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畢卡索《格爾尼卡》

2021-02-07 回到2049

知識就是力量,歡迎回到2049.

我早就告訴過你們,2049不是什麼高大上的科普節目,其本質上只是一個胡編亂造的大雜燴,我也不是什麼科普人,這太神聖了擔當不起,實際上,我只是一個充滿了文藝細菌的帥哥而已,就是這麼簡單。比如說今天的這期節目,我就來為您解讀畢卡索最怪異的名畫之一《格爾尼卡》。說解讀有點大言不慚了,下面我就給你編出來。

《格爾尼卡》

1937年,畢卡索接個大活兒,當年的世博會於法國巴黎舉辦,西班牙自然也是想搞點拿得出手的東西來鎮館,於是他們靈光一現想到了畢卡索,他們邀請畢卡索為祖國的展館臨時創作一幅壁畫出來。不過,剛一接到活兒的時候,畢卡索還並沒有確定作品的創作主題。當時,西班牙正處於內戰時期,而就在1937年4月,德軍禿鷹軍團的轟炸機受西班牙獨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之命,於光天化日之下,悍然空襲了西班牙共和黨控制之下的巴斯克地區重鎮格爾尼卡。身為共和黨支持者的畢卡索在獲悉了這次對毫無防備的平民的屠殺之後,義憤填膺,於是西班牙館的壁畫主題便隨之產生了,恰逢其時的世博會正好讓畢卡索有機會將格爾尼卡人民所遭受的暴行公諸於世,一代名作《格爾尼卡》便這樣誕生了。

畢卡索

佛朗哥

轟炸格爾尼卡

世博會上的《格爾尼卡》

這是一幅巨型油畫,長7.76米,高3.49米。可以說,《格爾尼卡》是20世紀藝術最引人注目的繪畫作品之一,它描繪了暴力、痛苦和混亂的夢魘景象。畢卡索採用了寫實的象徵性手法和單純的黑、白、灰三種色調,雖然整幅畫作的單色調如同黑夜一般,但能量四溢,悽涼而令人眩暈,使得整幅畫在情感和視覺上都具有強大的衝擊力。參差破碎的形式和人物扭曲的臉龐,營造了低沉悲涼、恐慌可怖的氛圍,渲染了悲劇性色彩,表現了法西斯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當然了,如果僅僅是這麼說,那就太空洞了,那麼這些個評價都是是怎麼來的呢?按照標準的「總分總」的套路,接下來我們就要把這幅畫拆成7個部分,來具體看一下這幅看不懂的畫的獨到之處。

第一部分是天花板上的燈泡。至於這個燈泡是多少瓦的,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隻天花板上唯一的燈泡點亮了黑夜充斥著的恐怖房間。這隻燈泡的特點是,它的光暈呈現鋸齒狀,表現光線迸射之強烈,可見這隻燈泡不僅僅是燈泡,它也象徵了投落在格爾尼卡的燃燒彈或炸彈。另外,這隻燈泡看上去還像是一隻眼睛,那麼這是誰在暗中觀察,當然是全知全能的上帝。畢卡索通過這隻燈泡就告訴法西斯,你們等著,瞅你咋地,人在做天在看,你們所引起的暴行,上帝他老人家都看在眼裡。同樣的,痛苦的人們也不要慌張和絕望,上帝會主持公道的。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是畫作最左側的母親與孩子。女人的臉龐極度扭曲,傳達了深切的、常人無法體會到的絕望和痛苦。為什麼這麼痛苦呢?因為她懷中抱著的孩子已經沒有了生氣。我們知道在我國的古詩詞中,詩人常借用各種典故,比如說「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李商隱就把莊子的藝術創作,當做了典故來使用。在西方繪畫上,這也是常用的技巧,這個女人抱著孩子的姿態,就被認為是呼應了米開朗琪羅的著名雕塑《哀悼基督》,意思就是人類又要受難了。這一部分畫的最好的部分,你仔細看,其實就是女人的舌頭,畢卡索將舌頭畫成了尖狀物,形象地表達了她痛楚的鋒利。可見,藝術家就是藝術家,他們擅長通過十分形象的方式,將人類的情感通過藝術品表達出來,我估計這要是咱們來畫,絕對想不到用尖舌頭來表示痛苦,這個尖舌頭畫的實在是太好了。

