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發現讓古埃及文明再引世人關注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考古新發現讓古埃及文明再引世人關注

  從2020年1月31日到2月19日,短短20天的時間裡,埃及人給世界講述了三個故事,帶來了驚喜和期待。

  1月31日,在埃及中部的明亞省發現了16座距今2600年的墓葬,當地已經累計發現了35座古墓。2月13日,埃及考古隊在臨近地中海的埃及北部代蓋赫利耶省烏姆哈勒金地區發現了83座古墓,其年代可以追溯到納卡達文化III期。2月19日,埃及前文物部長馬姆杜·埃爾達爾率領的考古團隊宣布,經過再次使用探地雷達勘測,他們發現了3300多年前埃及美女王后納芙蒂蒂墓葬的新線索。

  埃及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古埃及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埃及也是名副其實的文物大國,正如埃及民間諺語所說:在埃及居民區隨便挖出一塊石頭,都可能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埃及考古新發現」似乎已經不再是新聞,因為人們幾乎隔三岔五就能聽到這樣的消息。儘管如此,在2020年新年伊始,埃及連續宣布三大考古發現,每一件都引起了國際考古界的重視,也引起世界各地古典文化愛好者的極大興趣。

  埃及的司馬遷與古埃及歷史分期

  埃及文明和中華文明一樣源遠流長,領土經歷過多次分裂和統一,社會經歷過各種不同的朝代,國家經歷了許多長命或短命的君王。

  公元前一世紀,中國西漢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用一部《史記》記載了從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初年約3000年的歷史。在這之前的公元前三世紀時,一位名叫曼涅託的埃及祭司用希臘文撰寫了《埃及史》,記載了從公元前3100年埃及統一到公元前343年埃及進入希臘化託勒密王朝間的歷史,跨度也是約3000年。

  司馬遷和曼涅託都生活在2000多年前,他們記載的都是5000年前到2000年前的歷史。由於時代的限制,我們不能苛求他們所記載的漫漫歷史長河中的每件事都有史學根據,都無懈可擊。他們對久遠歷史的記載有偏差,有傳說也可能有文學的加工。但是,他們對很多歷史事件的記載被後世通過不同的方法尋到佐證。我們如今所了解的很多有關古代中國和古代埃及的歷史知識依然建立在這兩位歷史學巨人的肩頭上。

  曼涅託的《埃及史》原稿至今未被發現,但後世的希臘學者大量抄寫引用了曼涅託的文字記載,使得這部史學名著得以流傳後世,成為人們研究埃及歷史的重要史料。曼涅託對古代埃及歷史的劃分至今仍為學術界普遍使用。以曼涅託時代劃分為基礎,埃及文化學者們將古埃及歷史大致劃分為幾個階段。

  首先是巴達裡文化時期,大約存在於公元前4500年—公元前4000年。在中部埃及有一個名叫巴達裡的小鎮,小鎮周圍發現了大片古文化遺址。遺址表明,埃及在公元前4500年前後已經形成了氏族公社,人類的文明已經出現。

  第二是納卡達文化時期,大約存在於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也被譯為涅伽達文化或奈加代文化,以上埃及小鎮名字命名。這一時期是埃及歷史最重要的史前文化時期,埃及社會出現巨大變化。納卡達文化時期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納卡達文化I期約存在於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500年,又稱為阿姆拉特文化時期。這一時期埃及出現了私有制和階級關係,定居點逐漸向城邦發展,王權的萌芽出現。納卡達文化II期約存在於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200年,又稱格爾塞文化時期,這一時期私有制和階級確立,城邦國家出現,上下埃及兩個王國形成,王權成為政權的主要形式。納卡達文化III期約存在於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3000年,又稱為塞梅尼文化時期。在這個時期,埃及從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上下埃及統一為單一的埃及王國,奠定了埃及國家5000年歷史的根基。此後,埃及進入王朝時代,因此這一時期也被稱為前王朝時期,或零王朝時期。

  曼涅託的歷史記載從這個時期開始。他把此後的古埃及歷史劃分為古王國、中王國、新王國三個時期,共有31個王朝。人們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細化,分出三個中間期,古埃及歷史上的中間期指兩個全國政權穩定階段之間的國家分裂或政治混亂時期。

  因此古埃及歷史被劃分為下列幾個時期:

