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東方朔的政治能力無法與諸葛亮、魏徵等名臣相提並論?

2020-12-17 指點江山

東方,漢族的傳統複姓之一,以地為氏,東方朔則被視為東方姓的一位始祖。據《洞冥記》,東方朔的父親為張夷(字少平),母親田氏在東方朔出生後不久即去世,東方朔本人為鄰居抱養。然而據東方朔本人的說法,是「兄嫂」將其養大。此外,王充的《論衡》中收錄有關於東方朔本姓金的說法。

漢武帝和東方朔這對君臣組合比較有趣。

一個是站在權力巔峰上的男人,一個是在朝堂上有話語權的寵臣;一個魄力十足說一不二,一個圓滑聰明忠心耿耿。在旁人眼中,這對君臣的組合與唐太宗和魏徵一樣,互為知己,君臣相得益彰。殊不知,東方朔在漢武帝一朝的地位並不高,至少他的官職很低,終生沒有得到重用。

那麼,為什麼劉徹始終沒有提拔東方朔呢?二人之間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辛呢?

有人猜測,估計是因為東方朔曾做出過什麼讓漢武帝厭惡的事,讓劉徹徹底斷了提拔他的念頭,所以,他這輩子的仕途都未有寸進。還有人覺得,劉徹覺得東方朔的能力太高,甚至,比自己都要高。在「功高震主」這四個大字的警示下,漢武帝生怕有朝一日東方朔的光芒會掩蓋住自己。

野史中還有這樣的記載,皇帝和東方朔同時傾慕於一個美女,但這名美女卻無視了九五之尊劉徹,而是選擇了一介白丁東方朔。雖然漢武帝寬宏大量地成全了這對璧人,但他心裡卻始終對東方朔心存芥蒂。

今天,我們且從幾個角度來分析一下東方朔不受漢武帝待見的原因。

首先,我們來看看東方朔的性格。眾所周知,作為相聲界祖師爺,東方朔講話十分詼諧幽默。不過,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東方朔說話比較喜歡繞彎子。在闡述自己的目的時,東方朔或使用典故,或採取激將法,很少會直接地講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一點,在史料中均有體現。

史官筆下的東方朔,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十分精妙,且耐人尋味。不過,這種說話方式是漢武帝所不喜的。在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劉徹是一個非常傳統且保守的人,據此推測漢武帝平日裡不苟言笑,十分嚴謹。顯然,二人的性格是無法合拍的。

古往今來,沒有任何一個皇帝喜歡說話拐彎抹角的大臣。天子日理萬機,哪有閒心有精力揣摩大臣的話呢?

其次,東方朔雖然身在朝堂,但他的心卻似閒雲野鶴。東方朔不止一次表現出「大隱隱於世」的觀念,這也讓劉徹很難將重任交給他。倘若,讓東方朔身居高位,那麼,在某天東方朔不告而別隱居後,留下的爛攤子又該如何處理呢?

皇帝都不喜歡辦事虎頭蛇尾的大臣,漢武帝自不例外,他不會在東方朔的身上投入這麼大的賭注。

至於說,東方朔與漢武帝喜歡上同一個女人的情況,這些都是野史家杜撰出來的東西。所以,我們無需考慮這一因素,畢竟,這種情況存在的真實性太低。

歷史,因遺憾而美好,或許,正是因為東方朔一生未得重用,老百姓才會賦予他一個光怪陸離的傳說——偷仙桃。

相傳,東方朔在天庭當神仙的時候,他的脾氣秉性就十分放浪不羈。天宮是十分嚴謹的地方,像東方朔這種自由散漫的神仙自然不受其他神仙的待見。此外,東方朔還有一個壞毛病,那就是逢酒必喝,逢喝必醉,逢醉必犯錯。糟糕的酒品讓東方朔闖下不少大禍,也為他被革除仙籍埋下了隱患。

