軍簡樸政策的影響,蛤蠣不但價廉物美、外形成雙成對,且單面貝殼也無法與其它貝殼吻合,象徵了「貞女不嫁二夫」的精神,因此便成了婚禮的必備料理。

根據《守貞謾稿》,江戶灣盛產的貝類有文蛤、花蛤、馬珂哈、毛蚶、牡蠣、蜆。書中記載了蛤蠣的價格,在江戶「小蛤大略一升、價錢二十文」,與同時期的京阪要價60文到100文相比可謂相當便宜,是除海魚外,品嘗海味的最佳選擇。

而在製作上,繪畫於江戶時代的《日本山海名產圖會》寫道,「烤蛤蠣要用松果點火燒烤,若從貝殼關節的部分開始烘烤,食用時貝柱即可輕鬆剝下,風味亦佳」。實際上,除了松果外,江戶人也使用松葉燒烤貝類,據說味道與松果燒烤不相上下。

但蛤蠣清湯在德川吉宗的影響下,成為江戶人的最愛。在貝殼綻放的瞬間,吸滿湯汁的軟嫩蛤肉,正是最美味的狀態。湯汁鮮美、蛤肉鮮嫩,對於當時的江戶人而言,簡直就是無上的美味。

到了現代,物資極為豐盛的日本社會,蛤蠣湯仍然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家常美味。在製作上也極為簡單,最重要的是對於食材要求極低。

按照現代日本社會製作蛤蠣清湯的做法,只需要8顆蛤蠣即可(一人份4顆)。使用土鍋將水和酒煮滾,一次放入一人份的蛤蠣熬煮。等待蛤蠣開殼後立即撈起盛盤,再煮下一人份的蛤蠣。

之後只需要少許的鴨兒芹或者水芹菜放入剩下的湯汁汆湯,最後加入少許醬油作為湯底。在將煮好的蛤蠣重新放入,一份蛤蠣清湯就順利出鍋。由於製作方式簡單,也無需特別關注火候,因此蛤蠣湯成為日本家常湯品之一。而在江戶時代,製法同樣如此,充分利用蛤蠣的鮮美,不過多烹飪,才是江戶前的海味。

