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君浩院士團隊在反鐵磁領域發現普適理論—新聞—科學網

2021-01-11 科學網

 

11月9日,記者從華東師範大學獲悉,該校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褚君浩院士團隊在二維反鐵磁領域獲重要突破:在二維A-type反鐵磁中提出了實現100%自旋極化的普適理論,並設計出新型二維自旋場效應電晶體模型,被認為是反鐵磁應用的重要進展。該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國際權威審稿人對此發現無比激動,認為是「令人驚喜的成果。」

據悉,這項研究是由華東師範大學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張翔院士(現香港大學校長)合作完成的。

上世紀70年代,法國科學家Néel因其反鐵磁研究成果獲得諾貝爾獎,反鐵磁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但宏觀磁矩為零使其磁結構很難測定,嚴重限制了其實際應用。

2017年,張翔院士首次在實驗中獲得二維鐵磁性材料Cr2Ge2Te6,由此激發了人們對二維磁性材料的研究興趣。但目前已發現的二維磁性材料有很大一部分為反鐵磁,這使得大量關於二維磁性材料的研究再次止步於應用。

為此,在測試雙層二維磁性材料Cr2Ge2Te6、VSe2等的電子結構時,該研究團隊發現,如雙層材料層間為反鐵磁交換作用時,施加垂直電場可以很方便的實現100%自旋極化的half-metallicity性質。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利用半導體性的雙層A-type反鐵磁(層內鐵磁,層間反鐵磁)得到half-metallicity性質是一個普適理論。

專家表示,該研究的重要意義在於,利用雙層A-type反鐵磁的half-metallicity性質可以實現新型的自旋場效應電晶體。(當垂直電場大於臨界電場時,即可獲得100%的上自旋極化流(藍色),翻轉外加電場方向可獲得100%下自旋極化流(紅色)。)1990年Datta提出的自旋場效應電晶體,其工作性能依賴通道中電子自旋進動的精準控制,該理論雖然備受關注但精準控制自旋進動狀態在實驗上困難重重。

論文第一作者龔士靜副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我們利用電場調控A-type反鐵磁的電子結構,實驗操作簡單方便,基本原理也完全不同於Datta-Das自旋場效應電晶體。通過與實驗合作者的多次討論,我們在論文中加入了很多關於實驗可行性的討論,對實現新型自旋場效應電晶體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了詳細闡述,包括器件工作溫度、二維磁疇大小、電極影響、二維磁性材料厚度對器件性能影響等等,使研究工作不僅理論新穎而且對未來的實驗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細節指導。」

「這個發現讓研究團隊無比驚喜。」褚君浩院士表示,「基礎研究的原創性發現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通常不會像應用領域的技術突破很快被接受,因此,做基礎研究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恆心,底子牢固了後勁才足;另外應創造條件加強合作,包括實驗和理論合作,國內與國際合作,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做大做強,做出特色。」