西王母壽誕的那一天,邀請了眾仙班,東方朔自然在受邀之列。在宴席之上,東方朔幾番連珠妙語,逗得在場的神仙十分開心,宴會上的氣氛也被他抬上高潮。西王母見東方朔烘託氛圍有功,便命仙女抬上仙酒,讓東方朔歡飲。東方朔一見酒水,立即敞開肚皮,坐在地上喝了個痛快。

酒過三巡後,東方朔迷迷糊糊地來到蟠桃園中,挑了三個個頭碩大的桃果,三下五除二將桃子吞下肚中。西王母聽說此事後大為光火,想要判東方朔死罪。眾所周知,蟠桃有延壽的效果,吃下三顆桃子的東方朔早已與天地同壽,天庭根本無法處死他。

為了達到懲戒的效果,西王母將東方朔打落凡間,讓他經歷波折的一生。正因東方朔的人生早已被天庭規劃好,所以,在人間的他歷經磨難,一肚子才華和抱負難以施展,胸中的鬱悶亦無處發洩。當然,這些都只是老百姓杜撰出來的故事罷了。

至於東方朔的卒年,有漢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太始四年(前93年)、徵和二年(前91年)、 後元二年(前87年)等不同說法。在惋惜東方朔一生鬱郁不得志的同時,我們還要認清一個現實,那就是東方朔對漢朝的貢獻是非常有限的,他只是在漢武帝身邊直言切諫,並未做出什麼實績。

所以,東方朔的政治能力更是無法與諸葛亮、魏徵等名臣相提並論的。

參考資料:

