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拔子,又稱鞋拔、鞋溜子。是民間穿鞋時所用的一種輔助工具。鞋拔子形似「牛舌」,為上窄下寬的光滑板狀物,下端弧形,上端為手把,柄長短不一,柄的頂端有眼可穿繩懸掛,下部仿腳跟形,向內稍凹有弧度。有的鞋拔子頂端處雕刻成鹿首、佛首或孔雀形狀,寓意吉祥如意。鞋拔子表面光滑,一般是按著人的腳後跟的形狀而設計製造的,藉助它來穿鞋,避免了雙手直接接觸鞋子,既方便又衛生。使用時,腳掌前部伸入鞋內,將鞋拔子插入鞋後跟和腳後跟之間,把腳順勢一蹬,就可以輕易快速地把鞋子穿好,然後把鞋拔子抽出即可。現在人們很少使用「鞋拔子」了,它成了民俗收藏品。
鞋拔子伴隨著鞋業的發展而出現,屬於「鞋文化」範疇。鞋拔子的材質有多種,形態各異。我曾參觀過一個「鞋拔子」展覽,較貴重的有象牙的、玉的、瑪瑙的、金的、銀的、紅木的、檀木的、牛角的、獸骨的……常見的有銅質、鐵質、鋁質及合金質等普通金屬的,還有普通木製的、塑料的。貴重材料的鞋拔子是奢侈品,自然少見。民間老百姓使用的大多由黃銅製作,長約12-16釐米,寬約4釐米,也有微型的,長僅5釐米,可出門攜帶,超長加杆的則有1米左右,可免除彎腰之累。鞋拔子除常見的直板型外,還有摺疊式,方便存放或攜帶。此外,尚有芭蕉葉形、如意形、葫蘆形、魚形等異型品種。
過去農村人們大都穿自家做的布鞋,新鞋鞋幫又緊又硬,穿時多需要鞋拔子來幫忙。鞋拔子作為提鞋物件,因其發音的緣故,可以理解為「拔除邪惡」。「驅邪、鎮邪」心理,是造就鞋拔子成為民俗吉物和民俗藝術品的最主要動因,所以從前各式各樣的鞋拔子才能夠那樣精美、高雅,妙趣橫生。
在農村還有一種幫著穿鞋的「鞋拽把兒」,是與鞋連為一體的,縫製在鞋後幫上用以提鞋入腳用的小帶兒,俗稱「小耳朵」,它便利隨時提鞋,同時也是鞋子本身的一種裝飾。說起來,這「鞋拽把兒」恰可謂「鞋拔子」的雛形。
筆者童年使用的這個鞋拔子長14釐米,上寬2釐米,下寬4釐米(見圖)。只是多年來它被束之高閣,歲月蒙塵,斑斑駁駁的鏽跡掩飾了曾經的光滑潤澤。鞋拔子,一個普通的提鞋物件,本是民間的實用小工具,經過工匠們的精心打造,又承載了百姓們寄託的「和諧」「邪拔」等多重寓意,於是成為一種獨特的民俗工藝品,具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別具一番鑑賞和收藏價值。伴隨我長大的鞋拔子,不僅讓我領略了舊時的民風民俗,更使我體會了收藏的樂趣。(白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