相關論文信息:http://www.pnas.org/content/115/34/8511

相關焦點

  • 實空間新型拓撲磁激發在磁性二維材料及人工反鐵磁薄膜中的發現與...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07組研究員張穎研究團隊在中科院院士沈保根、磁學實驗室和物理所的支持下,搭建了集微納加工、高分辨磁疇多物理場調控、小尺度電輸運測量於一體的高解析度磁疇動力學研究平臺,自主發展了原位調控拓撲磁疇的新方法。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微腔表面對稱性破缺誘導非線性光學 北京大學肖雲峰教授和龔旗煌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與其合作者,利用超高品質因子回音壁模式光學微腔,極大地增強了表面對稱性破缺誘導的非線性光學效應,得到的二次諧波轉換效率提升了14個數量級。
  • 可溶性有機納米聚合物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4月9日, 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教授解令海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取得突破,研究成果以《
  • 《半導體學報》被EI資料庫收錄—新聞—科學網
    記者11月30日從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獲悉,由該所與中國電子學會共同主辦的學術刊物《半導體學報》,近日收到愛思唯爾EI(工程索引)選刊內容團隊的通知,
  • 100個項目獲2020好設計獎—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創新設計產業戰略聯盟理事長潘雲鶴在致辭中表示,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設計的內涵、內容和目標都在發生著巨大變化。其中,由武漢理工大學團隊設計的遠洋概念郵輪設計,在疫情期間克服重重困難高質量地完成了設計任務並積極申報,經過好設計專家委員會推薦授予其「特別提名獎」。 據介紹,評選工作自5月19日啟動,歷時5個月,經過全國七大區好設計組織機構和14個合作夥伴推薦,共有1000餘個項目參與申報。
  • 專家學者中石大(北京)探討儲能前沿—新聞—科學網
    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蘇義腦,中國科學院院士孫世剛、張錦在內的10餘位國內儲能學科領域的專家作了專題報告。教育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以及相關單位師生代表200餘人參加論壇。 在致辭中,教育部高教司理工處處長高東鋒表示,儲能技術是制約清潔能源高效利用的關鍵,儲能技術的創新突破將帶動全球能源格局革命性、顛覆性調整。
  • 研究發現突破傳統二價金屬離子化合物認知新晶體—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理學院方海平教授課題組基於理論分析,結合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及同步輻射等技術,在還原氧化石墨烯(rGO)膜上直接觀察到了自然環境下生成的二維CaCl晶體。其中,鈣離子的價態為+1。同時,實驗證明,這些二維CaCl晶體具有室溫鐵磁性、金屬性、類壓電性,可形成石墨烯–CaCl異質結,且具備顯著的儲氫和釋氫能力。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
  • 築牢創新根基:「深蹲助跑」如何發力—新聞—科學網
    給予基礎研究穩定支持 這些年,作為理論物理學家的張新民還有一個身份——「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測實驗」項目的首席科學家。這讓他體會到了基礎研究的另一番「苦」:「理論物理研究大多靠單打獨鬥,研究者要能『耐得住寂寞』,而實驗物理研究大多是團隊作戰,雖然『熱鬧』些,但經費難題比前者更為突出。」 大科學裝置是基礎研究的利器。
  • 研究拓展海藻資源高值化利用途徑—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菸草研究所(以下簡稱菸草所)灘涂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創新團隊研究探索了褐藻多酚對於Ⅱ型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以及基於海藻廢棄物轉化的海藻源微生物液體肥料的綠色製備技術及其應用
  • 紅芸豆中發現溶血栓之道—新聞—科學網
    腸道菌群研究是當時醫學科研界最熱門的領域之一,臨床轉化應用也十分廣泛。在研究過程中,龔愛華發現益生菌代謝產物包括納豆激酶在人體健康狀態中發揮重要作用。泰州一企業慕名前來,聯繫其能否進行納豆激酶功能食品開發工作。 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分離菌種,篩選原料、優化配方、摸索發酵條件等,龔愛華的團隊在春節前後預試驗一做就是三個多月,來打通納豆激酶生產的路徑。
  • 楊勝利院士工作站落戶上海寶藤生物—新聞—科學網
    1月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生物學家楊勝利院士工作站在高科技企業--上海寶藤生物揭牌成立。
  • 蕎麥蜜改善人腸道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以下簡稱蜜蜂所)蜂產品加工與功能評價團隊研究發現,蕎麥蜜中多酚類成分和低聚糖可以發揮協同作用,選擇性地促進有益菌生長,抑制致病菌
  • 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高效塑料生物降解策略—新聞—科學網
    4月28日,《微生物生物技術》刊發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崔球團隊等成果
  • 上海九院完成個性化3D列印骨盆重建手術—新聞—科學網
    記者了解到,上海九院骨科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戴尅戎帶領下,加強醫工合作,在國際上率先將3D列印技術引入個性化重建假體的研發,創建了3D列印個性化病變模型、重建假體等「三位一體」的治療模式。這意味著,過去無法治療的骨腫瘤等骨科嚴重疾病有了新的治療方式。郝永強表示,基於3D列印技術的個性化醫療模式對某些疾病而言,就是救命的「雪中送炭」。
  • 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穩定機制—新聞—科學網
  • 人工智慧首次發現強效抗生素—新聞—科學網
    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的大腸桿菌(綠色) 圖片來源:Stephanie Schuller/SPL 據《自然》報導,一項開創性的機器學習方法從1億多個分子中發現了強大的新型抗生素。這項研究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合成生物學家Jim Collins領銜,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細胞》上。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被稱為halicin的抗生素是人工智慧(AI)首次發現的。儘管在之前的抗生素研發中,AI曾協助其中的某些部分,但這一次是AI首次從零開始識別出全新種類的抗生素,且沒有使用任何人類先前的假設。 「這項研究意義非凡。
  • 二維室溫鐵磁/二維有機反鐵磁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二維磁性材料的研發為未來尺寸更小、能耗更低的自旋電子學器件的實現提供了可能,因而成為材料物理領域的新寵。目前,該領域有兩個方面的研究備受關注:其一是提高二維體系的居裡溫度,最好能到室溫以上;其二是拓展二維磁性材料的類型,除了無機的還需要有機的,除了鐵磁的還需要反鐵磁的。  目前,大多數二維磁性是通過機械剝離三維磁性晶體來實現的。這類體系的本徵居裡溫度普遍較低(< 250 K)。
  • 耐低溫水系鋅基電池用電解質溶液研發成功—新聞—科學網
    耐低溫水系鋅基電池用電解質溶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先鋒、張華民帶領團隊 水系鋅基電池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能量密度高等優點,在可攜式電子設備、電動汽車和大規模儲能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但是,水系鋅基電池的鋅負極一側會產生鋅的不均勻沉積,導致鋅枝晶的生長與脫落,從而影響鋅基電池的循環穩定性;另外水系電解液離子傳導率隨著溫度的降低而急劇下降,使得該體系電池在低溫下無法運行,大大限制了水系鋅基電池應用範圍。
  • 最古老的「毛毛」蝸牛被發現—新聞—科學網
    10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他們在琥珀中首次發現保存了角質毛的陸生蝸牛,這對我們理解白堊紀蝸牛的多樣化,以及蝸牛與被子植物的協同演化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