【《漢書·武帝紀》、《漢書·東方朔傳》】

相關焦點

  • 終南山中覓隱士 人生本是一修行,脫口秀界的祖師爺——東方朔
    人多是群居的動物,圈子也是要體現出個人價值的,而內心的懦弱又註定無法享受孤獨的苦酒。他們逃避於城市裡喧囂的爾虞我詐,又無法融入當地村民粗俗的孤陋寡聞,再一次在孤獨中消沉,倉促逃避的窘境只是跳到了另一個環境裡輪迴,往往是來了又去,去了又回。第三類人是商業隱居者。
  • 東方朔的處世術
    而東方朔的特色,卻在於洞察,知道皇帝要的是什麼,用吹牛的方式再清楚不過地告訴皇帝,我有趣,能令你開心。當一個人擁有了聰明才智,多少都會在乎一些臉面。能把不要臉的丑角哲學實行得如此徹底,那一定是真正視功名如糞土的傢伙了。別人總會扼腕嘆息,說什麼他沒能盡展所長,而他卻真的看不上別人說的那種成就。
  • 東方朔在歷史上是個什麼樣的人?
    他「喜為庸人誦說」,也就是喜歡向下層人講故事。這樣的形象是親切的,又愛插科打諢,再加上機智,相聲以東方朔為祖師爺,並不奇怪。漢代最早流傳的東方朔奇異故事,是他弘聞博物,善於猜謎語和射覆(猜蓋子下面的東西)。《史記》中的《東方朔傳》(由晚於司馬遷和東方朔半個多世紀的褚少孫補入)記載他認識一種叫「騶牙」的怪獸,已經頗有傳說色彩。
  • 東方朔的傳說
    再看這剛出生的男嬰,是在拂曉時辰生的,便給他取名叫東方朔,再說,這東方朔自幼就聰明過人,勤奮好學,十幾歲就學通了孫子兵法和各種戰陣的擺布,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真可謂是文武雙全。在漢武帝即位初年,漢武帝面向全國徵召賢良之士,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面向全國選拔高級領導幹部,這東方朔通過自薦,而且也通過了漢武帝的面試。
  • 漢武帝慕長生,東方朔說:我去天上給你取
    有人看不慣,說:我去天上給你取。這人叫東方朔,是漢武帝的近侍。東方朔自然知道沒有所謂的長生不老藥,但武帝如此深信不疑,他哪敢明說。於是,東方朔上奏道:「陛下派人訪求仙藥,其實都是人間之藥,不能使人長生不死,只有天上的藥才能使人不死。」
  • 魏徵死後不久,唐太宗為何就砸毀墓碑?學者:魏徵做了一件缺德事
    魏徵,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位列大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太宗曾高度評價魏徵,「貞觀之後,盡心於我,獻納忠讜,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為天下所稱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魏徵死後,唐太宗廢朝五日,親自來到葬禮現場,他頗感惋惜地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盛大葬禮結束後,魏徵陪葬昭陵,而且親自給魏徵題寫墓碑,「帝親制碑文,並為書石。」由此可見,唐太宗對魏徵的感情有多深。然而,魏徵死後不久唐太宗就下令推倒砸毀他的墓碑,這是為何?
  • 為什麼諸葛亮提出的不是統一天下而是三分天下?難道三國更難統一?
    劉備之所以能在三國時期,以後來弱勢之力,成為三國中割據一方的勢力,沒有諸葛亮的輔佐是不可能做到的,而劉備為了請出諸葛亮三顧茅廬的故事也成為經典,也正是如此,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隆中對》戰略規劃,成為劉備集團今後的政治綱領,在此後的數十年時間中,劉備如同鹹魚翻身一樣,迅速發展壯大,在十餘年的時間中達到頂峰。
  • 魏徵瞞天過海的故事
    登基後,李世民命人把魏徵押送上殿,責問為什麼當初勸太子除掉他。魏毫不畏懼地直言相告:「如果不除掉你,你必然會殺了太子篡奪皇位。如果太子早聽我的,哪有你的今天!」太宗被魏徵的忠烈和正直所感動,不僅沒有問罪,反將魏徵委任為諫議大夫。魏徵佩服李世民的大度容人之量,也摒棄前嫌,忠心跟隨李世民安邦定國盡心盡力。
  • 唐朝魏徵,是為官之模範,李世民: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對此,魏徵同長史鄭頲還談過,只是鄭頲對他說的話不以為意,認為是老生常談。初入李唐陣營只是開始是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做官,雖然說李建成也採納了魏徵的一些建議,但是卻還是沒有全部聽從,因此才有了「玄武門之變」,才有了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殺的事件。事後,因為魏徵曾勸諫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別的地方去,所以李世民就問魏徵:「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兩兄弟?」
  • 東方朔每年都換老婆,郎官彈劾他,漢武帝為何不怒反而表示理解?
    漢朝有這樣一位奇葩的臣子,一年換一個老婆被郎官彈劾,但是皇帝卻表示很理解這是為什麼呢?想必大家已經知道了,皇帝就是漢武帝,臣子就是東方朔,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他們的經歷吧!當時給漢武帝養馬的是幾個侏儒,那東方朔是怎麼來嚇唬這些侏儒呢?簡而言之就是東方朔對他們說:"你們身材矮小,不能耕田不能種地,武不能上陣殺敵,文不能治國安邦,要你們有何用呢?"這話一出可把那些侏儒嚇得不得了,那些侏儒紛紛哭著向漢武帝求情,饒他們一命。漢武帝甚為吃驚,在知道事情的原委後,其實他是生氣的,於是召來了東方朔。這是東方朔第一次正式的面對漢武帝。
