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

2021-02-08 央視新聞

《格爾尼卡》(Guernica)

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

油畫

1937年

349.3cm x776.6cm

西班牙索菲亞王后國家美術館

畢卡索,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幾乎人人皆知。

不過《格爾尼卡》,這幅畢卡索的巔峰之作,卻並沒有像他的名字那樣為所有人了解。 

《格爾尼卡》堪稱繪畫界中的反法西斯宣言,是西班牙畫家巴勃羅·畢卡索於1937年創作的。

這幅畫中,畢卡索運用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風格揭露了納粹對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無辜平民的大規模轟炸,反映出戰爭帶給人類的深重災難和人們對和平的渴望。

一眼看上去《格爾尼卡》並不是一幅「好看」的作品,畫面由黑白灰三色組成,全畫充滿著悲劇氣氛。這是畫家對戰爭暴行的控訴,對人類災難的同情。所有形象是超越時空的,並蘊含著憤懣的抗議聲。

畫面一共描繪了六個人物形象,兩個動物形象。

《格爾尼卡》左側局部

在最左端有一個嚎啕大哭的女人,她的懷裡抱著已經死去的孩子;畫面下方躺著一位男人,他的軀體在馬蹄下支離破碎,右手卻還緊緊握著一把匕首,象徵著保家衛國的戰士。 

《格爾尼卡》右側局部

畫面的右邊有一個正在被烈火吞噬的女人,還有一個女人正在拼命逃跑,以至於一條腿被遠遠落在了後面,她們都是在戰火中受苦的人民。

《格爾尼卡》上側局部

從門裡探出頭的這個女人手裡還舉著一個象徵光明的燈燭。

《格爾尼卡》局部

受傷的牛和嘶鳴的烈馬則具有強烈的破壞意義,象徵的是法西斯的鐵蹄和暴行。 

畢卡索採用了多種風格與手法,以半寫實的、立體主義的、寓意的和象徵的形象,把複雜的法西斯暴行的場面揭露出來。儘管是一些幾何形人物,廣用線條,寓意複雜,但觀眾都能領會,其強烈的感人之處不亞於一幅寫實的力作。

巴勃羅•畢卡索

1937年1月,畢卡索接受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但是1937年4月26日,德軍轟炸了位於西班牙北部的格爾尼卡小鎮,由於城中的年輕男子大都走上了前線,受傷遇難的多為婦女兒童,格爾尼卡則被夷為平地。

格爾尼卡被轟炸後的樣子

畢卡索從報紙上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刻決定為這一事件創作一幅作品,他臨時修改了為巴黎世界博覽會創作的壁畫,以此控訴法西斯毫無人性的暴行,表達對祖國犧牲人民的哀痛。 

現在,這幅畫的複製品掛在了聯合國安理會會議大廳的入口處,以此表達聯合國安理會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

「畢卡索永遠是年輕的」

畢卡索出生在西班牙,長期在法國進行藝術創造活動,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之一,立體畫派創始人。他一生畫風多變、不拘一格,後人用「畢卡索永遠是年輕的」說法來形容他多變的藝術風格。

畢卡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 37000 件,包括:油畫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畫20000 幅,平版畫6121幅。他對二十世紀的藝術史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人們稱他為「人類藝術史上罕見的天才」。

1897 年作品,畢卡索當時僅僅 16 歲……沒辦法,誰讓畢卡索是天才

1905年,《拿菸斗的男孩》,畢卡索24歲作品。2004 年,蘇富比拍賣會上,這幅畫賣出了 1.04 億美元。這個時期的畢卡索還在摸索自己的風格。

1907年,《亞威農少女》,畢卡索26歲作品

1907年畢卡索創作了《亞威農少女》開始了他藝術風格最華麗的轉變,不久之後他就創立了立體主義。

他在這個時期的觀點是不要去描繪客觀物體的外表形態,而是把客觀物體引入繪畫,從而將表現具象的物體本身和表現抽象的結構形態綜合起來。

立體主義堪稱畢卡索對世界的最大貢獻。立體主義對我們生活的巨大影響,遠遠大於對美術本身的影響。紡織業,建築業,設計行業等都受到其思維的巨大的衝擊,也就有了今天我們眼中很習以為常的帶感的東西。

畢卡索的《公牛》。終於知道大藝術家的腦迴路是怎麼樣的了

畢卡索:「和平鴿之父」

1950年為紀念在華沙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畢卡索畫了一隻銜著橄欖枝的白鴿,智利詩人聶魯達將這個小鳥稱為「和平鴿」,從此鴿子便被公認為和平的象徵,畢卡索在其中寄託了自己渴望和平的願望,因而也被稱為「和平鴿之父」。