  早王朝時期包括第1—2王朝,約存在於公元前3100年—前2686年。

  古王國時期包括第3—6王朝,約存在於公元前2686年—公元前2181年。埃及生產力發展,法老們開始修建金字塔,亦稱為金字塔時期。

  第一中間期包括第7—10王朝,約存在於公元前2181年—公元前2040年。此時埃及出現南北分裂局面。公元前2055年,底比斯軍隊再次統一埃及。

  中王國時期為第11—14王朝,約存在於公元前2040年—公元前1786年。埃及國家進入穩定發展時期,法老不再修建金字塔,轉而修建巨大的神廟。

  第二中間期包括第15—17王朝,約存在於公元前1786年—公元前1567年。埃及再次進入南北分裂時期,希克索斯人佔領了尼羅河三角洲,直到底比斯貴族建立第17王朝,將希克索斯人驅逐出埃及。埃及再次實現統一。

  新王國時期為第18—20王朝,約公元前1567年—公元前1085年。這一時期是阿蒙霍特普四世、圖坦卡蒙、拉美西斯等著名法老生活的年代。

  第三中間期為第21-24王朝,約存在於公元前1085年—公元前752年。這一時期王權分崩離析,國家分裂成兩部分。到第25王朝時期埃及國家再次實現統一。

  後王國時期包括第25—31王朝,約存在於公元前752年—公元前332年。埃及國勢逐漸衰落,延續3000年之久的法老統治走向終結,埃及淪入希臘馬其頓帝國之手。

  了解埃及歷史的基本脈絡,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埃及考古新發現的意義。

  埃及中部的考古發現

  1月31日埃及文物部長親自宣布了2020年埃及的第一起重要考古發現。他宣布,埃及考古工作者在埃及中部的明亞省發現了16座墓葬,以及20個石棺和數千件陪葬品。此次考古發現位於圖納山大墓地附近地區,發掘出的大量石棺、木棺及器物等屬於埃及後王國第26王朝時期,距今約2600年。考古人員自2017年11月在此區域開展發掘工作,現已進入第三階段,累計發現墓葬35座、石棺約90個,包括用純金和寶石製成的護身符等陪葬品上萬件,以及若干內臟保存完好的卡諾皮克罐。

  埃及的出土文物動輒就有三五千年的歷史,因此發現距今2600年的古墓應該不算稀奇。重要的是這些古墓出土的地點。埃及文物部長指出,明亞省在考古方面還是一片處女地,這裡還隱藏著許多秘密有待揭開。

  明亞省位於埃及中部,是上埃及和下埃及交界處。埃及大部分重要文物出土於下埃及的尼羅河三角洲地區、上埃及的盧克索和努比亞地區。埃及中部地區文物相對較少。因此,埃及政府近年來在這一地區加大了考古發掘的力度。自2018年以來,位於埃及中部的明亞省進行了大量的考古發掘,出土了一大批有價值的文物。埃及政府希望通過文物古蹟的發掘,促進埃及中部地區的旅遊資源開發。

  揭開神秘的前王朝面紗

  埃及文物部宣布的第二起重要的考古發現是在尼羅河三角洲代蓋赫利耶省烏姆哈勒金地區發現了龐大的古代墓葬群。

  在這批被發現的83座墓葬中,有3座墓葬的時期確定在約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納卡達文化III期。在這一時期的很多墓葬中,遺骸並不是平躺,而是如同胎兒在母親腹中一樣呈蜷曲狀。古埃及人相信人去世後將前往另一個世界,這種姿勢可以幫助死者儘快進入到那個世界去。遺骸周圍有隨葬物品,包括手工製作的陶器,牡蠣殼,羅非魚形、矩形和圓形的碗,以及古埃及人在眼睛上化妝用的物品等。這些都是供死者在另一個世界使用的。此次發現的陶土棺材尤為引人注意,這種陶土棺以前在納卡達III期的墓葬中很少發現。上流社會的人去世後,一般使用石棺、磚墓或木棺,較貧窮的人通常被埋在淺洞中。為什麼這裡的死者被安葬在陶土棺材中,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這一考古成果將我們帶回到了5000年前的埃及前王朝。在那個社會激烈動蕩的神秘年代,城邦混戰、政權更迭、國家統一等重大事件不斷發生。沿著尼羅河河谷,埃及地區出現了四十多個被稱為州的城邦,城邦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不斷發生戰爭,最後,以孟菲斯為界,在尼羅河的上下遊形成了兩個獨立的政權,這就是上埃及和下埃及兩個王國。上遊的上埃及以蜜蜂為圖騰,國王戴圓錐形白色王冠,以禿鷹為保護神。下遊的下埃及以莎草為圖騰,國王戴紅色王冠,以眼鏡蛇為保護神。

