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最強」大學生:保研中國科學院,研究成果獲美國院士肯定!

2020-12-15 教育看濰坊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這句話時常激勵著電子科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探測制導與控制專業2017級本科生張力夫,他始終不忘自己作為一名成電人、空天人的責任和擔當,不斷探索、不斷嘗試、不斷進步,為成為一名合格的航空航天領域的科研工作者不斷努力。本期推送,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位未來的航空人!

張力夫,電子科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探測制導與控制專業2017級本科生。曾任學院新媒體中心、院學生會設計中心負責人,負責學院分團委宣傳工作。入選航空航天學院人才特區計劃,作為第二主研和主要完成人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2項,其中參與的JWGF創新特區項目在2020年形成了示範性成果;以第一作者發表SCI三區論文1篇;受邀擔任國際頂級會議IEEE EMBC 2020審稿人;參與4項校級大創項目,其中主持3項,優秀結題2項;獲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

目前已保送至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師從我國無人機偵察領域學術帶頭人樊邦奎院士攻讀博士學位。

不斷試錯:熱愛、追求和奉獻

面對初入大學的迷茫,張力夫給自己定下了"多體驗,多感受"的目標。他加入了院學生會設計中心,從零學起,慢慢成為了部門的業務骨幹,接下了在航空航天學院分團委從零開始建立新媒體中心的艱巨任務,在離任時留下了一隻十餘人的精英團隊和多個受到廣泛好評的原創欄目;他還參與了學院辯論隊,與隊友們一同度過了無數難忘的時光;參與了《成電百家》書籍的採訪和編輯工作;利用休息時間鑽研編曲並實現商業授權,並由此收穫到人生第一桶金;也積極參與志願活動,希望盡綿薄之力回報社會。

他熱愛生活,獨自利用課餘時間走遍了成都的大街小巷,也在成都周邊的古鎮、城市留下了他的足跡。憑藉對身邊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他也鑽研過很多生活小技巧,如春運如何搶火車票,並幫助周圍同學。另外,張力夫深知文理兼修的重要性,在大一是每天強制拿出半個小時時間閱讀哲學、社科領域的經典書籍以充實自己。他希望在年輕的時候能夠多了解世界、多探索未知,不要給將來留下遺憾。

不斷探索:努力、歷練和成長

懷揣著對身邊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以及在日常的學習中認識到了實踐對工科學生的重要性後,張力夫開始慢慢摸索、了解科研。他加入了學院"鯤鵬-萬戶班"人才特區計劃,在導師雙選會上認識了他的恩師,航空航天學院講師張羿老師,他被張羿老師對科研的熱愛和對真理的追求所感染,加入了張羿老師的研究小組。在張力夫大二、大三兩年,他幾乎放棄了所有課餘時間,一心撲在教研室,幾乎每天晚上都是教研室最後一個走的學生,從讀文獻、寫材料、採購設備、搭建實驗平臺做起,了解科研的全過程。他還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來練手,幾乎零基礎學習Android開發等工具,所負責的項目也被選送至全國"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創新創業大會參展。在這一過程中,他的寫作能力、編程能力、文獻閱讀能力等有了飛速的提升,也對科研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他逐漸有了矢志科研的想法,希望未來可以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為祖國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大三時,在張羿老師、學院以及張力夫的共同努力下,他們的項目先後被JWGF創新特區計劃、國家自然基金和四川省科技計劃資助,將在醫工結合前沿技術、"十四五"重點攻關領域得到應用。作為主要參與者,張力夫作為第二主研擔任了其中兩項國家級項目的實驗設計、分析、方法研究等項目推進工作。這對他既是激勵,又是鞭策。2020年,張力夫所參與的GF創新特區項目也形成了示範性成果,同時他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一篇,另有多篇在投,研究成果受到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國家工程院Norden E. Huang院士等國際權威機構和學者的關注,申請發明專利一項在審中,也受邀為國際頂級學術會議IEEE EMBC 2020審稿

這些成績是三年前的張力夫想都不敢想的,也是他日日夜夜辛勤付出的回報。但他始終認為,成績只是人生路上的標誌牌,自己在這一路的成長、內化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憑藉科研訓練中收穫的解決問題能力、寫作能力,他作為隊長帶領隊友參加了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在疫情期間遠程參賽並獲得了一等獎(M獎);在三年中參與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 4 項,其中主持 3 項,結題優秀 2 項;指導泰國KMITL學院的國際交流生開展科研訓練。通過科研訓練他收穫了許多,也堅定了繼續在科研領域深挖、鑽研的信念。

