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胡巨成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劉宏冰 通訊員 李梅
5月25日,息縣包信鎮香蒲園村的迷迭香種植基地內,放眼望去,綠油油的迷迭香布滿田間地頭,微風拂過,芳香撲鼻。
「俺們把土地流轉出去,每畝有幾百元收入,然後在種植基地打短工,每天能掙100多,工資當日就結算。」香蒲園村團結村民組65歲的脫貧戶方瑞和鄉親們一起,正在田間育苗、起苗。她的老伴兒張海民也在這裡幹活,負責基地的抗旱、除草工作。一家人靠著發展迷迭香產業穩定脫貧,日子越過越紅火。
剪枝備苗
而在香蒲園村,像方瑞一家這樣,通過扶貧產業發展增收脫貧的貧困農戶還有很多。據香蒲園村黨支部書記馬波介紹,他們村不斷探索產業扶貧新模式,逐步壯大村集體經濟,鞏固脫貧實效。如今,村裡的迷迭香種植合作社每年可安排用工200人左右,其中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90人,貧困人口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
馬波口中的新模式便是「黨支部+合作社+農戶」。2017年6月,這位在外創業有成的80後小夥兒,回鄉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領著父老鄉親們一起致富奔小康,流轉農戶土地500畝,立足村情走「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的特色發展之路。
「當一天村支書,就要為家鄉出一份力,不改變鄉村面貌和鄉親們生活條件誓不罷休!」堅持帶著這種執念,在地方黨委、政府的領導和幫扶下,如今的香蒲園村組組通上了水泥路,安全飲水全覆蓋,農村電網全部改造升級,新修水渠直達田間地頭,保證全村土地旱澇保收,和諧家園完成集中安置……
扦插育苗
去年初,香蒲園村通過招商引來本鎮外出創業人士韋純秀和她的兒子鄒笛,成立了迷迭香種植合作社,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為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全村貧困戶增強了「造血」功能。
「除了種植迷迭香,我們還發展有青陽辣椒、越冬菠菜、香蔥、西蘭花、秋葵等蔬菜品種,專供韓國和鄭州方大集團生產泡菜和果蔬製品。當年就為在合作社務工的農戶發放工資18萬元,合作社也獲得純收益20萬元。」馬波樂呵呵地說。
「合作社還與息縣息半夏藥業公司籤訂了合作協議,成為他們的指定育苗基地,實行訂單式生產。「合作社理事長鄒笛興奮地說,今年麥收後,他們準備再流轉土地1000畝,擴大迷迭香種植規模,香蒲園村的群眾走上更加廣闊的致富小康路。
編輯:劉宏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