  又經過多年戰爭,大約在公元前3100年前後,上埃及國王納爾邁徵服了下埃及,建立了統一的埃及王國。他的事跡被記載在著名的「納爾邁調色板」上。這是一塊正反兩面都雕刻有圖案的青石板,一面描繪頭戴上埃及白王冠的納爾邁右手高舉權標,左手抓起跪在地上的敵人的頭髮。他腳下的敵人正在倉皇逃竄,另一面是頭戴下埃及紅王冠的納爾邁視察戰場,面前是敵人的屍體。紅白兩冠戴於一身,這是表示埃及統一的標誌。

  有資料認為統一埃及的第一位法老是美尼斯,也有人認為美尼斯和納爾邁其實是一個人。無論這位國王叫美尼斯還是納爾邁,這位第一次統一埃及的國王、第一代法老,一直受到後人的崇拜。

  這三座墓葬的主人,也許是參加統一戰爭的來自上埃及的勝利者,也許是在為保衛國家而戰鬥的下埃及的犧牲者。他們的身份恐怕永遠不會為人所知。他們靜靜地蜷曲在黃土中,一直在等待今天的人們去發現當年的故事。

  這83個古代墓葬中的另外80個墓葬可追溯到布陀文明時期。

  布陀文化也被稱為下埃及文化,可以追溯到納爾邁統一埃及之前。這是埃及歷史上最重要的時期之一,是埃及進入古王國的奠基時代。布陀文明的稱呼來自尼羅河三角洲的同名城市,位於埃及謝赫村省境內,亞歷山大以東約95公裡。布陀曾經是埃及統一之前北部的重要城市,位於海陸交通要道。在古埃及前王朝的城邦爭霸中,布陀州和希拉孔波利斯州最早崛起,最終在北部的三角洲地區以布陀為中心建立了下埃及王國,在南部的希拉孔波利斯建立了上埃及王國。女神瓦吉特是布陀城和下埃及王國的保護神,代表是眼鏡蛇。納爾邁徵服下埃及統一埃及後,瓦吉特神和上埃及保護神奈赫貝特一起成為統一後埃及的雙女保護神。

  這80座墓葬讓我們對布陀文明時期人們的生活有了更多的認識。這些墓葬是橢圓形的葬坑,裡面的遺骸同樣呈蜷曲的姿勢。一些陶器也同時被發掘出來,如陶碗、陶罐等隨葬品。這種數十座墓葬的發掘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當時下埃及的繁華。這裡人煙稠密,生活富足,這些墓葬的主人也許是往來於海外的商人,也許是手工作坊的匠人,這些普通百姓去世後,期待著走進新的世界。

  美女王后納芙蒂蒂的歸宿

  2月19日,埃及又一個重大考古發現被公布出來,早在3300年前就神秘失蹤的埃及美女王后納芙蒂蒂的墓葬有了最新的線索。她很可能就在自己的繼子、女婿、著名的法老圖坦卡蒙墓室的牆壁後沉睡了3300多年。

  出生在公元前1370年前後的納芙蒂蒂是埃及第18王朝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的王后,曾輔佐法老進行了很多埃及歷史上重要的改革,如宗教改革。納芙蒂蒂在古埃及語中的含義是「迎面而來的美人」。她不僅擁有絕世美貌,也是古埃及最有權力與地位的女性之一。

  納芙蒂蒂曾受到人民有如膜拜女神般的崇敬,她的名字和畫像在很多神廟和壁畫中出現過。但是,在大約公元前1336年的時候,她突然從歷史上銷聲匿跡,當時的她只有30多歲。

  長久以來,納芙蒂蒂的下落成為一個謎,甚至在法老丈夫阿蒙霍特普四世的陵墓裡也完全沒有任何與納芙蒂蒂有關的印跡。有些研究者認為,她因為失寵被法老逐出宮殿,失寵的原因可能是她一直未能生子,雖然曾生育過女兒。也有研究認為她和丈夫一起,被不能接受他們推行的宗教改革的人推翻。

