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4年,荷蘭人為什麼來臺灣?

2021-12-09 國家人文歷史

荷蘭人東來路線圖

1624年是臺灣歷史上很關鍵的一年,這一年,荷蘭人來到臺灣島,開始長達38年的統治。多數人以為是荷蘭人積極主動地佔領臺灣,其實他們原本計劃進佔澳門、澎湖列島,沒能成功之後,才不得不選擇來到臺灣島。

這要從荷蘭人在歐洲崛起說起:信奉基督教的荷蘭本來受西班牙天主教高壓統治,1581年脫離西班牙,但和西班牙持續戰爭,直到1648年,才算正式獨立,亦即荷蘭人佔領臺灣時,荷蘭仍未正式獨立。

荷蘭人很早開始利用風車作為伐木的動力,使用北歐的硬木建造船隻。16世紀時,荷蘭已是歐洲貿易發達的地區之一。

到16世紀末,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取代德國的漢堡,成為亞洲香料、胡椒及蔗糖在北歐的集散中心,加上阿姆斯特丹包容不同宗教信仰,因此吸引了大批猶太人及其資本,而成為金融、信貸中心,奠定其日後集資組成船隊的基礎。到17世紀時,荷蘭的船隊已遠徵世界各國做生意。

那時,歐洲國家由貧窮通往富裕的鑰匙,就是擁有香料、胡椒、蔗糖、絲綢、瓷器等亞洲貨品。本來荷蘭為了東印度群島(今印度尼西亞各群島)的香料,總共成立了20多家公司,但各家公司之間削價競爭,壓縮了獲利空間。

當時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與葡萄牙,與信仰基督教的荷蘭處於敵對狀態。為了與西、葡抗衡,荷蘭「國家會議」同意聯合這20多家公司,1602年以股份有限公司形態成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壟斷東印度地區的香料貨源,通過香料貿易,荷蘭的財富不斷累積,因而進入富裕國家之林。

同樣為了香料生意,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的兩年前,英國就已成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

東印度究竟是指哪裡?15世紀末,哥倫布到達美洲加勒比海,以為到了印度;幾年後,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Vasco da Gama)到了真正的印度,仍將錯就錯地稱加勒比海地區為「西印度」,而把印度及其以東地區稱為「東印度」。後來隨著歐洲人逐漸了解亞洲,已改稱為「東亞」或「遠東」。

17世紀時,歐洲市場大量需求中國的生絲和瓷器,貿易獲利很可觀,荷蘭人想盡辦法要和中國建立聯繫管道。

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前的1601年,荷蘭人範聶克(Jacob van Neck)率領兩艘船抵達澳門,中國政府派駐澳門的「稅使」李道雖然召他進城住了一個月,但是仍不允許荷蘭人來中國通商,加上葡萄牙人從中作梗,範聶克只好率船離去。

三年後,荷蘭東印度公司為打開對中國的貿易之路,派遣司令官韋麻郎(Wybrandt van Waerwijck)率領15艘艦隊,從馬來西亞半島上的一個土邦出發,計劃先到澳門,再轉往澎湖,沒想到航行一個多月後遇到颱風,被迫停在澎湖。

更早到達中國的葡萄牙人百般阻撓荷蘭人,他們花大錢、派人散布謠言,使得韋麻郎無法和福建官員當面協商,當年底就被迫離開澎湖;但韋麻郎在澎湖期間,即已聘請中國水手導航,沿著中國海岸、在島嶼間航行,並一一記錄航線及繪製地圖,且開始探勘大員(今臺南安平),但沒有發現良港。

韋麻郎被迫離開澎湖8年後的1612年,高等商務員科恩(Jan Pieterszoon Coen)率領兩艘船抵達萬丹(Banten,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最西端的貿易重鎮)後,繼續前往雅加達,後來科恩成為荷蘭在萬丹與雅加達的商館館長。

科恩具有旺盛企圖心和戰略宏圖,他向董事會提出一份要將整個東印度地區納入荷蘭統治的新藍圖。到印度尼西亞7年後,他被升任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將雅加達定名為「巴達維亞」,作為公司在亞洲的總部。對於荷蘭人來到中國臺灣,他任內的決策頗具關鍵性作用。

為了要開發巴達維亞,科恩從非洲東岸、印度半島與錫蘭(今斯裡蘭卡)運來了大量奴工;但是他更屬意中國勞力,認為「沒有人能比中國人更好地為我們服務」。一方面是因需要勞力,另一方面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董事會一再要求他打開對中國的貿易,而要獲得中國生絲,最理想的地點就是與廣東省接壤的澳門,於是他決定佔領澳門。

