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性能更好可玩度更高的智能可穿戴設備正在逐漸替代萬元以下的傳統手錶,因為它們比傳統機械手錶更豐富的功能和更為便宜的價格吸引了眾多的消費者,可穿戴設備說的細緻點就是智能手錶和手環。
在目前智能可穿戴設備的眾多功能中,有一個功能一直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心率監測。
在身體健康高於一切的21世紀,隨便拿出一個能夠實時監測身體健康水平的功能都是一個非常大的賣點,而事實同樣如此,每一次智能手錶或者手環的發布會都會特意宣揚一下自家產品的心率監測功能。
可他們就算將這個功能誇得天昏地暗,咱們在下面看的還是一臉懵逼,只知道這塊手錶確實能夠實時監測我的心率,但是它是如何監測的、監測原理是啥發布會上卻一概不講。
那今天,機哥就帶大家揭曉一下智能手錶心率監測背後的工作原理。
三種心率監測原理
1、光電測量法
這種原理也是目前智能手錶和手環上用得最多。這個原理簡單來講就是手錶會對著你的手腕皮膚發出一道光,然後測量反射光的量來確定人的心跳。那要是光全部反射回來了豈不是人就沒心跳了?
說到這裡就得提一提醫學上的知識了,當人的心臟在泵血時,血管中就會充滿著血液,這些血液都會傾向於吸收特定波長的光。所以你的心臟在跳動時,手錶發射的光就會源源不斷地被皮下的血液吸收,由此手錶再檢測反射光的量並通過特定的心率算法算出你當前的一個心跳情況。
一般而言,手錶的發射光都是綠色的,上圖中那兩個綠光就是手錶的發光LED,旁白你兩個孔應該就是接收光波的傳感器。
但這種方式有個缺點就是耗電速度有點快,開啟實時心率監測的耗電也比正常多50%左右。
2、心電信號法
這種方法是醫用心率設備常用的原理,但這次還是被智能手錶給借鑑了過來,對於智能手錶來說,它可以通過傳感器來測量心肌收縮的電信號,以此根據獨特的心率算法判斷使用者的心率情況,原理和心電圖類似,這種方法的優點就是準確度非常高。
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是佔用體積比較大,電路比較複雜導致成本也挺高的,而且再測量時手錶傳感器必須緊貼皮膚,不然就會導致測量中斷。
3、振蕩測量法
這種原理應用的很少,這種測量原理通俗來講就是使用傳感器監測人體每次心跳引發的輕微震動,然後通過這個震動將心率情況計算出來。
心率監測準確嗎?
首先大家要知道一點,智能手錶的心率監測功能肯定是不可能達到醫療設備那種準確度的,所以在很多手錶的心率監測介紹裡都會出現這麼一行小字:本設備監測數據僅供參考,不作為診斷和治療依據。
這些手錶廠家們也很清楚自家的產品在這方面還是有一定誤差的,所以它們要做的就是儘量提升技術水平去減小這個誤差。
而大家平時佩戴手錶的方式也會影響這個心率的測量結果,根據機哥本人佩戴的手錶使用手冊顯示,手錶的佩戴位置要離手腕處2.5cm最佳,且鬆緊度要恰好適中才行。
那麼,你認為哪塊智能手錶或者手環的心率監測功能最準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