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費勇修心課。
還記得周三的那篇文章嗎?☞☞生活壓力那麼大,年輕人的出路在哪裡 | 讀詩
後臺有位讀者留言:5年社交恐懼症,已經是個廢人了。
說真的看到這條消息,一時也不知如何是好。常常會有朋友過來後臺聊天,每一條我們都認真看了,可有時實在不知道怎麼回,比較合適。
所以,歡迎大家把自己內心的那些糾結,苦惱等都告訴我們,就像一個遙遠的樹洞。
與此同時,課代表也會為大家介紹一些生活相關的冷知識,小趣聞。
關注內心,是一場終身的實踐,它指向人類與自我間的長期關係。
今天是第一期,想和大家討論下「到底我們為什麼越來越容易抑鬱了?」
01 .
就像留言的這位朋友,很多人都不願意把消極情緒告訴身邊最親近的人,我們總希望自己呈現出的狀態像是一個小太陽,給周圍人帶來光和熱。
可是,怎麼可能呢?
身體內部有自己的天氣系統,肯定會時晴時雨,偶爾的恐懼,焦慮,抑鬱都是很正常的情緒,當它們來臨時,就坦然地去接受,去面對。
如果一開始我們就將其視為脆弱的,不好的而一味壓抑,很可能有一天這些積壓已久的情緒會像大壩決堤一樣。
如果你太難釋放自我,那麼自我就會破殼而出,試圖湮滅那個半真半假的自己。
02 .
還有,心理暗示真的影響挺大的。抑鬱症和抑鬱情緒,這兩者有著本質區別。
不要總是一遍遍地去強化「我有……疾病(症)」這種想法。就像社交恐懼,它會成為你給自己邁向別人設下的第一道坎。
或許因為很少與人交流,更覺得自己是個可有可無的的人。
但沒有人會是廢人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存在的價值。
只是你已經陷入了懷疑自己的漩渦中。
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循環往復的肯定,懷疑,去否定中去糾正自我,確認自我。
這是一段必經的心理歷程。
人學著去接納一個真實的,不那麼完美的自我,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03 .
我感覺自己一無是處,
因為我的確一無是處。
這種長此以往的低自尊評價,其實是抑鬱症的一個明顯徵兆。
根據2017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目前抑鬱症是全球第四大疾病負擔,也是導致患者功能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約有1/7的人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遭受抑鬱症困擾。
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僅次於心血管病的第二大疾病;
到2030年,抑鬱障礙或將成為中國疾病負擔位居第一的疾病。
04 .
許多人依舊堅信,抑鬱症與人體內部化學物質的失衡有關,比如多巴胺和血清素。
這種觀點很有吸引力,且多年來被無數科學研究所佐證,又推翻。
史丹福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羅伯特·馬蘭卡就認為,關於抑鬱症病因的研究,應著眼於大腦中心的『伏隔核』--它很小,掌握快感和成癮。
我們有理由猜測,如果它運行不正常,將導致快感缺失。所謂快感缺失就是人完全沒有能力去感覺到快感,這是抑鬱症的主要症狀。
當然,科學總是這樣,很少站穩腳跟過,這些理論我們僅做了解就好。
05 .
課代表最為欣賞的還是喬納森羅滕伯格教授提出的抑鬱症進化理論。
他認為抑鬱症是「一個古老的情緒系統與一個非凡物種創造的高度新穎的運行環境碰撞了」。
不論是在認知、情感還是意識方面,人類頭腦本質上是沒有改變的。21世紀的我們在大腦構造上,和遠古時代,農業文明時代,工業文明時代幾乎是一樣的。
時代在改變,環境在改變,我們的步邁大了,邁快了,我們的大腦卻沒能跟上?
也許研究某個特定部位或者化學物質並不會給我們一個完美正確的答案。
作為普通人,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當代的生活方式。以及為什麼我們的大腦和內心,其實並不能很好地適應這樣一種高度現代化的生活方式。
我們想和你一起著眼於日常生活的許多細節去發現,去改變。
因為每個人的身上都內蘊著,
他們康復所需要的核心力量。
晚安,祝好
下一期我們將和你討論:
為什麼抑鬱症很難被人理解?
編輯 | 雯婷
配圖 | 選自網絡
☟☟ 良言入耳,養心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