展望未來:初心、探索和選擇

張力夫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爺爺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並立過戰功。回想高考後填報志願時,受到父輩的影響,他毅然選擇了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這個兵器類專業,選擇了成電的航空航天學院。在清水河畔這塊廣闊又多姿多彩的土地上,張力夫得到了快速的成長,具備了過硬的綜合素質和科研工作的能力。他的恩師張羿老師常說每次看到張力夫都會想起他自己獨自在雪梨求學時的樣子,認為他已經具有了成為一名優秀科研工作者的潛質。

在不斷探索過程中,張力夫也經歷了迷茫與選擇,通過學院開設的探空火箭製作與發射等豐富的課程不斷探索航空航天專業和個人的價值,最終毅然選擇在航空航天領域深耕。也憑藉著多年來的科研積累和科研素養的培養,得到了中國工程院樊邦奎院士的青睞,已被推免至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未來將在樊院士團隊攻讀博士,從事軍用無人機相關領域的前沿研究和探索

回首過去,最讓張力夫覺得驕傲的是,他沒有在電子科技大學這樣好的一個平臺中虛度年華,而是用有限的時間提升自我,也找到了未來的方向。作為一名空天人,他深切感受到航空航天事業是新技術的驅動者和催化劑,是未來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展望未來,他希望自己未來能在航空航天領域為祖國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為打破發達國家高端技術封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

