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一個小故事,詮釋何謂慈悲之心,教導普通人一樣可普度眾生

2020-12-21 百家號

01開篇序

人生,正因為有殘缺,所以才要修行。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盯著別人的過失與缺點不放,就是自己的一個缺點。生活裡誰都會有傷疤,寬恕別人的那些失誤,原諒別人的那些薄弱,寬容,是一種力量,是一種關乎生命的高度。

如今很多人都開始學佛,然而卻只是盯著佛經上的文字,而忘了什麼以慈悲之心對待每一個人。佛家所謂的修行,就是借完善自己增加幸福,借寬容別人淡化痛苦。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一個小故事,詮釋何謂慈悲之心,教導普通人一樣可普度眾生:

02向劣根傾注愛心

相傳曾經有一位修禪開悟的黑衣禪師,他傳教足跡遍布全國,受到了許多百姓的敬仰,就連皇帝都稱讚他慈悲為懷,所以敕封他為「國師」。

黑衣禪師每年都會主持一次修禪大會,全國各地寺廟的和尚因為想向他學習,都會不遠萬裡趕來。

那一年,黑衣禪師的修禪大會卻出現了令人氣憤的事情,許多前來聽禪的人東西居然都被偷了。

要知道在佛教之中,偷盜乃是最為根本的大戒,對於修行之人是萬不可犯的,但有一個外地前來參會的和尚居然被當場抓獲,人們於是紛紛呼籲對於這樣的人應當嚴懲不殆,可黑衣禪師卻為此人求情,說聖人也會犯錯,教育了偷盜者幾句後,便將他放了。

那一日,那名偷盜者老毛病又犯了,居然再次偷竊時又被抓了個現行,這次大家都說應該按戒規來處置了,然而黑衣禪師又一次原諒了他,大家非常氣憤,不停地說豈能再次姑息養奸,可黑衣禪師仍是堅持再給偷盜者一次機會。

許多前來學習的和尚們對黑衣禪師的行為產生了不滿,認為這就是縱容,而且得道高僧卻無視戒規,這讓修行還有何用?於是紛紛來找黑衣禪師,聲稱要麼將偷盜者趕走,要麼他們集體離開。

黑衣禪師聽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說完之後,慈悲的說道:「你們學佛修行,都是有修為,有智慧的人,能分清是非曲直,善惡忠奸,所以你們去到哪都能很好的繼續修行。」

大家聽見黑衣禪師說這句時有些不樂意了,這不挽留儼然就是不在乎嘛,但黑衣禪師繼續又說:「那偷竊者其實是可憐人啊,連是非曲直都還分不清楚,如果我趕走了他,誰能教他,所以即使你們全都離我而去,我也不能將他趕走啊,我要勸他改過是非,做一個正直的人。」

黑衣禪師話剛剛說完,躲在門後的偷竊者頓時大哭,隨即跪到在黑衣禪師面前不停地磕頭,不停地說著我錯了,並將偷回來的所有東西全都還了回去。黑衣禪師以他獨有的慈悲和智慧照亮了偷盜者內心的靈。所有的和尚皆被被黑衣禪師「普度眾生」的菩薩精神感動得淚流滿面,感悟到禪者真正的氣度和豁達。

03感悟

佛要教化一切眾生。慈愛愛一切眾生,對好的要悲,對壞的更要慈悲。好人要度,要教化,壞人更要教化。天堂的人要度,地獄裡的人更可憐,更要度。這是佛法的精神,所以說要度一切眾生。

學佛學的是精神,而不應該局限於形式,更不應該局限於文字,修行將的是刻苦,而禪道需要的是慧根,生活中能夠寬容別人的過錯,是一種慈悲;能夠寬容自己的刻薄,也是一種慈悲!為了自己和最重要人的幸福,願您以後都能秉承一顆慈悲之心,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有需要的人!