為了對付佔領澳門的葡萄牙人與馬尼拉的西班牙人。科恩和英國合作,各派5艘船,以日本平戶為基地,在臺灣海峽與菲律賓之間巡行,以阻止西、葡的船隻前往日本貿易,也阻擋中國船隻前往馬尼拉經商。

於是馬尼拉的西班牙人主張在中國臺灣設立基地,以便突破荷蘭和英國的海上阻攔,和中國進行貿易。

科恩得到消息後,為了避免讓西班牙人在對中國貿易上先馳得點,很快命令雷爾生(Cornelis Reijersen)組成艦隊,攻佔澳門或澎湖列島,並先到臺灣尋找良港。

雷爾生按照科恩的計劃,進攻澳門失敗後,就直接駛往澎湖馬公,並佔領澎湖;同時找了一名熟悉大員情況的漁民當嚮導,實地勘察後卻發現港口不適合大船進入,只好放棄在臺灣尋求良港。雖然荷蘭人這次沒有在臺灣停留,卻間接影響了日後留在臺灣的決定。

福建巡撫商周祚聽到荷蘭人佔領澎湖,立即要求他們撤出,建議荷蘭人改道臺灣淡水,還願意提供引航人員,但雷爾生仍表示要固守澎湖。

當時荷蘭人比較臺灣島和澎湖列島,覺得除了澎湖的港口更適合讓船貨轉運或停泊的因素之外,對於由巴達維亞、暹羅(今泰國)出航往來臺灣與日本的荷蘭海船來說,澎湖更是重要的中繼站;再者,澎湖列島距離中國大陸較近,可以阻截馬尼拉的西班牙人、澳門的葡萄牙人與中國大陸、日本間往來的商船。就商業據點的選擇而言,荷蘭人認為臺灣島不如澎湖列島理想 。

荷蘭人繪製的澎湖風櫃尾圖:依據1623年所繪《澎湖港口圖》及史料記載,荷蘭城堡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各約55米,城牆高約7米,其四角正對著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城堡每一角上各有外凸的稜堡,其上共安置了29門大炮

於是,雷爾生開始在澎湖風櫃尾築城作為根據地。以荷蘭人當時對澎湖地理位置的認識,卻選擇了海風非常強勁的風櫃尾,這至今仍令人疑惑,因為風櫃尾雖然地勢可以扼守出入馬公灣的船隻,卻不適合大船避風與貨物裝卸。可能荷蘭人真正屬意的還是到中國大陸沿海找尋通商據點,澎湖只是短暫停留之處;而且在商言商,荷蘭人採取不捲入當地社會的立場,另一岸的媽祖廟附近為漢人居住、中國官員活動之處,因此據守風櫃尾應是不得已而做出的選擇。

荷蘭的城堡建築得很「克難」,巴達維亞命令不要蓋得太大,以免造成公司財務負擔;而且巴達維亞對供應磚石、石灰等建材,態度非常消極,因此大部分建材都是就地取材,通過挖掘現場土石堆成,再用草皮黏固。雖然有些部分是敲鑿山上的巖石而成,但整體結構仍相當脆弱;加上澎湖多風雨,城牆經常倒塌,不斷填土、用木板固定,仍然無濟於事。這座位於風櫃尾的「紅毛城」可以說相當簡陋。

荷蘭風櫃尾城堡遺址:臺灣澎湖縣政府為保存此遺址,陳報「內政部」於2001年11月21日公告為「國定古蹟」,並由澎湖縣政府與荷蘭政府共同出資整修。此四座碑即分別為中、英、荷文的說明,前面那座則標出東、西、南、北的方位

澎湖除了漁產之外,沒有生產製造日用品,荷蘭人只好在廈門附近海岸尋找補給和貿易機會,甚至搶劫中國大陸的船隻或登陸後打劫村莊。

雷爾生到澎湖,畢竟不是來打家劫舍的,於是到福州見巡撫商周祚希望進行貿易,商周祚卻要求荷蘭人先離開澎湖,才能與中國大陸進行貿易;雷爾生表示沒有權力決定撤離澎湖,更要求中國船隻不可以到馬尼拉與西班牙人貿易。最後雙方約定,由中國派人到巴達維亞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交涉,但是談判還沒開始,福建、澎湖已經開打了。