來源:電子科技大學

相關焦點

  • 86歲科學家:從四川走出,與丈夫同為院士,成果屢次超越發達國家
    有這樣一位女科學家,她用畢生熱情追逐"光"、研究"光"。她帶領團隊開展光合作用的機理研究,在中國開拓了光合膜蛋白結構與功能研究的新領域,並取得系統的創造性成果,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其研究成果超越發達國家水平。她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傑出校友——匡廷雲。
  • 中國科學院院士程津培做客第153期大師講壇帶領交大師生走近「化學...
    2020年10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學大師講壇迎來了第153期活動,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程津培給廣大師生帶來了精彩的學術分享。程津培以「化學鍵能學,發展理性化學的有力工具」為主題,從化學鍵能學的重要意義、對化學反應研究重要應用價值以及近期取得的成果等三個方面,深入淺出、風趣幽默地向師生們闡釋了化學鍵能學,這一發展理性化學的有力工具。
  • 厲害了:吉林大學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1人!
    作為國家985、211工程,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吉林大學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1人,他們分別是——(按當選年份排序)沈家沈家驄,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徐如人徐如人,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吉林大學教授。幾十年來在分子篩的合成化學與晶化理論、微孔晶體化學與分子工程學以及水熱化學等領域進行了系統研究。
  • 國際磁生物學前沿研究中心揭牌---中國科學院
    研究團隊與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哈佛醫學院、捷克科學院等學者組成的國際合作創新團隊,針對強磁場下若干前沿科學問題,開展了大量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和交叉性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在此合作基礎上,現成立iMFRC國際磁生物學前沿研究中心。
  • 中國院士名人錄|這45位院士竟來自同一所高校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深入探討了利用色散關係和么正條件建立低能強作用的理論問題,取得多項重要成果。中期開闢強子內部結構理論研究的新領域。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從事變質巖及花崗巖研究。198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8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中國傳媒大學保研學子專訪|如何做個讀書人
    保研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 績點、綜測排名均為全班第一;● 榮獲「第二十一屆齊越朗誦藝術節暨全國大學生朗誦大會一等獎」;● 曾多次在國家級期刊上發表論文。心有所往,無畏西東劉曉豪2017級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保研至中國科學院密碼理論和技術專業
  • 四川「最美女大學生」名單公示!美在哪?→
    曾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唐立新獎學金、研究生學業獎學金、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3次代表中國赴美國參加世界啦啦操錦標賽,獲世界第3名,累計獲國內啦啦操賽事第一名11次;曾赴東南亞、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矽谷等地進行交流學習;獲四川省優秀畢業生、西華大學「自立自強之星」、「文體藝術之星」、「公益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用化石重建生命之樹
    中國科學院院士、古生物學家周忠和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很多人感覺古生物研究枯燥且乏味,但周忠和從不這麼認為,每一塊石頭在他心裡都是一段故事,每個化石都代表了生命演化歷史的一個節點。作為古生物學家能做的事情就是根據有限的線索還原歷史,通過自己的雙手重建生命演化歷史之樹。
  • 保研學子專訪|如何做個讀書人
    心有所往,無畏西東劉曉豪2017級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保研至中國科學院密碼理論和技術專業● 獲得2019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北京一等獎、2019年藍橋杯C/C++程序設計大賽三等獎三年來豐碩的賽事成果、亮眼的項目經歷與優異且穩定的綜測成績,讓他擁有了回看過去與展望未來的從容。在中國科學院的保研面試中,劉曉豪的亮點是他的實踐經歷。
  • 歷時15年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肉牛基礎研究獲多項創新性成果
    西部網訊(通訊員 李曉春)12月18日,中國農學會組織以中國科學院印遇龍院士為組長的7人專家組,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學院昝林森教授歷時15年主持完成的「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與應用」,按照科技部科技成果評價標準和程序進行了評價,認為該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有關中國黃牛遺傳多樣性與起源進化研究
  • 侯建國院士就任中國科學院新一任院長
    中新社北京12月4日電 中國科學院官網最新信息顯示,物理化學家和納米材料專家侯建國院士已就任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成為繼郭沫若、方毅、盧嘉錫、周光召、路甬祥、白春禮之後中科院第七任院長。   據中科院官網介紹,侯建國,男,漢族,1959年10月生於福建省,研究領域包括納米材料與結構、單分子物理與化學、掃描隧道顯微學。
  • ...讓我們了解下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有哪些智慧財產權亮點工作
    本期,讓我們走進上海智慧財產權創新獎(運用)獲獎單位: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看看該單位智慧財產權工作有哪些亮點七、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1959年獨立建所,現已發展成為集材料前沿探索
  • 北京5位學霸:全部保研清華、北大等名校,關鍵還都是大學校友
    相較於考研,有人會認為"保研"更容易,但其實保研學子在大學四年的努力也不容小覷,他們用堅持與汗水,換來了"保研"的閃閃碩果。本期推送,小編就帶你走進北京科技大學,去認識幾位保研學霸,一起來看看他們有什麼過人之處吧。詹宇飛:保研至中國科學院大學自動化研究所詹宇飛,北京科技大學自動化(卓越計劃)專業。
  • 空間物理學家萬衛星院士逝世 享年62歲
    據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5月21日消息,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萬衛星,因病於2020年5月20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62歲。
  • 「科學向日葵」「布鞋院士」——李小文
    」——李小文.mp303:35來自科普天津雲李小文李小文,1947年出生,四川人。1968年畢業於成都電訊工程學院,1985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獲地理學碩士、博士以及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碩士學位。
  •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唐勇院士訪問南京工業大學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唐勇、副所長劉文等一行到南京工業大學考察交流。校長喬旭、副校長邢衛紅在科技創新大樓會議室接待了來賓。南京工業大學校長喬旭介紹了學校的歷史沿革、基本情況、辦學成果和發展願景,重點介紹了學校在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方面的特色做法。他表示,中科院上海有機所歷史悠久、名家輩出,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空間物理學家萬衛星院士逝世
    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萬衛星,因病於2020年5月20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62歲。萬衛星,1958年7月生於湖北天門。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1989年於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所工作,歷任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研究室主任;2004年帶領電離層物理研究室的主要骨幹由武漢遷往北京,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地磁與空間物理研究室,並擔任研究室主任。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後任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 四川農業大學:學霸情侶攜手保研同校同專業,這糖我先吃為敬!
    參與校級科研興趣項目1項;斬獲第一屆全國水產專業技能大賽「浮遊生物種類鑑別」項目二等獎,獲得「四川省大學生「綜合素質A級證書」等多項榮譽。現已保送至中國海洋大學攻讀水產養殖碩士研究生。獲榮譽獎項20餘項。現已保送至中國海洋大學攻讀水產養殖碩士研究生。有人說過:「最好的愛情,起於相互欣賞,榮於相互成就。」王錦誠和趙吉燦相識於大一,那時候他們只是點頭之交。但平時積極爭坐前三排的趙吉燦很快引起了王錦誠的注意,王錦誠也常會在圖書館碰到坐在角落裡複習的趙吉燦。
  • 中國科學院院士康樂:鴨子軍團滅蝗災?聽上去很美,卻不現實
    12月8日,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河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康樂,康樂院士表示,用「雞鴨軍團」去消滅嚴重蝗災的想法「聽上去很美,卻不現實」。圖為康樂院士。李見攝12月8日上午,康樂院士在「冀科創新」論壇進行了題為《蝗災的奧秘》的報告,同與會者一起分享了自己關於蝗蟲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 滬上唯一中藥產品獲選「十三五中國醫藥科技標誌性成果」
    由《醫藥經濟報》主辦的「十三五中國醫藥產業成果巡禮」系列活動如約而至,滬上企業、上海和黃藥業旗下獨家產品麝香保心丸憑藉在科技創新、臨床療效、市場份額及行業影響力四個維度上的突出表現,成功獲選「十三五中國醫藥科技標誌性成果」。這也是上海唯一一家企業喜獲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