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提問】:
我這段時間的事情特別多,三門專業課要做ppt和計劃書,還要寫學分申請的材料,以及準備一篇論文,還有對考研,考教資的每日學習。事情多到感到崩潰,心理特別的慌張、焦慮,感覺有巨大的壓力壓在身上,學習效率降低。有的時候感覺心特別慌,無法靜下心來學習或者做事,然後感覺到自己學習不進去,就更焦慮慌張了,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對這樣的情況,我該如何調節我的心態呢?如何讓自己不要因為過度焦慮而無法進入學習狀態?
【我的回答】
你好,多任務帶來焦慮-焦慮帶來低效-低效顯得任務更多——這的確是一種惡性循環。從你的描述中,這種緊迫感撲面而來。也許你也曾告訴自己「一口吃不成胖子」、「越焦慮效果越差」,但卻收效甚微,這中間發生了什麼呢?今天我想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和你來一起探討。
1、焦慮的核心情緒:恐懼
我們都知道,焦慮指向【未來】——是對【還未發生的事情】產生的一種擔憂、無力勝任的感覺。也許你已經看到了,所謂焦慮,其背後的核心情緒是恐懼。
那麼,恐懼什麼呢?答案大概是【害怕自己做不好,害怕自己完不成】,那麼【做不好和完不成】只是一個客觀描述,它為什麼如此可怕呢?或許這時候,答案呼之欲出:【懲罰】和【評判】。
所以把焦慮抽絲剝繭,我們會看到這樣一組鏈條:
焦慮恐懼擔心自己做不好、完不成如果做不好或者完不成,會遭遇可能的懲罰和評判
原來,懲罰和評判才是我們恐懼、焦慮的核心。
2、釐清:客觀與想像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想像當中可能會發生的【懲罰和評判】都是些什麼東西呢?我想它大概包括兩大類:
· 第一,真實的懲罰。比如考試成績不合格就會掛科;考研成績不夠,就意味著今年考研失敗等等。
· 第二,想像中的評判。比如成績不好=我無能=我不如別人=我是個廢柴
那麼真實的懲罰發生,我們會怎麼樣呢?從現實的角度考慮,掛科就去補考,今年考研失敗,就明年再考,或者選擇先工作就好。這麼看,面對懲罰,我們是【有方法應對】的,但是我想事情沒這麼簡單。因為也許我們根本不接受這樣的結果,所以才會焦慮。
不接受「被懲罰」的結果,也許根源還是在【評判】上。比如:考研失敗=我無能=我不行=我很差勁=我不如別人=我怎麼努力都還是個loser.....
說了這麼多,也許我們可以簡單粗暴的把【焦慮】和【評判】聯繫在一起。而也許你已經注意到了,這些【評判】的聲音,它們可能是來自於你內心當中,是你內心中根深蒂固的信念。而真正讓你恐懼的,不是做不完的ppt和論文,而是這些「想像中的聲音」。
我們把它叫做【內心的自我評判(自我否定)】
3、根源:內化養育者的評判
如果你回憶一下,這些聲音是誰植入的?也許你的腦海中會出現幾個身影,比如你的父母或者其他養育者,嚴苛的老師,嘲笑過你的某某人等。一般來說,它來自你的撫養者。簡單說,如果你的撫養者認為「做不好一件事=丟人現眼=沒能力=被人嘲笑」,並且用這種方式對待你,那麼你就可能會將他們的思維方式植入自己體內,成為你的【內在父母】。
這個「內在父母」不斷的發出批判的聲音,像皮鞭一樣抽打在你的【內在小孩】身上,於是這個小孩瑟瑟發抖,恐懼和焦慮。
4、應對策略
也許你會疑惑:你希望知道怎麼應對焦慮,我給你說剛才這些有什麼用呢?其實我覺得是有意義的。因為只有真正從根源上看清了自己焦慮的來源,真正的認知了自己,我們才能知道如何從源頭解決問題。接下來,我想談談具體的應對策略,給出我的一些小建議供你參考。
· 第一,把潛意識的內容意識化。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把我們從模糊的焦慮情緒中解放出來,變成清晰的意識。比如前文中提到的那些內容,其實做的就是這部分工作——釐清焦慮的來源,我們會發現自己的焦慮來自【自我苛責】的恐懼,當看清這一點,焦慮情緒水平就會下降一大半。
· 第二,釐清不合理信念。
前文提到,我們內心當中的自我評判,尤其是否定性的自我評判,其背後有一些不合理信念支撐,這些不合理信念大部分來源於【想像】而非【現實】。
比如:考研失敗=我無能=我不行=我很差勁=我不如別人=我怎麼努力都還是個loser,這是一個內心信念,這個信念中,把「一次考研失敗」的【單一事件】,上升到了【我這個人】身上,把一件事的失敗,上升到我這個人的失敗。
從事出發,泛化到人,再泛化到整個人生的失敗——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模式,這種認知很顯然來自於我們頭腦中的想像,而非客觀現實——因為在現實中,考研失敗這件事並不會決定我自己這個人的價值,也不會因此而影響我一生的命運。
