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玩家看來,對於珠子和物件兒的老與新,無法很好的辨識,也沒有一個詳細的解說邏輯。今天,就與大家分享自把玩過程中的一些辨別老物件兒的一些重要的點。從這些基本點著手,新手也不會那麼輕易的打眼或吃藥。
那什麼是包漿呢?它是在悠悠歲月中因為灰塵、汗水,把玩者的手澤,或者土埋水浸,經久的摩挲,甚至空氣中射線的穿越,層層積澱,逐漸形成的表麵皮殼。它滑熟可喜,幽光沉靜,告訴你,這件東西有了年紀,顯露出一種溫存的舊氣。那恰恰是與剛出爐的新貨那種刺目的「賊光」,浮躁的色調,乾澀的肌理相對照的。其次,關於包漿,通俗的解釋 :佛珠的包漿就是歲月留在佛珠上的痕跡,這層包漿是由於把玩者長時間精心撫觸、照顧佛珠而逐漸形成的具有琥珀質感的表麵皮殼。從剛開始的那種浮躁簡單的表面光澤,轉變為溫潤光澤,就像給佛珠掛了一層「瓷面兒」。它含蓄溫潤,幽幽的毫不張揚,予人一份親切,有如古之君子,謙謙和藹,與其接觸總能感覺到春風沐人,它符合一個儒者的學養。
老珠子包漿的潤澤度非常飽滿,不會像平常那種新物件散發出來的「賊光」。這種潤度是現代造假技術無法製作出來的。就像整容很容易整,但二十幾歲那種青春之活力三十幾歲的穩健之內斂,四十歲的涵養與氣質,是無法輕易複製的。
老珠子上的風化紋,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風話,而是長期的佩戴過程中,珠體和其它物品碰撞,而慢慢形成,老瑪瑙珠體上的風化紋,多呈現 魚鱗紋 和馬蹄紋。顧名思義魚鱗紋像魚鱗那樣半圓的紋路,馬蹄紋像馬蹄那樣圓圓的紋路。在30倍放大鏡下,紋路周邊多光滑自然。而造假用圓錐打上的紋路,周邊有毛刺狀,這個是鑑定法寶哦。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風化紋理也有包漿哦,包漿和珠體上的一致這點大家仔細體會下。
很多人有誤區,認為帶有硃砂的珠子就是老珠子,這個概念是誤區。硃砂是有些瑪瑙本身帶有的,有些新珠子上也帶有硃砂。這是跟材質不同有關,瑪瑙也分為很多不同類型的材質。經過長時間的佩戴的老珠子,其硃砂會更美麗的呈現出來。以下兩顆是開門帶有硃砂的老天珠,大家仔細體會起硃砂點的美麗。從珠體內部開始向外,層層相環。區別仿品用雷射打上去,浮在皮殼上的硃砂。
老珠子孔道的開孔方式與現在的有很大分別。現代的開孔技術是用機械鑽孔,孔道十分完美,成一直線,內部的磨跡亦十分圓滑。當心的是很多假珠商人使用人手開孔,孔道粗糙不平,因此孔道是否 「成一直線」不是辨別老珠的方法。是老斷珠的孔道,大家應該發現珠孔有2段,孔道不是成一直線。本人推算是:古人開孔時並不是一氣呵成而是按部就班。首先從天珠的其中一方開始鑽孔,當到達天珠中部或一定深度時便停止,然後用同一方式從另一方鑽孔,直到雙方孔道連接。大家不難想像到古珠的孔道看起來是微」v」字型的。
這種開孔方式,是最為原始的開孔方式。能以這種孔道留存於市場的珠子,都是千年以上。近代的開孔打磨的方式,已經非常之成熟。所以,要從孔道的單一開孔方式去鑑定珠子的老與新,也不是作為唯一依據。在西亞和印度出產的珠子,有很多打磨的孔道相對精細。沿著喜馬拉雅山脈,一直流傳到青藏高原,就形成了獨特的藏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