  但也有相當多的考古學家認為,納芙蒂蒂在夫君去世後,成為攝政,甚至擔任了法老,因此她不會被與夫君葬在一起,應該有單獨的墓葬。然而,在整個國王谷裡沒有納芙蒂蒂墓葬的任何線索。

  這一次,馬姆杜·埃爾達爾率領的考古團隊宣稱,納芙蒂蒂的墓葬很可能隱藏在具有3300年歷史的埃及法老圖坦卡蒙墓室的牆後。

  根據報導,該研究團隊在今年2月初提交給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的尚未公開的報告中提出了他們最新研究成果。他們採用探地雷達對圖坦卡蒙的墓葬KV62室進行掃描時有了驚人的發現。在距離圖坦卡蒙墓室KV62僅僅幾米遠的位置,他們發現了一個神秘的空間。這個空間與KV62入口平行,高約2.13米,長約10米。目前他們還不能確定這個空間是否與KV62相通。如果不相通,那它很可能是附近另一座未被發現的陵墓的墓室。甚至有研究者認為,那可能是尚未被發現的圖坦卡蒙妻子墓葬。但是,從其與KV62形成的垂直角度看,他們更加傾向於認為兩者之間應該是相通的。他們相信,那裡就是美女王后納芙蒂蒂長眠的地方。

  納芙蒂蒂是否以法老的身份下葬以及葬在何處,目前尚無人知曉,也未曾發現任何記載。位於埃及盧克索國王谷的圖坦卡蒙墓葬於1922年被兩位英國考古學家發現,他們成為3000年來首次進入該法老墓葬的人。這座墓葬也是唯一一座未被盜墓賊光顧過的法老墓葬,裡面出土的文物成為埃及古代文明最珍貴的寶藏。

  曾經有DNA研究表明,圖坦卡蒙的父親確為阿蒙霍特普四世,母親卻不是納芙蒂蒂,而是他父親的一位姐妹。納芙蒂蒂是圖坦卡蒙的繼母,也是嶽母,她的女兒嫁給了這位少年法老。圖坦卡蒙出生於公元前1341年,與納芙蒂蒂有機會生活在同一個時空中;他9歲登基成為法老,18歲暴斃,根本來不及修建自己的陵墓;作為法老,他的墓室小得可憐。種種理由表明,他被葬在母后納芙蒂蒂的同一座墓葬內並非絕無可能。

  實際上,早在2015年7月,英國古埃及學家尼古拉斯·裡弗斯就提出了圖坦卡蒙墓內還有未被發現的墓室的推測。他在對圖坦卡蒙墓室牆壁雷射掃描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墓室西牆和北牆的壁畫下有「明顯的線性痕跡」,表明附近有通道存在,很可能存在另一個完整的墓室,也就是納芙蒂蒂的墓室。2015年秋,對墓室進行的熱成像掃描發現了一些異常,支持了他的觀點。2015年11月日本雷達專家曾對墓室進行雷達掃描,其設備顯示墓室的北牆和西牆後面存在空隙,而且這些空隙中存在金屬和有機物體。

  但是這一推測很快被質疑。2016年3月,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組織雷達專家團隊對墓室再次進行與日本專家相同的掃描,但沒有發現異常。後來還有多批考古團隊對圖坦卡蒙的墓室進行過掃描,也都沒有什麼有價值的發現。

  據報告稱,考古學家們進行的最新掃描發現了一些新的證據,證明另外的空間確實存在。如果這一發現真的能夠揭開納芙蒂蒂墓葬的秘密,將是一個轟動世界的考古成果。

  依然有人對這一成果再次提出疑問,另一位埃及前任文物部長指出,這種雷達勘測技術不成熟,以前多次使用這一技術的掃描結果是令人失望的,他對報告的結論依然保持異議。

  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這一報告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畢竟,埃及是一個各種考古奇蹟都有可能發生的地方。

  期待與思考

  埃及2020年開年宣布的三大考古發現來自古代上中下埃及三個不同的地區,屬於不同的時代,用精彩紛呈來形容並不為過。這些考古發現為埃及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課題。作為研究古埃及文明的專門學問,埃及學的研究範圍一般以公元前3100年埃及統一作為開端。前王朝時期和布陀文明時期的考古發現進一步充實了埃及學的研究內容。明亞省的發掘為埃及後王朝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有關納芙蒂蒂的研究進展為解開埃及學研究中的不解之謎提供了新的線索。