△1950年《Dove of peace》

之後在1952年維也納舉行的世界和平大會上,畢卡索又創作了一幅《和平鴿》,表現出世界人民爭取和平的鬥爭達到一個更高的階段。

△1952年《和平鴿》

畢卡索鍾愛用鴿子來表現和平,這背後有一個讓人悲傷的故事。

1940年巴黎淪陷,此時畢卡索正旅居巴黎,他的鄰居是一位養鴿子的老人,他的兒子兒媳都死於反法西斯戰鬥中,只剩下他與孫子相依為命。戰火讓年幼的孫子心裡滋長了仇恨,他認為用來召喚鴿子的竹竿上綁著的白布像是投降的小白旗,便換上了火紅似復仇火焰的紅布條。

然而第二天孩子在用綁上紅布條的竹竿召喚鴿子時,被街上巡邏的納粹黨發現,認為孩子在給遊擊隊報信,便將他從樓上的窗口扔下,還殺死了所有的鴿子。悲傷的老人抱著一隻奄奄一息的白鴿請求畢卡索為其作畫,以此紀念他慘死在法西斯手下的孫子,這就是和平鴿的雛形由來。

△1940年和平鴿雛形

博物館小知識:索菲亞王后國家美術館

索菲亞王后國家美術館位於西班牙首都馬德裡市中心,是世界最大最現代的現代和當代藝術博物館之一,它主要收藏西班牙「現當代先鋒流派藝術家」的作品,包括抽象派、立體派、造型派、先知派、超現實等,最突出的有畢卡索、胡安·格裡斯、米羅、達利和胡裡奧∙岡薩雷斯等許多藝術家的作品。

