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了,這幾天忙過年,沒時間來這裡,給朋友們拜個年吧:新的一年,一切如願,健康喜樂,好運常在!
過年幫母親整理衣櫥,意外地發現兩個已經有點發黴的老物件。不知道屏幕前的您會不會知道這玩意兒叫什麼,是幹什麼用的?
水洗過的繡片有點變形,但絲毫不影響它的美觀,我從這繡片上,仿佛看到年輕時候的母親安靜地坐在那裡,專注於她的每一件作品。那個時代那個場景充滿畫面感,像是一場老電影在我頭腦中過來過去。
在我小的時候,曾經在母親的衣箱裡看到過它們。
記憶中,這些色彩斑斕的縫繡布片形狀各異,繡在綢或緞上,用四條平行的銀線鑲邊,背面帶著襯,託在手裡很有質感。繡片的面底子除了粉色的,還有米色、黃色、嫩綠色、紅色,配上花草魚蟲蝶等不同的圖案,十分鮮豔。
在人們的穿著除了藏藍就是墨綠的那個年代,這抹七彩,著實亮瞎了我們的眼。
繡片其實並不是獨立的,而是三個或五個成一整串,中間用彩珠連接起來。我還記得那種珠子是玻璃的,曾被我因好奇弄碎一個,母親生怕扎了我的手,急忙收了起來。珠子有金色和銀色兩種,形狀有球形和寶瓶形,球形的有如綠豆大小,寶瓶形的則同松子仁一般。
我仔細問了母親。
她溫和地講給我聽:這是門帘飄帶,是舊時候掛在門帘上的一種裝飾。
在她老家那邊,過去的門帘,通常主體為紅色,在靠近門楣的地方有一條幾釐米寬的黑色上邊,門帘飄帶就縫在那黑邊上面,一個門帘上一般縫兩條或者四條。門關著的時候它們垂下來,人走動的時候,掀動門帘,飄帶便飄來飄去,很有動感,很是漂亮。除了用作裝飾,門帘飄帶也彰顯出這家女主人的巧手和能幹。
在母親還很小的時候,應該是民國時期,姥姥教大姨做女紅,很多時候就教這種時興的家飾。母親雖然年齡小,但經常在旁邊看著,慢慢的看了個眼飽,不知不覺中也學會了。
門帘飄帶每一個繡片都不大,大約巴掌大小,但做起來還是有些技術含量的。
首先你得會剪花樣,一張紙一剪子下來剪出整個花樣,應該也算是剪紙的一種。剪蟲像蟲,剪蝶像蝶,剪圖案要有變化,不能千篇一律。
母親不僅會剪花樣,還會縫繡。
那時候母親買不起繡花撐子。她用碎布抹袼褙,抹得平整而沒有褶痕,袼褙面上用顏色鮮豔的綢緞、麻線等布料,剪好的花樣當作圖案就貼在面上,然後比著圖案開始縫繡,紙樣直接縫進花裡。
如果仔細看,針腳的細密和勻稱能顯出母親做手工的功底來。
繡工完成後,繡片根據個人喜好和審美裁成各種形狀,有菱形、六邊形、圓形、葫蘆形、對稱的雲子卷形等。
背面的襯布一般不捨得用新布,可以選女孩子穿舊的花衣服邊上相對結實的邊角剪下來。襯布縫好後,再用金線、銀線鑲上邊,一個繡片就做好了。
把三個或者五個繡片用彩珠串起來,下面再用絲線做穗,就完成一條門帘飄帶。
母親輕描淡寫地說,這門帘飄帶是她孩提時候做著玩的。
我想,不管是做著玩,還是用作居家裝飾,在那個相對貧困的年代,這種老物件一定遮住了多少人家流年中的晦暗,讓那些昏黑的土屋熠熠閃光,給那些貧困卻頑強生活的家庭帶來過短暫的驚豔、溫馨和幸福。
大概母親也不會想到,只是一忽兒,她這些作品竟然在箱底靜默了差不多七十年。
今天我又學了一招:掃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