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格爾尼卡》,1937,西班牙馬德裡索菲亞皇后美術館
如果論起在中國最具人氣的西方畫家,達·文西、凡·高和畢卡索這三位應該穩居榜首,而他們三位的代表作,大概依次是《蒙娜麗莎》《向日葵》和《格爾尼卡》。
我早已不記得我第一次看到《格爾尼卡》是在何時,只記得當時年紀還小,一見印刷品上那個小小的色調灰暗的作品便產生了巨大的好奇。
我仔細辨認著畫面上那些支離破碎的怪異形象,覺得它們那樣可怕,我根本無法理解這樣醜陋詭異的畫面竟然是世界名畫,而這位畫家,竟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畫家。
後來,我又無數次地在各種書刊上見到它,於是記住了畫家的名字畢卡索,記住了畫的名字《格爾尼卡》。
再後來,我還知道了它的故事。
格爾尼卡是一座西班牙小鎮的名字。這件作品本是西班牙政府委託畫家為1937年的巴黎國際博覽會所作,正在創作期間,德國對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進行了狂轟濫炸,把小鎮夷為平地,屍橫遍野、一片焦土,如同人間地獄。
德軍飛機轟炸格爾尼卡,小鎮一片廢墟
畫家用最激憤的筆觸,畫出了對德國法西斯的憤恨和怒火。
畫面並不是寫實性的記錄,所以乍一看,沒有飛機轟炸,也看不出格爾尼卡小鎮的滿目創痍,只是人體都被切割成一塊一塊,扭曲、變形,還有動物,也顯得瘋狂怪異,這確實是死亡的氣息。
畫面像是一個行進的隊伍,右方行左行進。
最左邊的是一對母子,也就是這個隊伍的最前方,母親抱著孩子抬頭望天,孩子的身體已經在母親的懷抱中垂下去,他已經死了,母親哭天喊地也喚不回他了。
其實母親抱著孩子的原型,正是西方藝術中傳統的「聖殤」圖像。
從中世紀開始,聖母懷中抱著死去的基督就成了藝術家們表現最多的形象之一,有繪畫,有雕塑,這是西方觀眾最熟悉的形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米開朗基羅的雕塑。
畢卡索在這裡故意讓觀眾很快聯想起聖殤的圖像,也正是要把格爾尼卡平民的死亡進行升華。
他們上方是一個巨大的牛頭。
對於具有鬥牛傳統的西班牙觀眾而言,沒有什麼比公牛更熟悉的形象了,公牛一直是野蠻的象徵,在這裡便象徵著法西斯的暴行,這頭牛穩穩地「壓」住了這位母親的頭,仿佛一團巨大的陰雲,壓在格爾尼卡小鎮平民的頭頂。
一匹巨大的馬佔據著畫面的中心,它的頭同樣望向左方,但身體的方向卻顯得混亂,這是畫家在表現西班牙的平民在突如其來的戰爭中充滿著驚惶和不安,他們不知要逃向哪裡。
斷成兩截的身體,和手中開出的那一朵小小的花
馬頭上,一頂巨大的燈光焰慘白刺目,四射的光也像是炮火爆炸的烈焰。它邪惡的光芒終讓法西斯的罪惡昭彰於天下。
牛和馬的身體下方,躺著一個身體截為數段的人,他的右臂已經斷了下來,但右手裡還握著一柄折斷的匕首,手中開出了一朵柔弱卻充滿希望的鮮花。
這是西班牙不屈的英魂。
再向畫面左方看,馬頭旁邊是一隻持著油燈的手,她的身體還在門外,頭和手已經先探入了畫面,眼神中充滿了哀傷。
她手持火炬的姿勢像自由女神一般,要將愛與自由照亮大地。
女神下方是一個拖著腿向前的人,仰望著女神手中的火炬,跟著自由女神前行。
隊尾的那個人雙手高舉望天,他位於畫面最右側,與最左側的那位抱著兒子屍體的母親形成了呼應。
他的身體大部分隱沒在一片黑色當中,這是包圍他的火焰和濃煙,但他還在做最後的呼叫和掙扎。
你看,他高舉的右手,形狀多像一架飛機。或許他是在這裡暗示,這一切,都是飛機轟炸的結果。
整個作品只有黑白灰的色塊,讓畫面越發顯得恐怖,這是戰爭之下世界的一片死灰,而這種深沉的色調同時升華出史詩一般的悲壯與雄渾。
所有形象看起來都像是被撕扯得一片破碎,然後又被重新拼起來的,這是畢卡索立體主義的特殊風格,倒更好地反映出戰爭將世界撕裂的殘酷。
1937年7月,《格爾尼卡》在巴黎國際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如期展出,後來便進行了歐洲巡迴展,1939年來到美國,在此一停留便是40餘年。
據說後來納粹佔領法國後,某些德軍高級將領偷偷拜訪畢卡索時,畢卡索總是送他們一張《格爾尼卡》的明信片。畫家用這樣的方式控訴著納粹的暴行。
二戰結束後,西班牙本想迎回作品,但畢卡索本人聲明除非西班牙實現了真正的民主,才讓《格爾尼卡》回到祖國。
所以,直到1975年西班牙的獨裁者佛朗哥離世,胡安·卡洛斯登上王位實行民主改革,1981年《格爾尼卡》才重返故鄉,作為慶祝畢卡索誕辰一百周年展覽的重頭戲,當年,便有將近一百萬人前來參觀。
這是有人把當年的廢墟間的格爾尼卡和現在的進行對比,你看那棵小樹已經長得這麼大了
這個小鎮還建起了和平博物館,提醒世人避免人間慘劇再次發生
比起戰爭,畫家或許更願意圖繪和平。
1949年,西班牙詩人拜訪畢卡索的畫室,想要選擇一幅圖像為世界和平大會作為海報,畢卡索便畫了一幅簡筆畫般口銜橄欖枝的鴿子,這隻鴿子從此成為世界和平的著名標誌。
其實我們細看《格爾尼卡》,畫面的牛頭和馬頭之間的暗處,便有一隻鴿子的形象,它被畫在灰暗的牆面上,細細的黑線勾勒出一個相當簡略的輪廓,幾乎完全隱沒在黑暗中。
不過,它身上的那一道耀眼的白色,卻真像是一道光,為這地獄一般的場景帶來生命的希望。
看,畫面中還是有和平的希望,雖然被藏得那麼深
關於《格爾尼卡》,關於畢卡索,我後來了解得越來越多,最終,我對它的尺寸都已瞭然於心。
高349.3釐米,寬776.6釐米。
當我終於從迷宮一般的博物館展廳裡找到它的安身之地,奔向它的時候,像是去和一個久別的朋友會面。
但是,當我真正站在它面前時,一時卻怔在那裡,說不出什麼話來。
巨大的畫面讓我產生了一種奇異的感覺,沒有想到這個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畫面,在這一刻顯得如此陌生。原來我已經習慣了它在印刷品中小小的樣子,而原作的驚人尺寸超出了我的想像。
這便是原作的力量。
感受藝術一定要看原作,便是這個意思。
大概經歷過戰爭,因此覺得和平格外可貴。畢卡索後來還畫過各種各樣的和平鴿。
還有陶瓷的
羅米,北京大學文學碩士、藝術學博士,希望與你一起走到博物館裡,走進藝術史裡,體味藝術的妙處!
點閱讀原文,看更多相關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