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徘徊在生死之間,用藝術的力量換取暫時的平靜.

2021-02-20 前線


他叫李博

他的作品充滿了壓抑、敏感,苦澀

他說

當代藝術是最好的表達自己的方式,

就像寫日記一樣。

只有親身體會的東西,

才能讓我去發掘它內在的東西。

🔽

一根根的氣管

控制每一根氣管吹出的空氣的強弱就會形成一個人的頭型

,因為吹出的空氣是流動著的,

所以每個人的感覺,

每一次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


鋼絲與空間之間的張力,

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

讓人直觀到兩者之間的對抗

他對不同形式的平衡的表現,

沒有絕對的平衡,

只有相對的平衡,

就看你用什麼方式,

什麼手段達到平衡了。

人不管是向上跳還是向下跳,

都會受到阻力和彈力的雙重約束,

還得不停旋轉保持平衡。

現代工業社會對人的異化,

旋轉的人成為前篇一律,

毫無個性。

強烈的視覺效果帶有哲學思考,

矛就是盾,

盾也是矛。

有些是他對社會關係的思考與呈現

作品讓人聯想到一系列的電話詐騙

和部門之間的相互推諉

圓形閉合結構象徵無始無終

對於宏觀社會問題,

李博用誇張的形式表現出來,

用判官的判筆組成虎皮的形狀,

對人民具有強大的威懾力,

讓人懷疑司法的公正性何在。

李博也很關心生態保護,

當資源被掠奪一空,

三隻木船孤零零的,

剩下的就是人類的滅亡。

五層沙網層,

每一層上放著不同礦石煤塊沙子等,

象徵地球上的資源正在一點點消失,

最終會給人類帶來災難,

也象徵社會勞動關係,

層層剝削,

到底層就幾乎什麼都沒有了。

出身農村的李博很關心農民問題,

這三幅圖都是關於底層農民生活問題。

農民需要的只是吃飽飯,

但是卻又如此艱難,

他們的生機被人掌控,

一樣的餐桌確實不一樣的生活,

壓迫和剝削無時無刻不在,

對食物的需求甚至成為自己的枷鎖。

最具有視覺效果的莫過於這個作品了,

打開了一扇門,

房間卻被磚頭充斥,

卻沒有自己的立足之處。

我說,你的作品都好壓抑,他說沒辦法,這就是我的生活。敏感、壓抑正是他隱秘生活體驗情思的視覺體現。其實,藝術創作是他生活唯一的出口。他曾經是普普通通的一個高中生,憧憬著大學生活的美好,2004年命運的殘酷降臨到他身上,高考前夕,19歲的李博從腎功能衰竭惡化為尿毒症,不得不退學治療。第二年,做了腎移植手術。

留住一位藝術家生命很難嗎?

5年後,尿毒症復發,不得不靠透析維持生命,由於尿毒症併發症比較多,除了病患所帶來的各種不適(如噁心、嘔吐、頭暈、頭痛、少尿、厭食、失眠、呼吸困難等)之外,尿毒症患者還不能生氣,不能太累,不能感冒,不能熬夜,甚至不能吃鹹不能吃辣……這就是李博必須面對的生活。

最開始兩年,李博患上嚴重的失眠,每天要靠安眠藥才能入眠,心理壓力特別大,時常有恐慌症發作。現在一周兩次的透析,每次都像赴刑場一樣提心弔膽,生怕出現什麼意外。由於身患重病徘徊於生死之間,身體和心理上都出現了各種問題,身體上的不適,內心的焦慮,恐懼,難以融入社會又牽扯於社會之中,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都被無限放大,只感覺自己很無能為力,人基本處於崩潰的邊緣,腦子裡胡思亂想。在這種心理折磨下,他才開始在藝術創作中尋求安靜。