新任福建巡撫南居益一上任就下令沿海實施戒嚴,要趕走荷蘭人。此時,荷蘭由法蘭斯尊(Christian Franszoon)率領5艘船來到澎湖增援,並佔領福建漳州河,不讓中國帆船前往馬尼拉,南居益設計將法蘭斯尊的艦隊引到廈門鼓浪嶼,邀他上岸籤訂協議,半夜卻以火船攻擊荷蘭船,殺死8個荷蘭人,法蘭斯尊等人被押到北京處死。

接著南居益發動第二次進軍,雷爾生仍不願撤出澎湖;第三次進軍時,便以火炮包圍荷蘭人。雷爾生只好請示巴達維亞要求撤出澎湖,並多次請辭,荷蘭東印度公司於是派宋克(Martinus Sonck)前來接替,宋克到達澎湖時,明朝官兵很快從4 000人增加到1萬人,船隻由150艘增為200艘;荷蘭官兵不到1 000人,其中有100多人是少年。宋克要求進行和平談判,但是明軍已準備兵分三路進攻荷軍,眼看一場戰爭即將爆發,這時,關鍵性人物李旦神奇地出現了……

李旦是當時最大的貿易走私業者,抵達澎湖後,先和荷蘭人商定談判條件,再與福建總兵俞諮皋談判,他提出「荷蘭人從澎湖列島撤走,但福建當局應該允許荷蘭人到臺灣島貿易」的意見。福建官員很快同意了這個方案,和荷蘭籤訂《明荷議和》,內容是荷蘭退出澎湖列島後,可以佔領臺灣島,明朝官方沒有異議;荷蘭人可以到中國大陸通商,中國大陸商船也可以到中國臺灣、爪哇與荷蘭人交易。

這個戲劇性轉折看似達成了荷蘭人與明朝政府的正式協議,其實根本沒有經過明朝政府的認可,而是福建地方官員為了儘快讓荷蘭人離開澎湖,找李旦說服荷蘭人到臺灣,因此有人將李旦稱為「左右臺灣命運的商業巨子」。

為什麼李旦一出面斡旋,整個局勢就快速地改變?

李旦是泉州人,洋名為Andrea Dittis,是住在日本平戶的大海商,他在歐洲世界的知名度比在華人世界更高。西方人稱李旦為「中國甲必丹」,是船長、司令官或首領的意思,他也算是日本僑界的領袖。

李旦與荷蘭人早在日本就建立了商務關係,在中國臺灣、福建和日本的三角貿易中,也是一方之霸。之前福建總兵俞諮皋即曾通過李旦的影響力,不讓日本商人與中國海商到澎湖和荷蘭人做生意,使荷蘭人孤立無援;這次更通過李旦讓荷蘭人撤出澎湖到臺灣去。現在回頭看,荷蘭人佔領臺灣,福建地方官應負起直接責任。

李旦介入談判時,向荷蘭人分析情勢,建議荷蘭人據守臺南安平港,因為雞籠和淡水不是優良的船舶停靠地,且附近番人很兇惡,雖然有金礦,但中國人不會說出金礦的產地。他的話影響荷蘭人選擇到中國臺灣南部,也是中國臺灣歷史從南向北發展的原因。

李旦之所以積極協調,力促荷蘭人放棄澎湖,帶有私人利益的考量。他屬於漳泉海商,菲律賓是其主要貿易地區,荷蘭人佔據澎湖之後,堅持「不準中國商船到馬尼拉」條款,使他在中國臺灣、福建與日本的三角貿易受到影響,若能讓荷蘭人放棄這個條件,最大受益者正是李旦等海商。後來荷蘭人來到臺灣,甚至完全要依賴李旦的中介,才能取得中國大陸的生絲。

民間海商竟然可以介入國家重大事務,可見明朝地方官商勾結情況之嚴重。但也正因如此巨大的商業利益,官商之間才積極合力地促成荷蘭人在中國臺灣落腳!荷蘭人與中國臺灣的關係竟在這種前提下聯結,如今看來不免令人心生感觸。