第二部分

《哀悼基督》

鋒利的舌頭

第三部分是畫面最右上角燃燒中的人物。這部分相對簡單,畫面中的人物雙膝跪地、手臂張開,被困在了火海之中,可以發現,他的頭部與剛才那位母親的頭是差不多的,同樣是仰天長嘯,不過舌頭不是尖的,如此看來,失去至親的痛苦可能要遠勝於自身的死亡。在畫作的這一部分中,有一個小窗戶,而且十分明亮,光亮從窗子直射這個遭遇厄運的人的臉龐,這意味著小鎮的其他地方也受到了攻擊。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是整幅畫最下面的倒地的士兵。這一部分也被認為是整幅畫最難闡釋的地方,但至少,戰鬥之慘烈與士兵之英勇還是表現得淋漓盡致,因為這位士兵的頭和手臂都被切了下來,表面還十分平整,這進一步表現了法西斯的殘忍與凌厲。這部分的亮點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士兵張開的大手,手掌上有一處傷口,暗示著基督的「聖痕」。我們知道,耶穌基督當年是在十字架上被釘死的,所以這個手掌上的傷痕便被稱為「聖痕」,這個普普通通的士兵,雖然只是一介無名之輩,但畢卡索想告訴我們,他也同基督一樣偉大,都是為了全人類的解放而鬥爭且獻出生命的。這一部分第二個亮點則是另一隻手上的斷劍與小花,斷劍象徵戰鬥失敗了,但小花的存在卻象徵著希望,這個小花模模糊糊,仿佛透明一樣,雖然希望無比微弱,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四部分

士兵的傷口

聖痕

斷劍與小花

第五部分是中間的那匹馬。這部分就不用我們妄加猜測了,畢卡索自己曾解釋道,這匹嘶鳴的馬代表著無辜的人民。那麼這匹馬怎麼樣呢?顯然是萬分痛苦的,馬頭與馬脖子都已經扭曲,而且臉上還有一道大大的傷口,就仿佛畫布被撕開了一樣。同時,這匹馬的舌頭也和那位母親一樣是尖狀的,想必是疼毀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是左上角的牛。公牛是西班牙重要的文化象徵,通常代表著力量,在畢卡索的作品中,公牛也時常出現。但在《格爾尼卡》中,這頭牛到底代表著什麼,人們也一直摸不著頭腦,畢卡索曾說這頭牛代表著殘酷,但它卻並沒有表現出什麼侵略性,而這頭牛如果是受害者的話,我們也看不到這頭牛有什麼痛苦。那麼這是一頭傻牛嗎?顯然不是,有人認為,畢卡索這樣做就是讓你看不懂,你愛咋解釋就咋解釋,畢竟,神秘感也是一幅偉大作品所應該具備的。在公牛的左側是它的尾巴,不過這條尾巴也讓人看不懂,它究竟是在搖擺,還是在燃燒,畢卡索並沒有告訴我們。整體來看,這頭牛在大屠殺面前,似乎顯得孤立無援,而它直射觀察者的目光,似乎有一抹獨特的人性色彩。也確實,很多時候,面對我們無力改變的事實時,也許默然才是最好的回應方式。

第六部分

公牛的尾巴

最後一部分便是那個形似川普的漂浮的女人。這個就比較好解讀了,這位大姐從敞開的門飛進來,手裡拿著一根蠟燭或是一盞燈,象徵著光明的到來。而且,燭焰與燈泡是緊挨著的,這就更給了身處痛苦與絕望的人們以希望。雖然《格爾尼卡》整體是寫實主義的,但這個女人則是畢卡索超現實主義的表達,也許在冥冥中,自然有著公正的審判。法西斯,不要以為自己有多麼了不起,現在我們是幹不過你們,但是正義終將戰勝邪惡,勝利女神必將降臨人間,光明也必將普照大地。

第七部分

最後,畢卡索還利用他的繪畫技巧,給《格爾尼卡》中插入了兩個隱藏的象徵。第一處是畫作中間馬肚子的下面,可以看出來這裡有一個牛頭,至於什麼意思,我也不知道。第二處是馬的鼻子,馬的鼻孔和上牙精巧地構成了一個骷髏,在增強了馬的痛苦之時,也給整幅作品籠罩了死亡的陰影。

隱藏的牛頭

隱藏的骷髏

好了關於這幅畫的細節我就編完了,千萬不要信,聽著玩就行了。總的來看,《格爾尼卡》所傳達的反戰信息十分明顯,通過這幅畫,畢卡索深切地譴責了那些無辜人民所遭受的殘酷屠殺,同時,它也可以被看作是對一切戰爭之悲劇和苦難的痛苦回應。直到今天,戰火仍未止息,所以《格爾尼卡》並未淹沒在歷史的大潮中,反而愈發體現出它的深邃與遠見,更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要認清人類自身的毀滅性與非人性,願世間再無暴行。

