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外網7月1日報導,根據印度衛生部官方網站3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當地時間當天上午印度新冠肺炎累計死亡已經超過1.8萬例。由於受疫情影響,導致印度經濟不斷下滑,失業率不斷增加。然而儘管印度國內還面臨嚴重困難,但自中印邊境衝突以來,從印度民眾到印度政府紛紛發起了抵制中國產品的活動,不過從《印度時報》一篇最新報導來看,這種行為反而令印度自己受害更多,甚至還影響到了印度的防疫工作。
據《印度時報》的報導,多名來自印度南部的紡織品重鎮蒂魯巴的服裝出口商就表示,由於印度海關對中國產品採取的「消極」清關策略,不給來自中國的紐扣、拉鎖和刺繡品放行,導致需要這些配件的印度服裝出口商無法完整生產,最終只能把沒有紐扣的襯衫和沒有拉鎖的短褲拿去交貨。
此外,當地一個出口行業協會的會長對該報社表示,由於印度海關對中國產品採取抵制策略,已經導致來自中國的配件在海關被擱置了近20天,所以當地服裝出口業已經因此陷入了焦慮之中。他還表示印度採取的這種抵制中國貨的策略是「盲目」的。莫迪萬萬沒有料到,「抵制中國產品」這一板子剛打下去,印度自己人卻先喊「疼」了。
對於印度盲目抵制中國產品,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刊登的一篇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詹姆斯·克拉布特裡撰寫的一篇文章認為,印度對中國隨意的進口限制或消費者抵制,將在很大程度上令其「自食其果」。文章指出,印度對中國發起的這種貿易戰還存在一些顯著的長期風險,尤其是在印度政府想將印度變成一個製造業和出口大國的策略已經幾乎失敗的情況下,抵制中國貨的這種做法只會讓印度進一步在這種「經濟自足」的死胡同裡越陷越深。
在此之前,《印度快報》的一篇報導就曾警告稱,印度根本無法利用「貿易戰」傷害中國,反而會對本國經濟造成打擊。報導援引印度出口組織聯合會主席薩拉福的話稱,任何對中國進口商品的禁令都不太可行,「因為印度依賴中國獲取生產的關鍵原料」。不僅如此,由於受疫情影響,印度將面臨比任何時候更為艱難的經濟挑戰。在此背景下,印度希望通過「貿易戰」報復中國的想法無異於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