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的教育理念逐漸也發生的轉變,大部分的家長已經從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轉變到孩子的學習成績和人品教育兩手抓的模式了。
現代教育確實也在規定了孩子的教育要注重這兩個方面,既注重孩子的學習能力的發展,也注重孩子的教養問題。
然而,有一小部分家長仍然"固步自封"。他們認為只要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其他的就不重要。這樣教育下長大的孩子真的會好嗎?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的教育正是孩子人品奠基的基色,而餐桌禮儀就是"照妖鏡",孩子有什麼樣的餐桌禮儀,長大後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上周的一件事更是加深了我對這個理念的認同度。
上周休假,我正好回老家參加了喜宴,我跟朋友坐的那一桌正好是同村的同齡人,在我們隔壁則是一群十幾歲的小姑娘,小夥子。
酒席剛開始,飯菜逐漸上上來了。旁邊全是孩子的那一桌發出了強烈的歡呼聲"終於可以吃了,趕緊!手慢無"。聽到這群孩子這樣說,我的內心不由一震。
果然,飯菜上來以後,那一桌瞬間開啟瘋搶模式,不一會,孩子們把飯菜搶購一空,有的菜還掉到了桌子上,簡直一片狼藉。
看到這裡我跟朋友不由得吐槽孩子們的不禮貌。這時候對面的人出聲了"小孩都這樣,很正常,吃席就要快,要不就得喝西北風"。
原來,出聲的人是那桌其中一個孩子的媽媽。她的說辭和孩子的行為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什麼樣的父母就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別看這小小的一頓飯,它就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品行,餐桌禮儀是最基本的,別看簡簡單單的一頓飯,孩子的吃相反映了家庭的教育、父母的品行和孩子的教養,餐桌上的禮儀決定了孩子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餐桌上沒有禮儀的孩子,長大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1. 沒吃相的孩子,長大後必定沒有規矩
飯桌上孩子簡單的吃相就可以看出家庭的規矩,父母的教養,孩子的品行和人格。這句話實屬不假。
在飯桌上,大部分情況下都不會是一個人,在這種公開場合,一個人的吃相更會暴露這個人的品行。
餐桌上一個人如果吧唧嘴、敲碗筷、愛在飯菜裡攪來攪去,吃飯時大聲說話,沒有一點吃相,就會給同桌的人一種難受的感覺。
相信大家遇到這樣的人都會想要避而遠之,不想以後跟這個人同桌在吃飯,因為這個人吃沒吃相、坐沒坐相,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這個人沒有規矩。
同樣的,孩子從小在餐桌上就有這樣的行為,長大後一定也是一個沒有規矩、沒有教養的人。
2. 餐桌上護食的孩子,長大後必定不懂分享
餐桌上一些孩子遇到自己喜歡吃的菜就會"先下手為強",他們會狂夾菜,恨不得把菜都倒在自己盤子裡,一點也不顧及同桌人的感受。
這種孩子在公共場合都表現的特別護食,在家裡肯定也特別喜歡吃獨食,這還是因為家長的寵溺、嬌慣,給孩子從小養成了不好的習慣。
餐桌上喜歡護食的,不懂得照顧他人想法的孩子,長大後肯定是自私自利、不願意替別人考慮,同樣也不懂分享。
從小小的餐桌上看出孩子的品行和家庭的教育,真的是一件非常明智的事情。餐桌上沒有規矩,喜歡護食,這樣的人想必大家都會不願意深交,和他們處朋友吧!
家長在平時的餐桌禮儀上,應該怎樣教育孩子
1.食不言
很多孩子在吃飯的時候特別愛說話,這樣其實是不好的。首先吃飯時說話對別人來說非常沒有禮貌,其次吃飯時說話,食物容易進入氣管,引發窒息,這對孩子是沒有好處。
平時,家長要教育孩子吃飯時不能說話,也不要做其他與吃飯無關的事情,養成孩子良好的用餐習慣。
2.尊重長輩
餐桌上不會只有一個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會一起吃飯,家長要教育孩子有禮貌,外出吃飯的時候要先跟同桌的長輩打招呼,入座時先讓長輩就座,長輩動筷以後才能動筷子。
除此之外,在餐桌上不浪費糧食,不在飯菜裡來回攪動,是最起碼的禮儀,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
餐桌禮儀是一方文化,小小的地方藏著大大的文化,家長應該從小樹立孩子的餐桌禮儀,教養孩子更高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