  人們對埃及考古新發現充滿期待。

  對古代文明的興趣來自人類對自身文明發展歷史的溯源和尊重。古埃及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後來的希臘文明、羅馬文明有著深刻的影響。探索古埃及歷史文化之謎,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更可以使我們進一步探索國家的起源、文字的起源,以及社會形態、宗教、科學、藝術等發展歷程。尋找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印跡。中國和世界各國的考古新發現都能引發我們對人類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更多思考。

  (作者:尹亞利,系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距今5000年古埃及文物出土!考古專家:中華文明是古埃及文明
    現在研究一般認為,古埃及文明形成於距今的6000多年前,證據就是考古學家在埃及發現了距今6000多年的文物和刻符,也就是早期的文字雛形。但是因為那時候尚屬於人類文明的早期,發展形態還比較落後,文明形式大多是以部落形式存在,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
  • 古埃及考古之路,圖騰裡的聖甲蟲隱藏何處?
    開學日期已定,暑假庫存有限抓緊玩兒啦,和萬小物一起再來盤桌遊--《金甲蟲之謎》吧! 好像一腳已經踏入時空機器,開啟通向古埃及的時光旅行。其實這是一款考古情景設定的遊戲,一共有四個場景:雨林、冰原、沙漠和深海。還是一刻館的風格,圖板、卡片等都非常精緻好看。
  • 一件古埃及文物出土,距今5000多年,西方考古家:記載了蚩尤之戰
    喜歡歷史以及了解歷史的小夥伴們一定都知道,古埃及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埃及與中國一樣,這兩個國家都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特別古老而又神秘的文明。古埃及是位於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遊的地區,他們所受宗教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 他洩露古埃及文明的秘密卻因病暴斃,真地受到了神靈的詛咒嗎?
    世界上第一個解開古埃及文明之謎的人,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語言學家、歷史學家及古埃及學家讓·弗朗索瓦·商博良,在一千多年裡沒人能夠破解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他奇蹟般地把那些神秘符號給破譯出來,讓幾千年前的古埃及文化被世人所了解。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大咖」帶你穿越「考古現場」解鎖文明...
    ,拼湊起一幅從古至今的中原文明畫卷,令人心生敬畏和嚮往。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說,令人欣喜的是,河南考古人始終秉承初心,辛勤耕耘,今年我省在田野考古、文物保護、科技考古等領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中華文明進程、夏文化研究等國家重大研究課題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 華夏文明起源於古埃及?中國的黃帝就是埃及的法老蠍子王?
    從文字演變和文獻記載證實華夏文明起源》,皇皇四五十萬字,核心觀點就一個:華夏文明起源於古埃及。但是中國本土考古並沒有能證明炎黃時代和炎黃文化的幾乎任何考古證據。有些學者把炎黃時代與考古學上的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相對應……這更多是人為的硬性對應,缺乏過硬證據和說明力,尤其是同時代的考古文字證據。本書對主流觀點需要略作修改的地方是,華夏文明最初起源地是在尼羅河流域……」  好了,後面的不再羅列。
  • 埃及考古專家重大發現,距今約2500年
    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極其燦爛的文明成就。古埃及人創造出了金字塔、象形文字、阿蒙神廟等對後世有深遠影響的文化成果,吸引著大量遊客前往埃及,踏上探索古老文明的神秘之旅。而在眾多的埃及文化中,木乃伊最為獨特。
  • 「Edison-失落的世界-古埃及文明」埃及金字塔與法老的詛咒之謎
    我是EDISON在非洲東北部,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沙漠地區,曾有一個距今約7000年的上古文明發源於此,那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埃及。這個被尼羅河貫穿全境的上古文明。得益於法老王,木乃伊,金字塔帝王谷這些元素,從而進入大眾視野變得廣為人知。
  • 濟陽三官廟漢墓入選「考古新發現」 是濟南發現最大的漢畫像石墓
    山東省文物局7月9日公布2019年山東省五大考古成果,及2018-2019年全省優秀田野考古工地獎獲獎項目和2019年度山東省新發現獎獲獎項目並進行了頒獎。其中章丘區牛推官南遺址、濟陽三官廟漢墓兩個濟南市考古項目分別入選。
  • 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個個大有來頭!
    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個個大有來頭!01 考古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中華5000多年文明是怎麼起源、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實證夏代存在的信史考古發現是什麼?「三皇五帝」究竟是確有其人還是神話傳說?……這些都是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的重要問題。