相關焦點

  • 江戶時代,日本平民的年夜飯,必不可少的3種食物是什麼?
    摘要:江戶時代,日本平民的年夜飯,必不可少的3種食物是什麼?日本新年的料理是裝在重箱(層疊木製餐盒)的年菜。在江戶時代,準備年菜已是平民的例行活動,但原本是源自平安時期的宮廷儀式日語的年菜叫做御節(osechi),語源是(節會)。在古代的日本宮廷,遇到舊曆中訂定的節日就會舉行祭神儀式,天皇會設酒宴宴請大臣。這也稱為節句,像是三月三日的上巳節句是桃花節(又名女兒節)、五月五日是端午節、七月七日是七夕,雖然名稱與意義有所不同,但這些舉行儀式的節日仍延續至今。
  • 摘要:三分鐘了解,江戶時代的日本蛋糕是如何從奇葩變成好吃的
    摘要:三分鐘了解,江戶時代的日本蛋糕是如何從奇葩變成好吃的完全依賴進口的金平糖、有平糖、蜂蜜蛋糕等都是葡萄牙商人傳入日本的點心,到了江戶時代,日本人終於開始自己製作。尤其是蜂蜜蛋糕,在沒有烤箱的情況下,為了做出接近正統的口味,江戶時代的廚師費了極大的工夫才製作成功。不過,甜品在日本是極為高檔的食物,特別是在日本還沒有引進甘蔗種植前,甜品全靠進口。這就造成了甜品的價格居高不下,甚至可以和金小判相等。在一些時代劇中,時不時可以看到,商人為了賄賂幕府官員,而將金小判裝入小盒子中,作為禮物送給相關人員。
  • 日本江戶時代,既有醃梅當藥,也有廢紙當味增湯配料的黑暗料理
    摘要:日本江戶時代,既有醃梅當藥,也有廢紙當味增湯配料的黑暗料理日本進入江戶時代後,全日本資源向江戶城集中,江戶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由此形成了區別於京都的獨有文化,並逐步取代京都,成為日本各行業的中心地帶。
  • 三分鐘了解為什麼河豚和秋刀魚,日本人更喜歡後者
    摘要:三分鐘了解為什麼河豚和秋刀魚,日本人更喜歡後者捕撈秋刀魚是日本特有的一種漁業活動,以秋刀魚為主要捕撈對象也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事實上,日本開始捕撈秋刀魚是從江戶時代才開始。17世紀後半葉的延寶年間在紀伊進行的秋刀魚捕撈,可以說是日本捕撈秋刀魚的開端。
  • 打開這本「江戶時代形象的百科全書」,你就能了解日本文化
    浮世繪是日本江戶時期的平民藝術,它被譽為「江戶時代形象的百科全書」,它比較直接地表現出了江戶民間的人物和生活場景,如浴女、歌舞伎、美人、遊女、妓女、俠士、浪人、紅樓、花街和風景等。在日本的藝術史上,它第一次赤裸裸地表現了人們追求官能主義和享樂主義。在表現生活的真實時,也背負著「負面」的情緒,讓人突生「冷漠」之嫌。
  • 了解日本,你需要了解日本的江戶時代
    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日本最後一個封建武家時代。武家時代,即武士家族統治的時代。江戶時代的幕府叫江戶幕府,江戶氏族是十二世紀日本豪族,所以建築的城池叫做江戶城。江戶幕府又被稱為德川幕府。因1615年德川家康滅掉了豐臣秀吉家族,統一全國,在江戶建立幕府而得名。統一日本後,德川家康發展農業、改革經濟、穩定政治,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在江戶時代日本人民分為了四個階層:武士、農民、手工業者、商人。日本的封建制度氏歐洲式的封建制,各個地域被分割稱之為藩,每一個藩都有自己的領主,稱之為大名。
  • 看板娘,江戶時代的平民偶像
    看板娘,江戶時代的平民偶像文 | 於晨《笠森お仙》是鈴木春信的名作,作為江戶幾大浮世繪畫匠之一,他畫中除了傳統的吉原題材,還常以茶室女侍、售貨女郎為主題。一時之間,在江戶城中掀起了一股追捧お仙的熱潮,男女老幼都來到鍵屋想要見一見這位畫中仙,店裡來客絡繹不絕,這是お仙和春信始料未及的。茶水屋與美人お仙此後更是被譽為「明和三美人」之一,成為當時江戶城的一大標誌。
  • 日本江戶時代,離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江戶城的獨有情況
    摘要:日本江戶時代,離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江戶城的獨有情況現代社會,離婚是一件極其繁瑣的事情,不過相比於現代社會,日本江戶時代,在江戶城想要離婚卻是一件極其輕鬆的事情。江戶城的人口構成中,排除德川將軍家,由僧侶、神宮、武士、藩主及家眷組成的人口一度高達60多萬,其餘的均為來到江戶城工作的平民。不過,在初期平民人口較少,多為臨時到江戶工作的人員組成。隨著江戶城逐步開發,平民開始從農村湧入江戶城,除少部分拖家帶口外,其餘均為單身漢。
  • 日本江戶時代,為何日本武士寧可餓死,也不吃黃瓜?
    摘要:日本江戶時代,為何日本武士寧可餓死,也不吃黃瓜?江戶時代設有「士農工商」的身份制度。武士在這個制度中屬於最上層,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武士的生活就屬於上層。因此,俸祿額少的武士無法每天吃白米飯(這點還不如江戶平民),只好吃其他雜糧等填飽肚子。在自家的後院種菜,味增和醬油也是用給付的黃豆自製。即便遇到喜慶節日這樣的特殊情況也不會去店家買糕點。基本上就連法事用的羊羹也是自己動手做。至於酒或乾貨等無法自己做的東西,只好到店家採購。交易時多半是用記錄武士俸祿額的帳簿掛帳購買,不會直接付錢。而是等到年底一次給付。
  • 浮世繪,日本江戶時代的小紅書?
    這一概念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是在進入江戶時期以後。日本在中世紀末期進入諸侯混戰的局面,這一時代也被稱為戰國時代,之後經歷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到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完成全國的大一統。這一歷程也是今天日本眾多策略性電子遊戲的時代設定及靈感來源。德川家康畫像長期戰亂後的和平及社會穩定,帶來了經濟的發展。