相關焦點

  • 普度眾生,慈悲天下
    普度眾生,慈悲天下一世春秋,一場繁華如幕,一波煙雲,一季冬陽夏雪。百轉千回,生生世世覓安寧。點一瓣花香,願薰染世俗的哀傷,擎一段燭光,願陪伴徹夜的孤寂。呵護著,世間僅有的溫存,妄想著,它普度眾生。上仙鬥姆元君曾言:「活一命非慈悲,活百命亦非慈悲,普度眾生方為慈悲。」屈原如是焉。汨羅的浪翻滾,警戒著眾生勿隨波逐流。曹植一生雖無偉大之功績,但《七步詩》成文,規誡了中華大地骨肉至親一心向家,普度了眾生,慈悲了天下。一壺清酒,一身塵灰。獨見蘇子瞻,白衣一襲,棄名擲利,不問紅塵萬丈,不同人群所趨。
  • 佛有三不度,成為這三種人註定與佛無緣,佛陀普度眾生也幫不了你
    佛陀證道後以普渡眾生為己任,但正所謂「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難度無緣之人!」即便的大智所成的佛陀,普度眾生,感悟教化世間人,也難以度化這三類人。佛有三不度,即為不度無緣之人,不度無信之人,和不度無願之人。
  • 佛說:一個小故事,詮釋何謂真正的自由
    很多人會覺得坐而論道何其容易,真正做起來卻相當不易,可縱使十分困難,也需要儘早醒悟。不如先看看這1個美人和1個和尚,以截然不同心態面對生活,詮釋何謂真正的只有,詮釋何謂真正的隨意而安:01過於在意他人,只會害了自己古時候楚懷王先是寵愛自己的后妃南子
  • 佛教:《法華經》蘊含怎樣的精神(一)
    《法華經》在佛教經典中,素有經王之稱,廣被流傳、信奉及研究,並一直在佛教內部保持著崇高、殊勝和統攝眾經的地位,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法華經》所展示的宗教精神(佛本懷、一佛乘、開權顯實、開跡顯本及菩薩精神),是整個大乘佛教宗教精神的基石,而其理念更足以成為後世大乘經論的主要理論基礎。
  • 佛教:何謂「剎那」?何謂「永恆」?阿彌陀佛!這個故事給你答案
    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向各位讀者詮釋何謂「剎那」,何謂「永恆」:02剎那中有芳華後梁時期,國內有一個禪宗道場非常出名,那便是「靈樹道場」。這道場是由知聖禪師教習佛法,席下更有弟子眾百人,道法目漸興盛,越來越多的人因此慕名前來修行。
  • 普陀山佛教協會在息耒禪院舉行傳授在家菩薩戒法會
    宏海律師教導眾善信受四不壞信 懺悔三業(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普陀山佛教協會)禮賢律師教導眾善信發十四大願(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普陀山佛教協會)隨後,眾善信運心作觀,頂禮十方三寶,至誠正請上道下慈律師為菩薩戒法師,上道下慈律師慈悲應允。道慈律師帶領眾善信,作觀運心,頂禮十方三寶。「汝等是菩薩否?」「是菩薩。」「發菩提心否?」「已發菩提心。」響亮、堅定的齊聲回答響徹在戒堂上空。隨後,道慈律師為大眾開導戒法,開示三聚淨戒的內涵。
  • 「慈悲」是什麼意思?該怎麼去培養慈悲之心
    網圖慈悲的涵義,在佛經中解讀有許多的分別,如《大般涅槃經》中即有大、中、小三種之分。網圖慈悲之道於佛家而言,無論怎麼去評價都不為過,也正是因為有了救渡世人的慈悲之心,佛家才給我們這個紛紛擾擾的紅塵世界,帶來了一股與眾不同的清涼,給精神疲憊的人們帶來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 佛教怎樣看待同性戀?
    —聖嚴法師 學者楊惠南由漢傳律典系統研究指出北傳佛教對在家同性戀沒有特別嚴厲的歸範及譴責,同性戀的性慾執著與異性戀的性慾執著在執著的本質上沒有差異,基於「普度眾生」或「眾生皆有佛性」的理由,大體並沒有將他們描述為道德敗壞者,但不可以出家及受戒或少分受,對於在家同性戀的態度是不主動斥責或懲處的,如佛教中有不殺生戒,卻不會因會在家眾葷肉食而斥責或懲處,共同處以少分受戒的模式漸進達到清淨
  • 平常心、善心、菩提心、慈悲心
    一個社會也不可能靠善心來支持,也許心很重要。但造成結果的卻往往是真實的行動。好處有了善良的行動,就可能造福於不同的群體。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
  • 佛教: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這3個特質,你有過嗎?
    但是這世間萬物都是有跡可循的,有什麼樣的情況發生都會有相應的徵兆。開悟過後,也會有各種不同的狀態。就如佛教中所說的: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以下這3種狀態,快來看看你有過嗎?一、無我無我也稱"非我、非身"。