  • 三星堆文明的真相,真的印證華夏文明來源於古埃及嗎
    可以說,中國古代文明中,尤以「三星堆文化」最為撲朔迷離,原因很簡單,雖然三星堆文化作為蜀地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從發掘出土的青銅文物來看,對中國乃至世界發源史具有重要影響,它可能會顛覆傳統華夏文化的起源。三星堆文化的發掘,是否印證著古老四川地區的人就是古埃及人1933年到1981年,在四川三星堆鎮出土了若干遠古時期文化遺址,這些青銅雕像、圖騰、陶器等等,似乎在傳達一個信息,就是這些文化的背後似乎不是來源於傳統中土文化,而是外族文化。
  • 甘南一地考古成果:入選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近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我州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的下頜骨化石研究成果在古人類學界和考古學界引起轟動,獲得科技部「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教育部「2019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Science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Archaeology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 埃及考古發現:法老的性愛全書
  • 考古大事記——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上)
    由國家文物局主管,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聯合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歷時四個月,於2020年5月初落下帷幕。今年是「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的第30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今年首次採用「線上會議+新媒體客戶端」的無接觸隔空對話形式舉行,連續4天的直播,掀起了網絡熱潮。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
    經過5月1日至4日四個下午的項目匯報,5月5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結果在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公布。項目負責人:孫周勇皇城臺作為石峁遺址的核心區,其所帶給世人的新發現不斷刷新學術界的認識,改變了對中國早期文明發展高度的傳統認知。
  • 考古發現埃及法老的匕首是用太空隕石做的
    古埃及文明中,最為人所知的帝王當屬「少年法老」圖坦卡門了,死時年僅19歲,死因不明的他至今仍吸引考古學者不斷探索他的神秘故事。圖坦卡門為現代人熟知是因為他位在帝王谷的墳墓在三千年的時間內從未被盜,1922年英國人霍華德·卡特以考古之名,對埃及法老的陵墓進行盜墓挖掘,出土了五千件珍貴陪葬品,震驚了西方世界。
  • 摔倒的遊客發現古埃及神秘墳墓,揭開金字塔不是奴隸建造的真相
    筆者:三體-小遙隨著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整個人類的歷史也了解得越來越全面。面對很多神秘的古代遺蹟,我們常常感到十分好奇,其實這些遺蹟背後都有值得研究的方面。比如,古埃及人在幾千年前建造的金字塔,至今仍然屹立在尼羅河畔。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古埃及金字塔作為法老的陵墓,與階級壓迫有一定的關係,它的建造者只能是最底層的奴隸。然而,考古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平民很有可能才是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者。
  • 古埃及文明的發展與消亡
    文明是一種社會進步狀態。漢語「文明」一詞最早出自《易經》曰「見龍在田,天下文明」。文明是文化的一種存在方式。在文明出現之前只有蠻荒史,原始部落史。古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遊。大約在公元前3000多年南北埃及完成統一,並建立了世界上首個大一統的國家。
  • 《神祇、陵墓與學者》:考古的魅力和浪漫,文化思考的新角度
    策拉姆運用戲劇場景,將本書劃分成四個主要篇章,劃分為四個主要古代文明發現研究的場景,也就是古希臘文明、古埃及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古中美洲文明。從收藏、分類研究到對文物的保護和管理,再到文物闡釋、科學掘進的過程,是考古學的不斷進步與完善。在這個過程中,考古學的使命明確,發現和保護全人類的歷史文化遺產,重現真實的人類歷史。在十九世紀中期的時候,考古學家在美洲的原始叢林裡發現了曾擁有高度文明的瑪雅古城。
  • 考古證實:五千年前古埃及人修金字塔時,我們的老祖宗也很厲害
    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家,我們與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倫並肩於世。但古埃及金字塔產生於公元前三四千年,無疑是令全世界矚目的文化遺產,我國的秦始皇兵馬俑、秦長城比之晚了很多。同樣是文明古國,金字塔修建之時,我們的祖先在幹什麼?其實在金字塔橫空出世之時,中國也正迎來文明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