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會簡單的重複,但會驚人的相似,因為人性是不會變的。
近期,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的合併頻頻登上熱搜,不免讓人回想起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的合併。
2015年,乘「一帶一路」東風,中國神車橫空出世,也成為了那輪牛市標誌性事件。此後,在央企做大做強的背景下,中國神核、中國神運、中國神鋼、中國神電、中國神船相繼誕生,「中字頭」走上神級路。
轉眼來到2020年,在國家做強資本市場背景下,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的合併傳聞不斷,「中國神券」呼之欲出。
作為二級市場投資者,更為關心股價的表現,通過回顧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合併,也許能得到一些啟發。
復盤南北車合併的關鍵節點
凡是股民,估計都不陌生。從當時看,一帶一路出海正當時,中國中車有一個非常具有想像空間的未來。當時全球高鐵規劃總裡程可達4.3萬公裡,在建高鐵超過2.8萬公裡,這意味著將達2.3萬億美元的巨大市場規模,合併後的中國中車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成為國家名片的企業之一,券商也紛紛鼓吹,稱考慮到 「一帶一路」等項目的天量投資金額,未來業績值得期待。從改革層面看,南北車的合併代表國企改革的方向,二級市場也給出很高的估值,演繹了「一年10倍的造富神話」。
2014年8月
總理在鐵路總公司考察時明確表示:「我每次出訪都推銷中國裝備,推銷中國高鐵時心裡特別有底氣。中國高鐵走出去不僅能帶動裝備和勞務出口,更會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當時就有傳聞,為了在海外市場更好推銷中國高鐵,國務院決定合併南北車。
2014年9月
有報導稱國資委正在力推兩家合併,以便增加中國高鐵的海外競爭力,避免雙方互相壓價,且雙方均已上報整合方案。隨後,兩家公司均發布公告否認了這一消息。(9月開始,關於南北車合併消息出現各種傳聞,在2014年9月之前網絡上並無此相關報導。)
2014年10月16日
南北車突然漲停,同時進入龍虎榜,成交量放大5倍。
2014年10月27日
中國南車、中國北車均發布公告稱,因擬籌劃重大事項,經申請,公司股票開始停牌。
2014年12月30日
南車北車發布重組公告,採取中國南車吸收合併中國北車方式進行合併。合併雙方擬定中文名稱: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中車」。
2014年12月31日
南北車同時復牌,各自接連6個一字板。
2015年3月6日
中國南車、中國北車公告稱,合併方案已獲國資委批准。
2015年3月9日
中國南車、中國北車公告稱,兩公司股東大會通過了與南北車合併的議案,3月10日起復牌。
2015年4月3日晚
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分別發布公告,有關南北車合併事項分別獲得證監會、商務部審核、審查通過。根據相關規定, A股股票將自2015年4月7日開市起復牌。
此後股價進入加速上漲階段,在牛市鼓吹和槓桿助力下,10個交易日最高漲幅高達138%,4月20日也創出了行情的高點39.47元(未復權)。
2015年6月1日
南北車合併收官。中國南車1日晚間公告,由於公司與中國北車A、H股合併均已實施完成,據方案,合併後新公司將採用新公司名稱,變更後公司名稱為「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中車」。變更日期為2015年6月8日,復盤當日漲停,但隨後一瀉千裡。
回顧整個過程,大致可分為傳聞期、公告落地期、過會後和合併完成期。兩波主升浪分別出現在公告落地期和過會後。但因一字板存在,買入機會較小,需要提前潛伏。
從收益率上看,最好的買入時間點是傳聞期,收益最為豐厚,有望實現10倍漲幅,但有時間成本和不確定性因素存在。在正式公告股票復牌後和過會後仍然有買入機會,但收益風險比在下降。
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合併預期
近期,在國家做強資本市場背景下,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的合併傳聞不斷,「中國神券」呼之欲出,資本市場也頻頻追捧兩大龍頭。
同當年南北車合併一樣,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合併也有著相似的背景。
當年,一帶一路出海正當時,中國中車有一個非常具有想像空間的未來,也為了增加中國高鐵的海外競爭力,合併由此產生。
現如今,為了服務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國家需要一個強大的資本市場,正如前證監會主席肖鋼所言:
黨中央從沒像今天這樣重視資本市場!
隨著科創板、創業板註冊制實施,企業IPO加速上市,居民資產配置股市,同樣,券商市場未來想像空間巨大。但當前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不斷提速,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放開,在外資系券商虎視眈眈下,國內券商與國際大型投行在資本實力與業務能力上仍有差距,如2019年中信證券總資產為7917億人民幣,而2019年摩根史坦利總資產為895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33萬億,合併有助於增強國內券商的競爭力。
正是基於此,2019年11月,證監會表示積極推動打造航母級頭部證券公司,今年又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欲拉來實力更強大的銀行助力。
今年4月份,有媒體報導稱中信建投和中信證券欲合併,當日中信建投A股大漲8.88%,中信證券盤中漲幅一度超過6%。
此後在7月2日,有媒體報導,中信證券第一大股東中信有限母公司中信集團將向中國中央匯金購買其所持有的中信建投股權,以推動兩大券商合併,且該計劃已獲得兩家券商黨委批准。當日深夜,中信建投、中信證券雙雙發布澄清公告,稱公司未曾召開過黨委會審議批准上述傳聞所稱的相關計劃,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7月28日晚,中信證券發布修訂完善公司章程的同日,中信建投也發布新修訂的公司章程,雙方修訂內容高度一致,但沒有被正面回應。
最近的一次風起還是8月6日,兩大龍頭券商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雙雙觸及漲停。隨後中信建投回應稱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對比南北車合併,從時間節點看,目前兩大龍頭券商合併仍處於傳聞期,可以潛伏,但還是那句話,有時間成本和不確定性因素存在。從收益率上看,漲幅最大的階段還未到來。
但不同的是,相比於當年中車的想像空間,當時是2.3萬億美元的巨大市場規模,當前券商想像空間相對較小,且也更加可以測算。
另外更關鍵的是,2015年是槓桿牛,在槓桿資金的撬動下,巨量資金湧入股市,各種配資公司紛紛興起,10倍槓桿比比皆是,中國中車高估值也正是這樣的氛圍中誕生的,最高市值上萬億,超過當時波音與空客市值總和,最高市盈率達到160倍。行情也在瘋狂中死亡,過後一地雞毛,最終形成「股災」。
但2015年的教訓歷歷在目,本次監管層不想股災重現,在行情火爆初期就出臺明顯降溫信號:清查場外配資,社保和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的高位減持,銀保監會表態「嚴查亂加槓桿和投機炒作行為等。
因此,股價會受到合併預期刺激,但對於想潛伏兩大券商合併的投資者,不能去類比當年的中車,應降低預期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