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辮子,估計你腦海裡滿是初戀女友青春無敵的馬尾辮。醒醒,別想了,今天我們來聊聊用辮子做幾何題的故事!
請看這幅「辮子畫圓圖」!這幅著名的圖片出現在好幾本歷史類著作中,甚至還出現在2012年2月20日的《鳳凰大視野》中。那麼,這幅照片背後究竟有什麼故事呢?
就目前所知,「辮子畫圓圖」最早見於1923年9月份《國家地理雜誌》(The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羅賓遜(H. W. Robinson)的文章《中國北方的發網產業》(The Hairnet Industry in North China)」 中,文中的圖名是「幾何課堂(A Lesson in Geometry)」。
圖2 埃利奧特
照片的拍攝者為埃利奧特(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年,圖2)。他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聖克萊爾維爾,1901年畢業於印第安納州的維爾帕瑞索師範學院(Normal School in Valparaiso),成為一名公立學校的老師。1902~1903年在國家收銀機公司(National Cash Register Company)當速記員。1904年到俄亥俄州衛斯理大學(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習,並成為校長柏錫福(James Whitford Bashford,1849~1919年,又名貝施福、貝施德)的兼職秘書,1905年獲學士學位。
此時柏錫福已被任命為衛理公會中國教區主教,他作為秘書隨主教於1905年到達中國,1908年回到美國。在中國期間,埃利奧特於1906~1908年還兼任美聯社上海通訊記者。回到美國後他在宗教教育方面成果卓越,發表了眾多論文,還出版了4本專著。
從埃利奧特在中國停留的時間可以推測該圖片拍攝的時間範圍在1905~1908年。《國家地理雜誌》上對這張圖片的解釋是:A boy of the old regime in Peking University used his queue in drawing a circle for his problem.
你肯定會猜想:這幅圖是在北京大學拍攝的!但是,「北京大學」這一名稱是1912年才有的,其前身京師大學堂的英文名稱為「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文中所提Peking University其實指的是北京的匯文書院。
匯文書院前身是1870年美國衛理公會在北京開辦的一所寄宿制小學,當時只有3個男孩入學。1876年升格為中學。1888年隨著四年制大學課程的設立,該校演變為匯文書院。1890年該校董事會在美國紐約州註冊成立。1892年成立了包括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 Hart,1835~1911年)、北京同文館總教習丁韙良(W. A. P. Martin,1827~1916年)、衛理公會差傳部代表及美國和荷蘭牧師在內的管理委員會。同年董事會向5名學生頒發了學位證書。
匯文書院首任校長李安德(L. W. Pilcher,1848~1893年)去世後,管理委員會選出柏錫福為校長,劉海瀾為副校長。當時柏錫福還是美國俄亥俄衛斯理大學的校長,無法就職,故校務一直由劉海瀾主持,長達25年之久。他退休後,司徒雷登(J. L. Stuart,1876~1962年)接替了他的職務。
1919年匯文書院大學部與北通州協和大學(原潞河書院)合併組成燕京大學,預科與中學部改為北京匯文學校(後稱匯文中學)。
經查找對比,在「辮子畫圓圖」中,黑板上寫的英文與1898年出版的《平面和立體幾何》(Plane and Solid Geometry,圖3)一書中相關內容一致(圖4):
圖3、1898年出版的《平面和立體幾何》封面(左);圖4《平面和立體幾何》中與「辮子畫圓圖」中黑板上相關內容一致的內容(右)
Proposition VI. Theorem.
299. If the number of sides of a regular inscribed polygon be increased indefinitely, the apothem will be an increasing variable whose limit is the radius of the circle.
命題6:如果圓的正多邊形的邊數無限增加,那麼邊心距也隨著增加,邊心距的極限值是圓的半徑。
照片中學生正在用辮子畫圓內接六邊形的邊心距,和此書中的圖形一致。從照片可以看出來,這個學生是在西方的思想體系下接受幾何學知識。
提到幾何學,其實早在明末時期,就有利瑪竇口譯、徐光啟筆述翻譯了歐幾裡得名著《幾何原本》,但僅僅翻譯了前6卷。直到200多年後,才由李善蘭將此書的後9卷翻譯完成。西方幾何學知識也直到晚清才開始在新式學堂中普及。
你以為用辮子畫圓是匯文書院的獨特場景嗎?不!這其實不算稀罕事兒。有資料記載,貴州達德學校算學教習賈一民、教育家蕭鏡澄、曾任清華大學教授的駱公權都曾在教幾何時用辮子畫圓。
眾所周知,蓄長辮是滿清王朝統治下男子的標誌性髮型,而晚清時期西方幾何學知識在新式學堂中普及,使用辮子畫圓就成為這一時期課堂上的獨特場景。
1912年3月5日,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大總統令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令》,通令全國剪辮。此後,全國絕大多數男性都剪去了長辮,使用辮子畫圓的場景才逐漸消失。
埃利奧特的照片留下了新舊時代交替的一個剪影,讓後人了解了使用辮子畫圓的史實。
版權說明: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媒體轉載和摘編,並且嚴禁轉載至微信以外的平臺!
文章首發於科學大院,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科學大院立場。轉載請聯繫cas@cnic.cn
科學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臺,由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主辦、中國科普博覽團隊運營,致力於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讀、社會熱點事件的科學發聲。
轉載授權、合作、投稿事宜請聯繫cas@cni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