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分鐘了解,江戶時代平民食物貝類,是如何成為日本婚宴菜色?
江戶前意指江戶的前方,換言之,在江戶灣捕獲的魚貝類都可稱作產於江戶前的海味。特別是江戶灣盛產的鱸魚、鰕虎魚、鰻魚、比目魚、蝦姑、斑節蝦、牛尾魚、石狗公等等,海味資源極為豐富,也為烹飪提供了極為方便的食材資源。
成書於1838年的《東都歲時記》中對於江戶前也有相關描述,在4月到5月之間,「清早從芝浦、高輪、品川衝、佃島衝、深川洲崎、中川衝划船前往遙遠的海上。卯時(早上5點到7點)一過,浪潮開始退去,到午後一時,海底變為陸地。下船彎腰撿蛤蠣、看比目魚埋藏沙中,捉起擱淺小魚來度一場盛宴」。
早晨揚起帆船出海,等到正午時分退潮後再下船踏上海濱,捕撈蛤蠣、比目魚和小魚來擺宴享用,最後踏上歸途,這就是《東都歲時記》中記載的場景。這樣的行程就像是參加單日巴士旅行一般,可說是楊帆1日遊。
隨著時代的變動,不論是什麼季節的產物,到了現代都已經能夠輕易購得。然而好好地品味四季風情,沒有過度的加工、盡情享受1年之中營養價值最高也最美味的當季食材原味——這才是江戶料理的醍醐味,也是品嘗食物最正確的方法。
不過江戶人對於貝類的喜愛,同樣不遜於對魚類的喜愛。貝類產品大部分是江戶平民喜愛之物,價格便宜味道鮮美的貝類,一直是江戶仔餐桌上的美味之一。
不過將蛤蠣的地位提高,則是德川幕府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這位德川中興之主,生活極為簡樸,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份而奢侈享受。而將蛤蠣這種平民食物發展成婚禮宴席菜色,就是他的決定。
江戶後期的隨筆集《松屋筆記》寫道,在此之前出現在婚禮餐桌上的清湯並未有特殊限制,直到第8代將軍德川吉宗開始,蛤蠣清湯才成為約定成俗的菜色。這是出於將軍簡樸政策的影響,蛤蠣不但價廉物美、外形成雙成對,且單面貝殼也無法與其它貝殼吻合,象徵了「貞女不嫁二夫」的精神,因此便成了婚禮的必備料理。
根據《守貞謾稿》,江戶灣盛產的貝類有文蛤、花蛤、馬珂哈、毛蚶、牡蠣、蜆。書中記載了蛤蠣的價格,在江戶「小蛤大略一升、價錢二十文」,與同時期的京阪要價60文到100文相比可謂相當便宜,是除海魚外,品嘗海味的最佳選擇。
而在製作上,繪畫於江戶時代的《日本山海名產圖會》寫道,「烤蛤蠣要用松果點火燒烤,若從貝殼關節的部分開始烘烤,食用時貝柱即可輕鬆剝下,風味亦佳」。實際上,除了松果外,江戶人也使用松葉燒烤貝類,據說味道與松果燒烤不相上下。
但蛤蠣清湯在德川吉宗的影響下,成為江戶人的最愛。在貝殼綻放的瞬間,吸滿湯汁的軟嫩蛤肉,正是最美味的狀態。湯汁鮮美、蛤肉鮮嫩,對於當時的江戶人而言,簡直就是無上的美味。
到了現代,物資極為豐盛的日本社會,蛤蠣湯仍然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家常美味。在製作上也極為簡單,最重要的是對於食材要求極低。
按照現代日本社會製作蛤蠣清湯的做法,只需要8顆蛤蠣即可(一人份4顆)。使用土鍋將水和酒煮滾,一次放入一人份的蛤蠣熬煮。等待蛤蠣開殼後立即撈起盛盤,再煮下一人份的蛤蠣。
之後只需要少許的鴨兒芹或者水芹菜放入剩下的湯汁汆湯,最後加入少許醬油作為湯底。在將煮好的蛤蠣重新放入,一份蛤蠣清湯就順利出鍋。由於製作方式簡單,也無需特別關注火候,因此蛤蠣湯成為日本家常湯品之一。而在江戶時代,製法同樣如此,充分利用蛤蠣的鮮美,不過多烹飪,才是江戶前的海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