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爾德作品中悲劇性的表現:傷害反襯情感的高貴

2020-12-26 漫談文化工作室

人是群居動物,我們從來不是單獨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總是和其他人發生著各種各樣的關係,產生各種各樣的感情。「人是最具感情的動物。」大致而言,每天圍繞著我們的感情分為親情、友情和愛情。親情使人溫暖,友情使人快樂,愛情令人甜蜜。然而,人生無常,親情並不總是使人感到溫暖,特別是當我們失去親人的時候;友情並不總是使人快樂,特別是當朋友背叛我們的時候;愛情並不總是使人甜蜜,特別是當我們失戀的時候。

人生在世,我們一邊和其他人建立各種各樣的感情,一邊卻也經歷著感情的失落、感情的背叛。感情由熱變冷無疑是我們生活中苦難的一個重要來源,王爾德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以細膩的筆觸和悲憫的情懷在其作品中呈現著主人公感情的失落,並通過對失落的感情的呈現實現了對真摯、美好的感情的強調和再生,從而帶有強烈的悲劇色彩。

悲劇是「以否定的方式來肯定人生中有價值的東西」,在王爾德的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人和人之間感情的失落、破碎,但呈現這種失落和破碎並不是他的最終目的,我們在被他的細膩悽涼的文字感染之下伴跟隨著主人公的悲歡離合體會到了他的最終目的是要歌頌人和人之間高貴的情感,通過對破壞人們之間真摯感情的一切勢力的強烈否定實現對高貴情感的肯定,他深信一個有血有肉有著完整的生命激情的人身上流淌出來的一切真情都是有價值的,如同「西方燃燒的天際」,絢麗、美妙、動人,不應當屈服於一個無愛的世界一個無愛的靈魂。

漢斯的忠誠遭遇無情地利用

《忠實的朋友》是王爾德的一篇極具諷刺意味的童話,這篇童話通過對兩個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實現了「抑假揚真」「抑醜揚美」的目的。孤單善良、每天在自己的花園裡幹活的小漢斯和富有的磨坊主是一對「好朋友」,磨坊主常常將一些關於真摯友誼的言論掛在嘴邊,如「真正的朋友應該共享一切」「真正的友誼是不附帶任何私心的」等等,而他的行為卻和他的言論完全搭不上邊,可以說是背道而馳。磨坊主經常到小漢斯的花園裡採摘各種鮮花和果實,卻從沒有想到要為孤單貧窮的小漢斯提供什麼。他許諾要送給小漢斯一輛小推車,卻以此為藉口支使小漢斯為他幹這幹那,因為「我都要把我的小推車送給你了,所以你應該為我做些事情作為報答」。他拿走了小漢斯家裡的一塊木板,要走了一大籃鮮花,要小漢斯幫他把麵粉扛到集市上去賣,要小漢斯幫他修補房頂,要小漢斯幫他把山羊趕到山上去,最後在一個「夜黑得伸手不見五指」的暴風夜裡支使小漢斯到很遠的地方去請醫生來為他的小兒子療傷,而他卻連一盞馬燈都不肯借給漢斯。可憐的小漢斯就在這個殘酷的暴風夜裡,在去請醫生回來的路上淹死在了一個大池塘裡。

小漢斯之所以願意一再為磨坊主效勞是因為他相信磨坊主對他的友誼是真誠的,相信磨坊主是真的願意把小推車送給他的,他對磨坊主那些關於友情的高談闊論深信不疑、身體力行,最後是獻身給了他所看重的這份「友誼」。這個故事的悲劇主人公是單純善良、忠於朋友的漢斯,和他對立的就是那個虛偽狡詐、光說不做、自私自利的磨坊主。從故事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來,小漢斯是非常看重這份「友情」的,他很想將他和磨坊主的這份友情進行到底,他的人生詞典裡沒有「欺騙」和「虛偽」。然而,他那位「親愛的朋友」卻在不遺餘力地在摧毀著漢斯的美好心願,最終使漢斯帶著他那關於友情的烏託邦夢想命喪黃泉。小漢斯的死是對磨坊主虛偽自私無情嘴臉的深刻鞭撻,是對漢斯為了友誼犧牲自己的崇高精神的謳歌,漢斯那關於美好友誼的美夢破滅了,而正是這種破滅突出了真摯友情的珍貴价值,使它在讀者心裡獲得重生,具有強烈的悲劇性。