往期回顧 點擊圖片賞畫

監製/楊繼紅 主編/李浙 

策劃/王元

實習編輯/曾麟

©央視新

相關焦點

  • 畢卡索、《格爾尼卡》
    身為共和黨支持者的畢卡索在獲悉了這次對毫無防備的平民的屠殺之後,義憤填膺,於是西班牙館的壁畫主題便隨之產生了,恰逢其時的世博會正好讓畢卡索有機會將格爾尼卡人民所遭受的暴行公諸於世,一代名作《格爾尼卡》便這樣誕生了。
  • 解讀畢卡索《格爾尼卡》
    比如說今天的這期節目,我就來為您解讀畢卡索最怪異的名畫之一《格爾尼卡》。說解讀有點大言不慚了,下面我就給你編出來。《格爾尼卡》1937年,畢卡索接個大活兒,當年的世博會於法國巴黎舉辦,西班牙自然也是想搞點拿得出手的東西來鎮館,於是他們靈光一現想到了畢卡索,他們邀請畢卡索為祖國的展館臨時創作一幅壁畫出來。
  • 畢卡索《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是一副巨型油畫作品,是畢卡索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嚴重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      《格爾尼卡》(Guernica)是一副巨型油畫作品,是畢卡索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嚴重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
  • 【賞析】畢卡索 《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    西班牙  畢卡索   1937年 縱349.3×橫776.6釐米  馬德裡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藏《格爾尼卡》這幅畫是畢卡索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創作背景        1937年初,畢卡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構思期間,1937年4月26日,發生了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北部巴克斯重鎮格爾尼卡的事件。德軍三個小時的轟炸,炸死炸傷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爾尼卡化為平地。德軍的這一罪行激起了國際輿論的譴責。
  • 源古MeiYu ▏藝術鑑賞之畢卡索《格爾尼卡》
    今天的藝術鑑賞課程,源古老師們帶領孩子們解讀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了解以他為代表的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繪畫風格。孩子們學習了《格爾尼卡》的構圖,用幾何圖形分割畫面,並了解了畫面中各部分主體所表達的含義以及畫面中所包含的畫家的情感情緒,在此基礎上重新構圖形成自己的畫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下孩子們的作品吧!
  • 畢卡索《格爾尼卡》【藝術賞析】
  • DURST特殊材料列印重新詮釋畢卡索名作《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是一幅1937年的帆布油畫,被認為是畢卡索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畢卡索於1973年去世,而此畫作被許多藝術評論家認為是歷史上最感人和最有力的反戰繪畫之一。Ballester先生的作品《格爾尼卡周邊,2009/2020》是畢卡索畫作的重新創作,以全新的視角展現了這一歷史事件和人類悲劇。
  • 畢卡索《格爾尼卡》高清欣賞
    畢卡索的不同時期創作風格迥異,我們需要用一條主線將他的作品串起來,這條主線就是時間和情感。先了解畢卡索所處的那個時代,再去了解畢卡索不同時期的生活和經歷,才能徹底讀懂這位天才藝術家的作品。>1901-1904年,畢卡索的藍色時期1900年,19歲的畢卡索隻身來到歐洲藝術之都巴黎,開始了他在法國的藝術生涯,當時的畢卡索窮困潦倒……1904-1906年,畢卡索的粉紅時期1904年,畢卡索與模特費爾南德·奧利弗墮入愛河,愛情為畢卡索帶來新的靈感和畫風
  • 《格爾尼卡》與馬的象徵意義
    《格爾尼卡》 畢卡索作品,布面油畫,305.5×782.3釐米,普拉多博物館藏。
  • 《格爾尼卡》:西班牙內戰催生了畢卡索最優秀的作品
    就是在這裡,1937年5月1日,畢卡索在對格爾尼卡遭到毀滅深感震驚,對佛朗哥栽贓共和軍深感厭惡的情緒下,用鉛筆在一張藍色速寫紙上迅速地畫下了他對《格爾尼卡》的初步構思。 最初的草圖上對作品基本要素的組織,與最終的形式幾乎是一樣的。
  • 畢卡索藝術展來松江了,展出81件代表性真跡版畫作品
    畢卡索是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現代藝術的創始人,其畫作創造性與影響力在全世界首屈一指。6月15日,畢卡索藝術展在位於泰晤士小鎮的大衛德堡遊艇會展中心開幕。展覽共展出81幅畢卡索真跡版畫作品,這些作品均為西班牙索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多年館藏。據介紹,全球前十名拍賣價最高的畫作裡,畢卡索的作品佔據四幅,是有史以來首位親眼見證自己的畫作被羅浮宮收藏的藝術家,另外他還是位多產的天才,留下了3.7萬件作品,藝術形式橫跨油畫、版畫、素描、手稿、剪紙、雕刻、陶瓷等。
  • 畢卡索的畫到底好在哪?
    這幅圖的名字叫格爾尼卡,請和我複述三遍:格爾尼卡!格爾尼卡!格爾尼卡!(以後終於可以用深沉的目光跟其他人說:「嗯,這其實是畢卡索的格爾尼卡……」)然而,《格爾尼卡》這幅畫背後,隱藏著一個悲傷的故事。這幅作品是畢卡索在1937年為巴黎世博會的西班牙館所創作的一副裝飾壁畫。
  • 畢卡索《格爾尼卡》:油畫不是用來裝飾公寓的,它是一種戰爭工具
    格爾尼卡並不是西班牙的軍事重鎮,但是卻是巴斯克人的精神家園。由於當天是星期一,是鎮上舉行集會貿易的傳統日子,下午4點的時候很多人還沒有離開,所以這次密集轟炸炸死了很多居民,炸傷的更是不計其數,1500多人被當場炸死,3/4的建築被徹底毀滅。這次轟炸的受害者絕大多數都是平民,他們是無辜的人,卻因為西班牙國內兩個鬥爭的黨派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 大師畢卡索《格爾尼卡》80周年紀念,不可錯過的火爆特展!
    今年是畢卡索作品《格爾尼卡》創作80周年,西班牙索菲亞王后藝術博物館舉辦了畢卡索的作品展,致敬這位大藝術家。
  • 說名畫:畢卡索的《格爾尼卡》,連我這個不懂抽象派藝術的人都看懂了
    《格爾尼卡》 畢卡索 西班牙 布面油畫 1937 作品賞析 1937年初,畢卡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
  • 《格爾尼卡》的尖叫與絕望
    ——畢卡索「我不是一個超現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我總是待在現實的真實情況之中。」這就是畢卡索創作《格爾尼卡》時的想法,儘管眾人不認為畢卡索是一個寫實畫家,但在畢卡索的想法中,自己的畫作既是基於內心最強烈的情感體驗,也是對現實的刻畫。
  • 畢卡索的突破和創新
    畢卡索31歲時,又和布拉克一道開始了拼貼實驗。他們把報紙、針織品、樂譜等生活中的實物放進了繪畫—如1912年畢卡索創作的《有藤椅的靜物》,直接把一塊印有編織圖案的布貼在了畫面上,四周用粗麻繩纏繞作為畫框,打破了傳統油畫材質的同一性,為繪畫增添了新的維度。
  • 現在看《格爾尼卡》有種特殊的意義
    尤其是故事的最後竟然寫主人公被巴斯克恐怖分子綁架然後因為畢卡索的作品得救……這種跌宕起伏真的有點過於刻意了,並且中文版竟然在許多文字下加點以表強調真的受不了。但是如果要了解創作《格爾尼卡》那段時間的畢卡索,這本小說就夠了。這本書主要講了主角八神瑤子,一位MoMA的策展人從小到大和《格爾尼卡》的故事。
  • 《格爾尼卡》:拒絕「無色不換」的空洞煽情
    這裡,這些人、牛、馬的身上正在發生一些很可怕的事情,有人在哭,有人在尖叫,有人已經死了,黑色包圍著這一群形象,我們眼前出現了陰天、石頭、瓦礫,聽到撞擊、破碎、爆炸的聲音。這可能是事後諸葛———我們提前被告知了《格爾尼卡》的意義,它所指涉的主題,再回過去解讀畫面裡的細節,讚賞它的偉大。是故,我們需要一本專講《格爾尼卡》的書,看看這幅畫畢竟是怎樣從無到有的。
  • 《格爾尼卡》賞析
    當我第一次看到《格爾尼卡》時,根本就不知道畢卡索在畫什麼,就只有一句話「看不懂」,也根本不明白它到底為什麼稱得上是幅名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