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佳儒
中國女人的夢想是鑽石,中國男人的鑽石是茅臺。
很多男人都試圖勸女友,鑽石只是一種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晶體,和愛情關聯不大。不過男人們卻很少勸自己,茅臺本質上是一杯酒,神乎其神的味道只是源於精神想像。
懷著女人追求鑽石一樣的熱情,中國男人把茅臺酒捧成了「黃金液體」。資本市場上,茅臺不僅在市值方面當上了A股大哥,還超越可口可樂、「酒王」帝亞吉歐,成了全球最貴的食品飲料公司。
茅臺在全球加冕,迎來的不僅投資者的歡呼,還有外界的質疑:一說引領國外股市的是科技股,引領國內的卻是白酒股;二說同樣「酒精兌水」,伏特加能享譽世界,茅臺卻只國內稱王。
其實,無論是科技股,還是白酒股,能讓投資者賺錢的就是好股。茅臺千元股價人盡皆知,2018年還以35.1%的投資回報率,上榜全球企業投資回報率前十,也是A股獨一份。何況A股3800多隻股票就一家茅臺,不用糾結黑貓白貓誰是好貓的問題。
相比眼下的市值成就,投資者更關心茅臺未來的出息。鑽石能搞定全世界的女人,茅臺只能搞定中國男人?
一、國際化百年,海外營收不到3%
目前,茅臺尚未公布2019年財報。從2019半年報來看,國外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2.74%。有聲音稱,國外買茅臺的很多都是華人或者中國遊客,郭德綱相聲中也調侃,「去外國買茅臺,都是真的」。
茅臺2019年半年報
再看同品類的「全球酒王」帝亞吉歐,佔據了全球30%的洋酒市場,在幾乎每個國家都有銷售,其中北美業務的收入佔總收入的1/3,歐洲業務佔1/4。茅臺高層多次提及,要以帝亞吉歐、可口可樂等知名跨國品牌為榜樣,努力成長為具有世界水準的知名企業。
茅臺差在哪?前董事長李保芳主要說了三個方面:市場開拓的國際化程度、企業治理的國際化水準,以及品牌傳播的跨文化影響能力。2018年袁仁國與帝亞吉歐CEO孟軼凡會面,也稱帝亞吉歐國際化運作是學習的榜樣。
相比市值在A股當大哥,茅臺的國際化進程要早得多。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茅臺酒據傳「一摔成名」,榮獲金獎。這有點像海爾張瑞敏砸冰箱,格力董明珠摔手機。不管茅臺當時摔沒摔,獲的是不是金獎,1915年都被茅臺視為國際化的發端。
做好海外市場,文化先行,比如帝亞吉歐旗下威士忌學院,在北上廣深等數十個城市開辦超過幾百場威士忌體驗活動,傳播威士忌文化。可口可樂最初靠二戰時的美軍傳播品牌文化,如今冠名各種國際賽事維持影響力。
茅臺的國際化也是如此,打造「文化茅臺」,以中華文化為背書,力求做好與西方文化的融合。國際化的白酒消費,更深意義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化消費。近幾年,茅臺開展了包括文化交流、贊助國際活動、發展海外經銷商,以及收購兼併國際名優品牌等活動。
二、相比帝亞吉歐,產品與品牌陣營單一
國際化戰略大方向上,茅臺和國際知名品牌一致,細節上還有許多需要考量。比如媒體報導此前海外的茅臺王子酒、迎賓酒的包裝,連英文介紹都沒有,外國消費者理解有難度。從口味上,茅臺大單品飛天茅臺53度與國際主流40度相比偏高。
俄羅斯伏特加走向世界前,也只是俄羅斯人喜歡喝的烈酒,度數高達70度以上。經過瑞典的改良後,變成了40度、價格不高、無色無味的一種烈酒,度數、口感、價格幾方面都接近世界標準白酒的指標。
中國白酒產業具有極強的文化依賴性和地域性,走向國際的過程中不可能一成不變。即便馬雲說「小年輕不喜歡喝茅臺,長大後就會喜歡」。不同國家消費者喜歡的口味、文化、標準等都不一樣,茅臺不可能天然適合所有人。
需求的多樣化對茅臺的品牌結構提出挑戰。2017年,茅臺提出「133品牌戰略」,即1個世界級核心品牌茅臺;3個戰略品牌,華茅、王茅、賴茅;3個重點品牌,漢醬、仁酒、王子;若干區域品牌。
帝亞吉歐與茅臺極為相似,將多元化品牌分為三類,包括全球品牌、地區品牌和分類品牌,還會在每一個區域市場甄選不同的品牌明星組合。旗下200多個全球和本土的奢侈品牌中,有22個是全球頂級烈酒品牌。相比之下,茅臺產品較為單一,品牌陣營要小很多。
三、國外營收增速超國內,高層稱海外供不應求
那麼,茅臺國際化拓展情況怎麼樣?
茅臺的官網上「發展戰略」一欄中列出部分信息,稱「到目前為止,公司國外(境外)代理商50餘家,直接發貨的國家和地區30餘個」,其中還出現了「預計在2012年上半年完成……」等信息,說明官網披露的海外經銷商數據延遲。
貴州茅臺官網信息
作為投資者了解茅臺的最重要窗口之一,尤其事關公司發展規劃,茅臺官網信息更新如此緩慢,未能將全球化戰略最新動態傳達,側面反映出細節管理上的不足。2019半年報顯示,茅臺海外經銷商有115家。
去年11月,李保芳稱茅臺在海外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世界對茅臺酒更加喜愛了」。從2018年報上看,茅臺國外營收增速27.44%,略高於國內的26.43%。茅臺高層表示,隨著海外「茅臺熱」升溫,茅臺將堅定不移沿著「一帶一路」拓展市場。
茅臺2018年報信息
至於更多國際化戰略,茅臺官網披露的信息延遲,參考性不大。2018年報中,公司發展戰略並未有全球化、國際化字眼,提到的是「推進133 品牌戰略」、「鞏固世界蒸餾酒第一品牌地位」、「推進文化茅臺建設」等信息。
茅臺2018年報信息
於是,投資者了解茅臺國際化戰略,很多時候需要從茅臺高層的公開講話中。但相比股價變動、公司人事調整,茅臺國際化戰略的系統報導少之又少。不知是茅臺高層公開表態較少,還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報導風格使然。
茅臺布局國際化,有讓中國酒文化走出國門的情懷,也有中國製造走向全球的國情需求。除了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酒企也在國際化布局,但都是投入大,水花小。相比帝亞吉歐、可口可樂等全球品牌,國際化運作能力、品牌影響力等差距依舊很大。
差距的產生固然有文化差異原因,也與國內酒企的國際化視野,以及相配套的戰略落地相關。面對中國酒企的國際化,也許老百姓會說,「鐵棒磨成針,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