西比爾的愛情敗給美的消退

長篇小說《道連·格雷的畫像》中道連和西比爾之間短暫愛情的破滅之所以是悲劇性的,是因為西比爾的死是因為愛情,是因為道連不再愛她了,而她對道連的愛是真誠、純潔、有價值的,道連使她懂得了愛情,「懂得了愛情」的西碧兒無法在舞臺上表演愛情了,她因此失去了道連對她的愛,她的死無疑是對道連那理想主義愛情觀的控訴,是對道連「無情無義」的控訴,帶有很深的悲劇色彩。

西比爾·文與道連·格雷之間如曇花一現般的愛情只是《道連·格雷的畫像》中的一個插曲,美麗的西比爾也不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然而,這段愛情卻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以道連·格雷為代表的唯美主義人士的人生觀、愛情觀、藝術觀,他們將自己對人生和藝術的理解傾注到他們的愛情現實之中,其結果是傷害,是背叛,是三分鐘熱度,是善始惡終。

一開始的西比爾是「美貌」和「才華」的完美結合體。她的美貌在道連的眼裡是這樣的:

一個還不到十七歲的姑娘,長著花一樣的小臉蛋,希臘式小腦殼上盤著一圈圈深棕色的髮辮。她的眼睛是紫羅蘭色激情的深井,她的雙唇則如玫瑰花瓣。

她的藝術才華在道連眼裡是這樣的:

有一天晚上她扮演羅莎琳德,接下來那天晚上又扮演伊莫金。我看見她從心上人的唇上吸吮著毒藥,然後死在義大利陰暗的墓穴中。我看見她裝扮成一個漂亮的小男孩,身穿著緊身衣褲,頭戴一頂精巧講究的帽子,在亞登森林裡漫遊。她也裝瘋過,來到一個有罪的國王面前,給他戴上芸香,讓他品嘗苦草。她還扮演過天真無邪的人,被一雙嫉妒的黑手掐斷了她蘆葦一般纖細的脖頸。

西比爾吸引道連的地方首先是她的美貌,但更重要的是她的藝術才華和表演天賦。道連認為「唯一值得愛的東西是女演員」,因為女演員可以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朱麗葉演得沁人心脾又傷人肺腑,可以將羅莎琳德或鮑西婭或其他任何劇中人物塑造得宛如她們就在你的面前經歷著她們的生命故事。女演員可以將死的劇本演活,可以用她們的曼妙形體、優柔嗓音和細膩感情將人世間的平常故事藝術化、意蘊化。她們簡直是偉大的藝術家。王爾德在道連·格雷身上無疑灌注了自己的人格,道連和王爾德一樣,推崇「藝術至上」,藝術高於現實生活,藝術美與現實是對立的,「從事藝術活動,就是令人生的片刻時刻擁有最高的質量」。

西比爾單純、善良,一直在劇院裡生活的她未經俗世染汙,她的表演技藝「天然去雕飾」,她深深地吸引了道連。當一位在各方面都深具「王子氣質」的年輕男人突然出現在她面前,用火熱的激情向她示愛時,她的心立即被幸福的潮水捲走了:

她心潮激蕩,臉上不由得蕩起了玫瑰色的紅暈。急促的呼吸讓她花瓣似的雙唇微微開啟,並輕輕地顫悸著。激情宛如一陣南風,吹拂著她的全身,掀動了她衣服上精緻優雅的褶皺。

西比爾是一位可愛的姑娘。她懂得愛情的價值:「愛情比錢更重要」⑥,他珍視道連給她的愛,道連在她眼裡簡直是「愛的化身」,她也深深地愛上了道連。她將對道連的愛深植在了靈魂深處,無比濃烈,肝腸寸斷。以前她的生活的中心是藝術表演,那幾乎是她的全部,藝術的虛擬世界就是她的現實世界,所以她的演出能那樣感動人心。而當愛情闖入她的生活,潛在的「愛情至上」的個性特徵使她自然而然地將藝術降到了次要地位,她對道連愛到了不再能演戲的地步,當她知道她的愛人正在看著她,她緊張的話也不會說了,音色也不對了,舞姿也矯揉造作了。愛情取代藝術成為了她生活的中心,她生活的全部,她生活的第一現實。這樣一位看重愛情的姑娘實在是世間有情女子的代表,令人唏噓。