  • 日本百貨從何來?江戶、明治和大正時代
    既是傳統,就有源頭,我們來一次日本百貨店的時光穿越,看看時間如何締造出日本百貨店的性格。時光之旅第一站:江戶時代吳服店江戶時代幕府統治時期,出現了為大名、武士階層專門定製和服的吳服店。1611年在名古屋本町,一家小作坊式的吳服店伊藤屋開鋪。這家四百餘年前的伊藤吳服店就是今天日本大型百貨店松坂屋百貨店的前身。1673年在江戶本町又一間叫做越後屋的吳服店開業,它則是如今日本最大的百貨集團三越百貨的發跡點。
  • 明治維新前的準備,江戶時代日本如何將識字率提高到世界第一?
    不過,有一個國家例外,這個國家在工業化前夕曾經達到極高的識字率,以至於令全世界都為之詫異,這就是日本,日本的識字率是什麼情況呢?根據統計,日本江戶時代嘉永年間(1850年),日本的入學率在70~86%之間。這是個什麼水平?
  • 日本江戶時代,為何旅店會幫旅客洗腳?可不是足浴那麼簡單
    摘要:日本江戶時代,為何旅店會幫旅客洗腳?可不是足浴那麼簡單日本在進入江戶時代後,隨著和平時光的到來,刀兵入庫的日本人開始享受起難得的安詳生活。不過,大部分人都需忙於生計,而來往於各個地方。加之,江戶時代的人員流動速度加快,農民前往城市工作、定居,商人、旅人也同樣四處遊走,這就帶來一項有著考量的服務。江戶時期的旅客一到了旅館,掌柜或女服務員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先為旅客洗腳。他們會先讓旅客坐在玄關處的臺階上,然後立刻準備好裝了水的洗腳桶和毛巾,為旅客把腳洗乾淨,稱為「足浴」。
  • 日本江戶時代,江戶男兒的基本就是講究髮型?
    摘要:日本江戶時代,江戶男兒的基本就是講究髮型?日本江戶時代,江戶人愛漂亮,對於穿著打扮特別講究。不但女性講究,就連男性也對自己的形象也非常注意,妝容凌亂,絕對不會出門。比方說,江戶人喜歡洗澡,大馬路上必定設有湯屋,大白天也上澡堂。
  • 江戶時代日本民俗的「百科全書」來了
    「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是迄今為止國內最大規模、最全的浮世繪藝術大展,140餘幅經典原作基本涵蓋各個時期的名家名作,系統梳理了浮世繪的發展脈絡魯迅曾說:「關於日本的浮世繪師,我年輕時喜歡北齋,現在則是廣重,其次是歌麿的人物。」
  • 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原版浮世繪在滬亮相,被譽為江戶時代「百科...
    浮世繪是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流行於民間的木刻版畫,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生活萬象,主要題材有美人畫、歌舞伎畫和風景花鳥畫,也有大量表現神話鬼怪故事和武士打鬥傳奇的作品。浮世繪鮮活地表現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百態和流行時尚,包羅萬象,被譽為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在藝術史上,浮世繪呈現出特異的色調與丰姿,歷經300餘年,影響遍及歐亞。
  • 從日本江戶時代特色文化來談談落語的衰落
    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日本江戶時代,民間的傳統曲藝文化中出現了落語這種表演形式。從內容和表演形式上來看,日本江戶時期的落語曲藝和華夏中原地區的單口相聲很相似。 一、淺談日本江戶時代特色文化 1.活躍的庶民文化 公元1603年到1868年間屬於日本的江戶時代,在這個時期,日本的武士封建化體系已經進入衰落末期,開始腐朽敗落漸漸消亡。
  • 江戶時代,作為男孩子節日「男兒節」的風俗已進入成熟階段
    江戶時代,日本呈現出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局面,出現了大量生活富足的平民,他們延續五月五日節日的習俗,並用武士的盔甲模型來裝飾房間。懸掛鯉魚旗是日本獨特的風俗習慣,有兩種寓意。其二,在日本更有「離水鯉魚」之說,與其他魚類不同,鯉魚離開水之後,即使被宰割前放在砧板上也會紋絲不動。這被日本人推崇為武士的臨危不懼,從容赴死的精神。江戶時代掛鯉魚旗的風俗也是對鎌倉時代武士家族掛旗幟和風幡習慣的一種延續。江戶時代初期,武士階層在五月五日這天曾將印有家紋的旗幟掛在門前。
  • 和菓子小歷史:江戶時代燦爛的和菓子文化
    江戶時代飲食最大的特色就是庶民階層的飲食文化相當勃興,且很多商人有錢之後,也可以一嘗以往只有貴族才能吃得到的美食。貴族的飲食向下載播、平民的飲食文化也向上流動,再加上此一時期從西方傳入的飲食文化,讓江戶時代也成為和菓子文化最為燦爛的時代。和菓子當中需要大量的砂糖,日本的砂糖本由僧人帶進日本。
  • 中心的轉移——淺析江戶時代日本政治、文化中心的轉移
    實際上,在日本的歷史中,東京和京都也一直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城市,尤其是在江戶時代,這兩個城市之間的關係是比較微妙的。之所以說這兩個城市之間的關係微妙,是因為在江戶時代,天皇是居住於京都的,而德川幕府的將軍則居住在江戶,也就是今天的東京。京都與江戶這兩個城市之間的關係,與天皇和幕府將軍之間的關係一樣,是十分之微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