  • 最有情的菩薩,男身女樣三十三相,普度眾生過難關
    佛教並非中國本土宗教,但傳到中國,已經深入到中國人的骨子裡。在千百年的佛教演變中,觀音菩薩以其獨特的魅力,深受中國人的喜歡與尊敬,成為最具人格魅力的菩薩。雖然不是佛,卻擁有最高的人氣以及最多的膜拜信徒。在中國可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菩薩之所以如此被推崇,在於觀音菩薩所表徵的「有情」。
  • 佛教:佛愛眾生,不離眾生
    佛家講慈悲,慈悲之心是世間萬物生生不息的泉源。慈悲就是佛性,心懷慈悲之心,世人皆可成佛。慈悲猶如陽光、淨水、花朵,可以帶給世人光明、清淨、歡喜。有一次,釋迦牟尼外出說法。在路上,他看到一隻飢餓的老鷹正在追捕一隻弱小的鴿子。
  • [善問妙答]什麼是佛教?(精美圖文)
    「哲學」在英文裡是「philosophy」,是從「philo」 和「sophia」這兩個字根結合而來。「Philo」的意思 是愛,而「sophia」是智慧。那麼哲學可說是「智慧的 愛」或是「愛和智慧」。這兩種解說都很完整地形容 佛陀的教誨。 佛教指導我們全面開發我們的智能,以便能徹底地 理解一切事物。
  • 佛教:「陰德」厚重之人,有這3種相貌,看看你有嗎?
    如果一個人公開行善,會受到大眾的稱讚和誇獎;若一個人暗地裡偷偷做好事而不欲為人所知,這樣的人上天會給他善報的。陰德厚重的人,會有善神護佑加持,任何傷害不可靠近。與其為後輩留有家財萬貫,不如多積攢陰德、惠及子孫。「莫疑積德天不見,百年頃刻回頭見」,人有善念、天必佑之。常積「陰德」,必有貴相。
  • 佛教:三十三觀音,形態不一各有傳說,大慈大悲、普度眾生
    在佛教的文化傳承之中,所謂「三十三觀音」,指33種觀音形象。主要是個體圖像,也有幾種適於立體雕造,常做成瓷、木、牙、石等雕像。這是唐宋以來漢化佛教藝術家對觀音形象不斷進行創造、發展的定型化結果。這些圖像常以圖畫、小型造像等形式在民間廣泛流傳,甚至成為供人欣賞的藝術品而不是膜拜的對象。這些觀音走出寺院步入民宅,進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因而更富生命力。
  • 佛教:「人生無常,因果不虛」,了解這3個「真相」,就解脫了
    佛教裡就有教導,告訴我們,我們只有認清以下這3個"真相",才能得到解脫,不為世俗所捆綁。一、因果是真,做好自己佛說,沒有無緣無故而來的因,自然也沒有無緣無故得的果,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有它自己的因果關係存在。
  • 倉央嘉措:不負如來不負卿,最真的「情詩」,領受最誠的慈悲
    倉央嘉措從此就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長大,他愛上一個女子,可是因為身份特殊,他卻甚至無法像一個普通人一樣與對方相愛。所以,他的詩中充滿了憂鬱,很多讀者讀過以後,無奈又痛心地說:「倉央嘉措看似是寫愛情,實際上這何嘗不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珍惜與矛盾呢?」
  • 五個方面了解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教由釋迦牟尼(覺者)喬達摩·悉達多所創立,是一種體系非常龐大、內容涵蓋甚廣的外來文化。時至今日,傳入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對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普通人來看,上古時期,中國百姓就有祭祀天神,祭祀上天的習俗。
  • 佛教高僧:「夫妻情緣」深淺,其實可以從這兩個地方看出來,很準
    但是佛教的一位高僧卻為我們解答了,他說:"夫妻情緣"深淺,其實可以從這"兩個地方"看出來!一、兩個人的三觀是否一致三觀是兩個人能否一直在一起的重要考量標準,因為三觀相同的人,一起生活才能有共同話題,能互相理解。
  • 常聽人說「我佛慈悲」,可佛到底慈悲在哪裡?
    我們可以問某人或某菩薩慈悲在哪裡,或者有多少慈悲,因為人和菩薩們雖然有慈悲的成分在,但又不都是徹底的究竟慈悲,故尚可以發問。可是,佛是徹底的慈悲,百分之一百的慈悲,佛就是慈悲成就的。人不知道佛慈悲在哪裡,大概有兩種情況。第一種,佛教信仰比較淡薄的情況下,或者信仰尚未紮根時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