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筱沐
定稿:筱沐
孩子上幼兒園前,需要掌握哪些能力?
送孩子去幼兒園之前,你會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再決定嗎?孩子在什麼時候應該去,什麼時候還不能去,一部分家長並不會分辨。
生活中,很多寶媽也為孩子上幼兒園的問題非常頭疼,因為是與孩子第一次長時間分離,有些寶媽很期待,但有些寶媽卻也捨不得。
小林在送兒子去幼兒園之前是全職媽媽,每天要做的就是照顧自己的大兒子,從一日三餐到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
一轉眼,兒子就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小林為此還特意給兒子做了心理建設,告訴兒子去幼兒園有很多小夥伴,老師也會非常照顧自己的。
就這樣,兒子在小林的忽悠下被送去了幼兒園。可剛上幼兒園第一天,小李的兒子就被其他小朋友排斥了,原因竟是3歲的兒子不會在幼兒園上廁所。
與想像的不同,在幼兒園裡,老師需要照顧更多的小朋友,因為一個不注意,沒有察覺小林兒子的需求,所以才導致孩子尿了褲子。
可學習上廁所又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所以最後老師建議,小林還是將兒子帶回家,教會孩子幾種技能再來吧。
孩子上幼兒園前應具備的3種技能
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一般來說,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已經可以掌握很多生活技能,比如簡單的拿杯子喝水,用自己的餐具吃飯,自己解決大小便等等。
雖然身體還在發育中,但協調能力足以支持他們完成這些動作,家長要相信現在的孩子非常聰明,有些孩子在3歲前甚至能記住很多古詩詞,智力發育不會差太多。
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掌握的技能越多,他們就更容易獲得老師的喜歡,有了老師的表揚,他們也會更喜歡去幼兒園,一系列的良性循環能避免很多麻煩。
因為在幼兒園裡老師需要照顧很多孩子,她們沒時間面面俱到的照顧每個孩子的飲食起居,如果家長不能教孩子足夠多的技能,暫時還是別去幼兒園了。
最基本的溝通能力很多孩子在1歲左右就開始聯繫說話了,語言能力也代表了一個孩子的發育情況,雖然說話早晚不能代表智力發育情況,但家長還是應該多培養孩子一些技能。
就比如上幼兒園之前,孩子們需要一定的溝通能力,這樣才能更加清晰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和自己遇到的問題,老師也能及時解決。
有些孩子上幼兒園前,聽不懂大人說的話,更不會學大人的話,這很容易引起老師和家長之間的矛盾。
比如老師說:「寶貝,你今天已經吃了2碗飯了,不能再吃了,一會還要睡午覺」。可回到家,你可能會聽到孩子說:「媽媽,老師今天不讓我吃飯」。
聽到孩子這樣說,相信沒有幾個家長還能坐得住,肯定都會找老師去理論,可這明明就是孩子轉達的問題,不是老師的錯。
所以,為避免給老師和自己找麻煩,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的語言能力,教會孩子應該怎樣說話,才能更加清楚孩子在幼兒園發生了什麼。
最基本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直接決定一個人在某個群體是否受歡迎。
家長可別小看孩子的「社交圈」,他們在3歲後也是需要交朋友的,而幼兒園就是他們接觸的第一個「小社會」,所以免不了和其他小朋友打交道。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離不開同學和朋友的幫助,就算是幼兒園裡的小朋友,他們也希望交到和自己關係很好的朋友。
但如果你的孩子性格非常獨,或者非常自私,是很容易被其他小朋友孤立,甚至是排斥的。
所以,在送孩子去幼兒園之前,家長也應該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這樣不僅可以幫孩子交到更多的朋友,還能避免與其他小朋友發生矛盾。
不過,相比較生活技能和溝通能力,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需要付出更多,畢竟現在大部分家裡都是一個娃,在上幼兒園之前很難交到好朋友。
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家長應該如何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
首先,家長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
當兩個人有共同愛好的時候,他們更容易變成朋友。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去觀察別人的行為和操作。
並積極鼓勵孩子多了解其他小朋友在做什麼,這樣既可以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還更容易與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
其次,日常可以鼓勵孩子多主動給人打招呼。
鍛鍊孩子的主動性很重要,家長要引導孩子養成主動與人打招呼的習慣,比如「阿姨好,姐姐好」,這類的話可以變成口頭禪,大部分人對這樣的孩子會愛意滿滿。
如果有人主動問孩子一些問題,家長要鼓勵孩子主動回答,培養孩子的應答能力,這些方法都可以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
另外,孩子的合作能力也很重要。
善於交際的人,一定是願意主動幫助他人的人。
家長應該鍛鍊孩子主動分享,平時可以玩一些合作類的遊戲,讓孩子體驗協同合作的成果,當他們體會到快樂時,自然會喜歡上與人合作的。
總之,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家長最好培養一些能力,如果他們還是嗷嗷待哺的狀態,相信大部分幼兒園也是不會接收的。
今日話題:你的孩子已經掌握哪些技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