  • 諸葛亮走上神壇,與王安石變法關係很大
    在對曹操的評價持續下降的同時,蘇軾對諸葛亮的評價則明顯上升,其晚年《題三國名臣贊》中說: 西漢之士,多智謀,薄於名義;東京之士,尚風節,短於權略。兼之者,三國名臣也。而孔明巍然三代王者之佐,未易以世論。
  • 以人為鏡的唐太宗,卻在魏徵死後,為何砸了他的墓碑?
    據說魏徵去世後,唐太宗曾經在魏徵墓碑前大哭,哭那個一直作為他的鏡子的賢臣,不在這個世上了。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兩人君臣關係如此密切,唐太宗為什麼又要親手砸了魏徵墓碑呢?有人說,他們像一對歡喜冤家。雖然有爭吵,但是還是比較和諧的,可能是自古君王一貫喜怒無常,一時間生氣了,就把魏徵的墓碑砸了呢?
  • 從魏徵夢斬龍王說走陰
    ,相傳此人就會這門神通,很多人都知道魏徵《夢斬龍王》的故事,西遊記也有記載《袁守誠妙算無私曲,老龍王拙計犯天條》,大體上說的就是在唐朝當時有個很有名氣的神算,每天只算三掛,掛掛奇準無比,當時的龍王聽說後就前去戲弄此人,龍王化身一中年男子問神算說,你看明日可會下雨,神算答曰:明日午時三刻下雨。
  • 房玄齡被稱為一代賢相,為何說魏徵是劍走偏鋒?
    《貞觀政要》中說他「聞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這些都是稱讚房玄齡與人為善,寬宏大度,十足的賢相風範。 唐太宗要求大家提意見是真誠的,絕非擺擺樣子,魏徵無疑看準了這一點,他決定劍走偏鋒,為別人所不敢為。17年間,魏徵給唐太宗提了200多條意見,徹徹底底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忠諍之士的形象,也幫唐太宗樹立起了一代明君的形象。 就這樣,靠著與最高領導人形成的默契,魏徵從群臣中脫穎而出,迎來了人生中的高光時刻。
  • 闢謠: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和晚清四大名臣,其實不是同四個人
    最近看一些網友寫的文章,注意到有些網友直接說張之洞這位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其實這麼說有些問題。或許大家提的比較多了,那就是晚清四大名臣,不就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麼?但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和晚清四大名臣,其實不是同四個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相聲界祖師爺是東方朔,演藝界、音樂界的保護神是誰?
    ,如德雲社相聲界供奉的祖師爺是東方朔。史書載「東方朔,以善滑稽著稱」,也就是說東方朔好詼諧,與相聲逗你樂的結果一樣。而在戲曲界、音樂界,對應的保護神是誰呢?目前這一類行當公認的保護神有三位,分別被稱為老郎神、公子爺、相公爺。他們都是叫什麼名字?又有什麼樣的傳說呢?唐朝宮樂戲曲神,就是老郎神,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 李世民秦王府名臣良將雲集,那麼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下如何?
    古往今來,多少賢德仁愛的帝王身邊總是聚齊了不少名臣大將,也正因為有這些人的輔佐,這些帝王才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也才迎來了所謂的太平盛世。但凡身邊少賢臣多奸佞,國家就會陷入動亂,國破山河支離破碎。
  • 三國名將諸葛亮,其軍事能力竟然如此強悍,歷史答案令人詫異
    從晉代開始,諸葛亮就一直接受著歷代王朝的封官加爵賜廟,清代把許多紀念諸葛亮的寺廟重新修繕供百姓們朝拜,這足以體現出諸葛亮的歷史地位有多麼深遠,很多影視劇在刻畫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時往往會增添觀眾感興趣的元素,因此大家要想公正客觀地評價一位歷史人物還需要參照大量史實。
  • 為什麼歷史上的忠臣良將都難以善終?
    歷史上不是沒有善終的忠臣與良將,比如類似諸葛亮、郭子儀這種還是有的,但數量相對較少就是了。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分兩方面來說,良將作為武將,掌控著兵權,所以常常受到皇帝的猜忌,在加上戰場上刀槍無眼,很多人馬革裹屍,所以良將無法善終的多有,這裡也就不一一細數了,畢竟每個良將之死都有不同的實際情況,討論也是很多的,舉個嶽飛出來就可以討論半天,但一般來說,往往都逃不脫手握兵權與功高震主這兩條。那麼忠臣呢?
  • 諸葛亮的性格缺陷
    02歷史上的諸葛亮正如文首所說,「缺乏安全感」是諸葛亮的主要性格特徵,這從其行事風格可見一斑,謹慎過頭,事必親躬是缺乏安全感的典型症狀。《晉書》中記載有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亮慮多決少」,《三國演義》九十五回說「司馬懿引二十萬軍,出關下寨,請先鋒張郃至帳下曰:『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逕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陳壽在《三國志》中評論諸葛亮「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