所以,誠然,畢卡索的想像與藝術技巧,成就了《格爾尼卡》的偉大與經典。但更重要的則是,通過《格爾尼卡》,畢卡索對人性的黑暗與暴力的殘酷,提出了發人深省的持久控訴。而這也許才是《格爾尼卡》的魅力所在。畢卡索認為,藝術不僅僅是藝術,而是一種極具力量的媒介,就像他自己所說:繪畫不是室內裝飾品。它是用以攻擊和防禦敵人的戰爭工具。

相關焦點

  • 畢卡索、《格爾尼卡》
    身為共和黨支持者的畢卡索在獲悉了這次對毫無防備的平民的屠殺之後,義憤填膺,於是西班牙館的壁畫主題便隨之產生了,恰逢其時的世博會正好讓畢卡索有機會將格爾尼卡人民所遭受的暴行公諸於世,一代名作《格爾尼卡》便這樣誕生了。
  • 畢卡索《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是一副巨型油畫作品,是畢卡索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嚴重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      《格爾尼卡》(Guernica)是一副巨型油畫作品,是畢卡索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嚴重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
  • 畢卡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Guernica)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油畫1937年349.3cm x776.6cm西班牙索菲亞王后國家美術館畢卡索,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幾乎人人皆知。
  • 【賞析】畢卡索 《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    西班牙  畢卡索   1937年 縱349.3×橫776.6釐米  馬德裡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藏《格爾尼卡》這幅畫是畢卡索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創作背景        1937年初,畢卡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構思期間,1937年4月26日,發生了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北部巴克斯重鎮格爾尼卡的事件。德軍三個小時的轟炸,炸死炸傷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爾尼卡化為平地。德軍的這一罪行激起了國際輿論的譴責。
  • 畢卡索《格爾尼卡》【藝術賞析】
  • 源古MeiYu ▏藝術鑑賞之畢卡索《格爾尼卡》
    今天的藝術鑑賞課程,源古老師們帶領孩子們解讀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了解以他為代表的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繪畫風格。孩子們學習了《格爾尼卡》的構圖,用幾何圖形分割畫面,並了解了畫面中各部分主體所表達的含義以及畫面中所包含的畫家的情感情緒,在此基礎上重新構圖形成自己的畫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下孩子們的作品吧!
  • 畢卡索《格爾尼卡》高清欣賞
    畢卡索的不同時期創作風格迥異,我們需要用一條主線將他的作品串起來,這條主線就是時間和情感。先了解畢卡索所處的那個時代,再去了解畢卡索不同時期的生活和經歷,才能徹底讀懂這位天才藝術家的作品。>1901-1904年,畢卡索的藍色時期1900年,19歲的畢卡索隻身來到歐洲藝術之都巴黎,開始了他在法國的藝術生涯,當時的畢卡索窮困潦倒……1904-1906年,畢卡索的粉紅時期1904年,畢卡索與模特費爾南德·奧利弗墮入愛河,愛情為畢卡索帶來新的靈感和畫風
  • 《格爾尼卡》:西班牙內戰催生了畢卡索最優秀的作品
    就是在這裡,1937年5月1日,畢卡索在對格爾尼卡遭到毀滅深感震驚,對佛朗哥栽贓共和軍深感厭惡的情緒下,用鉛筆在一張藍色速寫紙上迅速地畫下了他對《格爾尼卡》的初步構思。 最初的草圖上對作品基本要素的組織,與最終的形式幾乎是一樣的。
  • 畢卡索《格爾尼卡》:油畫不是用來裝飾公寓的,它是一種戰爭工具