· 第三,覺察自己的「死能量」
焦慮還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信念:這件事達成我的希望(想像中的目標),我就能活,否則,就會死。這裡所說的生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活著和死亡,而是弗洛伊德所說的【生本能】與【死本能】,簡單說,焦慮是指向死本能的情緒感受。
所以,焦慮的人大多缺少耐性,都有「急於知道結果,必須獲得自己滿意的結果」這樣的信念,否則就像自己「被殺死」一樣難受。
我們可以深度的覺察一下自己缺少耐心的特徵,然後回到現實問問自己:如果沒有立刻、馬上達成我的目標,我是真的會死嗎?還是我感覺會死?如果是後者,那麼即使這種感覺無比難受,我們也需要在意識層面反覆告知自己:這種感覺雖然讓我們感覺身臨其境,但本質上它卻是「假」的,它來自我們的自戀,是一種【我執】。
其實這仍然是將潛意識的內容意識化的範疇。是在另一個層面的意識化。
· 第四,攻擊【匱乏感】,覺察內心的【貪婪】
焦慮大多數和【貪】有關,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放不下,所以不能取捨,任務太多就會產生無力感。而貪是一個評判性詞彙,其背後,是安全感的部分,即內心深處的匱乏感。就像一個乞丐,看到滿桌子山珍海味,就恨不得什麼都塞進嘴裡。
對於自己內心當中的匱乏感,你可以深度覺察一下。自己是不是缺少安全感,是不是很需要【確定】的東西來滿足自己安全感的需要——比如掌握很多知識,被很多人喜歡和認可、考很高的成績....就能填滿自己匱乏的自我價值庫?
如果對自己的匱乏感毫無覺察,其實所有的填塞活動,都只是在做無用功——就像你一鏟一鏟的把物料填進一個填不滿的大坑一樣,這個大坑如果不被「看見」,它就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
· 第五,列出最小清單。
我剛才給出的建議,多數是建立在覺察的基礎上,因為「覺察即療愈」,而這部分,我談的是方法。當你有了覺察,有了一定的分辨【想像、感受】與【現實、客觀】的能力時,我們就可以開展下一步具體的工作了。這其中,列出最必要清單,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般人會說,焦慮來源於欲望太多。其實用心理學的解釋,就是我們把【渴望】和【需要】弄混了。簡單說,渴望就是我們的欲望,而需要,是我們必須要有的東西。比如我們需要一杯水一個饅頭就能活,這是需要,而我想要可樂、包子、饕餮盛宴,這是渴望。所以,所有的斷舍離和任務清單,都必須建立在這個概念的釐清的基礎上。
具體到你,你列舉了一連串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在你的潛意識裡,這些都是必須完成的,「不完成就會死」的。但是我相信即使它們都很重要,你依然能夠找到其中「最重要」的幾個。我認為衡量「最重要」有幾個標準:
· 對你長久的成長最具建設性、最有意義
· 對你當下的利益(純客觀,不受他人影響)最緊急
· 最能增加你的自我效能感的任務
以上三個方面綜合考量,建議你選擇三個任務作為每天必須完成的任務。這三個任務涵蓋了對你長期發展有益(也許短期看不到效果)的任務、解除你當下焦慮的任務以及能夠帶給你正向積極體驗的任務。
當你把每天必要的任務減少到三個以內。相信你的焦慮感會大幅減少。人在過多選擇面前會產生巨大的焦慮感,但是當我們能把任務清單講到最低,而且確保這份任務清單是我們的【需要】,我們的焦慮就會減輕很多。
每天輕鬆完成清單任務,再多的,是賺的。
【最後】其實解決焦慮的情緒還有很多切實可行的方法論,比如正念練習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不管哪一種,其實歸根到底都是要解決你的感受與真實之間的距離。就像託馬斯 摩爾所說:治療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拉近ta與真實的距離。
焦慮情緒是現代人普遍存在的情緒體驗,你可以嘗試一下以上這些方法,從覺知開始,最終知行合一。祝你成功。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動力學取向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多平臺的籤約作者,同時也是一名致力於心理學知識傳播的終生成長者。如果喜歡,請關注我,歡迎點讚,評論,打賞,各種互動。
如果你有什麼心理困惑,歡迎在後臺私信我。
我為自己寫作,希望遇到產生共鳴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