今昔地名對照

西印度今加勒比海地區

東印度今印度及其以東地區,現改稱為「東亞」或「遠東」

東印度群島今印度尼西亞各群島

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島

巴達維亞今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

暹羅今泰國

錫蘭今斯裡蘭卡

大 事 記


1581 荷蘭脫離西班牙,但至1648年才真正獨立

1600 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

1601 荷蘭人範聶克到中國澳門,中國史書上第一次出現「紅毛人」

1602 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

1604 荷蘭人韋麻郎到中國大陸和澎湖,並開始探勘臺南安平港

1612 科恩抵達印度尼西亞,1619年升任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

1622 荷蘭人佔領澎湖,雷爾生在風櫃尾建城堡

1623 福建巡撫南居益誘殺荷蘭人法蘭斯尊

1624 明、荷爆發澎湖之戰,李旦介入議和;荷蘭人放棄澎湖列島,轉而佔領臺灣島

1648 荷蘭正式獨立建國

(本文經授權,摘自《被誤解的臺灣史(1553-1860)》,作者:駱芬美,中信出版社2014年8月,請勿擅自轉載。)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寶島臺灣
    確實如此,臺灣與大陸的關係,幾千年來就是在這海峽的狂風與海嘯聲中,不斷的激蕩和掙扎。大陸與臺灣大大小小共發生過數次戰役,最早一次竟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澎湖是臺灣最重要的一道屏障,距離臺灣不足五十公裡,澎湖若失,臺灣難保。後來號稱海上馬車夫的荷蘭對臺灣起了覬覦之心,1622年荷蘭準備佔領澎湖列島,結果被明軍擊退,直到1624年荷蘭正式放棄攻佔澎湖列島的打算,轉而謀划起臺灣本島來,至此西方列強佔據臺灣的時代到來。
  • 那些年,馳騁臺海的福建人
    他是何時來臺灣的呢?根據清代的《臺灣府志》記載,顏思齊等人早在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就屯聚於臺灣。傳說當時他和結拜兄弟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是從臺灣的雲林縣北港(原名笨港)登陸的,所以今天這裡還立有一塊「顏思齊先生開拓臺灣登陸紀念碑」。
  • 昔日「開臺第一人」鄭成功,仍活在人們心中,臺灣是大陸必不可分
    在17世紀初的時候,西班牙和荷蘭人相繼佔領寶島臺灣的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直到後來荷蘭人的實力遠大於西班牙人時,他們成功將西班牙人所佔領臺灣的部分地區佔據,從此獨自佔領著臺灣,直到民族英雄鄭成功成功將臺灣從荷蘭人手上收回。1624年,荷蘭人入侵臺灣,只可惜那時的明朝統治也是岌岌可危。算不上那種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可也是分身乏術。
  • 為什麼臺灣是我們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它和大陸究竟有什麼淵源?
    不過還有很多人對臺灣的了解僅僅停留在國共內戰,蔣介石帶著大陸黃金逃到臺灣這一層面,今天我們就從歷史上來說說,為什麼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首先,我們要知道臺灣並不是一開始就和大陸中間隔有臺灣海峽的。
  • 荷蘭人出現在亞洲市場後,古代中國對其發出的挑戰
    引言由於糖貿易的高額利潤,荷蘭人資助臺灣和巴達維亞的甘蔗種植和製糖業。1636年,臺灣出口一些糖到歐洲,及出口12042斤白糖和110461斤紅糖到日本。1645年,臺灣可供出口糖產量已增加到150萬斤(199.5萬磅);1660年,則為200萬斤(266萬磅);1650年後,在巴達維亞,歐洲對胡椒的需求減弱,糖被視為替代物受到青睞。
  • 深度解密:為什麼荷蘭人身高世界第一?
    為什麼生活在一個 註:這項調查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風險因子協會(NCD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引用了包括政府健康研究報告和軍用數據在內的將近1500項資料來源,構建出了1914年後的100年中,全球200個國家18歲男性女性的身高變化模型。
  • 鄭成功攻臺3,驅逐荷蘭人,歐洲以少擊多的神話破滅