    格爾尼卡並不是西班牙的軍事重鎮,但是卻是巴斯克人的精神家園。由於當天是星期一,是鎮上舉行集會貿易的傳統日子,下午4點的時候很多人還沒有離開,所以這次密集轟炸炸死了很多居民,炸傷的更是不計其數,1500多人被當場炸死,3/4的建築被徹底毀滅。這次轟炸的受害者絕大多數都是平民,他們是無辜的人,卻因為西班牙國內兩個鬥爭的黨派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 大師畢卡索《格爾尼卡》80周年紀念,不可錯過的火爆特展!
    今年是畢卡索作品《格爾尼卡》創作80周年,西班牙索菲亞王后藝術博物館舉辦了畢卡索的作品展,致敬這位大藝術家。
  • 《格爾尼卡》:拒絕「無色不換」的空洞煽情
    這裡,這些人、牛、馬的身上正在發生一些很可怕的事情,有人在哭,有人在尖叫,有人已經死了,黑色包圍著這一群形象,我們眼前出現了陰天、石頭、瓦礫,聽到撞擊、破碎、爆炸的聲音。這可能是事後諸葛———我們提前被告知了《格爾尼卡》的意義,它所指涉的主題,再回過去解讀畫面裡的細節,讚賞它的偉大。是故,我們需要一本專講《格爾尼卡》的書,看看這幅畫畢竟是怎樣從無到有的。
  • DURST特殊材料列印重新詮釋畢卡索名作《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是一幅1937年的帆布油畫,被認為是畢卡索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畢卡索於1973年去世,而此畫作被許多藝術評論家認為是歷史上最感人和最有力的反戰繪畫之一。Ballester先生的作品《格爾尼卡周邊,2009/2020》是畢卡索畫作的重新創作,以全新的視角展現了這一歷史事件和人類悲劇。
  • 《格爾尼卡》:拒絕無色不歡的空洞煽情
    具體到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我想多數人的體會可能都是這樣的:在雜亂無章、沒有具象的畫面裡,能感覺到作者的意圖。 畢卡索名作《格爾尼卡》  架上繪畫不同於文學,一首詩、一篇小說可以讓人一頭霧水,不知道如何評價它的好壞,但繪畫,很難說你完全「看不懂」。
  • 《格爾尼卡》,一幅畫就是一堆故事
    莫奈、梵谷、羅思科之類的就算了;達利、康定斯基可以做成拼圖,磨練下家長的耐性。剛剛能握筆的孩子,先學習塗滿蒙德裡安的方格,有興趣之後拿克利的小格子試手,再上一個級別,就該嘗試給馬蒂斯的人臉或坐像,或者高更的某幅塔西提風景畫填色了,再往上,畢卡索有很多可選的,比如《畫素描女人的房間》或《生活的歡樂》。
  • 說名畫:畢卡索的《格爾尼卡》,連我這個不懂抽象派藝術的人都看懂了
    《格爾尼卡》 畢卡索 西班牙 布面油畫 1937 作品賞析 1937年初,畢卡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
  • 《格爾尼卡》的尖叫與絕望
    ——畢卡索「我不是一個超現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我總是待在現實的真實情況之中。」這就是畢卡索創作《格爾尼卡》時的想法,儘管眾人不認為畢卡索是一個寫實畫家,但在畢卡索的想法中,自己的畫作既是基於內心最強烈的情感體驗,也是對現實的刻畫。
  • 格爾尼卡(畢卡索最著名的一幅畫):一生必須了解的100幅世界名畫 | 羅米讀畫
    高和畢卡索這三位應該穩居榜首,而他們三位的代表作,大概依次是《蒙娜麗莎》《向日葵》和《格爾尼卡》。後來,我又無數次地在各種書刊上見到它,於是記住了畫家的名字畢卡索,記住了畫的名字《格爾尼卡》。再後來,我還知道了它的故事。格爾尼卡是一座西班牙小鎮的名字。這件作品本是西班牙政府委託畫家為1937年的巴黎國際博覽會所作,正在創作期間,德國對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進行了狂轟濫炸,把小鎮夷為平地,屍橫遍野、一片焦土,如同人間地獄。
  • 現在看《格爾尼卡》有種特殊的意義
    尤其是故事的最後竟然寫主人公被巴斯克恐怖分子綁架然後因為畢卡索的作品得救……這種跌宕起伏真的有點過於刻意了,並且中文版竟然在許多文字下加點以表強調真的受不了。但是如果要了解創作《格爾尼卡》那段時間的畢卡索,這本小說就夠了。這本書主要講了主角八神瑤子,一位MoMA的策展人從小到大和《格爾尼卡》的故事。
  • 《格爾尼卡》賞析
    當我第一次看到《格爾尼卡》時,根本就不知道畢卡索在畫什麼,就只有一句話「看不懂」,也根本不明白它到底為什麼稱得上是幅名畫。
  • 《格爾尼卡》與馬的象徵意義
    《格爾尼卡》 畢卡索作品,布面油畫,305.5×782.3釐米,普拉多博物館藏。