而那些敏感又壓抑的作品就是他內心長期病痛折磨的真實反映,正如這個作品,裝滿汽油的玻璃缸,熊熊的火焰在上面燃燒,透明的玻璃看得見裡面的安靜,但又隨時可能爆炸。

我問他,創作作品需要耗神費心,會不會對你身體有影響?他說,恰恰相反,「只有在創作的時候才能夠暫時的平靜,只有創作出新的方案才能夠讓自己高興,這也讓我唯一興奮的事情。只有親身體會的東西,才能讓我去發掘它內在的東西。如果不創作,心理壓力更大。」

(長期透析留下的疤)

心理的痛苦就是現實生活的困境的反應,當年腎移植手術,手術花費了近20萬元,因為當時並沒有醫保,所以手術費用全部自費。而吃抗排異的和併發症的治療的費用不在報銷範圍內,至今已經花費了70餘萬元。由於病情,李博必須控制飲水飲食,而且不能勞累,否則會導致心衰,這意味著李博只能靠家人養活。母親只能在家照顧他,現在的開銷都是靠年邁的父親在工地做工維持,去年與妻子離婚,兒子快10歲了,「現在的生活,於我,就是一場接著一場的考驗,一場接著一場的災難「,他的處境就像這個盤子裡的沙魚,奮起反抗層層的束縛,激起一圈圈血浪。

尿毒症者的平均壽命15年左右,李博從04年患病現在13年了,因為年輕,李博相信自己還能多活幾年,只是現在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卻無法外處工作,這正是命運的殘酷的地方。這是他第一次藉助眾籌,李博說,活著就是他唯一的目標。正如那個小沙魚,無論如何要反抗命運的束縛。