    存糧大概只能支撐兩個月,沒辦法持久作戰,追根究底就是第一篇那個帶路黨何斌,何斌騙鄭成功說臺灣物產豐饒,糧食不用帶太多,到臺灣問題自然解決,然後呢,他們就差點餓死了。但是沒辦法,來都已經來了,鄭成功只好陸續派軍四處屯田,種了一大堆番薯,現在臺灣南部很多地名都什麼營啊,什麼鎮啊,最多跟鄭成功屯墾有關。
  • 宋元時期福建漢人即開發澎湖,為何澎湖會比臺灣早開發500年?
    為什麼臺灣距離大陸這麼近,卻一直沒有被攻略呢?這是因為在古代大陸前往臺灣是非常困難的,這主要和洋流有關,臺灣海峽很難穿越。古代的東南沿海商人對於更遠的琉球和呂宋頗為了解,但對於臺灣則很陌生,而東吳時期的「夷洲」和隋朝攻打的「流求國」是臺灣還是琉球,至今仍有爭議。
  • 荷蘭史:淺析荷蘭人佔領安汶島後採取的措施
    引言1605年,當荷蘭人取代葡萄牙人佔領安汶島的時候,他們發現耶穌會士已經在本島以 及臨近的島嶼皈化了1.6萬名原住民,儘管島上大部分居民都是穆斯林,或者是信仰萬物有靈的人。荷蘭人在佔領了該島嶼以後,一直防止天主教的傳教士以公開或秘密的方式再回到這裡。
  • 2020年全國旅遊簡介(臺灣省)之《臺南市》主推幾大景點
    2010年12月25日起由原省轄臺南縣和臺南市合併升格改制為「直轄市」 ,全市面積2192平方千米,人口約188萬(2012年),是臺灣省第四大城市。漢人稍後在原址之上興建中式祠廟,戰後又由他處遷來九座贔屓碑,終成今日樣貌。
  • 臺灣是如何納入到中國版圖的?清朝的貢獻不可磨滅
    大業三年(607年)大業四年,楊廣兩次派遣朱寬到流求招撫,但是均被拒絕。於是,楊廣在610年派遣陳稜、張鎮州率兵萬人登陸流求,殺其首領歡斯渴刺兜,俘虜了幾千人而離去。從這裡可以看出,隋煬帝也試圖將臺灣納入版圖,但是隋煬帝只希望臺灣臣服,並沒有在島上實行管轄的意思。因此,隋朝軍隊在島上劫掠後就走了。
  • 大明日落,鄭成功生命的最後時刻,收復臺灣之後的四個月
    公元1661年4月(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農曆三月),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橫渡臺灣海峽,向臺灣進軍。鄭軍經由鹿耳門水道進入臺江內海並於禾寮港(今臺南市北區開元寺附近)登陸。五月初,鄭軍攻取赤嵌城(今臺南市赤嵌樓附近),荷蘭守軍出降。
  • 帶你走進真實臺灣 臺南臺北對比竟如此鮮明
    臺灣的歷史是從臺南開始的,在進入沉重的歷史之前,先輕鬆一下。男人們已經唾液三尺,女人們在耐心等待,都是因為那個叫蚵的美味。注意最左面的眼鏡男,好面熟呦。在臺北看到公交車上有「首都」的字樣,我就想臺灣的故都在哪裡呢?
  • 為什麼荷蘭人總不愛打傘?
    回國後第一個雨天我扣個衛衣帽子就出門了,一路斬獲無數憐憫的目光,還有好心的阿姨遞來塑膠袋讓我湊合著遮一遮。」如果你以為這是因為荷蘭下的都是濛濛細雨就錯了。他們的雨動不動就是這樣的:圖 | 微博@繁星鵝「荷蘭一年裡有60%的時間都很溼冷,而有90%的時間是雨水連綿。
  • 明朝和荷蘭殖民者的澎湖之戰:保住了澎湖,卻忽略了臺灣
    韋麻朗一看軟的不行,想要來硬的,但自己兵力亦相差懸殊,這個仗是沒法打的。於是怏怏不樂的於 12 月 5 日離開澎湖,轉往臺灣,再尋找新據點吧。事件結束後,明朝政府立「沈有容諭退紅毛夷麻郎碑」以示紀念,此碑現存於澎湖馬公鎮。他們撤退是撤退了,但是心有不甘。
  • 為什麼荷蘭人那麼高,1.8米還拖後腿?原來女生都是身高控
    如果身高是衡量健康和幸福的標準,那麼荷蘭人應該是全世界最令人羨慕的國家荷蘭成年男子平均身高1.87米,在過去的200年裡,平均身高增加了20釐米。而荷蘭成年女人平均身高是1.68米,並不是最高的,拉脫維亞成年女性身高1.70米。相比之下,美國成年男性、女性平均身高分別為1.77米和1.63米。
  • 中國奶茶發展史(第二篇:臺灣珍珠奶茶)
    臺灣1624至1662年間成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人在臺灣販賣茶葉的同時也將早先由印度傳入歐洲的英式奶茶帶入了臺灣,成為臺灣奶茶最初的原型。之後在1895年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向印度引進了阿薩姆茶種,並且引進了日本國的炒青綠茶和蒸青綠茶技術,這些都為日後臺灣珍珠奶茶的興起提供了豐富的茶品種和用之不竭的茶資源。
  • 臺灣與大陸的歷史連結,古代都有哪些人到過臺灣?
    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臺灣。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臺灣,後被荷蘭人驅逐,從此荷蘭殖民者盤踞臺灣長達38年,鄭成功因抗清被賜國姓,原本是南明的大將,早年以廈門為根據地起兵抗清,被南明永曆帝封為延平王。因進攻南京受挫,後回師廈門大修船艦,傾力籌劃驅逐侵據臺灣的荷蘭人,收復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