「不能再演戲」的西比爾對道連·格雷來說宛如晴天霹靂,他不能接受他的愛情喪失了藝術的土壤,喪失了美的根基,因為在他的心裡愛情從屬於藝術,藝術美感是愛情的來源和歸宿,一旦對方不「美」了,不能再給予他美的感受了,他的愛也就崩塌了。「被愛者的一切條件和性質,愈能適應或滿足愛者的願望要求,則愈能增加力量。」反之亦然。西比爾不能再滿足他對於愛情的需求了,無情地將這份愛棄擲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西比爾雖然苦苦挽留、長聲悲嘆,依然不能挽留道連決絕離去的腳步。最後的結局是愛情失毀了,西比爾·文自殺了。

這個悲劇故事裡相互對立的兩方面,一個是美麗善良的西比爾的純真愛情,和她希望與愛人長相廝守、共歷人生的強烈心願;另一個則是道連·格雷那「唯美主義」的人生觀和愛情觀。西比爾將愛情看做高於藝術,愛情第一,藝術第二,為了愛情她犧牲了藝術;道連卻恰恰相反,藝術第一,愛情第二,藝術與美才是他愛情的目的和根基。兩者相互矛盾、尖銳對立,最後西比爾死了,西比爾的愛情隨風飄散了,留給讀者長長的嘆息和思考,西比爾無疑是這個故事裡的悲劇人物。

其實,古往今來優秀的藝術家對待愛情的態度大多是「唯美主義」的。愛情令人動容,使人心潮翻滾,任何事物在愛的有色眼鏡裡都有了不一樣的表情。而這翻滾的心潮、世間萬物溫柔的表情實在是藝術創作的絕佳契機。愛情給人詩意。藝術家通過想像在他所愛的人身上看到了無限的美,如瀑布般奔流的詩情,這股詩情對藝術家來講簡直是金子,有著至高無上的價值。然而,任何人都是「有限」的,隨著時間的流逝、相處的延長,藝術家必然會發現他所愛著的那個有著「無限美」的人其實是非常「有限」的,對方並不能滿足他對於美的理想,「藝術家是因為期望值過高而對愛情失望的。」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很多藝術家的愛情都以失敗告終,終成眷屬者很少。有著王爾德影子的道連·格雷也是這樣,他的愛情理想因對方身上美感的退化而失敗,他的愛情理想被現實擊敗,他也是一個悲劇性人物。

王爾德作品中人的感情的失落具有強烈的悲劇性,這是由失落感情的人對感情的真摯情意決定的。漢斯為了維繫與磨坊主之間的「真誠」友情鞠躬盡瘁,但他的真摯和忠誠沒有獲得絲毫回報,反遭無情地利用,這使得讀者從心底裡否定了磨坊主的虛偽而肯定了漢斯的善良。失戀的西比爾內心悲涼,她真誠地愛著道連,她的真誠愛意卻無法改變對方獨特的愛情觀和人生觀,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人性對愛情的執著在熱戀倏然崩潰的沉痛中流露著它的闌珊光澤,悲劇的潮水捲走了愛情的實體,激活了愛情的靈魂。「愛情在死亡的燃燒中得以確認並得以永恆。」悲劇性是以否定的方式