如果你也想幫助留住這位藝術家的生命

希望得到你的轉發


 點擊閱讀原文,助力留住這位藝術家的生命。

相關焦點

  • 徘徊生死血肉文字間
    不過這陣子因為拔牙的緣故,倒是在心一爸爸的推薦下看了一本《徘徊生死血肉文字間》的書,是香港本地一位女性病理學醫生的著作。本來並沒有太多心思讀這厚厚繁體豎版,又相對專業的書。但書名吸引了我,拔牙,原本不就是一件刀光血影血肉橫飛的事嗎?
  • 李博:花要開出燦爛
    昏迷的落水者突然清醒,緊緊地抓住李博,這個危險的動作讓李博不能遊泳,二人雙雙沉入湖裡,危急關頭,李博用力一拽,再次將落水者拽出水面,對其進行言語安撫,落水者情緒平穩下來,李博拽住落水者的衣服將其拖至湖邊,用岸上同事們遞下來的繩子系住落水者的腰部,用盡全身力氣將其向上託,落水者成功被救。李博上岸後才感到一陣鑽心的疼痛,原來自己的腳底板被湖邊的蘆葦扎破了,雙手也已多處劃傷。
  • 星空回顧 | 李博:這些孩子在告訴我們什麼是真正的藝術
    星空藝術節是中國首個以包容性藝術為發展方向的非營利藝術節,秉持公益之心,平等之志,希望通過藝術,增加不同國家、不同社群、不同背景的藝術創作者與參與者之間的互動交流,以削減社會偏見、傳遞藝術能量為使命。曾獲瑞士巴塞爾「明日之星」,法國巴黎皮爾卡丹藝術中心「最佳國外藝術家」獎,在北京、上海、倫敦、臺北、巴黎、新加坡、馬德裡等地舉辦過 個展。2013年組建古人樂隊,同年底,因為偶然聽到聾啞人發出的「啊」的聲音,覺得非常震撼、純粹,因為想把這種純粹原始有力量的聲音放進音樂裡,李博和張詠發起無聲合唱團,持續至今。
  • 生死之間
    於此,你會發現,可以看見這個世界,真好;可以聽見這個世界,真好;可以大口大口地呼吸,真好;可以嘴角上揚、笑裡坦蕩,真好;可以全然安住於生死之間,真好。 寫到這「真好」的時候,梧桐忽然想起二十四年前的春天,離開的她,梧桐以為忘記了,但其實她一直活在內心的溝壑裡,只是生死懸隔,唯獨想念,不禁鼻尖發酸,眼角一熱。
  • 平靜安穩的力量
    螞蟻腳爪裡藏有的幾十億臺微妙的「小電動機」就是它的力量來源。螞蟻汲取的,是自然界中已經存在的能量,它享受著其中豐富的供給。 人心同樣有無窮的力量,   力量源於平靜安穩的心。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清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穩」的學習接受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 沒有在生死邊緣徘徊過,怎知生命的意義和可貴
    《我是怎樣的人》|文:紅顏魔尊「沒有在生死邊緣徘徊過,怎知生命的意義和可貴」/01/在這樣特殊時期,閒,造成了思想和情緒的泛濫。於是乎,我就想,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02/後來我在長長的迷失自我的路上,終於面臨生死存亡,看透了人生和世態炎涼,不做那理所應當燃燒自己的蠟燭,活成自己的模樣。對於那些怪誕又囂張的指手畫腳,我只是不解釋地「滄海一聲笑」。可笑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謂的善良回歸,可悲人間正道是滄桑後,那含淚的決絕成了無情無義。現實讓我明白,無法左右別人的思想,管不了別人的嘴巴,就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這世間,每一種執意和誓不回頭都是有緣由。
  • 齊溪主演《平靜》柏林電影節獲獎 展現新一代中國電影女性力量
    由宋方執導、齊溪主演、賈樟柯監製的華語影片《平靜》,在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Forum單元舉辦的頒獎儀式中榮獲CICAE藝術電影獎(CICAE Art Cinema Award)。影片中,齊溪抓住人物特點將林同演繹得入木三分,也展現了新一代中國電影的女性力量。
  • 鹽田千春:抽出藝術的線,纏繞生死的苦
    1994年大二時,鹽田態度鮮明的行為作品《成為繪畫(Becoming Painting)》便是她渴望掙脫枷鎖的吶喊,她用紅色的塗料潑向了自己和身後的畫布,讓自己和畫布在某個視角中融為一體。這一學生時期的創作方式並很難談得上學術意義,她只是通過此方式去呈現出那半年迷茫時光中的痛苦,以及那段時間對藝術和藝術家身與社會、生活間關係的思考。
  • 線上演出相伴 藝術帶來力量
    疫情給很多人的生活按下了暫停鍵,與中國人民宅在家「秀廚藝」一樣,義大利人民用音樂、歌聲表達他們對生活的愛和對戰勝疫情的決心。  音樂、戲劇可以讓人們抒發情感、凝聚信心,這種力量跨越國界、種族。雖然目前劇院、劇場等演出空間還未開放,需要演出愛好者耐心等待,好在,很多演出服務方積極上線演出資源,讓人們坐在家中就可以欣賞高水平的藝術演出。
