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人圍坐用餐,大人不動孩子不能動;吃飯坐哪就不能再換,端著碗滿處跑那是要飯的;喝湯不許吸溜,吃飯不許吧嗒嘴;夾菜只許夾面前的,不許過河;許騎馬夾,不許抬轎夾;家有客人,要謹記茶七、飯八、酒滿……餐桌上的這些老規矩,你還記得多少?
如今,餐桌上的老規矩,懂的人是越發少了,不守規矩的大有人在,尤其是年輕人和孩子。老規矩,既是教養,亦是禮儀。子曰:人無禮,無以立。我國作為禮儀之邦,餐桌禮儀源遠流長。一臺小小的餐桌,一面個人修養的鏡子,餐桌上表現得彬彬有禮、落落大方,能體現良好的個人教養,給人以通情達理之感。今天,小編就來給各位談談咱客家人的餐桌禮儀。
1、吃飯要坐好,切勿端著到處跑。
從小長輩就教導我們,吃飯的時候要坐好,要飯的乞丐才是端著碗到處跑的。小編當年一碗飯端著衝到「馬石下」,跟小夥伴打完魂鬥羅後回家又吃了一頓,藤條悶豬肉!!
2、長輩未起筷,晚輩莫動餐。
客家人守規矩,有教養。尊重長輩這一傳統在餐桌上很好地傳承。小時候每次家族聚餐小編內心都在呼喚「爺爺快動筷,爺爺快動筷」
3、筷子若敲盤碗,如同乞丐輾轉。
乞丐乞食的時候總是會把盤碗敲得響亮,以此來吸引周圍人的目光,希望得到憐憫,換得一碗飯吃。小孩若吃飯時用筷子敲碗盤,會被長輩責罵。客家民謠「叮叮哆,苦瓜悶豆角。」
4、喝湯不吸溜,吃飯不吧嗒。
吃飯喝湯時不發出聲音是有家庭教養的表現,如果在咀嚼時發出過大聲響,會給人狼吞虎咽的印象。每次在外面吃飯,看到有人BiaJi BiaJi吃東西,小編都會投過去鄙夷的目光!
5、為客添飯,注意措辭。
小編小時候在給客人添飯時就用了一句「還要飯嗎」,結果引發一陣鬨笑。多虧年少童言無忌,客人沒有生氣。小時候真好啊,現在沒這個待遇了。說錯話人家就會覺得你沒教養。
6、吃飯手端碗,勿搞小動作。
從小長輩就教導小編,吃飯就要規矩吃飯,不要老搞些小動作,這裡碰一下那裡摸一下。雙手要端好碗,這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小編到現在都還謹記!左手端碗,右手瞄準目標!倒計時3~2~1~開夾!!
7、長輩坐正位,體現嚴與威。
入席的時候,正中間的位置要留給長輩或者尊貴的客人,在小編家,這個位置都是爺爺坐的。
8、筷子不可插飯中,形似香爐不吉祥。
吃飯的時候有些小孩子會貪玩,把筷子插進米飯裡。小編小時候就是因為這樣而被痛罵一頓,因為筷子插米飯中象徵著香爐,這是非常不吉祥的。
9、坐姿要端正,抖腿不可為。
入座的時候,要正襟危坐,切勿斜眼看人、抖腿、叉腿、翹二郎腿。一個人的素質與家庭教養往往在舉手投足之間表現出來。現在不少的人啊養成壞習慣,一坐下就抖腿,這是輕佻的表現,不可為。
10、孩童與長輩同座,座椅不可過於高。
這一點在舊時還是比較重要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這點餐桌禮儀的重要性逐漸淡化。孩童與老人親暱同座,即使椅子過高,也不會有人介意。
優秀的傳統餐桌禮儀是一張閃亮的素質名片,應得其精髓,發揚光大。特別是咱客家人崇文重教,好的家風好的教養往往從孩童獨立進行的「第一餐飯」開始。有些規矩儘管帶有封建社會時期的色彩,但是其體現的尊老愛幼、尊重他人的內涵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值得學習的。管住口,管住手,管住餐桌上的老規矩。傳承咱客家人的餐桌好禮儀,打造咱客家人又一文明名片。
來源:梅州網
網編:Andy 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