相關焦點

  • 從唯美到現代:王爾德唯美主義思想的再認識
    只不過由於王爾德所信奉的文學理念是生活模仿藝術,即生活的本質是由藝術所決定的,所以他言說語境中的作品內容不可能是從真實的生活中來,正如他說:文學作品一旦「返歸生活和自然的時候」,就會「變得庸俗、低劣、乏味」[2]338。然而,不「返歸生活和自然」的文學作品的「內容」會是什麼樣的?抑或說,與真實的生活現狀相反的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這需要從王爾德的理論文章中尋找答案。
  • 王爾德:生活的秘密就是受苦
    因而他也能把作家的生活、命運及其作品結合得十分緊密。從而不僅帶給讀者一個非常鮮明而生動的作家印象,也對其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這肯定是所有傳記作家努力追求的成功之一。《奧斯卡·王爾德傳》,理察·艾爾曼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版。
  • 背叛與形變:王爾德的唯美主義愛情觀
    諸如此類的細節還能說上許多,總之與王爾德的作品相比,更為流傳在人們口中的,是他的服飾故事和穿著它們時說的俏皮話,他的情史和才子之名,這些都凌駕於他的作品之上,籠統地給人們一個「恃才傲物、聲名狼藉」的印象。所以他為他的人生事先預留好了警句:一個人生活中的真實事情不是他所做的那些事,而是圍繞著他形成的傳奇,你永遠不該摧毀傳奇,只有通過它們,我們才可能對一個人的真實相貌略有了解。
  • 從王爾德到阿莫多瓦,託賓筆下同性戀藝術家的作品與生活
    葉芝在他的《自傳》中寫到王爾德曾邀請他去參加的一次聖誕節晚宴,認為他是孤身一人在倫敦 。他剛脫了平絨外套,袖口卷到肘部,開始為此刻精心打扮起來。「被包養也是一種被愛的愉悅感,」理察·埃爾曼 在他的王爾德傳記中寫道:王爾德在這種關係裡的愉悅感或許沒那麼強烈。假如他喜歡被輕度欺凌,那麼就可能被狠狠欺凌。但道格拉斯要求越來越多的寵愛。 1894 年,道格拉斯的父親威脅截斷他的經濟來源,他不以為意,只依靠王爾德的慷慨大度。因為王爾德和道格拉斯都既不執行也不要求性忠誠,金錢就是他們的愛情戳印。
  • 王爾德:可是愛比生命更重要|青年會客現場回顧
    其實這個相對於就是王爾德這種藝術虛構性,就這個《感官世界》,它是真實的,當時就是日本上的一個真實的社會歷史事件,然後拍成的電影。從這兒然後我就會想到有時候因為王爾德他本身我覺得他最大的悲劇性也不能說悲劇性,就是他的美感,他就是把生活完全藝術化了,他把藝術看得高於生活,並且就是躬身實踐,就是他給我一種他身上最大的悲劇所在。
  • 《王爾德的情人》:我們都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現實裡,愛情敵不過生活中的瑣事。何況王爾德從高臺墜入平地,波西眼看著他破產落魄,兩個人的生活趨於貧困。王爾德再也沒能見到他心愛的波西,並在無盡的遺憾中很快病重去世。波西也在王爾德去世之後結婚生子,陷入家族遺傳的精神疾病,一生痛苦無為地活著。
  • 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畫家橋社創始人 埃裡希·赫克爾的悲劇性油畫
    主要作品有:《桌邊的兩個男人》、《兩姐弟》、《卡拉馬卓夫兄弟》等。《兩姐弟》赫克爾的作品表現的多是悲劇性主題。病人、小丑、孤寂者等飽受磨難的人物形象,看上去憔悴而鬱悶,使他的畫面充滿痛苦、不安、悲哀和絕望。他善於在戲劇性的情節中描繪人物的思索、焦慮和病態的精神面貌。
  • 道林格雷的畫像——王爾德層次豐富的自畫像
    我眼中的王爾德應該是這三者的糅雜,是這個大才子從不同角度折射出不同色彩的光暈,是一顆敏感而複雜的心的多重映射。喜歡這本書從它的序言開始。很多作者自序都絮絮叨叨,跳過也罷。可這篇序我讀了又讀,幾乎每一句都是金句,又每一句在讀作品的過程中都會又激起我的回想。比如:「藝術的目的在於展現藝術本身而掩藏藝術家。評論家是將他對美的事物的印象用另一種樣式或素材表現出來。
  • 《王爾德的情人》:王爾德與他的神經質美少年
    只看這部電影並不覺得波西有多愛王爾德,與其說波西是王爾德的情人,倒不如說王爾德是波西的情人,在這段感情裡波西才是真正的操縱者。但波西並非進退自如,他一樣的離不開王爾德。他根本不懂得愛情裡最寶貴的是什麼,他只能用無數次的作,來證明王爾德的不離不棄。其實早在兩個人相遇之前,波西就從王爾德的文字中喜愛上了他有趣的靈魂。波西主動來到王爾德面前,以最好的樣子。
  • 《名言啟示錄》米開朗基羅的情感糾葛