  •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或寫愛侶去後,處孤室而悽愴,睹遺物而傷神;或寫作者既富且貴,追憶往昔,慨嘆世事乖舛、天命無常;或將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憶之情,用恍惚迷離的文字和色彩抒發出來,讀之令人心痛。而用詞寫悼亡,是蘇軾的首創。蘇軾的這首悼亡之作與前人相比,它的表現藝術卻另具特色。這首詞是「記夢」,而且明確寫了做夢的日子。但雖說是「記夢」,其實只有下片五句是記夢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訴悲懷的,寫得真摯樸素,沉痛感人。
  • 什麼是生死?她用一根線來告訴你——鹽田千春的裝置藝術
    偉大的藝術,總能用很簡單的材料創作出令人驚嘆、震懾靈魂的作品,縱觀當代繪畫、雕塑、行為、裝置藝術等,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恰到好處的把握住了人們心中那最敏感的情感,對生命的思考,對宇宙的試探……藝術家們以自己的藝術形式和觀念態度,向世人展現著自己的精神世界,傳達自己的意識情感,而當我們在觀看這些作品時
  • 日本前衛藝術家草間彌生:藝術讓我明白了生死與眾生
    通過藝術我明白了生死,以及這個世界上綿延存活的眾生;通過創作,我不斷學習愛與和平的真諦,宇宙萬物的奧秘,我迫不及待要把這些都展現在畫布上。」85歲的草間彌生,過著精神療養院和工作室之間兩點一線的生活。她入住的醫院就在工作室對馬路,步行僅5分鐘。醫院生活相當規律,早上起來7點檢查體溫,晚上9點就寢。她早上9點半到工作室開始創作,午飯5分鐘完成,然後接著畫,直到傍晚7點。緊握畫筆的草間彌生,仿佛在跟時間搏鬥,像草一樣頑強生長。
  • 紳士與殺人犯、美與獸性的藝術家——《藝術的力量》
    《藝術的力量》的作者西蒙·沙瑪的共情的力量讓人驚嘆。而共情的前提是了解,他選擇了八位歷史上特別的藝術家,從不同的角度結合他們的經歷,通過他們的畫作,讓我們去發現、思考、喚醒、顛覆、打破、反思。西蒙·沙瑪仿佛把自己融入了每一位藝術家的生活,穿越到他們生活的年代,在一旁默默地觀察他們的生活,思考他們的放縱、無聊、渾渾噩噩、無處釋放的激情以及才華、創意和抱負。
  •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江城子
    或寫愛侶去後,處孤室而悽愴,睹遺物而傷神;或寫作者既富且貴,追憶往昔,慨嘆世事乖舛、天命無常;或將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憶之情,用恍惚迷離的文字和色彩抒發出來,讀之令人心痛。而用詞寫悼亡,是蘇軾的首創。蘇軾的這首悼亡之作與前人相比,它的表現藝術卻另具特色。這首詞是「記夢」,而且明確寫了做夢的日子。但雖說是「記夢」,其實只有下片五句是記夢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訴悲懷的,寫得真摯樸素,沉痛感人。
  • 浙裡聽時政新聞丨麗水學院工學院團委副書記李博為你播報
    麗水學院工學院團委副書記李博浙江新聞客戶端的讀者朋友們,你們好。今天是12月11日星期五,我是麗水學院工學院團委副書記李博,今天由我在麗水學院為大家播報「浙裡聽時政新聞」。一、習近平致信祝賀首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舉辦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10日在廣東省廣州市開幕。
  • 徘徊不定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徘徊不定,在難於接受的或同樣緊迫的兩者之間作出抉擇時為難猶豫。出自:李雲德《沸騰的群山》:「嚴浩目前是在十字路口,毫無主意地轉遊,何去何從徘徊不定。」近義詞有:猶豫不決,反義詞有:斬釘截鐵,徘徊不定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不能決斷。
  • 在方寸之間,綻放巨大的美好力量
    在程式化重複的日常生活中,藝術常常淪為可有可無的點綴。然而,在突如其來的變故面前,藝術會以無可替代的光芒與力量重燃人們內心的希望。 用藝術復甦生活,用藝術療愈傷痛,用藝術點亮前路,在後疫情時代,重塑擁抱美好生活的勇氣。
  • 尋找李博-1991年失蹤於青海省都蘭縣
    姓名:李博(小名:江源) 性別:男性出生日期:1986年10月19日籍貫:青海省失蹤日期
  • 蘇軾 |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深度賞析)
    這首詞運用分合頓挫,虛實結合以及敘述白描等多種藝術的表現方法,來表達作者懷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對亡妻的哀思中又糅進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將夫妻之間的情感表達得深婉而摯著,使人讀後無不為之動情而感嘆哀惋。  蘇東坡對於王弗是痛徹心肺的悲情。「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