    他中等身材,雙肩寬闊,軀體瘦削,頭大、眉高,兩耳突出面頰,臉長鼻扁,眼睛雖說是銳利,但卻很小,可以說,他的長相非常糟糕,甚至有人認為米開朗基羅之所以終身未婚,正是由於其貌不揚,導致他有很強烈的自卑情結。除了這個說法之外,米開朗基羅的獨身還被推測是他喜歡男人。 說米開朗基羅是同性戀並非空穴來風,他確實不怎麼愛女人,甚至無法在有女人的屋裡多停留。
  • 貝尼尼如何將人物戲劇性的情感,表現在作品中
    崇尚豪華和氣派,注重強烈情感的表現。氣氛熱烈與緊張,表現為戲劇性誇張的藝術效果。下面小編給大家來介紹一下。巴洛克時期的代表人物貝尼尼原名(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他是17世紀意達利最傑出的雕刻家、建築師和戲劇家、畫家。
  • 愷蒂︱王爾德生前身後的恩恩怨怨
    而且,在眾人眼中,他倆就是人見人嫌的一對,有一次,因為同住的英國客人的抱怨,他們從自己住的旅館中被趕了出來。到了11月,道格拉斯離開那不勒斯,他的母親寄了兩百英鎊給王爾德,要求王爾德不再與道格拉斯見面。王爾德一人在義大利難忍寂寞,1898年1月,他搬往巴黎,住在一些便宜的旅館中,沉浸在酒吧裡,直到他1900年11月去世,年僅四十六歲。
  • 《王爾德的情人》「什麼是不敢說出名字的愛?」
    影片截圖影片是根據著名劇作家王爾德的一生改編的真實故事,主要講述了英國的文學天才王爾德愛上俊美非凡、高貴不羈的年輕爵士道格拉斯後引發的一系列故事。這愛是美麗的,是精緻的,是最高貴的愛的形式,它沒有一絲一毫不自然,它是智慧的,並循環地存在於年長男性與年輕男性之間,只要年長者有智慧,而年輕者看到了他生命中全部的快樂,希望以及魅力。以至於這愛本該如此,而這個世界卻不能理解,這個世界嘲笑它,有時竟然讓這愛中之人成為眾人的笑柄。」
  • 王爾德,和他的妻子,兩個同志情人
    在英國文學史上,他是裡程碑式人物,繼威廉・莎士比亞之後,把英國戲劇的復興推向另一個高峰;與莎翁的悲劇名著、聲名顯赫截然不同,王爾德憑機智幽默、生動鮮活的喜劇形式,把嚴肅的品質與情感孕育其中
  • 崩壞3聖痕王爾德和阿芙洛狄忒搭配攻略[多圖]
    對於戰場部分BOSS表現不錯,推薦使用,聖痕王爾德和阿芙洛狄忒搭配上位比較強力,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搭配攻略介紹。 崩壞3聖痕王爾德和阿芙洛狄忒搭配攻略 ​ 額外傷害的倍率很高,冷卻時間也較短,同樣可以補充傷害。對機械敵人必定暴擊的效果讓它在對付深淵關底泰坦和記憶戰場的機械BOSS(月輪、飛機、教父等)時都有很好的表現。 聖痕王爾德:
  • 王爾德的童話
    我還記得最初接觸到王爾德這個人是源自他的一句話:「心就是用來破碎的。」我當時對他一無所知,可是這句話一下子就戳中了我的心。     我以前一直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我喜歡一切脫離現實的東西,刻意與現實保持著距離,我喜歡發呆和做夢。     直到最近幾年,在現實中經歷了很多次碰壁和受傷,漸漸覺得人生的底色其實還挺悲涼的。
  • 經典解釋王爾德:來自深淵之處的愛
    他寫道,你配得上我對你所表達的愛嗎?我知道你不配。但愛又不是拿到市場上交易,也不須小販的稱斤論兩。愛的歡樂,一如心智的歡樂,在於感受自身的存在。愛的目的只是愛,不多,也不少。你自己在鮮花中瞭然無事地走掉,而我呢,那多姿多彩,來去自由的美好世界,早已經被剝奪了。你是我的冤家,從來沒有誰有過像你這樣的敵人。
  • 毒舌與唯美主義詩人王爾德
    毒舌與唯美主義詩人王爾德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1900年,世界失去兩位思想巨人,一位是我在《存在主義說什麼?》(請關注回看)中提到的尼採,另外一位就是我們今天要說主角——奧斯卡·王爾德。
  • 王爾德的御用插畫家與世紀末的頹廢派運動
    王爾德引發爭議的代表作《莎樂美》(Salome)當中有一副黑白插圖,風格怪誕詭異,卻又讓人眼前一亮,這幅提到《莎樂美》必定出現的作品,就出自比亞茲萊之手。這位天才插畫家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無數極具個人風格、辨識度極高的優秀作品,而他正是世紀末藝術運動中承前啟後的人物。
  • 大藝術家|主宰王爾德的不是他的情人,而是一個父親的嫉妒與仇恨
    而王爾德此時已是倫敦小有名氣的作家與詩人,其作品以詞藻華美、立意新穎和觀點鮮明聞名。會面前幾個月,道格拉斯已經讀過奠定王爾德地位的第一部重要作品:《道林·格雷的畫像》。這是發表在報紙上的連載長篇小說,小說創作的契機緣於王爾德拜訪一位名老畫家,畫家的男模特長得年輕漂亮。王爾德忍不住感嘆:「可惜了,這樣美麗的生物,還是有衰老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